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5972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场效应开关管,其源极耦接至电源电压端以及栅极电阻的第一端,栅极耦接至该栅极电阻的第二端,漏极耦接至该直流无刷电机以向其提供控制电压;第一三极管,其基极耦接至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发射极经由耦合电阻接地,集电极耦接至该栅极电阻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其发射极与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集电极耦接至该电源电压端;以及采样电路,其输入耦接至该场效应开关管的漏极以采样该控制电路输出的该控制电压,输出耦接至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以构成该控制电压的反馈闭环,从而使该输出控制电压的大小以预定倍率锁定输入至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控制信号的大小。
【专利说明】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控制领域,尤其涉及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的原理图。该控制电路采用场 效应管Q16作为输出控制元件。当场效应管Q16截止、三极管Q21导通时,电源电压+24V j通 过Q21、R140~R148加载到风扇两端(P209-1,P209-3),风扇工作电流在电阻R140~R148上 产生压降,使得风扇两端的电压下降,达到降压调速的目的。当场效应管Q16导通时,由于 Q16导通压降约在0.05V的水平,所以电源电压+24V_1几乎全部加载到风扇两端,达到高速 的调速目的。
[0003]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的原理图。该电路采用了 场效应管Q13、功率三极管Q27作为输出控制元件;Q13与Q27串联连接。场效应管Q13作为"开 关"控制管,仅当Q13导通时,风扇两端(Ρ413-1,Ρ413-3)才有可能获得工作电压。功率三极 管Q27的功能是控制风扇的速度,其电路状态是"发射极跟随器";当端口QA11-1施加"低电 平",则端口 QA11-5开路,Q13截止,风扇停止;当端口 QA11-1施加"高电平",则端口 QA11-5导 通,Q13导通,风扇运转。在Q13导通的条件下,当端口 QA11-3施加"低电平",则端口 QA11-4开 路,电源电压24V_M通过Q13、Q27加载到风扇两端,风扇工作在"高速"状态。在Q13导通的条 件下,当端口QA11-3施加"高电平",则端口QA11-4导通,稳压二级管CR12反向击穿,Q27-B电 压由CR12(Vz = llV)确定,该值约为11V,此时Q27-E极电压约为10.3V,使得风扇工作在"低 速"状态。
[0004] 上述两种控制电路的缺点首先在于电路状态只有3个:停止、半速、及高速,且需要 两路控制端口来实现这三种状态。其次,以图1所示的控制电路为例,在直接高速启动时Q16 中有峰值超过3A的冲击电流,如图3所示;以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为例,输出电压在"高速" 时,工作在"发射极跟随器"状态的三极管Q27无法达到饱和导通,即电源电压24V_M无法全 部施加到风扇的两端。
[0005] 因此,一种改进的控制方案是所期望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 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 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 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
[0009] 场效应开关管,该场效应开关管的源极耦接至电源电压端以及栅极电阻的第一 端,栅极耦接至该栅极电阻的第二端,漏极耦接至该直流无刷电机以向其提供控制电压,该 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随该控制电压的大小线性变化;
[0010]第一三极管,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耦接至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发射极经由耦合电 阻接地,集电极耦接至该栅极电阻的第二端,以经由该栅极电阻上的电压降控制该场效应 开关管的导通截止状态;
[0011]第二三极管,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以经由该耦合 电阻接地,集电极耦接至该电源电压端;以及
[0012] 采样电路,该采样电路的输入耦接至该场效应开关管的漏极以采样该控制电路输 出的该控制电压,输出耦接至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以构成该控制电压的反馈闭环,从而使 该输出控制电压的大小以预定倍率锁定输入至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控制信号的大小,以 实现对该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的连续线性控制。
[0013] 在一实例中,该第一三极管和该第二三极管是作为差分三极管集成在一起的分立 元件。
[0014] 在一实例中,该米样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该第一分压 电阻的第一端作为采样电路的输入耦接至该场效应开关管的漏极,第二端与该第二分压电 阻的第一端相连以作为采样电路的输出耦接至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该第二分压电阻的第 二端接地,其中该第一分压电阻和该第二分压电阻的分压比由该预定倍率确定。
[0015] 在一实例中,该预定倍率大于等于电源电压的额定值与该控制信号的最大值的 比。
