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86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网络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涉及的一种网络设备的内部架构为:前部从上往下设有三层前插板模组,后部从上往下同样设有三层后插板模组,前、后插板模组之间设有背板。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风扇,顶部风扇用于由中部吸取空气,将所述空气从中部吸到顶部,进而从顶部排出,底部风扇用于由中部吸取空气,将所述空气从中部吸到底部,并从底部排出。

这种网络设备的散热架构存在如下缺点:设备后插板模组的冷却风来自设备的后部环境,当其应用于通信机房时,设备后部环境温度比较高,即后插板模组的来流冷却风温度较高,不利于后插板模组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网络设备部分冷却风来自设备的后部热风环境,导致后插板模组散热较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包括: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机壳内的上层插板模组、中间插板模组和下层插板模组;设置在机壳内的用于将中间插板模组和上、下层插板模组分别隔离开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用于为中间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

其中,所述中间散热模组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前侧壁且与中间插板模组的位置对应的中间进风口;安装在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中间排风装置;开设于所述机壳后侧壁且与中间进风口位置对应的中间排风口;其中,所述中间排风装置吸取经由所述中间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并将流经中间插板模组的气体从所述中间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用于将各层插板模组分隔成前插板模组和后插板模组的背板组。

优选的,所述背板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第一背板、第三背板和第二背板;其中,所述第三背板包括竖直安置在所述机壳内的多个平行背板,且多个平行背板分别与所述上、下层插板模组电连接。

其中,所述中间插板模组的前插板模组和后插板模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背板的两侧;所述第三背板的多个平行背板间具有用于供气体从前插板模组流向后插板模组的间隙。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上方的用于为所述上层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上层散热模组;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二隔板下方的用于为所述下层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下层散热模组。

其中,所述上层散热模组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前侧壁且位于上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上层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后侧壁且位于上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上层排风口;安装在所述上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上层排风装置。

其中,所述下层散热模组包括:开设于所述机壳前侧壁且位于下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下层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机壳后侧壁且位于下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下层排风口;安装在所述下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下层排风装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开设在所述机壳后侧壁和/或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的用于增加流向上层插板模组和下层插板模组的冷空气流量的至少一个辅助通风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后侧壁的用于覆盖所述上层插板模组的后插板模组和对应的一个辅助通风口的第一导风罩;安装在所述机壳后侧壁的用于覆盖所述下层插板模组的后插板模组和对应的一个辅助通风口的第二导风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位于机壳内的中间插板模组和上、下层插板模组分别隔离开,使得机壳内的三层插板模组各自拥有独立的通风散热通道,,避免相互之间的热影响;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置单独为中间插板模组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从而,三层插板模组各自拥有其独立的散热模组,系统整体散热能力更优;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冷却风来自设备前侧,避免了设备各层后插板模组的冷却风来自设备后侧的热风环境而导致的不利于后插板模组散热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左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左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左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所说明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网络设备包括:机壳;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机壳内的上层插板模组、中间插板模组和下层插板模组;设置在机壳内的用于将中间插板模组和上、下层插板模组分别隔离开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用于为中间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壳内用于将各层插板模组分隔成前插板模组和后插板模组的背板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机壳内的第一背板、第三背板和第二背板。其中,上层插板模组的第一前插板模组和第一后插板模组分别位于第一背板的两侧,下层插板模组的第二前插板模组和第二后插板模组分别位于第二背板的两侧,中间插板模组的第三前插板模组和第三后插板模组分别位于第三背板的两侧。

其中,第三背板包括竖直安置在机壳内的多个平行背板,多个平行背板分别与第一、第二背板电连接,且多个平行背板间具有用于供气体从第三前插板模组流向第三后插板模组的间隙。

其中,为中间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包括:开设于机壳前侧壁且与中间插板模组的第三前插板模组位置对应的中间进风口;安装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中间排风装置;开设于机壳后侧壁且与中间进风口位置对应的中间排风口;其中,中间排风装置吸取经由中间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并将流经中间插板模组的气体从中间排风口排出。

此外,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第一隔板上方的用于为上层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上层散热模组,其包括:开设于机壳前侧壁且位于上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上层进风口;开设于机壳后侧壁且位于上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上层排风口;安装在上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上层排风装置。

此外,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第二隔板下方的用于为下层插板模组进行散热的下层散热模组,其包括:开设于机壳前侧壁且位于下层插板模组上方的下层进风口;开设于机壳后侧壁且位于下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下层排风口;安装在下层插板模组下方的下层排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位于机壳内的中间插板模组和上、下层插板模组分别隔离开,使得机壳内的三层插板模组的通风散热通道隔离开,避免各层后插板模组的冷却风来自热风环境,利于后插板模组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并且,在两个隔板之间设置单独为中间插板模组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使得流向上、下两层插板模组的空气不会被中间插板模组加热,利于上、下层插板模组进行散热。

