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式加热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0616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平台,尤其涉及一种浮动式加热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热平台无法实现间距调节,导致无法贴合材料进行加热,往往会导致加热不均。同时,有些加热平台采用压块,进行施压加热,但是会缺少调节间隙,无法浮动调节,依然会出现加热不均。同时,整体的平台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维护。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浮动式加热平台,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浮动式加热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包括有设备支架,其中:所述设备支架上安装有承载平台,所述设备支架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成对分布的引导架,所述引导架上架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有隔热块,所述隔热块的上方通过弹性组件连接有加热块,所述隔热块的下方与驱动装置相连,所述加热块上方设置有压条,所述压条与引导架相接触。

进一步地,上述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其中,所述引导架的顶端内侧设置有引导槽,所述压条外边缘对应位置处分布有引导条,所述引导条嵌入引导槽内。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有电机,所述电机的控制端上连接有控制组件或是控制端口,所述电机的工作端上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与承载平台的底部相连。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外围设置有设备支架,所述设备支架内安装有线性导向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其中,所述承载平台上分布有若干辅助定位孔,所述引导架底部亦设有连接孔,所述引导架与承载平台通过螺栓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其中,所述弹性组件为弹簧。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设有独立的弹性组件,保证材料在加热期间可被压条完全压住,实现受热均匀。

2、压条安装位置可调,能贴合材料外形,保证加热效果。

3、设有独立的电机,实现承载平台的高度可调,满足多种间距的浮动调节,应用面较广。

4、整体构造简单,易于维护。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浮动式加热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 设备支架 2 承载平台

3 引导架 4 隔热块

5 加热块 6 压条

7 电机 8 丝杆

9 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的浮动式加热平台,包括有设备支架1,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设备支架1上安装有承载平台2,设备支架1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同时,为了便于对材料进行定位,满足浮动可调的加热需要,在承载平台2上设置有成对分布的引导架3,引导架3上架设有加热装置。具体来说,加热装置包括有隔热块4,隔热块4的上方通过弹性组件(图中未示出)连接有加热块5,隔热块4的下方与驱动装置相连。并且,考虑到加工过程中材料受热均匀,且不会出现不必要的位移,在加热块5上方设置有压条6,压条6与引导架3相接触。

结合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起到较为便捷的定位,在引导架3的顶端内侧设置有引导槽,压条6外边缘对应位置处分布有引导条,引导条嵌入引导槽内。这样,在实际压条6对材料进行施压的时候,不会出现松脱,且便于工人装配定位。

进一步来看,采用的驱动装置包括有电机7,在电机7的控制端上连接有控制组件或是控制端口,便于实现人工控制或是远程自动化控制。同时,为了满足浮动的高低间隙调节,采用的电机7的工作端上连接有丝杆8,丝杆8与承载平台2的底部相连。

同时,为了保证对承载平台2以较佳的支持,同时给予承载平台2的上下运动进行较佳的引导,本实用新型在驱动装置外围设置有设备支架1,设备支架1内安装有线性导向轴。

再进一步来看,考虑到实际实施时的定位调节需要,承载平台2上分布有若干辅助定位孔9,引导架3底部亦设有连接孔,引导架3与承载平台2通过螺栓连接。并且,考虑到对产品进行较佳的施压,采用的弹性组件为弹簧。这样,在加热期间能确保材料完全被压条6压住,使之受热均匀。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结合附图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拥有如下优点:

1、设有独立的弹性组件,保证材料在加热期间可被压条完全压住,实现受热均匀。

2、压条安装位置可调,能贴合材料外形,保证加热效果。

3、设有独立的电机,实现承载平台的高度可调,满足多种间距的浮动调节,应用面较广。

4、整体构造简单,易于维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