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71009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污染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属于施工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缆沟是发电厂、变电站以及高层建筑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主要用来放置高压电缆。
[0003]通常情况下,电缆沟需要经过基槽开挖、浇筑底板垫层、墙体砌筑、扁铁安装、墙体粉刷以及沟底找坡和压光等工序才能定型使用,但发明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每当墙体粉刷完毕后进行沟底找坡工序时,由于混凝土及砂浆是从上往下浇筑的,且浇筑流量大流速快,故浇筑过程中会有部分混凝土和砂浆溅射到已经粉刷好的墙体壁面上,造成墙体的污染及侵蚀,压光后还需要对墙体壁面进行二次粉刷,不仅拖延了项目工期,还浪费了人力物力,增加了总的建设成本,因此,如何防止沟底找坡过程中混凝土和砂浆溅射、污染墙体壁面避免二次粉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通过在沟底找坡工序中使用该装置可有效解决混凝土和砂浆污染墙体壁面问题,无须二次粉刷,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包括架体、浇筑导管和行走组件,其中,架体包括承载部与安装部,承载部由两对平行钢管呈“井”字形固定连接而成,浇筑导管设置在承载部上,安装部为两根平行对置的钢管,承载部固定连接在安装部的顶部,行走组件设置在安装部的底部;浇筑导管呈“Y”字形,包括上端的锥形部和下端的笔直部,锥形部和笔直部固定连接且互相连通,锥形部的锥角为60°?120°,笔直部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25%?35%,笔直部的底端距离沟底的距离为10?25cm。
[0007]优选地,浇筑导管锥形部的锥角为90°,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流速,避免混凝土和砂浆流至沟底时因流速过快而向四周壁面飞溅。
[0008]优选地,笔直部呈圆柱状,内部为空心结构,笔直部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30%,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流量,避免混凝土和砂浆流至沟底时因流量过大而向四周迅速扩散,造成墙体壁面污染。
[0009]更优选地,笔直部的底端距离电缆沟沟底的距离为15cm,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溅射面积,进一步减少墙体壁面被污染的风险。
[0010]优选地,行走组件为两对行走滚轮,两对行走滚轮间距均匀地螺接在架体的安装部底部,可在电缆沟两侧墙体顶部移动。
[0011]更优选地,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还包括两对辅助滚轮,两对辅助滚轮分别设置在两对行走滚轮的内侧,辅助滚轮的转轴轴线与行走滚轮的转轴轴线互相垂直,每一对辅助滚轮均以滚轮朝外的方式对置并分别贴合在电缆沟墙体内壁上,在行进过程中可沿墙体内壁移动,起限位和导正作用,可有效防止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偏位和歪斜。
[0012]更进一步优选地,架体安装部的底部设有多个间距均匀的定位孔,行走滚轮和辅助滚轮可根据电缆沟的宽度调整至合适的安装位置,大大增加了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的适用范围和自适应能力。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电缆沟沟底找坡工序中增设一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防污染装置,解决了现有电缆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墙体壁面污染问题,提高了电缆沟的建设质量,省去了后期的二次粉刷,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建设工期,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此外,该防污染装置安装方便,合理利用了电缆沟内部和顶部的空间,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极佳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防污染装置包括架体1、浇筑导管2和行走滚轮3,其中,架体I包括承载部11与安装部12,承载部11由两对平行钢管呈“井”字形焊接而成,浇筑导管2设置在承载部11中心位置上,安装部12为两根平行对置的钢管,承载部11固定连接在安装部12的顶部,行走滚轮3共有两对,两对行走滚轮3间距均匀地螺接在安装部12的底部,可带动架体I在电缆沟两侧墙体顶部进行移动。浇筑导管2呈“Y”字形,包括位于上端的锥形部21和下端的笔直部22,锥形部21和笔直部22焊接固定且互相连通,锥形部21的锥角为90°,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流速,避免混凝土和砂浆流至沟底时因流速过快而向四周壁面飞溅,笔直部22呈圆柱状,内部为空心结构,笔直部22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30%,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流量,避免混凝土和砂浆流至沟底时因流量过大而向四周迅速扩散,造成墙体壁面污染,笔直部22的底端距离沟底的距离为15cm,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和砂浆的溅射面积,进一步减少墙体壁面被污染的风险。