[0016] 在一实例中,该第一分压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电压波纹抑制电容。
[0017] 在一实例中,该栅极电阻与该耦合电阻的大小关系被设为使得在该第一三极管导 通状态下流经该栅极电阻的电流在该栅极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足以使该场效应开关管导 通。
[0018] 在一实例中,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耦接至该栅极电阻的第二端, 该限流电阻与该栅极电阻的大小关系被设为使得该栅极电阻上的压降不超过该场效应开 关管的最大容许源-栅电压。
[0019] 在一实例中,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RC积分电路耦接该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其 中该RC积分电路包括耦接在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该控制信号的输入端之间的积分电阻 以及耦接在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接地端之间的积分电容。
[0020] 在一实例中,该场效应开关管为P沟道场效应开关管,以及该第一三极管和该第二 三极管为NPN三极管。
[0021] 在一实例中,该直流无刷电机是用于直流无刷轴流风扇的电机,该控制电路被用 于该直流无刷轴流风扇的转速控制。
[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一方面实现了对电机的连续线性控制,而非传统方案中 的只有开、关以及中速三档。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只需要单端输入即可,节省了控制电 路资源。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消除了对开关管的大冲击电流的影响,保证了电路更稳定 可靠地工作。
【附图说明】
[0023]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 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 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0024]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0025]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另一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0026] 图3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图1方案的控制电路在直接高速启动时的冲击电流的实 际测试图;
[0027]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0028]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在Vin = 1.0V时启动冲击电流与 启动时间的实际测试图;
[0029]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在Vin = 2.0V时启动冲击电流与 启动时间的实际测试图;以及
[0030]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在Vin = 3.3V时启动冲击电流与 启动时间的实际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 限制。
[0032]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直流无刷电机Μ的控制电路的原理图。作为 典型的应用,这里的直流无刷电机可以是应用于打印机领域的直流无刷轴流风扇的风扇电 机。
[0033]如图所示,直流无刷电机(下文简称电机)Μ可具有三个端口,端口3接地,端口 2输 出异常工作状态报警信号,端口 1接收来自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电压。电机Μ的转速可与控 制电压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对控制电压的大小的控制来实现电机Μ转速的控制。 [0034]集成电路中,CMOS电路控制输出Vin的幅度一般不大于3.3V,然而电机Μ的使用电 压范围可大于20V,因此,需要引入额外的+24V电源电压VCC以提供电机Μ的控制电压,并通 过CMOS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Vin来控制最终提供给电机Μ的控制电压。
[0035]如图4所示,Α点为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Vin输入端,Β点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0036]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包括差分三极管QA1和场效应开关管Q1。场效应开关管Q1的 源极耦接至电源电压端VCC以及栅极电阻R3的第一端,栅极耦接至栅极电阻R3的第二端,漏 极作为整个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耦接至直流无刷电机的端口 1以向其提供控制电压。如图所 示,这里的场效应开关管Q1可以是P沟道场效应开关管。
[0037] 场效应开关管Q1在输出端B与电源电压端VCC之间起到开关的作用,当场效应开关 管Q1截止时,输出端B的电压为0,则电机Μ停止。随着场效应开关管Q1的逐渐导通,输出端B 的电压逐渐增大,直至场效应开关管Q1饱和导通,输出端Β的电压几乎等于电源电压VCC,从 而使电机Μ全速运转。
