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后壳及后壳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1630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背板、后壳及后壳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板、后壳及后壳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显示设备后壳是通过大量的螺丝固定在背板上,背板的每一侧均开设有螺丝孔用于安装后壳,使得后壳安装较为费时费力,安装效率低下;并且,当需要对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维修时,又需要将螺丝逐个拧松,操作多有不便,不利于提高后壳的拆装效率;此外,后壳的安装主要依赖于螺丝的锁紧力,而螺丝会因受力过大或磨损较多而出现滑丝现象,无法达到良好的锁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背板、后壳及后壳安装结构,其可有效地减少后壳安装时所需螺丝等紧固件的数量,提高后壳的拆装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减少滑丝不良现象的发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板,后壳可安装于所述背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本体和设于所述背板本体上的限位结构,所述背板本体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三个卡固件,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三侧上各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卡固件,每个所述卡固件均设有供所述后壳插入的卡槽,所述第四侧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后壳的第一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卡固件、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卡固件和位于所述第三侧的第三卡固件,所述第一卡固件、所述第二卡固件以及所述第三卡固件均包括立于所述背板本体上的第一限位壁和与所述背板本体相对设置的压壁,所述压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壁上,另一端朝向所述第四侧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固件和所述第二卡固件还包括立于所述背板本体上的第二限位壁,所述第一限位壁和所述压壁均与所述第二限位壁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壁用于抵设于所述后壳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壁面向所述背板本体的一侧设有压紧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壁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限位壁的第一段和靠近所述第四侧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背板本体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背板本体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后壳的厚度相匹配,所述第二段的末端朝远离所述背板本体的一侧翘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固件和所述第二卡固件均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卡固件和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卡固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固件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固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后壳,用于匹配安装于上述的背板上,该后壳包括后壳本体和设于所述后壳本体上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插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用于插设于位于所述第一侧的所述卡固件内,所述第二插入部用于插设于位于所述第二侧的所述卡固件内,所述第三插入部用于插设于位于所述第三侧的所述卡固件内,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本体凹设有用于容置电气元件的容置腔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体的开口处的翻边,所述翻边用于与所述背板本体贴合设置,所述翻边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一插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翻边上的第一卡位凸起,所述第二插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翻边上的第二卡位凸起,所述第三插入部即为所述第三翻边,所述连接部即为所述第四翻边。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后壳安装结构,包括上述的背板和上述的后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震垫,所述防震垫设于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背板,其第一侧(可为上侧)、第二侧(可为下侧)以及第三侧(可为左侧)均设有卡固件,卡固件内均设有卡槽,后壳可以插入所有的所述卡槽内,通过卡固件在三个方位对后壳进行限位,之后再在背板的第四侧通过螺丝、栓钉等其他紧固件将后壳固定在背板上,从而从四个方位(如上、下、左、右)对后壳进行限位固定,达到安装固定的效果。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板时,仅需要在第四侧使用紧固件,达到了减少紧固件使用数量的效果,便于后壳的安装与拆卸维修,大大地提高了后壳的拆装效率,也有效减少了螺钉的滑丝现象,使得后壳安装稳定可靠。

所述第一卡固件和所述第二卡固件和所述第三卡固件均包括第一限位壁和压壁,第一限位壁用以对后壳在第二方向上进行限位,压壁用以压紧后壳。同时,压壁的末端朝向第四侧设置,压壁、第一限位壁以及背板本体之间配合形成开口朝向第四侧的卡槽,使得后壳整体可从第四侧往第三侧的方向直接插入,方便后壳安装。

所述第一卡固件和所述第二卡固件还包括第二限位壁,第二限位壁用以在第一方向上对后壳进行支撑限位,使得后壳在各个方位均被限位固定。

所述压壁面向所述背板本体的一侧还设有压紧凸起,用以将后壳压紧固定,防止后壳晃动,保证后壳安装牢固。

所述压壁的末端朝远离所述背板本体的一侧翘起,与背板本体之间配合形成一个外扩的插口,方便后壳对位插入。

所述第一卡固件和所述第二卡固件均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卡固件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为至少两个,用以保证后壳固定时受力均衡,固定牢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后壳,用于匹配安装于上述的背板上。所述后壳通过其上的第一插入部、第二插入部、第三插入部分别对应插入第一侧的卡固件内、第二侧的卡固件内和第三侧的卡固件内,从而实现后壳固定前的定位,之后再将连接部锁附在背板本体上即可完成安装,可以达到减少所需紧固件数量的效果,使得后壳拆装异常简便,也有效减少了螺丝的滑丝现象。

