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卡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1107阅读:9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箱卡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箱卡轨,装设于配电箱的底座上,所述配电箱卡轨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卡轨轨道;分别固定于配电箱的底座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卡轨轨道的两端且对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勾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卡勾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二连接孔。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卡轨轨道不通过螺丝即可装配于所述配电箱的底座上,卡轨轨道的安装和拆卸都比较便利,省时省力。
【专利说明】
一种配电箱卡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箱卡轨。
【背景技术】
[0002]配电箱是数据上的海量参数,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借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配电箱的用途是可以合理的分配电能,方便对电路的开合操作。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直观的显示电路的导通状态。
[0003]配电箱本身的结构一般由箱体、卡轨、支架、铜端子排组成。由于配电箱内部空间有限,电工在使用接线时,经常需要将其卡轨拆开,接完线后,再将其装入箱体。目前大部分配电箱的卡轨安装都是采用螺钉进行装配,导致电工在返修和接线时,造成很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箱卡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卡轨安装在配电箱箱体时不方便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箱卡轨,装设于配电箱的底座上,所述配电箱卡轨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卡轨轨道;分别固定于配电箱的底座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卡轨轨道的两端且对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勾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卡勾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二连接孔。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所述第一卡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上且探出于所述第二支撑面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所述第二卡勾部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面上且探出于所述第四支撑面的表面。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焊接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面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四支撑面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四连接面、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以及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呈弯折状连接的第六连接面。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的通孔;所述卡轨轨道上对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相连的通孔。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上通孔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卡轨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卡轨轨道通之间、所述第五连接面与所述卡轨轨道之间通过螺丝或螺栓相连。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和所述第四连接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0014]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实用新型通过于配电箱的底座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固定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并在卡轨轨道的两端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使卡轨轨道不通过螺丝即可装配于所述配电箱的底座上,卡轨轨道的安装和拆卸都比较便利,省时省力。
[0016]2、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美观、简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的安装示意图。
[0018]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安装示意图。
[0019]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卡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卡轨轨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0023]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和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中第二支撑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过程示意图。
[0025]元件标号说明
[0026]I底座
[0027]2卡轨
[0028]21第一支撑件
[0029]211第一^^勾部
[0030]212第一支撑面
[0031]213第二支撑面
[0032]22第二支撑件
[0033]221第二卡勾部
[0034]222第三支撑面
[0035]223第四支撑面
[0036]23卡轨轨道
[0037]24第一连接件
[0038]241第一连接面
[0039]242第一连接孔
[0040]243第二连接面[0041 ]244第三连接面
[0042]245第一安装孔
[0043]25第二连接件
[0044]251第四连接面
[0045]252第二连接孔
[0046]253第五连接面
[0047]254第六连接面
[0048]255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5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箱卡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卡轨安装在配电箱箱体时不方便的问题。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的原理和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即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电箱卡轨。
[0052]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箱卡轨,卡轨2装设于配电箱的底座I上,所述配电箱的卡轨2包括:设置于底座I上的卡轨轨道23,分别固定于配电箱的底座I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卡轨轨道23的两端且对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
[0053]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焊接固定于所述底座I的侧边上。
[0054]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上设置有第一卡勾部211,所述第一连接件2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勾部211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孔242。如图
2、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上设置有第二卡勾部221,所述第二连接件2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勾部221相扣合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52。
[0055]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一支撑面212和第二支撑面213,所述第一支撑面212固定于所述底座I的侧边上,所述第一卡勾部21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213上且探出于所述第二支撑面213的表面。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2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支撑面222和第四支撑面223,所述第三支撑面222固定于所述底座I的侧边上,所述第二卡勾部221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面223上且探出于所述第四支撑面223的表面。
[0056]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4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面213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242的第一连接面241、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23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面243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41和所述第二连接面243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连接面244。
[0057]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25包括:用于与所述第四支撑面223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孔252的第四连接面251、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23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253以及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面251和所述第五连接面253呈弯折状连接的第六连接面254。
[0058]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面243和所述第五连接面25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23相连的通孔;如图3所示,所述卡轨轨道23上对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43和所述第五连接面253相连的通孔。
[0059]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面243和所述第五连接面253上通孔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卡轨轨道2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面243与所述卡轨轨道23通之间、所述第五连接面253与所述卡轨轨道23之间通过螺丝或螺栓相连。
[0060]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面241上和所述第四连接面251上还分别设置有安装孔:第一安装孔245和第二安装孔255。相应地,所述第二支撑面213和所述第四支撑面223上也对应设置有相同的安装孔。
[006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焊接固定于底座I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件24上的两个通孔通过螺丝固定于卡轨轨道23上对应的通孔,第二连接件25上的两个通孔通过螺丝固定于卡轨轨道23上对应的通孔。如图8和图9所示,卡轨2的安装过程如下:
[0062]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25上的第二连接孔252套入第二支撑件22上的第二卡勾部221,如图9所示,推动第二连接件25的第四连接面251,使第二卡勾部221完全卡入所述第二连接孔252,以使得第二卡勾部221完全勾住第二连接孔252,使得第二支撑件22与第二连接件25固定。第一连接件24与第一支撑件21的连接过程同上,不再赘述。所以本实施例中的卡轨轨道23在安装时只需要将卡轨轨道23两端的连接件与固定在底座I上的支撑件相卡合即可,并不需要螺丝等部件进行装配,在拆卸卡轨轨道23时也仅需要将两端的连接件与支撑件拆离即可。
[006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于配电箱的底座I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固定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并在卡轨轨道23的两端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可以使卡轨轨道23不通过螺丝即可装配于所述配电箱的底座I上,卡轨轨道23的安装和拆卸都比较便利,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美观、简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6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配电箱卡轨,装设于配电箱的底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卡轨包括: 设置于底座上的卡轨轨道; 分别固定于配电箱的底座的内部相对两个侧边上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分别设置于所述卡轨轨道的两端且对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卡勾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卡勾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勾部相扣合连接的第二连接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所述第一卡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上且探出于所述第二支撑面的表面;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所述第二卡勾部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面上且探出于所述第四支撑面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焊接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侧边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面、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面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呈弯折状连接的第三连接面;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四支撑面相匹配且上面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四连接面、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接的第五连接面以及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呈弯折状连接的第六连接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卡轨轨道相连的通孔;所述卡轨轨道上对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相连的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第五连接面上通孔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卡轨轨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通孔。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卡轨轨道通之间、所述第五连接面与所述卡轨轨道之间通过螺丝或螺栓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箱卡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上和所述第四连接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文档编号】H02B1/46GK205452861SQ201521133638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
【发明人】陈志贤, 苏邯林, 范杨阳
【申请人】三信国际电器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