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剥线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6149发布日期:2020-12-29 09:59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剥线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剥线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剥线钳。



背景技术:

剥线钳是内线电工、电动机修理、仪器仪表电工常用的工具之一,用来供电工剥除电线头部的表面绝缘层。剥线钳可以使得电线被切断的绝缘皮与电线分开,还可以防止触电。现有的剥线钳,在使用时,剥线操作不方便且费力,有时候伤及线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剥线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剥线钳,在使用时,剥线操作不方便且费力,有时候伤及线芯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剥线钳,用于剥掉线缆上的待剥离绝缘表皮以使该段线缆的线芯裸露。所述新型剥线钳包括上钳体、下钳体以及剥离结构,所述上钳体与所述下钳体通过圆柱销交叉铰接并可相对错位滑动,所述上钳体与所述下钳体共同形成供所述线缆插入并可开合的钳口;

所述剥离结构包括上刀片和下刀片,所述上刀片与所述下刀片均设于所述钳口,所述上刀片安装于所述上钳体且其刃口朝向下,所述下刀片设于所述下钳体且其刃口朝向上并与所述上刀片的刃口相对;

所述上刀片在所述钳口闭合时具有与所述下刀片共同剪切所述待剥离绝缘表皮的切皮状态,以及在所述切皮状态后,所述上钳体与所述下钳体相对错位滑动而带动所述上刀片与所述下刀片相对错位时具有剥掉所述待剥离绝缘表皮的剥离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上钳体包括上钳部、上转接部和操作部,所述上转接部连接所述上钳部和所述操作部,所述上转接部设有上下倾斜延伸的上转接腔以及前后贯通并呈条形的滑接孔;

所述下钳体包括下钳部、下转接部和支撑部,所述下转接部连接所述下钳部和所述支撑部,所述下转接部设有前后贯通的连接孔;

所述下钳部由所述上转接腔穿出并位于所述上钳部之下,其与所述下钳部共同形成所述钳口;所述下转接部插于所述上转接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滑接孔相对,所述圆柱销穿过所述滑接孔、所述连接孔,所述上刀片安装于所述上钳部,所述下刀片安装于所述下钳部;

所述圆柱销在所述切皮状态时抵于所述滑接孔中沿长度方向的一孔壁,在所述剥离状态时沿所述滑接孔的长度方向滑动并抵于另一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剥线钳还包括限位套,所述限位套插于所述下转接部的连接孔并与所述连接孔相适配,所述限位套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可防止其与所述下转接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外轮廓,所述圆柱销插于所述限位套内腔并与所述限位套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的外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

所述下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由所述连接孔的孔壁凸伸成型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套插于所述连接孔,各所述限位块分别插于一所述限位槽并与所述限位槽滑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剥线钳还包括压线结构,所述下转接部设有与所述连接孔、所述上转接腔均连通的下转接腔,所述上钳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上转接腔连通的上通腔;

所述压线结构的一端部位于所述下转接腔并连接于所述限位套,其另一端部穿过所述上通腔并伸出且在所述切皮状态和所述剥离状态时与所述下钳部共同夹紧所述线缆,所述上刀片的刃口位于所述压线结构的压线端部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压线结构包括压线杆和旋转板,所述旋转板包括主板体,所述压线杆包括主杆体以及与所述主杆体的一端部连接的压线脚,所述主板体的一端部开设转接孔且另一端部与所述主杆体的另一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套穿设于所述主板体的转接孔,所述主杆体插于所述上通腔,所述压线脚伸出至所述上通腔之外并朝向所述下钳部,所述上刀片的刃口位于所述压线脚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主杆体于其连接端设有对位腔,并于其连接端面凸伸有连接脚,所述连接脚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的槽口朝上;