下面,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第一种结构包括机壳10及设置在机壳10内的以下构件:上层插板模组(包括第一前插板模组11和第一后插板模组21)、下层插板模组(包括第二前插板模组12和第二后插板模组22)、中间插板模组(包括第三前插板模组13和第三后插板模组23)、上层排风装置(包括第一排风装置31和第四排风装置34)、下层排风装置(包括第二排风装置32和第五排风装置35)、中间排风装置(包括第三排风装置33和第六排风装置36)。

其中,机壳10由背板分隔成前部和后部,背板包括从机壳10顶部至底部依次固定于机壳10内的第一背板41、第二背板42、第三背板43。第一排风装置31、第一前插板模组11、第三前插板模组13、第二前插板模组12、第二排风装置32从机壳10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固定于机壳10的前部,第三排风装置33设置于第三前插板模组13的前侧。第四排风装置34、第一后插板模组21、第三后插板模组23、第二后插板模组22、第五排风装置35从机壳10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固定于机壳10的后部,第六排风装置36设置于第三后插板模组23的后侧。机壳的前部和后部相对设置。

第一前插板模组11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插板,且呈竖直排列状态,第二前插板模组12、第一后插板模组21、第二后插板模组22同样分别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插板,且呈竖直排列状态。其中,第一前插板模组和第一后插板模组前后相对布置,位于机壳的上部;第二前插板模组和第二后插板模组前后相对布置,位于机壳的下部。第三前插板模组13、第三后插板模组23分别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插板,且呈水平排列状态,第三前插板模组和第三后插板模组前后相对布置,位于机壳的中部。

机壳10包括内壳101、外壳102、第一隔板103、第二隔板104、第三隔板105、第四隔板106,内壳101收容于外壳102内,内壳101包括左侧壁101a、右侧壁101b、前侧壁101c、后侧壁101d、上壁101e、下壁101f,第三隔板105和第四隔板106分别位于内壳101的左侧壁101a和右侧壁101b与外壳102形成的左、右空腔内,将其分隔成前后两部分。第一前插板模组11、第二前插板模组12、第三前插板模组13、第一后插板模组21、第二后插板模组22、第三后插板模组23、第一排风装置31、第二排风装置32、第三排风装置33、第四排风装置34、第五排风装置35、第六排风装置36均固定于内壳的左侧壁101a和右侧壁101b之间。

第一隔板103固定于第一前、后插板模组11、21和第三前、后插板模组13、23之间,隔离第一前、后插板模组11、21和第三前、后插板模组13、23。第二隔板104固定于第二前、后插板模组12、22和第三前、后插板模组13、23之间,隔离第二前、后插板模组12、22和第三前、后插板模组13、23。第一隔板103、第二隔板104和内壳101的左侧壁101a、右侧壁101b、前侧壁101c、后侧壁101d形成一收容空间,第三排风装置33、第三前插板模组13、第三后插板模组23、第六排风装置36从内壳101的前部至后部依次固定于第一隔板103和第二隔板104之间。

第一背板41位于机壳10的上部,并分隔第一前插板模组11和第一后插板模组21,第二背板42位于机壳10的下部,并分隔第二前插板模组12和第二后插板模组22,第三背板43由多个平行片状背板431组成,位于机壳10的中部,各片状背板43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第三前插板模组13和第三后插板模组23分别位于第三背板43的前侧和后侧。第三背板43的各片状背板连通第一前/后插板模组11/21、第三前/后插板模组13/23和第二前/后插板模组12/22,实现信号通信。

在内壳的前侧壁101c开设有用于供外部冷空气流入到机壳内的第一通风口1011(即上层进风口)、第二通风口1012(即下层进风口)、第三通风口1013(即中间进风口),第一通风口1011正对第一前/后插板模组11/21和第一隔板103之间的间隙1,第二通风口1012正对第二前/后插板模组12/22和第二隔板104之间的间隙2,第三通风口1013正对第三排风装置33。后侧壁101d上开设有用于供气体排出的第四通风口1014(即上层排风口)、第五通风口1015(即下层排风口)、第六通风口1016(即中间排风口),第四通风口1014正对第一/四排风装置31/34和机壳上壁101e之间的间隙3,第五通风口1015正对第二/五排风装置32/35和机壳下壁101f之间的间隙4,第六通风口1016正对第六排风装置36。

