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摩擦发电的移动充电组件、充电外壳和充电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91466阅读:来源:国知局
重叠。
[0067] 第一插齿电极201和第二插齿电极202之间虽然互补设置,但是必须绝缘。这种 绝缘可以通过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空隙来实现,也可以用绝缘材料进行隔离。例如通过印 刷电路技术精确控制微小尺寸的电极之间的空隙,或者通过刻蚀或沉积技术在绝缘材料中 形成导电的插齿图形。
[0068] 插齿电极的选材范围很广,只要是能够作为电极的导电材料均可,例如金属、导电 的非金属材料、有机导体等。其中金属可选自金、银、钼、铝、镍、铜、钛、铬或硒,以及由上述 金属形成的合金;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可选自氧化铟锡ITO和掺杂的半导体。插齿电极的厚 度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对于使用空间较小的情况而言,较薄的厚度无疑具有优势;而对于 使用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稍大的厚度可以提供更好的机械强度和寿命。一般而言,插齿电 极的厚度可以为lOnm-lmm,优选IOOnm-IOO μ m。
[0069] 滑动摩擦块4是本发明的另一个重要部件,用于与第一电极模块2配合形成摩擦 电荷并驱动电子向外输出。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摩擦块4直接与第一电极模块2的表面发生 滑动摩擦,因此其表面需要具有与第一电极模块不同的摩擦电特性,一般可以选择绝缘材 料和半导体材料,常用的有机聚合物均可。为了提高摩擦电荷的密度,还可以在材料的表面 形成微米或纳米级的图案或涂层。这些材料以及其表面改性的方法在很多专利文献和文章 中均有报道,是摩擦发电领域的常规材料和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0070] 但是,本发明发现,除了摩擦电特性之外,滑动摩擦块4的质量对于本发明的充电 组件有很明显的影响。本发明充电组件所希望回收的目标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附带产生的 机械能,这些机械能具有低频、低强度的特点。一般的能量回收系统对于这样的机械能回收 效率都很低。而本发明通过对滑动摩擦块、弹性连接件进行协同设计,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 题。本发明发现当滑动摩擦块4的质量满足如下关系时,能够实现的对低频机械能的高效 收集:
[0072] 其中m为滑动摩擦块4的质量,其单位为kg,k为所使用的弹性连接件5的劲度系 数,单位为N/m。
[0073] 滑动摩擦块4的尺寸和图案需要与第一插齿电极201和第二插齿电极202匹配。 一般而言,对于插齿状的电极,滑动摩擦块4最好为具有条状单元阵列的结构,而且优选条 状单兀与第一插齿电极201和第二插齿电极202的条状插齿在接触表面上的形状和尺寸一 致。为了进一步优化输出性能,条状单元的延伸方向与插齿电极的条状插齿的延伸方向平 行设置,以使二者的摩擦面积最大化。滑动摩擦块4与第一电极模块的接触面积一般小于 第一电极模块2的上表面积,因此条状单元的数量一般少于条状插齿的数量,优选条状单 元的数量为一个电极所包含的条状插齿数量的1/4-3/4,更优选为1/3-2/3,更优选为1/2。
[0074] 弹性连接件5的作用是与滑动摩擦块4配合收集机械能,并将其高效的转化为滑 动摩擦块4与第一电极模块2之间的滑动动能。本领域常用的弹性连接件,例如各种弹簧、 弹性纤维均可使用,但是正如前面所述,无论使用何种部件,其劲度系数最好都要满足关系 式(I),已实现对低频机械能的有效吸收。因为本发明的充电组件可以直接用于电子设备 中,所以为了满足空间的要求,弹性连接件5优选使用线圈半径小于3_的小型弹簧,或者 二维平面弹簧。
[0075] 弹性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滑动摩擦块4和第一外壳1,具体的连接位置没有特 别限定,一般可以连接在滑动摩擦块4的边或角上,在第一外壳1的侧壁102和平板101上 连接均可。弹性连接件5的数量可以根据滑动摩擦块4和第一外壳1的形状、以及滑动摩 擦块4的质量来确定,没有特殊限定。