[0038] 场效应开关管Q1的导通截止状况由跨源极和栅极的源-栅电压降决定,即耦合电 阻R3上的压降决定。取决于场效应开关管Q1的负载电流的大小,使场效应开关管Q1导通所 需的源-栅电压降一般在2-2.5V左右。
[0039] 如图所示,差分三极管QA1由两个对称设置的三极管构成,为了描述方便,图中左 侧的三极管被称为第一三极管,右侧的三极管被称为第二三极管。栅极电阻R3与第一三极 管串联,即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经由耦合电阻R4接地,集电极经由电阻R2耦接至栅极电阻 R3的第二端,基极耦接至控制信号的输入端Vin。这里使用了分立的差分三极管元件,事实 上也可以使用两个独立的三极管。只是采用分立的差分三极管可以使两个三极管之间的工 作环境例如温度更为接近,从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0040] 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在一起经由耦合电阻R4接地,集电 极耦接至电源电压端VCC。
[0041] 控制电路还包括由第一分压电阻R5和第二分压电阻R6构成的采样电路。采样电路 的输入端耦接至场效应开关管Q1的漏极,也即控制电路的输出端B以采样控制电路输出的 控制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出耦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以构成控制电压的反馈闭环。以此方 式,使得输出控制电压的大小以预定倍率锁定输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控制信号的大 小。
[0042]具体而言,第一分压电阻R5和第二分压电阻R6串联地接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B与 接地端GND之间,从而起到分压的作用,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5的第一端作为采样电路的输入 耦接至场效应开关管Q1的漏极,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6的第一端相连以作为采样电路的 输出耦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0043]在图4中所示的电路配置下,由于第二分压电阻R6第一端的电压闭环地反馈至第 二三极管的基极,该第二分压电阻R6第一端的电压被锁定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电压,换 言之,通过闭环控制,使得第二分压电阻R6第一端的电压始终跟随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 如在下文所解释。
[0044]另外,由于输出端B的电压与第二分压电阻R6第一端的电压(即,反馈至第二三极 管的基极的电压)具有固定的分压比,所以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给电机Μ的控制电压与第一 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即Vin)保持预定的倍率关系,例如,输出给电机Μ的控制电压与第一三 极管的基极电压的倍率等于(R5+R6)/R6,可见该倍率与分压电路的分压比有关。
[0045] 由上可知,通过连续线性地调节输入至第一三极管基极的Vin,可以实现控制电路 最终输出的控制电压大小的连续调节,从而实现电机Μ转速的连续线性调节。
[0046] 以下简要介绍上文所述的闭环反馈控制的原理。
[0047] 控制信号输入Vin来自CMOS控制输出,所以一般小于3.3V。若希望电机Μ停止,则输 入Vin小于0.3V,此时第一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此时栅极电阻R3上没有电流流过,因此压 降为0,此时场效应开关管Q1截止,输出端B的控制电压输出为0,电机Μ停止。
[0048]若希望电机Μ运转,则首先需要使第一三极管导通,即让Vin大于第一三极管的导 通阈值。一般为了去除第一三极管的不稳定状态,在开启第一三极管时,Vin的起始电压要 比第一三极管的导通阈值大一些,例如以0.8V为起始电压。即若要使电机Μ工作,则输入大 于0.8V的控制信号Vin,并通过调节Vin的大小来控制电机Μ的转速。
[0049] 在Vin为起始电压0.8V时,第一三极管开始导通,电阻R4和R3上产生电流,该电流 在栅极电阻R3上产生压降。该栅极电阻R3与耦合电阻R4的大小关系可被设为使得在第一三 极管导通状态下流经栅极电阻R3的电流在栅极电阻R3上产生的电压降足以使场效应开关 管Q1导通。
[0050]例如,取决于场效应开关管Q1的负载电流,其线性导通时的源-栅压降为2~2.5V。 如图4中所示型号的场效应开关管Q1,源-栅压降达2V时即可使其导通。以图4中所示的R4 = 4.71^,1?3上的最小电流约为2〇1^,因此1?为10(^欧姆,即可达到开关管讥的导通条件。
[0051] 一旦场效应开关管Q1开始导通,则输出端B点的电压升高,相应地第二三极管基极 上的电压升高,以使第二三极管导通。由于流经电阻R4的电流被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 两者分流,所以,随着第二三极管导通程度变大,流经R3的电流减小以抑制场效应开关管Q1 的导通。
[0052]第二三极管基极上的电压尽管增大但是最后并不会大于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 因为若进一步增大则会导致场效应开关管Q1的导通程度进一步减弱从而反过来又将第二 三极管基极的电压回拉,最终使得第二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与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相等, 即实现了第二三极管基极的电压对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的锁定。又由于输出端B输出的 控制电压与第二三极管基极的电压有预定的倍率关系,所以实现了控制电路最终输出的控 制电压与Vin的线性联动。通过控制Vin的变化,即可线性连续地控制电机Μ的控制电压的变 化。