第一排风装置31设置于第一前插板模组11的上部,用于由第一通风口1011吸取空气,并将空气通过间隙1流经第一前插板模组11,进而通过第一排风装置31由间隙3和第四通风口1014将空气排出。

第四排风装置34设置于第一后插板模组21的上部,用于由第一通风口1011吸取空气,并将空气通过间隙1流经第一后插板模组21,进而通过第四排风装置34由间隙3和第四通风口1014将空气排出。

第二排风装置32设置于第二前插板模组12的下部,用于由第二通风口1012吸取空气,并将空气通过间隙2流经第二前插板模组12,进而通过第二排风装置32由间隙4和第五通风口1015将空气排出。

第五排风装置35设置于第二后插板模组22的下部,用于由第二通风口1012吸取空气,并将空气通过间隙2流经第二后插板模组22,进而通过第五排风装置35由间隙4和第五通风口1015将空气排出。

第三排风装置33设置于第三前插板模组13的前侧,由第三通风口1013吸取空气,空气依次通过第三前插板模组13、第三背板43、第三后插板模组23,最后由设置于第三后插板模组23后侧的第六排风装置36通过第六通风口1016将空气排出,即前进风、后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排风装置33和第六排风装置36可同时存在,也可仅保留其中之一。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各排风装置均采用风扇。

本实施提供的网络设备,系统冷却风全部来自设备前侧,即,各层散热模组的进风口均开设于机壳的前侧壁,避免了设备各层后插板模组的冷却风来自设备后侧的热风环境而导致不利于后插板模组散热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散热能力。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网络设备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除了第一实施例的各结构之外,还包括:开设在机壳后侧壁上的用于增加流向上层插板模组和下层插板模组的冷空气流量的至少一个辅助通风口;以及安装在机壳后侧壁的用于覆盖上层插板模组的后插板模组和对应的一个辅助通风口的第一导风罩、安装在机壳后侧壁的用于覆盖下层插板模组的后插板模组和对应的一个辅助通风口的第二导风罩。

具体的,本实施例网络设备在机壳的后侧壁101d上还开设有辅助通风口,即第七通风口1017和第八通风口1018。其中,第七通风口1017和第八通风口1018的位置分别与前侧壁101c的第一通风口1011和第二通风口1012相对应。此外,在后侧壁101d上还设有第一导风罩51和第二导风罩52,第一导风罩51覆盖第一后插板模组21和第七通风口1017,第二导风罩52覆盖第二后插板模组22和第八通风口1018,第一导风罩51和第二导风罩52均固定于内壳101的左侧壁101a和右侧壁101b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前插板模组11、第二前插板模组12、第一后插板模组21和第二后插板模组22的面板上可各自开设一定的通风孔,如此,第一前插板模组11和第二前插板模组12可通过面板通风孔增加冷却风量,第一后插板模组21和第二后插板模组22可分别通过第一导风罩51、第七通风口1017和第二导风罩52、第八通风口1018将来自间隙1和间隙2的冷空气补充进来用于插板散热,从而避免了后插板模组直接吸取设备后侧的热风而导致后插板模组散热较差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整体的散热能力。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图,本实施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除了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各结构之外,还包括:开设在所述机壳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的用于增加流向上层插板模组和下层插板模组的冷空气流量的至少一个辅助通风口。

具体的,本实施例网络设备还可以在机壳的左侧壁101a上开设辅助通风口,即通风口1021、1022、1023和1024。其中,通风口1021和通风口1022位于机壳前部,其位置分别与前侧壁101c的第一通风口1011和第二通风口1012相对应,通风口1023和通风口1024位于机壳后部,其位置分别与后侧壁101d的第四通风口1014和第五通风口1015相对应。

或者,本实施例网络设备还可以仅在机壳的右侧壁101b上相应开设通风口(图示未标出),也可以在左侧壁101a和右侧壁101b上同时开设通风口。

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在机壳上所增设的通风口可增加系统进、出风面积,降低系统风阻,有利于散热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通过在机壳内设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位于机壳内的中间插板模组和上、下层插板模组分别隔离开,使得机壳内的三层插板模组各自拥有独立的通风散热通道,,避免相互之间的热影响;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置单独为中间插板模组散热的中间散热模组,从而,三层插板模组各自拥有其独立的散热模组,系统整体散热能力更优;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冷却风来自设备前侧,避免了设备各层后插板模组的冷却风来自设备后侧的热风环境而导致的不利于后插板模组散热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散热能力。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其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应用案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构思之内的修改、变换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