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5185发布日期:2019-11-19 21:53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炉电源电路,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emc(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或是网络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是一种干扰与抗干扰的过程,它包含emi和ems,是ce/ul/gs/cb/3c标准中的重要部分,在电磁炉变频器进入欧盟国家时,必须符合一系列认证标准测试,其中包括emc、插头放电性能和erp待机功耗等,一般的电磁炉产品即使满足上述标准,内部的电路结构都会变得非常复杂,造成高昂的成本,目前,欧盟对于不具有提示信息待机模式的消费类家电产品(包括电磁炉变频器),其能耗规定必须小于0.5w,因此,厂家一般会在大功率电磁炉变频器设计上增加双绕组共模电感、大容量的滤波电容、继电器以及额外的供电电源,但整套产品的成本和线路板体积就会大大增加,很难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符合欧盟标准要求的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包括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保险丝f1、整流器db1、压敏电阻zr1、继电器k1、电阻r1、电容c1、三绕组共模电感l1、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三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第二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1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电容c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另一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

所述压敏电阻zr1并联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敏电阻zr1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串联有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的节点,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接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节点。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和6引脚的绕组线径小于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2、3和4引脚的绕组线径。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4、5和6引脚共模同边,并通过中间挡板分隔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和2引脚。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电感量取值范围为100uh~90mh。

所述电容c1的容量取值范围为2uf~20uf。

所述电容c2的容量取值范围为0.1uf~2uf。

所述的三绕组共模电感l1是由相位和电感量保持一致的3个电感组成。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和3引脚分别串联有y电容cy1和y电容cy2;所述y电容cy1的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节点,另一端接地;所述y电容cy2的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节点,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合理,能极大地提高电磁炉变频器的滤波性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特别在大功率电磁炉变频器的主板上,能做到在待机状态下继电器k1断开时的待机功耗小于0.5w,可安全通过插头放电测试,能有效地抑制共模信号,以达到emc测试要求,在尽量少增加电磁炉变频器主板成本的基础上,做到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包括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整流器db1、保险丝f1、压敏电阻zr1、继电器k1、电阻r1、电容c1、三绕组共模电感l1、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三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第二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1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电容c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另一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整流器db1的输出端口用于接连电磁炉内部主控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主控电路在附图中的标号为a1),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节点用于与电磁炉内部的电源和取样电路输入端相连(电源和取样电路在附图中的标号为a2),电磁炉的主控电路、电源和取样电路均为该领域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并未对其作出创造性的改进,因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为环状结构,三个绕组的相位和电感量均一致,内部的磁环材料由镍锌铁氧体、锰锌铁氧体或非晶体材质制成;所述继电器k1可调节电源电路的状态(即工作/待机状态切换),所述电阻r1为放电电阻,所述电容c1为滤波电容,协同工作,能改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的效果,结合三绕组共模电感l1,使得电源电路能满足emc检测标准的同时具有能耗低、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电感量取值范围为100uh~90mh,所述电容c1的容量取值范围为2uf~20uf,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为整流二极管。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和6引脚的绕组线径小于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2、3和4引脚的绕组线径,能进一步地降低电源电路的生产成本。

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4、5和6引脚共模同边,并通过中间挡板分隔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和2引脚,能便于三绕组共模电感l1与其它电子器件的连接,使得电源电路生产装配更为便捷。

具体实施例2:

参照图2,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三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第二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1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电容c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另一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压敏电阻zr1并联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敏电阻zr1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电容c2为滤波电容,容量取值范围为0.1uf~2uf,能进一步的增强抗干扰能力。

具体实施例3:

参照图3,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两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分三路,第一路和第二路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1和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第三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三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电阻r1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与所述电阻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

具体实施例4:

参照图4,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三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第二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1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电容c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另一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串联有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节点,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接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节点,即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输出引脚均串联有整流二极管,能进一步地提高电路的抗扰能力,保障电路安全。

具体实施5:

参照图5,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两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分三路,第一路和第二路分别通过所述电容c1和所述电阻r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第三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三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

具体实施例6:

参照图6,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两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电容c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第二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四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第三路和第四路分别通过所述电阻r1和压敏电阻zr1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

具体实施例7:

参照图7,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l线端口通过所述保险丝f1后分三路,一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6引脚,第二路通过所述继电器k1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第三路通过所述压敏电阻zr1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容c1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4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1引脚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电容c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分两路,一路通过所述二极管d1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另一路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2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接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5引脚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串联有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ac输入端1引脚节点,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接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二极管d2的节点,即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输出引脚均串联有整流二极管;所述压敏电阻zr1并联有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敏电阻zr1与所述继电器k1的节点,另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线输入口in的n线端口与所述压敏电阻zr1的节点;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和3引脚分别串联有y电容cy1和y电容cy2;所述y电容cy1的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2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节点,另一端接地;所述y电容cy2的一端接所述三绕组共模电感l1的3引脚与所述整流器db1的节点,另一端接地,能进一步地提高电路的抗扰能力,保障电路安全。

根据图1至图7所示七个实施例的应用于电磁炉变频器的emc电源电路,其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效果好,能极大地提高电磁炉变频器的滤波性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特别在大功率电磁炉变频器的主板上,能做到在待机状态下继电器k1断开时待机功耗小于0.5w,可安全通过插头放电测试,能有效地抑制共模信号,以达到emc测试要求,在尽量少增加电磁炉变频器主板成本的基础上,做到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的目的。

以上的实施方式不能限定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整体构思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修饰与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创造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