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7185阅读:1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散热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聚光光伏、激光、雷达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维持器件有较低的温度,还要维持良好的温度均匀性,以使器件能够正常的工作。

单纯的微通道散热技术不仅压降大,而且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升高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对于单纯的射流散热技术,射流冲击区域外的换热系数会急剧下降,造成整体均温效果差。当多股射流以阵列方式散热时,相邻射流之间会产生干扰,使得两股射流交汇区域的换热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将微通道散热技术和射流散热技术相结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降温效果显著、均温效果好、压降小等优点。

目前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技术,所采用的通道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尚未有截面形状为梯形通道的使用情况。我们采用cfd软件,经过模拟计算发现,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效果好、结构简单的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本发明技术手段简便易行,获得了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常用矩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图2为现有常用圆形通道散热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梯形微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6为常用矩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7为常用圆形通道计算所采用的局部网格分布。

图8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条件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图9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热通量下,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差对比。

图10为热通量(q=250w),不同泵功率,三种通道形状散热板底面温度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采用商用cfd软件对具有相同截面积的梯形通道、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以水为工质,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发现,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表1:不同热通量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

表2:不同泵功率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优化效果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金属盖板;在金属基板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金属盖板盖合在微通道上;金属盖板的边缘与金属基板的边缘密封连接;金属盖板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相对应的射缝;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技术研发人员:汪双凤;张衍俊;丁普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南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6.15
技术公布日:2017.09.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