所述旋转板还包括与所述主板体连接的卡凸,所述主板体的连接端部插于所述对位腔,所述卡凸插卡于所述卡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钳部于其下侧面开设与所述上通腔连通的上穿口,所述上穿口位于所述上钳部的左端部并开设至所述上钳部的左端面,所述压线脚由所述上穿口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上刀片包括刀片部、连接部和弯勾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刀片部和所述弯勾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上通腔内并夹于所述主杆体与所述上通腔腔壁之间,所述刀片部由所述上穿口伸出,所述弯勾部勾于所述上钳部的端部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下钳体还包括由所述下钳部的上侧面向上凸伸成型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于其上侧面开设左右连通并供所述线缆定位放置的容置槽,所述下刀片位于所述定位凸起的右侧,所述容置槽与所述下刀片的刃口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于其上侧面向下开设容槽,所述压线结构的压线端部在所述切皮状态和所述剥离状态时插于所述容槽并压在位于所述容槽内的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下钳部于其上侧面开设安装槽,所述下刀片插于所述安装槽且刃口裸露于所述安装槽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由左向右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下钳部于其上侧面向下开设回收孔,所述回收孔位于所述下刀片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剥线钳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套于所述圆柱销且一端部抵于所述操作部,另一端部抵于所述支撑部,所述钳口在自然状态下受所述扭簧的回弹力作用保持张开状态,所述上刀片在完成所述线缆剥皮后还具有受所述扭簧的回弹力作用以使其上升至初始位置的复位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剥线钳还包括用于剪切所述线缆的切线结构,所述切线结构包括切线刀片以及与所述切线刀片的刃口配合用以剪切所述线缆的压切部,所述下转接部于其上侧设有前后贯通并供所述线缆放置的剪切槽、于所述剪切槽的左槽壁开设的插接槽以及于所述剪切槽的右槽臂开设活动槽,所述切线刀片插于所述插接槽且其刃口位于所述剪切槽内,所述压切部插于所述活动槽并与所述上转接部连接,所述压切部在所述切皮状态时具有随所述上转接部转动而向所述切线刀片的刃口方向移动闭合的剪切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板包括与所述主板体的转接端部连接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为所述压切部。

进一步地,所述新型剥线钳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一端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钳部,另一端部伸入所述钳口并与所述线缆的端面抵触且在所述切皮状态和所述剥离状态时插于所述回收孔。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挡线体以及与所述挡线体连接的两个卡爪,所述上钳部的前后两侧面沿左右方向分别开设卡接槽,各所述卡爪分别插卡于一所述卡接槽,两所述卡爪共同夹紧所述上钳部;所述挡线体位于所述钳口内并与所述线缆的端面抵触且在所述切皮状态和所述剥离状态时插于所述回收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剥线钳的有益效果在于:新型剥线钳的上钳体与下钳体交叉设置,并通过圆柱销铰接在一起,上钳体与下钳体共同形成供线缆插入的钳口并二者可相对错位滑动。由于上钳体与下钳体通过圆柱销交叉铰接,即二者可相对转动,这样,可实现钳口开合(张开与闭合)操作。新型剥线钳的剥离结构包括上刀片和下刀片,二者均设于钳口,上刀片安装于上钳体且其刃口朝向下,下刀片设于下钳体且其刃口朝向上并与上刀片的刃口相对。当需要去掉线缆的一端部绝缘表皮时,只需操作上钳体与下钳体,二者相对转动,以使钳口闭合,此时,上刀片与下刀片共同夹紧线缆,并且共同剪切待剥离绝缘表皮,即为切皮状态;在切皮状态后,继续操作上钳体与下钳体,使上钳体与下钳体相对错位滑动,进而带动上刀片与下刀片相对错位一定距离,被剪切的待剥离绝缘表皮因两刀片错位而被撕拉脱离,使该段线缆的线芯裸露,此时,为剥离状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施加外力拉扯剥皮,省事省力,而且不会因施加外力过大,而造成线芯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剥线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沿线e-e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剥线钳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钳体的立体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x所指的方向为“上”,则其反向为“下”;y所指的方向为“前”,则其反向为“后”;z所指的方向为“右”,则其反向为“左”。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剥线钳,用于剥掉线缆上的待剥离绝缘表皮以使该段线缆的线芯裸露。新型剥线钳1包括上钳体100、下钳体200以及剥离结构300,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通过圆柱销400交叉铰接并可相对错位滑动,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共同形成供线缆插入并可开合的钳口10。

