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6745发布日期:2019-05-11 00:2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功率的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其因无法及时散热而烧毁,一般多通过设置一冷却结构将逆变器工作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而为了降低能耗,一般多通过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进行散热,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453513U和 CN20404643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均公开了通过变频发电机组本身的风扇进行散热,其不同之处为前者(授权公告号为CN205453513U)在散热机构的内壁设置散热条,其外壁安装逆变器的电路板,通过变频发电机组的风扇驱动气流经过散热条以将逆变器冷却,该方式可安装多块电路板,但是由于进风量受到风扇的限制,其单位时间散发的热量受到限制,故多块电路板并不能很好的同时散热,而当仅仅放置一块电路板时,由于电路板很难设置为环形并与多个放置位置相契合,故一个电路板只能放置一个位置,而其它位置则空置浪费,且其他空置的位置并不能最大化利于该块电路板同时散热,其导致整体散热效率低下;后者(授权公告号为CN204046438U) 则是通过散热机构外壁上的百叶窗作为进风口,而逆变器则可固定于散热机构一端面上,其通过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进风带走其一侧端面的热量以对逆变器进行散热,由于气流由百叶窗进入后需要转向,且散热筋与百叶窗的连接方式导致仅仅只能在散热机构的两侧壁设置百叶窗,其导致进风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利用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的风力,从而导致散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至少一种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包括:

安装组件,其包括呈圆形的安装板、由所述安装板外缘沿其轴向相其一侧延伸形成安装筒、连接于所述安装筒远离安装板一端的安装法兰及与所述安装法兰可拆卸连接的盖板;

连接环,其呈环形且同轴设置于安装板远离安装筒一侧;及

散热组件,其包括一散热环、多个第一散热板及多个第二散热板,所述散热环一端同轴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相对连接环一侧、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连接环一侧端面平齐,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均固定于安装板相对散热环一侧并均沿所述散热环周向依次交替均匀布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均沿所述散热环径向设置;其中,每个第一散热板一端连接于散热环、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安装板外缘,每个第二散热板均一端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板之间、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安装板外缘平齐,且每个第二散热板远离安装板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环一侧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之间通过第二散热板将连接环和安装板连接,且将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沿散热环周向依次交替设置,其使得可沿逆变器冷却结构的周向进风,其增大了进风面积,利于提高进风效率,且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的布置方式也利于增加其数量,进而提高热传递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B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筋在第一种实施例下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筋在第二种实施例下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筋在第三种实施例下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频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包括安装组件10、连接环20和散热组件30,本实施例的安装组件10 可按授权公告号为CN20404643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设置,也可按如下方式设置,安装组件10包括呈圆形的安装板11、由所述安装板11外缘沿其轴向相其一侧延伸形成安装筒12、连接于所述安装筒12远离安装板11一端的安装法兰13及与所述安装法兰13可拆卸连接的盖板14,本实施例的安装板11、安装筒12及安装法兰13与上述专利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设置一盖板14,该盖板14可通过螺栓与安装法兰13连接以将逆变器固定于安装筒12内,至于安装板11上的安装柱及安装孔可按上述专利的方式实施,本实施例不作详细赘述。其中,盖板14可设置散热孔,以将逆变器产生的热量直接散发至空气中。

连接环20其呈环形且同轴设置于安装板11远离安装筒12一侧,其与安装法兰13的形状、尺寸大致相同,其可便于与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的进风口连接,具体可在连接环20上设置连接孔,以便于通过螺栓连接。

散热组件30包括一散热环31、多个第一散热板32及多个第二散热板 33,所述散热环31一端同轴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1相对连接环20一侧、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连接环20一侧端面平齐,其可避免散热环31突出于连接环20进入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内,保证与变频发电机组的导风罩连接的契合性;多个所述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均固定于安装板11相对散热环31一侧并均沿所述散热环31周向依次交替均匀布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均沿所述散热环31径向设置,由于在导风罩的作用下,气流首先沿散热环31径向进入然后再沿其轴向进入导风罩内,而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沿散热环31径向布置则利于气流进入,保证气流进风效率,而多个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沿散热环 31周向布置,则可在连接环20与安装板11之间形成一环形进风口,其利于提高进风效率;其中,每个第一散热板32一端连接于散热环31、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安装板11外缘,每个第二散热板33均一端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板32之间、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安装板11外缘平齐,且每个第二散热板33远离安装板11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环20一侧端面,其通过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的依次交替布置,使得相邻两个第二散热板 33远离散热环31一端形成进风口,其利于增大进风口的面积,且进入的气流被第一散热板32一分为二,其可便于进入的气流与第一散热板32的热交换。

而为了保证最大化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板32与所述安装板11外缘的距离为其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第二散热板33与所述散热环31的距离为其长度的四分之一,其可使得第一散热板32与安装板11外缘形成一定的间距,以降低第一散热板32 远离散热环31一端对进风的阻碍,保证进风效率,而气流进入后则可通过第一散热板32将其分流,以提高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而第二散热板33与散热环31之间形成设定的间距,则利于进入的气流贯通至散热环31,保证整体散热的稳定性。

而为了便于第一散热板32对进入气流的分流,本实施例第一散热板32 远离散热环31一端形成横截面积逐渐缩小的楔形,具体为第一散热板32 相对进风口一侧边形成一刀刃面,其可便于快速将气流分流,其降低对气流的阻碍。

具体设置时,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的数量均为十二个,其在保证进风口最大化的基础上,保证具有足够数量的第一散热板32和第二散热板33,进而保证散热效率。

在实际应用时,虽然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30的散热效率高,然而逆变器产生的热量多通过安装板11和安装筒12传递至散热组件30,而安装筒 12内的空气的热量传递至安装板11的效率较低,故本实施例所述安装组件 10还包括多个散热筋15,每个散热筋15相邻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1及安装筒12内壁,即散热筋15可增大安装板1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安装筒12内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安装板11。本实施例多个散热筋 15远离所述安装筒12一端合围形成一呈圆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的容置空间,具体设置时,可根据逆变器电路板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当逆变器电路为正方形时,如图4所示,可将多个散热筋15设置为长短不一,使其自由端合围形成正方形;当逆变器电路为长方形时,如图5所示,可将多个散热筋15设置为长短不一,使其自由端合围形成长方形;当逆变器电路为圆形时,如图6所示,可将多个散热筋15设置为长度相同并沿安装筒12 周向均匀布置,使其自由端合围形成圆形。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