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8300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冰箱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



背景技术:

电冰箱运行时,蒸发器周边空气中所含有的湿气易在低温状态的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为减小该冰霜对热交换效率也即制冷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采用电加热器对蒸发器进行化霜处理。现有的电加热器通常由电加热丝、铝箔胶带和剥离纸组成,具体地,电加热丝间隔地贴附在铝箔胶带上,再在铝箔胶带上覆盖剥离纸。为降低安全隐患,通常会在电热丝的外围设置有绝缘保护套,这样,则不便于对电热丝进行弯折处理。若弯折弧度太小,电热丝之间间距太窄,则易损坏绝缘保护套而造成漏电的问题;若弯折弧度太大,电热丝之间间距太宽,则会降低电热丝的布置密度而影响加热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它使用高电阻值的康铜膜作为发热源,可改善传统加热丝弯折难及安全性低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对康铜膜的包裹设计,不仅可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还可进行高效且均匀的热量传递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包括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康铜膜及位于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下方的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康铜膜环绕且均匀地设置于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与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之间的区域,康铜膜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制作时,将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康铜膜及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热压合成一发热片整体,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将康铜膜包覆于其中,且康铜膜连接有连接组件的端部伸出该发热片外侧。将发热片贴附在蒸发器上,两连接组件通过引线连接在同一插接端子,该插接端子连接在电源上。康铜膜具有较大的电阻值,当向康铜膜输入电流时,康铜膜本身则可产生大量的热量,该热量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则可均匀且高效地传递给蒸发器,进而对蒸发器进行高效的除霜处理。

本实用新型使用高电阻值的康铜膜作为发热源,可改善传统加热丝弯折难及安全性低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对康铜膜的包裹设计,不仅可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还可进行高效且均匀的热量传递工作。

为便于实现康铜膜与引线之间的装卸工作,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连接体和与连接体同轴设置的活动夹盘;

连接体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口,通口内设置有与其相适应的导体;

连接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活动腔,连接体于靠近活动夹盘的端面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与两活动腔连通的连接孔;

活动夹盘于正对连接体的端面上连接有两个横向设置的活动杆,两活动杆的一端分别穿过两连接孔位于活动腔内,且在该端设置有限位环,活动腔内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活动腔和限位环,使得:活动夹盘可与连接体相抵接;

所述康铜膜的一端位于活动夹盘与导体之间的区域,且活动夹盘作用于康铜膜,使得:康铜膜与导体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体未设置有活动夹盘的一端设置有与导体相连的引线,如此则可实现连接体与电源的电性连通。装配康铜膜时,拉开活动夹盘,将康铜膜的端部置入活动夹盘与导体之间的区域,再松开活动夹盘,使得活动夹盘能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将康铜膜的该端压紧在导体上,如此,即完成康铜膜的接入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夹盘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通孔,所述康铜膜的一端穿过通孔位于活动夹盘与所述导体之间的区域内。如此,可提高活动夹盘对康铜膜的抵接作用的稳定性。

为增加康铜膜端部与导体的接触面积,同时,也可避免康铜膜的端部与导体相脱离,进一步地,所述通口沿所述连接体径向的截面呈弧形段设置;

所述导体于靠近所述活动夹盘的端面与所述通口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有与连接体同轴设置的弧形凹槽。

在连接康铜膜时,将康铜膜的端部沿着弧形凹槽的轨迹放置于弧形凹槽处,再通过活动夹盘将康铜膜压紧在弧形凹槽内,如此,则可实现康铜膜与导体之间的稳定连接。

为提高康铜膜在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与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之间区域的布置密度,提高加热效率,进一步地,还包括绝缘体,绝缘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组件相连;

所述康铜膜缠绕在绝缘体上。绝缘体的两端分别穿过两连接组件中活动夹盘的中部与连接体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使用高电阻值的康铜膜作为发热源,可改善传统加热丝弯折难及安全性低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对康铜膜的包裹设计,不仅可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还可进行高效且均匀的热量传递工作。