[0076] 电信号输出模块9承担着收集并输出电信号的功能,一般包括电信号输入端901 和电信号输出端902。其中,2个电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插齿电极和第二插齿电极相连,2 个电信号输出端902待带充电器件相连。因为基于摩擦发电所输出的为交流脉冲电信号, 所以为了能够直接给待充电器件充电,电信号输出模块9中一般还包括整流单元和变压单 元。其中整流单元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整流元件,例如整流桥等。变压单元只要能 够实现降压功能即可,可以包含电容,其电容量优选1 μ F-500 μ F,更优选10 μ F-100 μ F。
[0077] 电信号输出模块9可以位于第一外壳1所覆盖的范围内,也可位于第一外壳1之 外,只要方便安装和使用即可。
[0078] 第二种典型实施方式
[0079] 图4为本发明充电组件的另一种典型结构,其主要部件均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 式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还包括2个位于滑动摩擦块4的相对侧面上的手动锚点6。该手动 锚点6的设置方便了手动驱动滑动摩擦块4发生强制滑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充 电。
[0080] 该手动锚点6固定在滑动摩擦块4上,具体位置没有限定,可以是滑动摩擦块4的 侧面,也可以是上下表面,还可以固定在顶角或棱边处,只要能满足在外力的驱动下可以带 动滑动摩擦块4发生滑动即可。手动锚点6的数量也不一定限制为2个,1个或2个以上均 可。
[0081] 优选手动锚点6具有打开和收起两种模式,其中打开模式用于手动驱动滑动摩擦 块4的滑动,在收起模式下不会影响滑动摩擦块4的自由滑动。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可折叠 式设计或者可推拉式设计等,使得手动锚点6在打开模式下具有更容易被手驱动的结构, 例如相对于外壳更为突出,或者是形状更容易被手握住等。
[0082] 第三种典型实施方式
[0083] 图5为本发明充电组件的另一种典型结构,其主要结构均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 式相同,唯一的区别仅在于还包括介质层3,该介质层3贴合在第一电极模块2的上表面,代 替第一电极模块2直接与滑动摩擦块4发生摩擦,所形成的摩擦电荷通过与第一电极模块 2之间的静电感应效应而发生作用,促成电流的向外输出。
[0084] 这种充电组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介绍如下(参见图6):当滑动摩擦块4在介质 层3表面滑动时,在互相接触的两个表面上将会因为摩擦而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并达到 平衡状态。由于滑动摩擦块4的面积较小,因此其上的电荷密度要高于介电层3上的电荷 密度。当滑动摩擦块4位于第一插齿电极201所对应的介质层3之上时,第一插齿电极201 与滑动摩擦块4带电性相反的电荷,第二插齿电极201与滑动摩擦块4带电性相同的电荷 (以负电荷为例);当滑动摩擦块4向第二插齿电极202滑动时,第一插齿电极201上的正 电荷向第二插齿电极202转移,使得第一插齿电极201和第二插齿电极202间有电流流过, 直至完全中和;滑动摩擦块4继续向第二插齿电极202方向滑动,并最终到达第二插齿电 极202,由于静电感应,第二插齿电极202与滑动摩擦块4带电性相反的电荷,第一插齿电极 201与滑动摩擦块4带相同的电荷;此后,随着滑动摩擦块4的移动,第一插齿电极201与 第二插齿电极202间将继续保持电荷的交替反复转移,不断形成电流向外输送。
[0085] 介质层3的存在可以对第一电极模块2形成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材料的选择也比 较宽泛,本领域常规的介电材料均可用,例如绝缘材料,优选有机聚合物。当介质层3与滑 动摩擦块4相比摩擦电性质差别较大时,更有利于提高电信号输出性能。因此在使用介质 层3时,滑动摩擦块4的选材范围得到了拓展,从绝缘材料和半导体材料扩展为还可以选择 导体材料,例如金属或导电有机物等。由于金属一般具有更高的密度,所以这种实施方式对 于需要滑动摩擦块4的质量较大而体积较小时更为有利。介质层3厚度一般没有特别限制, 优选 lOnm-lmm,更优选 IOnm-IOO μ m。
[0086] 介质层3可以直接放置在第一电极模块2的表面上,也可以通过粘合剂或其他固 定件进行固定,还可以直接在介质层3的下表面直接制备第一电极模块2。
[0087] 介质层40可以为分立结构,例如由2个分离的部分组成,其中一个部分覆盖于第 一插齿电极201的表面,另一个部分覆盖于第二插齿电极202的表面;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同时覆盖于两个插齿电极的上表面。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