剥离结构300包括上刀片310和下刀片320,上刀片310与下刀片320均设于钳口10,上刀片310安装于上钳体100且其刃口朝向下,下刀片320设于下钳体200且其刃口朝向上并与上刀片310的刃口相对。

上刀片310在钳口10闭合时具有与下刀片320共同剪切待剥离绝缘表皮的切皮状态,以及在切皮状态后,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相对错位滑动而带动上刀片310与下刀片320相对错位时具有剥掉待剥离绝缘表皮的剥离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新型剥线钳1的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交叉设置,并通过圆柱销400铰接在一起,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共同形成供线缆插入的钳口10并二者可相对错位滑动。由于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通过圆柱销400交叉铰接,即二者可相对转动,这样,可实现钳口10开合(张开与闭合)操作。新型剥线钳1的剥离结构300包括上刀片310和下刀片320,二者均设于钳口10,上刀片310安装于上钳体100且其刃口朝向下,下刀片320设于下钳体200且其刃口朝向上并与上刀片310的刃口相对。当需要去掉线缆的一端部绝缘表皮时,只需操作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二者相对转动,以使钳口10闭合,此时,上刀片310与下刀片320共同夹紧线缆,并且共同剪切待剥离绝缘表皮,即为切皮状态;在切皮状态后,继续操作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使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相对错位滑动,进而带动上刀片310与下刀片320相对错位一定距离,被剪切的待剥离绝缘表皮因两刀片错位而被撕拉脱离,使该段线缆的线芯裸露,此为剥离状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施加外力拉扯剥皮,省事省力,而且不会因施加外力过大,而造成线芯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上刀片310的刃口与下刀片320的刃口均呈v型,可以对多种尺寸的线缆进行剥皮,当然,刃口形状不做限定,也可以为u型或圆弧形,只要满足剥皮需求即可。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上钳体100包括上钳部110、上转接部120和操作部130,上转接部120连接上钳部110和操作部130,上转接部120设有上下倾斜延伸的上转接腔101以及前后贯通并呈条形的滑接孔102。

在本实施例中,滑接孔102沿左右方向延伸。上钳部110、上转接部120和操作部130三者成型于一体。

下钳体200包括下钳部210、下转接部220和支撑部230,下转接部220连接下钳部210和支撑部230,下转接部220设有前后贯通的连接孔201。

在本实施例中,下钳部210、下转接部220和支撑部230三者成型于一体

下钳部210由上转接腔101穿出并位于上钳部110之下,其与下钳部210共同形成钳口10;下转接部220插于上转接腔101,连接孔201与滑接孔102相对,圆柱销400穿过滑接孔102、连接孔201,上刀片310安装于上钳部110,下刀片320安装于下钳部210。

圆柱销400在切皮状态时抵于滑接孔102中沿长度方向的一孔壁,在剥离状态时沿滑接孔102的长度方向滑动并抵于另一孔壁。

在本实施例中,圆柱销400与下转接部220的连接孔201紧密配合,这样,可实现上钳体100与下钳体200相对滑动。

请参阅图1至图3,优选地,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限位套500,限位套500插于下转接部220的连接孔201并与连接孔201相适配,限位套50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可防止其与下转接部22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外轮廓,圆柱销400插于限位套500内腔并与限位套500过盈配合。这样,有效防止下转接部220与限位套50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限位套50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呈椭圆形、近似三角形等,或者其他异形。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具体地,限位套500的外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501。下钳体200还包括至少一个由连接孔201的孔壁凸伸成型的限位块240,限位套500插于连接孔201,各限位块240分别插于一限位槽501并与限位槽501滑接配合。这样,一方面,通过限位块240与限位槽501滑接配合,实现限位套500定位安装;另一方面,限位块240插于限位槽501,可以有效防止下钳体200与限位套50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实现周向限位。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优选地,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压线结构600,下转接部220设有与连接孔201、上转接腔101均连通的下转接腔202,上钳部11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与上转接腔101连通的上通腔103。

