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594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具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AC220V(50Hz)电路,对调光LED灯具提出很高的要求。在一些特殊场所,还需满足严苛的环境、使用要求与电磁兼容等要求。

在调光LED灯具设计中,实现调光的方式有多种。按调光方式可分为传统可控硅调光、模拟调光和数字PWM调光。按电路的分类又可分为初级调光和次级调光以及恒压驱动调光、恒流驱动调光等。尽管不同的调光方式可应用于不同场所。但传统可控硅调光应用于LED灯具并不协调,考虑到环境适应性与安全性、可靠性等情况,往往电路极其复杂,不利于设计使用。数字式PWM一般用于较大的照明系统,与控制器配套使用,不适宜照明环境简单且小功率的LED灯具。另外,在AC220V(50Hz)电路中,初级调光方式对安全性有很高要求,因此一般选择在次级调光。

现有小功率LED灯具的调光方式主要分为模拟调光和PWM调光两种方式。模拟调光又分为初级模拟调光和次级模拟调光。还可分为恒压驱动调光与恒流驱动调光。

PWM调光需设计控制模块,既增加成本,又不利于小型化设计。初级调光一般应用于直流低压电路,在交流市电电路中一般采用次级调光。次级调光的方式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AC-DC恒压电路加DC-DC电路。由于LED是电流驱动器件,驱动电路需设计为恒流驱动电路,才能保障LED使用寿命。AC-DC 恒压电路加DC-DC电路为两级电路,元件数量多,既影响整灯可靠性,又影响整灯效率,且外形结构不易做小,难以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以至少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包括AC-DC模块、可调电阻、三极管和二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可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的另一端与AC-DC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与可调电阻串联的电阻,所述电阻的一端与AC-DC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可调电阻的一端、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选择与AC-DC模块相匹配的元件,设计出了高精度、低损耗的0~100%无级调光电路,整个三极管调光电路损耗小于0.1W,散热小,效率高,安全、可靠,且不影响整灯电磁兼容性,另外,本装置结构简单,对原有电路结构的影响较小,成本小。本实用新型利用三极管电流放大原理设计的可调节LED恒流驱动电路,能大量应用于调光LED灯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节的二极管恒流驱动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AC-DC模块U1、电阻R1、可调电阻R2、三极管Q1、二极管D1和电容C1,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可调电阻R2的可调端、电容C1的一端连接,可调电阻R2的一个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AC-DC模块U1的输出端、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利用三极管Q1的PN结稳定的压降和电流放大原理,将AC-DC模块输出的电压、电流通过三极管Q1降压,对二极管D1进行恒流驱动。流过二极管D1的电流可以通过三极管Q1的基极的可调电阻R2来实时改变。三极管Q1基极电流的改变,经过三极管Q1的放大,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形成β倍(β为放大倍数)的电流。由于三极管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降相对稳定,且基极电流小,功耗低,设计得到了高精度的无级调节恒流驱动电路,其适用于小功率调光LED灯具。相对于其他较复杂的调光电路,本电路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易于设计生产。

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选择与AC-DC模块相匹配的元件,设计出了高精度、低损耗的0~100%无级调光电路,整个三极管调光电路损耗小于0.1W,散热小,效率高,安全、可靠,且不影响整灯电磁兼容性,另外,本装置结构简单,对原有电路结构的影响较小,成本小。本实用新型利用三极管电流放大原理设计的可调节LED恒流驱动电路,能大量应用于调光LED灯具。

需要说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也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