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驱动装置及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3619发布日期:2019-05-22 02:2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车辆驱动装置及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及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是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由驱动电机驱动车轮运转,其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因此驱动电机与电机控制器之间高压连接结构直接影响整车的动力驱动。

现有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线束的连接和固定存在如下问题:组件过多,成本较高,结构稳定性低,存在改进空间。

因此,如何使电机控制器的接线与电机的接线更好的连接,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及接线装置,解决现有的电机和控制器的接线安装复杂,结构稳定性低,成本较高的问题,以在保证电机和控制器稳定连接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装置,包括:

第一接线部,开设有第一收容腔;

第二接线部,开设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收容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对接,形成收容腔;

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当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连接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相接触且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线部还开设有第一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电机引线端子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台,所述第一限位台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线部还开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上固定有第二限位台,所述第二限位台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底壁相连通,且所述第一限位腔沿背离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开口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底壁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限位腔沿背离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开口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形状均为圆柱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腔和所述第二限位腔均为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线部或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于电机的箱体上。

可选地,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

固定件;

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上开设有相互贯通的通孔,所述固定件插入所述通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于电机的箱体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包括上述的接线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接线部,开设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接线部,开设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一接线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收容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对接,形成收容腔;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当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连接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相接触且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当进行线路组装时,将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放置于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组成的收容腔内,实现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接触和固定。当线路组装完毕后,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相接触,因而实现了电压的传递功能,并且,因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因而实现了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的稳定连接,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减少了固定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零部件,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组装效率,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简单,也降低了整个接线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接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垂直于电机引线长度方向的接线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机引线端子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器引线端子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1-电机三相线端子;2-控制器三相线端子;3-衬套;4-接线柱;10-第一接线部;100-第一限位台;20-固定件;200-通孔;30-第二接线部;300-第二限位台;50-电机引线端子;500-电机引线;60-控制器引线端子;600-控制器引线;80-侧壁;90-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的接线装置的组件过多,组件加工成本较高且接线装置的结构稳定性不佳。

下面结合一种接线装置,分析其原因。

请参考图1,图1是一种接线装置。

如图1所示,一种接线装置,包括电机三相线端子1,控制器三相线端子2,衬套3,接线柱4和螺钉5。

衬套3压装在接线柱4上,与接线柱4无相对运动,衬套3上开设有内螺纹孔,电机三相线端子1和控制器三相线端子2通过螺钉5连接到衬套3上。衬套3上具有六角形螺帽头,以防止衬套3和接线柱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三个衬套3均压入接线柱4内,以避免衬套3脱离接线柱4。接线柱4通过两个螺钉固定于电机的壳体上。如此,电机三相线端子1和控制器三相线端子2便实现了稳固连接。

可见,为了将电机三相线端子1和控制器三相线端子2固定到接线柱4上,需采用3个衬套3和3个螺钉,为了将接线柱4固定到电机的壳体上,还额外再需要2个螺钉,从而导致组件的加工成本增加且结构稳定性不高。

再者,3个衬套3上均开设有内螺纹和六角形螺帽头,复杂的形状和制造工艺导致衬套3的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增加接线柱4的长度和宽度会增加接线柱4的尺寸和重量,以及制造成本。再者,通过2个螺钉和衬套3采用螺纹连接,使得组装和卸装的次数受限,无疑增加了研发和售后的成本。

为了解决现有的电机和控制器的接线安装复杂,结构稳定性低,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装置,当进行线路组装时,将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放置于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组成的收容腔内,实现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接触和固定。当线路组装完毕后,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相接触,因而实现了电压的传递功能,并且,因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因而实现了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的稳定连接,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减少了固定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零部件,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组装效率,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简单,也降低了整个接线装置的制造成本。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涉及到的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适用于任何需要应用接线连接的场合,比如用于控制器引线与电机引线之间的连接,电机可以是三相电机,也可以是单相电机或者其他电机,相应的,控制器引线的的数量与电机引线的数量保持一致。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实施例均以三相电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沿垂直于电机引线长度方向的接线装置的剖视图。

结合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包括:

第一接线部10,开设有第一收容腔;

第二接线部30,开设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接线部30与所述第一接线部1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收容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对接,形成收容腔;