[0053] -般地,上述预定倍率可以大于等于电源电压VCC的额定值与控制信号Vin的最大 值的比。以电源电压VCC为24V为例,Vin最大可达3.3V,则可以通过设置R5和R6的分压比将 该预定倍率设为24/3 = 8。例如图4中R5 = 33k欧姆,R6 = 4.7k欧姆。即当Vin线性地增大到3V 时,输出端B点的控制电压也线性地增大到接近24V。
[0054] 当Vin再逐渐增大到大于3V时,例如3. IV,由于电源电压VCC为24V,因此输出端B的 电压不会高于24V,所以第二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也不会高于3V,从而使得第二三极管无法继 续平衡掉第一三极管中增长的电流,直至第一三极管饱和导通,场效应开关管Q1也饱和导 通,结果输出端B的电压被锁定在24V上,实现了电机Μ的全速运行。
[0055] -般地,为了确保场效应开关管Q1不被过大的电压损环,会规定源-栅压降的最大 允许值。在此情况下,可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栅极电阻R3的第二端之间设一个限流 电阻R2,以限制R3上的压降。例如若要使R3上的压降不超过12V,则可以令R2也为100k欧姆。 [00 56]此外,可在第一分压电阻R5两端并联一个电容C2。该电容C2加大了交流分量的反 馈从而抑制了输出端的电压纹波。
[0057]如前文所述的,在传统控制电路启动瞬间,会产生对场效应开关管Q1较大的冲击 电流。这是因为往往在电机Μ两端会并联一个旁路电容C3(如图4所示),用以满足电机稳定 运行的技术要求。由于电容C3的端电压迅速上升,因此产生一个极大的充电电流,对场效应 开关管Q1产生冲击。
[0058]为了抑制此冲击效应,可在Vin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设置RC积分电路,即使 Vin经由RC积分电路输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具体而言,RC积分电路包括耦接在第一三极 管的基极与控制信号的输入端Vin之间的积分电阻R1以及耦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接地 端GND之间的积分电容C1。
[0059]由于积分电路的作用,使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缓慢上升,从而使得启动时输出 场效应开关管Q1的导通足够缓慢。该缓慢程度通过取决于积分电阻R1和积分电路C1的值的 时间常数来控制。一般而言,此开关响应速度的减慢对于使用效果可以忽略不计,不会明显 感觉到电机Μ运转的延迟,但是对于冲击电流的影响却可以大大降低。
[0060] RC积分电路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可以接收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作为Vi η,因为RC 积分电路可以检测出PWM的直流分量。
[0061 ]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是复印机打印机产品中的一个基础控制电路,以下以 直流无刷轴流风扇作为电机Μ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简要说明。
[0062] 直流无刷轴流风扇控制电路是复印机打印机产品中的一个基础控制电路。风扇控 制的原则是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风扇的运转速度,以降低"噪声",节 省能源,延长风扇的寿命。
[0063] 风扇控制电路的基本要求是:1)工作可靠;2)满足风扇制造商对控制电路的各项 技术要求;3)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4)占用较少的电路控制资源;5)较低的元器件成本。 本实施例很好地符合了上述各项要求。
[0064]输出半导体开关元件Q1中无"启动冲击电流"。采用电阻R1与电容C1构成R-C积分 器,使得启动时输出场效应管Q1的导通足够缓慢,从而抑制了在电容C3(100yF)中形成冲击 电流。
[0065]使用"差分三极管" QA1作为放大、采样反馈元件,改善了本实施例电路的温度稳定 性。
[0066] 当输入电压Vin〈0.3V时,输出场效应管Q1截止,输出电压= 0V,风扇停止,整个电 路完全关断,无泄漏电流,符合理想开关的"关断"状态要求。
[0067]当输入电压Vin>3. IV时,输出场效应管Q1饱和导通,根据Q1的电气参数,其导通电 阻在500πιΩ以下,由此推算Q1在饱和导通时的压降在〇. IV的水平,符合理想开关的"闭合" 状态要求。
[0068]由于本控制电路仅使用了单一输入端,符合占用最少电路控制资源的特性。
[0069]当0.8V〈Vin〈3.0V时,电路在线性调速区间,"差分三极管"QA1左侧管集电极中的 电流值范围在20~25μΑ之间(由Q1的Vgs参数决定),VR3 = 2~2.5V,Q1工作在线性区,风扇速 度连续可调。
[0070] 在使用了 RC积分电路的情况下,可使用PWM信号作为控制输入,例如在本实施例 中,PWM的脉冲频率选取值:f = 2kHz。以下表1示出了在不同的输入情况下实际测试得到的 结果,其中电源电压VCC = 24.6V。
[0071] 表1
[0072]
[0073]
[0074] 其中:
[0075] P丽(% ):以脉冲宽度调制方式的占空比输入值,脉冲振幅3.3V,单位:% ;
[0076] Vin(V):以D/A模拟量、或PWM脉冲宽度调制方式输入的等价电压,单位:伏特;
[0077] Vout(V):风扇两端的电压,单位:伏特;
[0078] Ip(mA):场效应管开关Q1中的峰值电流,单位:毫安培;
[0079] Irms(mA):场效应管开关Q1中的真有效值电流,单位:毫安培;
[0080] REV(rpm):风扇的转速,单位:转/分钟。
[0081] 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控制信号的线性连续输入,对风扇转速的连续线性调节效 果。
[0082] 以下表2示出了输入启动电压、启动电流以及启动时间关系的实际测试结果。
[0083] 表 2 「00841
[0085] 其中:
[0086] Vin(V):以D/A模拟量、或PWM脉冲宽度调制方式输入的等价电压,单位:伏特;