[0017]此外,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还包括两对辅助滚轮4,两对辅助滚轮4分别设置在两对行走滚轮3的内侧,辅助滚轮4的转轴轴线与行走滚轮3的转轴轴线互相垂直,每一对辅助滚轮4均以滚轮朝外的方式对置并分别贴合在电缆沟墙体内壁上,在行进过程中可沿墙体内壁移动,起限位和导正作用,可有效防止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在行进过程中发生偏位和歪斜。
[0018]值得一提的是,架体I的安装部12底部分别设有多个间距均匀的定位孔,行走滚轮3和辅助滚轮4均可根据电缆沟的宽度调整至合适的安装位置,大大增加了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的适用范围和自适应能力。
[0019]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在使用时,只需依照电缆沟的宽度调节行走滚轮3和辅助滚轮4在架体I上的安装位置,再将架体I放置在电缆沟上,位置调整好后便可将混凝土或砂浆加入至浇筑导管2中,依靠浇筑导管2的内部构造有效控制好混凝土或砂浆的流量、流速以及溅射范围等参数,当电缆沟沟底局部浇筑成功后便可推动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以一定的速度匀速行进,直至将整条电缆沟浇筑完毕。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浇筑效果好,解决了现有电缆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墙体壁面污染问题,省去了后期的二次粉刷,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建设工期,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
[0020]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浇筑导管和行走组件,架体包括承载部与安装部,承载部由两对平行钢管呈“井”字形固定连接而成,浇筑导管设置在承载部上,安装部为两根平行对置的钢管,承载部固定连接在安装部的顶部,行走组件设置在安装部的底部;浇筑导管呈“Y”字形,包括上端的锥形部和下端的笔直部,锥形部和笔直部固定连接且互相连通,锥形部的锥角为60°?120°,笔直部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25%?35%,笔直部的底端距离沟底的距离为10?25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浇筑导管锥形部的锥角为9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浇筑导管笔直部呈圆柱状,内部为空心结构,笔直部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浇筑导管笔直部的底端距离电缆沟沟底的距离为1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行走组件为两对行走滚轮,两对行走滚轮间距均匀地螺接在架体的安装部底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缆沟防污染装置还包括两对辅助滚轮,两对辅助滚轮分别设置在两对行走滚轮的内侧,辅助滚轮的转轴轴线与行走滚轮的转轴轴线互相垂直,每一对辅助滚轮均以滚轮朝外的方式对置并贴合在电缆沟墙体内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架体安装部的底部设有多个间距均匀的定位孔,行走滚轮和辅助滚轮可根据电缆沟的宽度调整安装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沟防污染装置,包括架体、浇筑导管和行走组件,架体包括承载部与安装部,承载部由两对平行钢管呈“井”字形固定连接而成,浇筑导管设置在承载部上,安装部为两根平行对置的钢管,承载部固定连接在安装部的顶部,行走组件设置在安装部的底部;浇筑导管呈“Y”字形,包括上端的锥形部和下端的笔直部,锥形部和笔直部固定连接且互相连通,锥形部的锥角为60°~120°,笔直部的直径为电缆沟宽度的25%~35%,笔直部的底端距离沟底的距离为10~25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一防污染装置,解决了电缆沟施工过程中墙体壁面污染问题,省去了后期二次粉刷,缩短了建设工期,经济效益极佳;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IPC分类】H02G1/06, H02G9/02
【公开号】CN205283003
【申请号】CN201520874545
【发明人】赵中华, 卢嘉宾, 张霰, 刘必庆, 封雁, 李忠良, 邹延玉, 李康伟, 韩广臻
【申请人】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