2、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体未设置有活动夹盘的一端设置有与导体相连的引线,如此则可实现连接体与电源的电性连通。装配康铜膜时,通过移动活动夹盘,即可实现康铜膜与导体之间的快速脱离与稳定接触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一个具体实施例热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中康铜膜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一个具体实施例热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中连接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3、康铜膜,4、连接组件,5、连接体,6、通口,7、导体,8、活动腔,9、连接孔,10、活动夹盘,11、活动杆,12、限位环,13、弹性件,14、通孔,15、弧形凹槽,16、绝缘体,17、引线,18、插接端子,19、硅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用于冰箱除霜的发热片,包括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康铜膜3及位于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下方的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康铜膜3环绕且均匀地设置于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与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之间的区域,康铜膜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组件4。

本实施例制作时,将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康铜膜3及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热压合成一发热片整体,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将康铜膜3包覆于其中,且康铜膜3连接有连接组件4的端部伸出该发热片外侧。在康铜膜3与连接组件4的连接处可点上硅胶,使其达到绝缘、防水、防潮的效果。

将发热片贴附在蒸发器上,两连接组件4通过引线17连接在同一插接端子18,该插接端子连接在电源上。康铜膜3具有较大的电阻值,当向康铜膜3输入电流时,康铜膜3本身则可产生大量的热量,该热量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则可均匀且高效地传递给蒸发器,进而对蒸发器进行高效的除霜处理。

本实施例使用高电阻值的康铜膜3作为发热源,可改善传统加热丝弯折难及安全性低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和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对康铜膜3的包裹设计,不仅可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还可进行高效且均匀的热量传递工作。

如图4所示,为便于实现康铜膜3与引线之间的装卸工作,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4包括横向设置的连接体5和与连接体5同轴设置的活动夹盘10;

连接体5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通口6,通口6内设置有与其相适应的导体7;

连接体5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活动腔8,连接体5于靠近活动夹盘10的端面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与两活动腔8连通的连接孔9;

活动夹盘10于正对连接体5的端面上连接有两个横向设置的活动杆11,两活动杆11的一端分别穿过两连接孔9位于活动腔8内,且在该端设置有限位环12,活动腔8内设置有弹性件13,弹性件13的两端分别作用于活动腔8和限位环12,使得:活动夹盘10可与连接体5相抵接;

所述康铜膜3的一端位于活动夹盘10与导体7之间的区域,且活动夹盘10作用于康铜膜3,使得:康铜膜3与导体7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连接体5未设置有活动夹盘10的一端设置有与导体7相连的引线,如此则可实现连接体5与电源的电性连通。装配康铜膜3时,拉开活动夹盘10,将康铜膜3的端部置入活动夹盘10与导体7之间的区域,再松开活动夹盘10,使得活动夹盘10能在弹性件13的作用下将康铜膜3的该端压紧在导体7上,如此,即完成康铜膜3的接入工作。

优选地,所述活动夹盘10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通孔14,所述康铜膜3的一端穿过通孔14位于活动夹盘10与所述导体7之间的区域内。如此,可提高活动夹盘10对康铜膜3的抵接作用的稳定性。

为增加康铜膜3端部与导体7的接触面积,同时,也可避免康铜膜的端部与导体相脱离,优选地,所述通口6沿所述连接体5径向的截面呈弧形段设置;

所述导体7于靠近所述活动夹盘10的端面与所述通口6的内壁面共同形成有与连接体5同轴设置的弧形凹槽15。

在连接康铜膜3时,将康铜膜3的端部沿着弧形凹槽15的轨迹放置于弧形凹槽15处,再通过活动夹盘10将康铜膜3压紧在弧形凹槽15内,如此,则可实现康铜膜3与导体7之间的稳定连接。

为提高康铜膜3在第一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1与第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膜2之间区域的布置密度,提高加热效率,优选地,还包括绝缘体16,绝缘体1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组件4相连;

所述康铜膜3缠绕在绝缘体16上。

所述康铜膜3缠绕在绝缘体16上。绝缘体16的两端分别穿过两连接组件4中活动夹盘10的中部与连接体5相连。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