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体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0247发布日期:2019-11-16 01:16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外装体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涉及外装体及线束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能滑动的座椅装备有电动自动调节装置、座椅加热器等电装件。将这些电装件与车身侧的设备等之间连接的线束追随座椅的滑动,因此需要使线束的布线路径弯曲来吸收线束的余长。专利文献1的线束具备四方筒状的保护器,在该保护器以在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排列设置有多条切割线。该切割线设置于四方筒的四边中的三边,在一边没有设置,因此保护器容易向设置有切割线侧弯曲。在座椅腿部滑动时,由保护器外装的线束的余长部在以设置有切割线侧为内侧使布线路径弯曲为u字状后,收纳于在座椅轨道的侧部配置的余长吸收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94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保护器容易向设置有切割线侧弯曲,但没有设置对保护器向与布线路径相反的一侧的翘曲、旋转方向的扭转进行限制的结构。当保护器发生翘曲、扭转时,保护器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保护器抵接于轨道的内表面,或者呈u字状折回而与并行的保护器抵接,从而有可能保护器发生损伤。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抑制外装体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是一种外装体,供电线插通,能够使布线路径弯曲,所述外装体具备:带状部,其沿着所述电线呈带状地延伸,且能弯曲;一对侧壁部列,在所述一对侧壁部列中,沿着所述带状部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多组从所述带状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所述一对侧壁部列以隔着所述电线的方式配置;以及盖部,其与所述带状部对置配置,限制在所述一对侧壁部列间插通的所述电线的脱离,所述盖部具备隔离部,所述隔离部插通于所述侧壁部列中的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的间隙而将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根据本结构,在将外装体向一个方向(布线路径的方向)弯曲时,带状部弯曲,并且侧壁部间的间隔扩大,由此能够使外装体的布线路径弯曲。另一方面,当要使外装体向与所述一个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时,盖部的隔离部插通于侧壁部间的间隙,因此相邻的侧壁部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由此,可限制外装体的翘曲、扭转,能够抑制外装体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所述隔离部具有第1隔离部和第2隔离部,所述第1隔离部插通于所述一对侧壁部列中的一方所述侧壁部列中的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而将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所述第2隔离部插通于另一方所述侧壁部列中的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而将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这样的话,通过第1隔离部和第2隔离部,能够对两侧壁部列限制相邻的侧壁部间的接近,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外装体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所述隔离部具备第1肋和第2肋,所述第2肋与所述第1肋相连,沿与所述第1肋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所述侧壁部列中的相邻的所述侧壁部间设置有与所述第1肋及所述第2肋嵌合的嵌合部。

这样的话,通过第1肋及第2肋与嵌合部嵌合,从而能够对相邻的侧壁部限制相互交叉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外装体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所述盖部为多个,各所述盖部具备所述隔离部。

这样的话,当组装多个盖部时,能够形成外装体,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设为一种线束,具备所述外装体和插通于所述外装体的电线。

能够伴随车辆中的滑动对象物的滑动而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够抑制外装体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轨道和余长吸收部件布线有线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在轨道布线有线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外装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外装体的右视图。

图6是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示出外装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外装体的左视图。

图8是示出外装体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外装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打开盖部的状态的外装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将打开盖部的状态的外装体的局部放大示出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打开盖部的状态的外装体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打开盖部的状态的外装体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使外装体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将使外装体弯曲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示出的右视图。

图16是从与图16不同的方向示出使外装体弯曲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将使外装体弯曲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示出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7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布线于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身与座椅50(“滑动对象物”的一例)之间。

如图1、图2所示,座椅50相对于在未图示的车身的乘务室的地板上固定的一对金属制的轨道51(在图1中图示一方轨道51,另一方轨道省略图示)能在前后方向滑动。座椅50具备例如电动自动调节装置、座椅加热器、检测乘客有无就座的传感器、检测座椅安全带有无扣上的传感器等各种电装件。在一方轨道51内配置有相对于轨道51能滑动的滑动件53,座椅50的下部固定于滑动件53。

在与一方轨道51的前方及侧方邻接的位置配置有余长吸收部件55,余长吸收部件55收纳线束的余长部。余长吸收部件55具有呈u字状折回的槽状的折回部55a和收纳室55b。当座椅50向前方滑动时,轨道51内的线束10向前方移动,线束10的余长部通过折回部55a而收纳于收纳室55b。线束10插通于合成树脂制的导向部件56,导向部件56在轨道51内固定于滑动件53的前端部,线束10通过该导向部件56使电线11的方向向座椅50侧改变。线束10向轨道51及余长吸收部件55的外侧导出而布线于车身的地板上(的垫子、板等之下)、地板下面,与例如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设备连接。

