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204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广泛应用于军工、汽车照明、环境监测、摄影及医疗等方面的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脉冲触发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大多由于其工作机理的限制,普遍存在脉冲触发频率范围较窄的情况,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氙闪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工作频率范围越来越宽,对脉冲触发氙闪灯电源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宽范围脉冲触发频率的氙闪灯电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市场实际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该电源是一种应用广泛、性能稳定可靠、触发频率范围宽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包括安装在金属网盒中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控制驱动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和电压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触发关断电路,所述控制驱动电路分别与过流保护电路、电压反馈电路、触发关断电路和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连接,所述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分别与过流保护电路、电压反馈电路、触发关断电路连接,电源电路设有8个引出端和1个外部调节电位器;

具体电路连接为:所述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中,触发控制脉冲输入正端Trig+通过电阻R20接光电耦合器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阳极1脚,触发控制脉冲输入负端Trig-接光电耦合器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阴极2脚,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4脚接内部供电端Vcc,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发射极3脚通过电容C12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单向可控硅T2的控制极3脚连接,单向可控硅T2的阴极1脚与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单向可控硅T2的阳极2脚分别与MOS管T4的源极、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容C11的一端相连,MOS管T4的漏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2的异名端5脚连接,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2的同名端4脚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压反馈电路中的电阻R12的一端连接,MOS管T4的栅极分别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电容C21的一端接外壳WK,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另一端与电容C2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16与二极管D8并联,电容C1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8的正极并作为输出触发电压端Vt引出,二极管D8的负极接地,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1的同名端1脚接二极管D2的正极,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1的异名端2脚与电容C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2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接高压输出端+HV;

所述触发关断电路中,电阻R19的一端接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中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发射极3脚,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3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内部供电端Vcc,电容C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4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内部基准端Vref,电阻R27的另一端接控制驱动电路中集成芯片U3的复位端4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的触发最高频率可达到100HZ;增加触发关断电路,使氙闪灯点亮后及时关断高压输出端,避免出现高压处于过载状态影响下次触发;触发控制脉冲信号与电源电路隔离,降低了对电源电路的干扰;电路触发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连接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金属网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宽范围触发频率的氙闪灯高压模块电源,包括安装在金属网盒1中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控制驱动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和电压反馈电路,还包括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触发关断电路。

控制驱动电路分别与过流保护电路、电压反馈电路、触发关断电路和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连接,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分别与过流保护电路、电压反馈电路、触发关断电路连接,电源电路设有8个引出端和1个外部调节电位器。

上述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中,触发控制脉冲输入正端Trig+通过电阻R20接光电耦合器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阳极1脚,触发控制脉冲输入负端Trig-接光电耦合器U2输入端二极管的阴极2脚,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集电极4脚接内部供电端Vcc,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发射极3脚通过电容C12分别与电阻R18的一端、单向可控硅T2的控制极3脚连接,单向可控硅T2的阴极1脚与电阻R1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单向可控硅T2的阳极2脚分别与MOS管T4的源极、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容C11的一端相连,MOS管T4的漏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2的异名端5脚连接,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2的同名端4脚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压反馈电路中的电阻R12的一端连接,MOS管T4的栅极分别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电容C21的一端接外壳WK,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D6的另一端与电容C2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16与二极管D8并联,电容C1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8的正极并作为输出触发电压端Vt引出,二极管D8的负极接地,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1的同名端1脚接二极管D2的正极,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Ls1的异名端2脚与电容C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2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接高压输出端+HV。

上述触发关断电路中,电阻R19的一端接高压输出与脉冲触发电路中光电耦合器U2输出三极管的发射极3脚,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连后接地,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3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内部供电端Vcc,电容C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4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内部基准端Vref,电阻R27的另一端接控制驱动电路中集成芯片U3的复位端4脚。

电源电路的8个引出端和1个外部调节电位器分别设置在金属网盒1外的两侧,一侧的4个引出端子按输出触发电压端Vt、接地端GND、接地端GND、高压输出端+HV的顺序排列,另一侧为1个输出电压调节电位器Adj和4个引出端子,该4个端子按触发控制脉冲输入负端Trig-、触发控制脉冲输入正端Trig+、接地端GND、供电输入端Vin的顺序排列。

根据实际输出功率,MOS管T1需考虑散热问题;MOS管T4、单向可控硅T2选用时,根据输出触发电压值,需考虑耐压要求;电容C7选用时,根据输出电压值,要考虑耐压与容值要求。

为了提高电源的抗干扰能力,电源采用金属网盒,且金属网盒接地,起到了电磁屏蔽作用。

触发控制脉冲信号与电源电路隔离,降低对电源电路的干扰。

工作原理

控制驱动电路中,由基准源U1、二极管D9、电阻R1和R2等组成的电路,提供内部基准Vref和内部供电Vcc;集成芯片U3、电阻R25、R26及电容C15等组成振荡电路,在集成芯片U3的输出端3脚输出脉冲方波,控制MOS管T1的导通或截止,进而驱动变压器TRF1。

变压器TRF1初级产生的高频脉冲电压,通过变压器耦合到其次级线圈Ls1和Ls2,变压器TRF1的次级线圈Ls1产生的高压通过MOS管T4、二极管D5、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D6、二极管D8等给电容C11充电;触发控制脉冲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U2来控制单向可控硅T2的导通或截止,进而控制电容C11放电,电容C11放电时,在输出触发电压端Vt产生负高压脉冲触发信号,最终控制氙闪灯的触发;变压器TRF1的次级线圈Ls1产生的高压和变压器TRF1的次级线圈Ls2产生的高压串联叠加后作为氙闪灯供电高压+HV。

从电阻R4上获得的输入电流采样信号,通过电阻R31送到放大器U4B的同相输入端,与放大器U4B的反相输入端电位比较,控制放大器U4B的输出。从电阻R12、R13和R14等组成的反馈电路上获得的输出电压+HV采样信号,送到放大器U4A的反相输入端,与放大器U4A的同相输入端电位比较,控制放大器U4A的输出;放大器U4A和U4B的输出同时控制集成芯片U3的电压控制端5脚,调节控制驱动电路的输出,最终达到稳定输出电压,限制输出功率的作用。

触发控制脉冲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U2和三极管T3,控制集成芯片U3的复位端4脚的电位,使控制驱动电路在氙闪灯点亮后及时关断高压输出端,避免出现高压输出处于过载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