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9505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液冷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冷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可使散热器相对液冷头在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的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子装置在运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阻抗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积在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上,电子元件便有可能因为不断升高的温度而损坏。因此,散热装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子装置的运作。

目前,电子装置最常用的散热装置是通过将热管的一端接触会产生热的电子元件,另一端连接散热片,并以散热风扇对散热片进行散热。然而,散热风扇在高转速之下所产生的扰人噪音及高耗电量,常常是制造业者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液冷系统便因应而生。

一般而言,液冷系统主要是由多个管路连接液冷头、散热器以及泵所构成。液冷系统在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时,由泵将冷却液打入液冷头,冷却液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再由散热器对冷却液进行冷却。于液冷系统中,液冷头、散热器与泵的相对位置固定且不可调整。此外,由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不尽相同,电子装置内部可用来装设液冷系统的空间也受到限制。因此,便需针对不同的电子装置设计专属的液冷系统,使得液冷系统在使用上较无弹性,且会增加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使散热器相对液冷头在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的液冷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液冷头、一固定件、一散热器、一泵、两第一水嘴以及至少一风扇。固定件设置于液冷头上。散热器通过固定件安装于液冷头,并通过固定件使散热器相对液冷头于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散热器具有一储液箱。泵选择性地设置液冷头或储液箱上。两第一水嘴沿一第一轴向可转动地设置于储液箱的相对两侧,且风扇沿一第二轴向设置于散热器上,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泵设置于液冷头上,液冷系统还包含两第二水嘴以及两管路,第二水嘴沿第二轴向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泵上,两管路连接两第一水嘴与两第二水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泵设置于储液箱上,液冷系统还包含两第二水嘴以及两管路,第二水嘴沿该第二轴向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液冷头上,两管路连接两第一水嘴与两第二水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固定件具有两侧板,两侧板彼此相对设置,散热器设置于两侧板之间且与两侧板枢接,每个侧板具有一第一弹性悬臂以及一第二弹性悬臂,散热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孔,第一弹性悬臂与第二弹性悬臂用以与固定孔卡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该侧板还具有一限位轨道,散热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限位件,限位件设置于限位轨道中,限位件与限位轨道配合,以限制散热器的转动角度。

综上所述,由于散热器可相对液冷头在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相对液冷头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装设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可将泵选择性地设置于液冷头或散热器的储液箱上,以增加制造上的弹性。再者,由于水嘴与风扇沿相异轴向设置于散热器上,且水嘴可转动,因此,在散热器相对液冷头转动的过程中,连接水嘴的管路不会与风扇产生干涉,使得散热器可相对液冷头顺畅地转动,也可避免管路被风扇拉扯而脱离水嘴。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的散热器转动后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液冷系统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液冷系统的分解图。

图8为图5中的散热器转动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液冷系统

10:液冷头

12:固定件

14:散热器

16:泵

18:第一水嘴

20:风扇

22:第二水嘴

24:管路

120:侧板

122:第一弹性悬臂

124:第二弹性悬臂

126:限位轨道

140:枢轴

142:固定孔

144:限位件

146:储液箱

A1:第一轴向

A2: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1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1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液冷系统1的分解图,图4为图1中的散热器14转动后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液冷系统1包含一液冷头10、一固定件12、一散热器14、一泵16、两第一水嘴18、两风扇20、两第二水嘴22以及两管路24。固定件12设置于液冷头10上。在该实施例中,泵16设置于液冷头10上,且固定件12设置于泵16上,使得固定件12设置于液冷头10上。在实际应用中,液冷头10与泵16可整合成单一元件,但不以此为限。

固定件12具有两侧板120,其中两侧板120彼此相对设置。散热器14设置于两侧板120之间且通过枢轴140与两侧板120枢接。换言之,散热器14通过固定件12安装于液冷头10与泵16。每一个侧板120具有一第一弹性悬臂122以及一第二弹性悬臂124,且散热器1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固定孔142,如图3所示。需说明的是,因受限于视角,图3仅显示散热器14一侧的固定孔14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悬臂122与第二弹性悬臂124用以与固定孔142卡合。此外,每一个侧板120还具有一限位轨道126,且散热器14的两侧分别具有一限位件144,如图1与图2所示。限位件144设置于限位轨道126中,使得限位件144可与限位轨道126配合,以限制散热器14的转动角度。

散热器14具有一储液箱146。在该实施例中,储液箱146可用以储存冷却液,且用以调节泵运作时产生的液压。两第一水嘴18沿一第一轴向A1可转动地设置于储液箱146的相对两侧,且两风扇20沿一第二轴向A2设置于散热器14上,其中第一轴向A1与第二轴向A2相异,如图1与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轴向A1与第二轴向A2垂直,但不以此为限。此外,两第二水嘴22沿第二轴向A2可转动地设置于泵16上。两管路24用以连接两第一水嘴18与两第二水嘴22,进而形成冷却液的循环通路。

当散热器14相对液冷头10处于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时,侧板120的第一弹性悬臂122与散热器14的固定孔142卡合固定。若使用者欲将散热器14相对液冷头10从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转动至图4所示的水平位置,使用者可直接转动散热器14。此时,侧板120的第一弹性悬臂122便会脱离散热器14的固定孔142。当散热器14转动至图4所示的水平位置时,侧板120的第二弹性悬臂124即会与散热器14的固定孔142卡合固定。在该实施例中,限位件144与限位轨道126可限制散热器14的转动角度为九十度(但不以此为限),以避免散热器14过度转动。

若使用者欲将散热器14相对液冷头10从图4所示的水平位置移动至图1所示的垂直位置,只要按照上述方式反向操作即可,在此不再赘述。由此,即可通过固定件12使散热器14相对液冷头10在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由于第一水嘴18与风扇20沿相异轴向A1、A2设置于散热器14上,且第一水嘴18与第二水嘴22可转动,因此,在散热器14相对液冷头10转动的过程中,连接第一水嘴18与第二水嘴22的管路24不会与风扇20产生干涉,使得散热器14可相对液冷头10顺畅地转动,也可避免管路24被风扇20拉扯而脱离第一水嘴18及/或第二水嘴22。

参阅图5至图8,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冷系统1'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液冷系统1'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7为图5中的液冷系统1'的分解图,图8为图5中的散热器14转动后的示意图。液冷系统1'与上述的液冷系统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液冷系统1'的泵16设置于散热器14上,如图5至图8所示。由于泵16设置于散热器14上,因此,两第二水嘴22沿第二轴向A2可转动地设置于液冷头10上,再通过两管路24连接两第一水嘴18与两第二水嘴22,即可形成冷却液的循环通路。需说明的是,图5-8中与图1-4中所示的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图1-图4与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将泵16选择性地设置于液冷头10或散热器14的储液箱146上,视实际应用而定。

综上所述,由于散热器可相对液冷头在至少两相异位置间转动,使用者或制造商即可根据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的配置,调整散热器相对液冷头的位置,以避免液冷系统与电子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涉而无法装设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可将泵选择性地设置于液冷头或散热器的储液箱上,以增加制造上的弹性。再者,由于水嘴与风扇沿相异轴向设置于散热器上,且水嘴可转动,因此,在散热器相对液冷头转动的过程中,连接水嘴的管路不会与风扇产生干涉,使得散热器可相对液冷头顺畅地转动,也可避免管路被风扇拉扯而脱离水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各种变化与修饰,但这些变化与修饰都应属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