(线束10)

如图3所示,线束10具备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电线11和插通多条电线11并保护电线11的方筒状的外装体20。各电线11是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的导体部用绝缘层包覆的包覆电线,作为导体部,能够使用例如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线、单芯线。

(外装体20)

外装体2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0所示,具备:带状部22,其沿着电线11呈带状延伸;一对侧壁部列27a、27b,其通过一对侧壁部28a、28b以隔着多条电线11的方式在前后方向排列而构成;以及多个盖部40,其能转动地连接到各侧壁部28a的顶端部。外装体20在轨道51及余长吸收部件55内以带状部22为侧面且以带状部22向内侧弯曲的朝向配置,以下,在说明上将图9的x方向作为前方、将y方向作为左方、将图8的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带状部22)

带状部22为在前后方向长的平板状,如图13所示,在前后方向按预定间隔形成有具有可挠性的多个可挠部23。各可挠部23通过下表面(外表面)侧遍及整个宽度而被切削,从而厚度尺寸减小到能挠曲变形的程度,带状部22能够向与板面交叉的方向弯曲。在带状部22且相邻的可挠部23之间(一对侧壁部28a、28b间)的区域贯穿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圆形的减重部24,一个减重部24靠近一方侧壁部28a而设置,两个减重部24靠近另一方侧壁部28b而设置。

如图12所示,在带状部22的一方端部设置有突出到比一对侧壁部28a、28b的前端靠向前方(连结方向)的连结片25。在连结片25的一个面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连结突部25a。通过连结突部25a嵌入到在要连结的其他的外装体20的带状部22的没有形成连结片25侧的端部设置的减重部24,从而多个外装体20在前后连结。

(一对侧壁部列27a、27b)

如图10所示,一对侧壁部列27a、27b在前后方向(带状部22的延伸方向)排列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七组)一对侧壁部28a、28b。一对侧壁部28a、28b具有从带状部22的一方侧缘部立起的第1侧壁部28a和从带状部22的另一方侧缘部立起的第2侧壁部28b。

第1侧壁部28a从带状部22的板面向正交的方向立起,如图11所示,在上端部(顶端部)通过铰链部29连接有盖部40。通过在前后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间插通后述的盖部40的第1隔离部47(“隔离部”的一例),从而可限制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的规定尺寸以上的接近。在第1侧壁部28a的前端部形成有接纳第1隔离部47的接纳部30。接纳部30为从带状部22的一方侧缘部立起的长方形的方柱状,向上方突出,在上部形成有切削成长方体状的嵌合凹部31。第1侧壁部28b与接纳部30(的嵌合凹部31)之间形成为供第1隔离部47嵌合的嵌合部33。

第2侧壁部28b向与带状部22的上表面成为钝角的方向倾斜地立起,顶端部具有框状的卡止部34,卡止部34贯穿形成有卡止孔34a。在第2侧壁部28b的前端部(一方端部)以与卡止部34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立起柱部36。在柱部36的上端部形成有切削成矩形的嵌合凹部37a。另外,在第2侧壁部28b的后端部形成有切削成矩形的嵌合凹部37b。嵌合凹部37a、37b及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的对置的端面形成为供后述的盖部40的第2隔离部48(“隔离部”的一例)嵌合的嵌合部38。

(盖部40)

盖部40与带状部22对置配置,限制在一对侧壁部列27a、27b间插通的电线11的脱离,具备:平板状的板状部41:被卡止部44,其与第2侧壁部28b的卡止部34卡止;位置保持部45,其与被卡止部44隔开间隙地设置,插通于柱部36与卡止部34之间的间隙而保持盖部40的位置;第1隔离部47,其限制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间的规定尺寸以上的接近;以及第2隔离部48,其限制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间的规定尺寸以上的接近。

板状部41为大致长方形,向第1侧壁部28a的接纳部30侧延伸并与第1隔离部47一体地连结。被卡止部44具有从板状部41的端面呈台阶状突出的台阶部和突出尺寸呈倾斜状减小的倾斜部,台阶部卡止于卡止孔34a的孔缘而将盖部40保持为关闭的状态。位置保持部45在板状部41的顶端部中、向被卡止部44的前方离开的位置呈棒状突出,顶端部被切削而形成为稍微顶端变细的形态。

