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5492发布日期:2021-05-28 11:1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汽车售后维护维修以及应急救援等需求与日剧增,对售前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现有技术中,对于多个电池组充电需要先后进行,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效率较低。

因此,亟需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充电接口s2,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57的一端;

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6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5,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还与微控制单元mcu的chv-test引脚连接;

所述电阻r57的两端并联有场效应管q8,其中,电阻r5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8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k4,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池组bat1的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2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jk4并联有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电源vd。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动触点同时与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池组bat1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静触点与电池组bat2的正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二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实现了两个电池组同时进行充电,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控制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电路包括充电接口s2,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57的一端,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2接地。

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6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5,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还与微控制单元mcu的chv-test引脚连接。

所述电阻r57的两端并联有场效应管q8,其中,电阻r5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8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k4,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池组bat1的正极。

所述继电器jk4并联有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电源vd。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动触点同时与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池组bat1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静触点与电池组bat2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二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s2第1脚将充电电压分两路,一路接至电阻r43、电阻r46、电容c5构成的分压电路,将充电输入信号采集并送到微控制单元mcu的chv-test引脚进行处理。另一路接到场效应管q8、电阻r57、三极管q3构成充电开关电路,当mcu检测到充电信息接入时,mcu的ch-ctrl-1引脚输出高电平经电阻r22、r58将三极管q3、q4触发打开,三极管q3导通后将场效应管q8偏置导通工作,充电电流经二极管d2、继电器jk4到电池组bat1的正负极两端,同时三极管q4导通后继电器jk4工作,自动将电池组bat2的正负极并接到充电端口中,实现同时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实现了两个电池组同时进行充电,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充电接口s2,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57的一端;

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6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5,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还与微控制单元mcu的chv-test引脚连接;

所述电阻r57的两端并联有场效应管q8,其中,电阻r5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8的一端,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k4,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电池组bat1的正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2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k4并联有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电源v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动触点同时与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池组bat1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一静触点与电池组bat2的正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k4的第二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均接地。

6.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控制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充电接口S2,所述充电接口S2的引脚1分别连接电阻R43的一端和电阻R57的一端;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6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5,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还与微控制单元MCU的CHV‑TEST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57的两端并联有场效应管Q8,其中,电阻R57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7的另一端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一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充电控制电路,实现了两个电池组同时进行充电,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仁;王业占;李兴泽;熊印宝;周志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汇裕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广为美线电源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4
技术公布日:2021.05.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