压线结构600的一端部位于下转接腔202并与限位套500连接,其另一端部穿过上通腔103并伸出且在切皮状态和剥离状态时始终与下钳部210共同夹紧线缆,线缆中被夹紧的部分为非剥皮部分。上刀片310的刃口位于压线结构600的压线端部的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线缆的待剥皮端部由左向右插于钳口10。将线缆的待剥皮端部插入刃口,可直接放置在下钳部210上,将待剥离绝缘皮的部分放置在下刀片320的刃口处,当线缆处于切皮状态时,压线结构600也会随着上钳部110向下转动,直至上刀片310与下刀片320共同夹紧待剥皮线缆,并该处线缆的待剥离绝缘表皮,此时,压线结构600的压线端部与下钳部210共同夹紧线缆,有效防止线缆发生转动或移位,影响绝缘表皮的剥离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优选地,压线结构600包括压线杆610和旋转板620,旋转板620包括主板体621,压线杆610包括主杆体611以及与主杆体611的一端部连接的压线脚612,主板体621的一端部开设转接孔601且另一端部与主杆体611的另一端部可拆卸连接,限位套500穿设于主板体621的转接孔601,主杆体611插于上通腔103,压线脚612伸出至上通腔103之外并朝向下钳部210,上刀片310的刃口位于压线脚612的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套500穿设于主板体621的转接孔601并与转接孔601紧密配合,防止旋转板620发生晃动,而且在接下里介绍的剪切线缆结构,无法提供足够的挤压力,进而无法实现线缆剪切。

在本实施例中,压线脚612的端面设有v型槽(图中未标记出),这样,一方面,防止线缆前后窜动;另一方面,满足多种尺寸线缆抵压。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主杆体611于其连接端设有对位腔602,并于其连接端面凸伸有连接脚613,连接脚613设有卡位槽603,卡位槽603的槽口朝上。

旋转板620还包括与主板体621连接的卡凸622,主板体621的连接端部插于对位腔602,可有效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卡凸622插卡于卡位槽603,防止旋转板620与压线杆610脱离。这样,实现旋转板620与压线杆610可拆卸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2、图3和图5,优选地,上钳部110于其下侧面开设与上通腔103连通的上穿口104,上穿口104位于上钳部110的左端部并开设至上钳部110的左端面,压线脚612由上穿口104伸出。这样,有效缩小整体尺寸,使整体更小型化。

请同时参阅图2、图3和图5,具体地,上刀片310包括刀片部311、连接部312和弯勾部313,连接部312的两端分别连接刀片部311和弯勾部313,连接部312位于上通腔103内并夹于主杆体611与上通腔103腔壁之间,刀片部311由上穿口104伸出,弯勾部313勾于上钳部110的端部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压线杆610与上刀片310安装顺序包括两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首先,将上刀片310由左至右插于上通腔103,刀片部311的刃口朝下,弯勾部313勾在上钳部110的右端边缘,有效防止上刀片310左右窜动,确保剥掉的绝缘皮长度为用户要求长度;其次,再将压线杆610的卡接端部由左至右插于上通腔103,压线脚612朝下,主板体621的连接端部插于压线杆610的对位腔602,卡凸622插卡于卡位槽603;安装完毕。该方法,弯勾部313以是预先设好的弯勾,也可以是安装到位后,再弯折成所需限位用的弯勾。

第二种:首先,将压线杆610的卡接端部由左至右插于上通腔103,压线脚612朝下,主板体621的连接端部插于压线杆610的对位腔602,卡凸622插卡于卡位槽603;其次,再将上刀片310由左至右插于压线杆610下侧与上通腔103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刀片部311的刃口朝下,安装到位后,再将上刀片310中与刀片部311相对的端部弯折成所述的弯勾部313,有效防止上刀片310左右窜动,确保剥掉的绝缘皮长度为用户要求长度;安装完毕。