电机引线端子50和控制器引线端子60,当所述第一接线部10和所述第二接线部30固定连接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60相接触且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只要保证电机引线端子50和控制器引线端子60固定于收容腔内即可,而不限定电机引线端子50必须位于第一收容腔或者第二收容腔内。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接线部10的第一收容腔收容电机引线端子50,第二接线部30的第二收容腔收容控制器引线端子60。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接线部的第一容纳腔收容控制器引线端子60,第二接线部的第二容纳腔收容电机引线端子50。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部10的形状和所述第二接线部30的形状可以对称,2个接线端子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从而提高了第一接线部10和第二接线部30的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部10的形状和所述第二接线部30的形状也可以不对称,在第一接线部10的第一收容腔收容电机引线端子50,第二接线部30的第二收容腔收容控制器引线端子60的实施例中,只要保证第一收容腔的形状与电机引线端子的形状匹配,第二收容腔与控制器引线端子的形状匹配即可。

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30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粘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电机引线端子50和控制器引线端子6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固定方式可以是通过螺栓固定,也可以是通过花键或者其他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当进行线路组装时,将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放置于第一收容腔与第二收容腔组成的收容腔内,实现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接触和固定。当线路组装完毕后,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相接触,因而实现了电压的传递功能,并且,因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因而实现了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和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的稳定连接,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减少了固定电机引线端子和控制器引线端子的零部件,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组装效率,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简单,也降低了整个接线装置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均以第一接线部的第一容纳腔收容电机引线端子,第二接线部的第二容纳腔收容控制器引线端子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3和图4,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部10还开设有第一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台100,所述第一限位台100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将电机引线端子设置于第二收容腔中,即所述第二接线部30上开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限位台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电机引线端子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位置。

通过在电机引线端子50上设置第一限位台100,第一限位台100与第一限位腔相配合,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在轴向方向上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防止电机引线端子50沿第一收容腔的轴向方向上的移动。轴向方向指的是电机引线500(如图2所示)的延伸方向。

同理,结合图3和图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部30还可以开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60上可以固定有第二限位台300,所述第二限位台300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60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将控制器引线端子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即所述第一接线部上开设有第一限位腔,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限位台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以限制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的位置。

容易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装置中,第一限位腔和第二限位腔并不连通所述接线装置的垂直于电机引线500的侧壁80和侧壁90,否则在电机引线长度方向上第一限位腔便无法起到限定电机引线端子10在第一收容腔内的移动,或者在控制器引线长度方向上第二限位腔便无法起到限定控制器引线端子30在第一收容腔310内的移动。

通过在控制器引线端子60上设置第一限位台100,第一限位台100与第一限位腔相配合,从而能够保证所述控制器引线端子60在轴向方向上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防止控制器引线端子60沿第一收容腔的轴向方向上的移动。

第一限位台的设置,能够避免电机引线500嵌入第一接线部10后,沿第一收容腔内攒动,提高了电机引线500和第一接线部10之间的稳定性。

由于第一限位台100可以与电机引线端子50一体成型,因此增加第一限位台100并不会增加电机引线端子50的制造成本。

同理,第二限位台的设置,能够避免控制器引线端子60嵌入第二接线部30后,沿第二收容腔内攒动,提高了控制器引线端子60和第二接线部30之间的稳定性。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形状请参考第一限位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为了便于加工,所述第一限位台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限位台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台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应的,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限位台相配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限位台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应的,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一限位台相配合。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台的形状均为圆柱形。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限位腔和第一限位台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所述第一限位腔为楔形配合。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底壁相连通,且所述第一限位腔沿背离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开口的方向延伸。如此,与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固定连接的第一限位台100则固定于所述电机引线端子50的延伸面上,因而第一限位台100可以具有更大的体积,进一步发挥限制电机引线端子50在第一收容腔内攒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底壁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限位腔沿背离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开口的方向延伸。其作用和效果请参照上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腔为通孔200(如图2所示)。通过将第一限位腔开设成通孔200,能够降低第一接线部10的重量。

同理,所述第二限位腔也可以是通孔200。通过将第二限位腔开设成通孔200,能够降低第二接线部30的重量。

为了进一步增加所述接线装置的稳定性,可以将所述第一接线部10或所述第二接线部30固定于电机的箱体上。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接线部10或者第二接线部30可以通过其他零件压紧的方式固定于电机的壳体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方式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或者第二连接部与电机壳体过盈配合固定在壳体上。

继续参考图3,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

固定件20;

所述第一接线部10和所述第二接线部30上开设有相互贯通的通孔,所述固定件20插入所述通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接线部10和所述第二接线部30固定于电机的箱体上。所述固定件20可以为螺栓或螺钉。

继续参考图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以电机三相线为例,所述固定件20的数量为2个,2个固定件20均匀分布于3根引线之间,从而将第二接线部30平稳的固定于箱体上,进一步提高了接线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20的数量依据电机引线端子50的数量而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驱动装置,由于所述车辆驱动装置包括上述的接线装置,因而具有与接线装置相同的作用和效果。所述车辆驱动装置的作用和效果具体请参考前文的接线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发明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