第1隔离部47具有:第1肋47a,其与板状部41的角部连成一体,从板状部41的基端部呈大致长方体状突出;和板状的第2肋47b,其与第1肋47a的角部形成为一体。第1肋47a以预定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的尺寸)从板状部41的板面突出。第2肋47b为具有与板状部41的板面正交的方向的板面的长方形板状,在将盖部40闭锁的状态下大致没有间隙地嵌入到接纳部30的嵌合凹部31。通过第1肋47a及第2肋47b的宽度尺寸,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第2隔离部48为t字状,具备:第1肋48a,其设置于顶端侧,插通于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的端面间;第2肋48c,其设置于基端侧,插通于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的嵌合凹部37b;以及第3肋48b,其插通于嵌合凹部37a。第1肋48a以预定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的尺寸)相对于板状部41以锐角的角度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第1肋48a的长度形成为顶端达到带状部22的高度的长度。第2肋48c及第3肋48b在与第1肋48a延伸的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延伸。通过第1肋48a、第2肋48c以及第3肋48b的宽度尺寸,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接着,对产生使外装体20弯曲的方向的力的情况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外装体20通过折回部55a时,带状部22在向内侧弯曲的方向受到力,因此如图14、图16所示,带状部22向内侧弯曲,并且如图15、图17所示,关于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外表面侧的间隙扩大。

另一方面,在线束10受到与布线路径相反侧的翘曲方向、扭转方向(旋转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如图5、图7所示,第1隔离部47及第2隔离部48插通于前后相邻的一对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隙,因此在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限制隔离部47、48的尺寸以下的接近,从而限制外装体20的翘曲、扭转。特别是在外装体20在扭转方向受到力的情况下,第1肋47a插通于前后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间,长方形的第2肋47b嵌合到嵌合凹部31,从而可抑制相邻的第1侧壁部28a间的扭转。另外,通过t字状的第2隔离部48从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间的两侧嵌合到呈阶梯状凹陷的嵌合部38,从而限制相邻的第2侧壁部28b间的扭转。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由于外装体20的扭转,外装体20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一种供电线11插通、能使布线路径弯曲的外装体20,具备:带状部22,其沿着电线11呈带状延伸,且能弯曲;一对侧壁部列27a、27b,其沿着带状部22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多组从带状部22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8a、28b,以隔着电线11的方式配置;以及盖部40,其与带状部22对置配置,限制在一对侧壁部列27a、27b间插通的电线11的脱离,盖部40具备隔离部47、48,隔离部47、48插通于侧壁部列27a、27b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隙而将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外装体20向布线路径的方向弯曲时,带状部22弯曲,并且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隔扩大,由此能够将外装体20的布线路径弯曲。另一方面,当将要向与外装体20的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时,盖部40的隔离部47、48插通于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隙,因此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由此,可限制外装体20的翘曲、扭转,能够抑制外装体20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另外,隔离部47、48具有第1隔离部47和第2隔离部48,第1隔离部47插通于一对侧壁部列27a、27b中的一方侧壁部列27a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a间而将相邻的侧壁部28a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第2隔离部48插通于另一方侧壁部列27b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b间而将相邻的侧壁部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这样的话,通过第1隔离部47和第2隔离部48,能够对两侧壁部列27a、27b限制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接近,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外装体20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另外,隔离部47、48具备第1肋47a、48a和第2肋47b、48c,第2肋47b、48c与第1肋47a、48a相连,向与第1肋47a、48a延伸的方向(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突出),在侧壁部列27a、27b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设置有与第1肋47a、48a及第2肋47b、48c嵌合的嵌合部33、38。

这样的话,通过第1肋47a、48a及第2肋47b、48c与嵌合部33、38嵌合,从而能够对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限制相互交叉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外装体20向与布线路径不同的方向弯曲。

另外,隔离部48具备第3肋48b,通过第3肋48b和嵌合凹部37a嵌合,从而能够抑制板状部41的部件向第2侧壁部28b的壁厚方向的外方移动。

另外,盖部40为多个,各盖部40具备隔离部47、48。

这样的话,当组装多个盖部40时,能够形成外装体20,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第1肋47a(48a)、第2肋47b(48c)以及第3肋48b延伸的方向(突出的方向)的角度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角度,能够设为不同的角度。例如,不限于相互正交的方向,也可以设为相互倾斜的方向。

(2)作为滑动对象物,设为座椅5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滑动门设为滑动对象物。

(3)构成线束10的电线11的条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条数,能够变更为各种条数。例如,也可以由一条电线11构成线束10。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

11:电线

20:外装体

22:带状部

27a、27b:一对侧壁部列

28a:第1侧壁部

28b:第2侧壁部

31:嵌合凹部

33:嵌合部

37a、37b:嵌合凹部

38:嵌合部

40:盖部

47:第1隔离部(隔离部)

47a:第1肋

47b:第2肋

48:第2隔离部(隔离部)

48a:第1肋

48c:第2肋

50:座椅(滑动对象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