在本实施例中,上刀片310的连接部312与上通腔103的腔壁面接触。上刀片310的连接部312与压线杆610的侧壁面接触。这样,都会有效提高连接部312的稳定性。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和图4,优选地,下钳体200还包括由下钳部210的上侧面向上凸伸成型的定位凸起250,定位凸起250于其上侧面开设左右连通并供线缆定位放置的容置槽203,下刀片320位于定位凸起250的右侧,容置槽203与下刀片320的刃口相对,该容置槽203内的线缆为抵压部分,压线杆610的压线脚612在切皮状态和剥离状态时,始终与定位凸起250共同夹紧线缆。这样,便于线缆定位放置在定位凸起250的容置槽203。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203呈v型,同样,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线缆定位插入。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和图4,优选地,定位凸起250于其上侧面向下开设容槽204,压线结构600的压线端部在切皮状态和剥离状态时插于容槽204并压在位于容槽204内的线缆。由于压线脚612的下端面设有v型槽,v型槽与容置槽203面对,如果线缆尺寸较小,很容易造成压线失效。因此,容槽204的设置,一方面,依旧满足线缆定位装于下钳部210上,另一方面,确保容槽204内的线缆段有效被压线脚612抵压。

请同时参阅图2、图3和图4,具体地,下钳部210于其上侧面开设安装槽205,下刀片320插于安装槽205且刃口裸露于安装槽205之外。

请参阅图2,优选地,安装槽205由左向右倾斜延伸。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刀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剥线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4,优选地,下钳部210于其上侧面向下开设回收孔206,回收孔206位于下刀片320的右侧。这样,便于剥离的绝缘皮直接有回收孔206掉出,避免堵塞钳口10,提高剥线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和图5,优选地,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限位件700,限位件700的一端部可拆卸连接于上钳部110,另一端部伸入钳口10并与线缆的端面抵触且在切皮状态和剥离状态时插于回收孔206。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预先设定线缆的绝缘皮的剥离长度,调整限位件700相对于上刀片310的刃口距离,二者相等,实现线缆中被剥离的绝缘皮长度的精准定位。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和图5,优选地,限位件700包括挡线体710以及与挡线体710连接的两个卡爪720,上钳部110的前后两侧面沿左右方向分别开设卡接槽105,各卡爪720分别插卡于一卡接槽105,两卡爪720共同夹紧上钳部110;挡线体710位于钳口10内并与线缆的端面抵触且在切皮状态和剥离状态时插于回收孔206。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扭簧800,扭簧800套于圆柱销400且一端部抵于操作部130,另一端部抵于支撑部230,钳口10在自然状态下受扭簧800的回弹力作用保持张开状态,上刀片310在完成线缆剥皮后还具有受扭簧800的回弹力作用以使其上升至初始位置的复位状态。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用于剪切线缆的切线结构900,切线结构900包括切线刀片910以及与切线刀片910的刃口配合用以剪切线缆的压切部,下转接部220于其上侧设有前后贯通并供线缆放置的剪切槽207、于剪切槽207的左槽壁开设的插接槽208以及于剪切槽207的右槽臂开设活动槽209,切线刀片910插于插接槽208且其刃口位于剪切槽207内,压切部插于活动槽209并与上转接部120连接,压切部在切皮状态时具有随上转接部120转动而向切线刀片910的刃口方向移动闭合的剪切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该新型剥线钳1不仅可以实现剥离线缆的绝缘皮,还可以实现线缆的剪切,丰富功能,提高用户对其的体验性。

在本实施例中,下转接部220的上端设有与插接槽208连通的卸刀口2201,利用工具通过卸刀口2201将切线刀片910顶至剪切槽207,便于切线刀片910取出。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优选地,旋转板620包括与主板体621的转接端部连接的边缘部623,边缘部623为压切部。

在本实施例中,该新型剥线钳1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既可对线缆进行快速剥皮,也可实现线缆剪切,功能丰富,极大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新型剥线钳1还包括两侧盖20,两侧盖20分别扣于上转接部120的前后两侧的滑接孔102处,用于遮盖滑接孔102以及与滑接孔102滑接配合的圆柱销400的端部,提高新型剥线钳1整体的美观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