[0087] I inrush(mA):风扇启动时流过场效应管Q1的冲击电流,单位:毫安培;
[0088] T start(mS):启动时间;单位:毫秒。
[0089] 由上可见,可以看出冲击电流大大减小,但是对于风扇的延迟影响对于实际使用 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0090] 图5、图6和图7示出了在不同启动电压下启动冲击电流与启动时间的实际测试结 果。
[009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首先实现了对于电机转速的线性连续调节,而非传统方 案中的只有开、关以及中速三档。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只需要单端输入即可,节省了控 制电路资源。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消除了对开关管的大冲击电流的影响,保证了电路更 稳定可靠地工作。
[0092]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 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 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 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 致的最广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场效应开关管,所述场效应开关管的源极耦接至电源电压端以及栅极电阻的第一端, 栅极耦接至所述栅极电阻的第二端,漏极耦接至所述直流无刷电机以向其提供控制电压, 所述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随所述控制电压的大小线性变化; 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耦接至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发射极经由耦合电阻 接地,集电极耦接至所述栅极电阻的第二端,以经由所述栅极电阻上的电压降控制所述场 效应开关管的导通截止状态; 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以经由所述耦 合电阻接地,集电极耦接至所述电源电压端;以及 采样电路,所述采样电路的输入耦接至所述场效应开关管的漏极以采样所述控制电路 输出的所述控制电压,输出耦接至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以构成所述控制电压的反馈闭 环,从而使所述输出控制电压的大小以预定倍率锁定输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的控制 信号的大小,以实现对所述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的连续线性控制。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是作 为差分三极管集成在一起的分立元件。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 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作为采样电路的输入耦接至所述场效应开关 管的漏极,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相连以作为采样电路的输出耦接至所述第 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二分 压电阻的分压比由所述预定倍率确定。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倍率大于等于电源电压的额定 值与所述控制信号的最大值的比。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电压波 纹抑制电容。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电阻与所述耦合电阻的大小关 系被设为使得在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状态下流经所述栅极电阻的电流在所述栅极电阻上 产生的电压降足以使所述场效应开关管导通。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限流电阻 耦接至所述栅极电阻的第二端,所述限流电阻与所述栅极电阻的大小关系被设为使得所述 栅极电阻上的压降不超过所述场效应开关管的最大容许源-栅电压。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RC积分电路 耦接所述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其中所述RC积分电路包括耦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 述控制信号的输入端之间的积分电阻以及耦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接地端之间的 积分电容。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开关管为P沟道场效应开关 管,以及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三极管。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无刷电机是用于直流无刷轴 流风扇的电机,所述控制电路被用于所述直流无刷轴流风扇的风扇转速控制。
【文档编号】H02P7/28GK205509906SQ201620238936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陈耀华
【申请人】上海富士施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