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门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72451发布日期:2019-12-10 21:38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龙门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龙门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变电站、电厂、机房等建设过程中,需要铺设大量的线缆以实现电力或信号的传输。

以机房为例,在机房中通常会安装多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都需要线缆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现有技术中的线缆在进行铺设时,一般都是线根据实际情况将线缆连接在服务器上,然后再对所有线缆进行捆扎整理。但是,这种方式会显得比较杂乱,同时,线缆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另外,当某条线缆需要进行调整或更换时,所有的线缆都会受到影响,同时,更换时也极为不便。现有技术中也没有专门的装置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龙门架装置。

一种龙门架装置,包括固定架和安装于所述固定架的多条穿线管;

所述多条穿线管并列设置,且长度不完全相同;

其中,每条所述穿线管的出线端弯曲设置。

作为示例,所述固定架包括多个架体和多个固定组件;

多个所述架体沿所述穿线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架体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固定组件;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穿线管安装于所述架体。

作为示例,所述架体呈矩形框架结构。

作为示例,所述固定架还包括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架体。

作为示例,每个架体的底部具有安装脚。

作为示例,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

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第二夹体用于夹持固定所述穿线管。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夹体上具有多个第一夹槽,所述第二夹体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夹槽。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夹槽和所述第二夹槽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矩形。

作为示例,所述穿线管的外轮廓的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作为示例,所述穿线管内安装有多个滚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能够为线缆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线缆可由穿线管的进线端穿入穿线管内,并由穿线管的出线端穿出;通过对穿线管的长度及布设位置进行设置,从而能够直接控制线缆的布设。另外,当需要对线缆进行调整和更换等维护工作时,能够有效提升维护效率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固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第一夹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第二夹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穿线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穿线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龙门架装置的局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固定架;11-架体;111-安装脚;12-连接杆;13-固定组件;131-第一夹体;1311-第一夹槽;132-第二夹体;1321-第二夹槽;14-加强杆;2-穿线管;21-进线端;22-出线端;23-滚轮;3-线缆;4-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龙门架装置,如图1和图6所示,该龙门架装置包括固定架1和安装于固定架1的多条穿线管2;多条穿线管2并列设置,且长度不完全相同;其中,每条穿线管2的出线端弯曲设置。

具体的,固定架1用于实现对穿线管2的安装和定位。例如,固定架1可以固定在地面上,穿线管2可以固定在固定架1的顶部。当多条穿线管2沿水平方向布设时,可以横向并列设置,也可以竖向并列设置,也可以呈矩阵状排列设置。

如图6所示,穿线管2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一端形成进线端21,另一端形成出线端22,其中,每个穿线管2的出线端22弯曲设置,以便于将线缆甩出。穿线管2不仅能够为线缆提供保护作用,同时,线缆可由穿线管2的进线端21穿入穿线管2内,并由穿线管2的出线端22穿出;通过对穿线管2的长度及布设位置进行设置,从而能够直接控制线缆的布设。在具体施工时,可先对固定架1进行安装,根据具体需求对穿线管2的数量、长度、穿线管2的进线端21和出线端22的位置调整到位后,将线缆对应的穿设在相应的穿线管2内,从而完成对线缆的布设。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固定架1包括多个架体11(图1中示出有三个架体11)和多个固定组件13;多个架体11沿穿线管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架体11上分别安装有两个固定组件13;其中,固定组件13用于将穿线管2安装于架体11。

其中,当穿线管2的长度较长时,可以适当的增加架体11的数量,当穿线管2的长度较短时,可以适当的减少架体11的数量。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架体11呈矩形框架结构。其中,架体11的形状构造较类似于龙门架。这种结构设置不仅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从而为穿线管2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还不会影响到人员的穿行。具体的,架体11可以是由多根钢材焊接而成,也可以是由多跟钢材通过螺栓等连接件进行连接。当然,架体11的材质并不仅限于为金属材质,也可以为木材等材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固定架1的整体稳定性,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固定架1还包括连接杆12,相邻两个架体11之间通过连接杆12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升固定架1的受力稳定性。另外,当相邻两个架体11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杆12进行连接时,连接杆12之间还通过加强杆14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架体11之间可以通过多个连接杆12进行连接。其中,连接杆12与架体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纹连接、销钉连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连接杆12与架体11之间的连接方式作适应性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将架体11固定在地面上,每个架体11的底部均具有安装脚111。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脚111具有多个通孔。螺栓、膨胀螺钉等连接件可以通过安装脚111上的通孔将架体11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的,为了将穿线管2固定在架体11上,如图1、图3至图5所示,固定组件13包括第一夹体131和第二夹体132;第一夹体131和第二夹体132用于夹持固定穿线管2。

为了实现对穿线管2的定位,第一夹体131上具有多个第一夹槽1311,第二夹体132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夹槽1321,穿线管2可定位在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对应形成的空间内。

在进行具体安装时,可先将第一夹体131安装在架体11上,然后将多个穿线管2分别放置在第一夹槽1311内,以防止穿线管2发生位置偏移;再将第二夹体132扣设在第一夹体131的上方,使第二夹槽1321与第一夹槽1311扣合,然后将第一夹体131和第二夹体13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穿线管2的安装。

其中,第一夹槽1311与第二夹槽1321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具体安装需求来设置,例如,当需要固定的穿线管2的数量较多时,可适应性增加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的数量;当需要固定的穿线管2的数量较少时,可适应性的减少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

另外,当穿线管2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在每个架体11上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固定组件13。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架体11上设有两个固定组件13,两个固定组件13上下设置。

其中,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矩形。即,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扣合后形成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长方形。另外,穿线管2外轮廓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矩形。当然,为了保证固定组件13与穿线管2之间的适配性,在具体实施时,当穿线管2的外轮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当穿线管2的外轮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时,第一夹槽1311和第二夹槽132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另外,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线缆3的穿设,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穿线管2内具有多个滚轮23。具体的,由于线缆3在穿设过程中,线缆3会与穿线管2的内壁之间具有摩擦力,而且随着线缆3的不断穿入,线缆3与穿线管2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也会越来越大,导致穿设难度增加。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穿线管2内具有多个滚轮23,线缆3穿入穿线管2内后,会直接与滚轮23接触,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从而极大降低了线缆3的穿设难度和阻力。

进一步的,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本申请提供的龙门架装置,下面将对龙门架装置具体应用到机房中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机房中通常会排列有多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都需要通过线缆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供电或信号传输。如图8所示,当机房中的多台服务器4呈两排布置时,两排服务器4中间会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通道。

龙门架装置可安装在该通道中。具体的,请结合参阅图1,可以先将多个架体11沿通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安装在通道的地面上,之后,相邻两个架体11之间通过连接杆12进行连接,以加强多个架体11的结构稳定性。

将固定组件13的第一夹体131安装在架体11上,然后将需要布设的穿线管2放置在对应的第一夹体131上,最后,每个第一夹体131上对应安装第二夹体132,实现对穿线管2的定位和安装。

其中,每个穿线管2的出线端22可对应一台服务器4,且每个穿线管2内的线缆可以为一根线束,也可以为多根线束。

将固定架1和穿线管2安装到位后,可进行穿线工作,即将线缆从穿线管2的进线端21穿入,然后由穿线管2的出线端22穿出,穿出后的线缆便可与需要连接的服务器4进行连接。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