所述后壳包括后壳本体,所述后壳本体设有容置腔体,用于容置背板上的电气元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体外沿的翻边,用以实现后壳与背板之间的贴合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防震件,用以减少振动对背板与后壳之间的连接的影响,保证后壳固定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后壳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向视图;

图5为图4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的D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卡固件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板,111、第一侧,112、第二侧,113、第三侧,114、第四侧,110、背板本体,115、第一连接孔,120、限位结构,121、第一卡固件,1211、第一限位壁,1212、压壁,12121、第一段,12122、第二段,1213、第二限位壁,1214、压紧凸起,122、第二卡固件,123、第三卡固件,200、后壳,210、后壳本体,220、连接结构,221、第一翻边,2211、第一卡位凸起,222、第二翻边,2221、第二卡位凸起,223、第三翻边,224、第四翻边,2241、第二连接孔,230、防震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及“第二”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最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壳安装结构,包括后壳200和背板100,所述后壳200安装固定于背板100上。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背板100包括背板本体110和设于所述背板本体110上的限位结构120。所述背板本体110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所述背板本体110还设有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113和第四侧114,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限位结构120包括至少三个卡固件(标号为121、122和123),所述第一侧111、所述第二侧112和所述第三侧113各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卡固件,所述卡固件设有供所述后壳200插入的卡槽,所述第四侧114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后壳200的第一连接孔115。

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板100,其第一侧111(可为上侧)、第二侧112(可为下侧)以及第三侧113(可为左侧)均设有卡固件,卡固件内均设有卡槽,后壳200可以插入所有的所述卡槽内,通过卡固件在三个方位对后壳200进行限位,之后再在背板100的第四侧114通过螺丝、栓钉等其他紧固件将后壳200固定在背板100上,从而从四个方位(如上、下、左、右)对后壳200进行限位固定,达到安装固定的效果。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板100时,仅需要在第四侧114使用紧固件来固定后壳200,达到了减少紧固件使用数量的效果,便于后壳200的安装与拆卸,大大地提高了后壳200的拆装效率,也有效减少了螺钉的滑丝现象,使得后壳200安装稳定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附图所示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但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方向并不局限于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也不局限于左右方向,也可以是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为与水平面呈倾斜夹角设置的任一方向,第二方向与该倾斜的第一方向垂直设置即可。

具体地,所述卡固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111的第一卡固件121、位于所述第二侧112的第二卡固件122和位于所述第三侧113的第三卡固件123。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第一卡固件121、所述第二卡固件122以及所述第三卡固件123均包括立于所述背板本体110上的第一限位壁1211和与所述背板本体110相对设置的压壁1212,所述压壁121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壁1211上,另一端朝向所述第四侧114设置。第一限位壁1211用以对后壳200在第二方向上进行限位,压壁1212用以压紧后壳200。同时,压壁1212的一端均朝向第四侧114设置,压壁1212、第一限位壁1211以及背板本体110之间配合形成开口朝向第四侧114的卡槽,使得后壳200可从第四侧114往第三侧113的方向直接插入,方便后壳200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卡固件121和所述第二卡固件122还包括立于所述背板本体110上的第二限位壁1213,所述第一限位壁1211和所述压壁1212均与所述第二限位壁1213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壁1213用于支撑抵设于所述后壳200的两端。需要说明的是,图6示意的是第一卡固件121的结构,第二卡固件122与第一卡固件121的结构相同,仅是第一卡固件121的第二限位壁1213位于顶端,第二卡固件122的第二限位壁1213位于底端。本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壁1213用以在第一方向上对后壳200进行支撑限位,使得后壳200在各个方位均被限位固定。本实施例也可不设置上述的第二限位壁1213,通过在后壳200上设置台阶部限位支撑于第一卡固件121的底端或第二卡固件122的顶端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固件121、所述第二卡固件122以及所述第三卡固件123的压壁1212面向所述背板本体110的一侧均设有压紧凸起1214,用以将后壳200(第一翻边221、第一卡位凸起2211和第二卡位凸起2221)压紧固定,防止后壳200晃动,保证后壳200安装牢固。

此外,所述压壁121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限位壁1211的第一段12121和靠近所述第四侧114的第二段12122。所述第一段12121与所述背板本体110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段12121与所述背板本体110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后壳200(第一翻边221、第一卡位凸起2211和第二卡位凸起2221)的厚度相匹配。所述第二段12122的末端朝远离所述背板本体110的一侧翘起,使得压壁1212与背板本体110之间配合形成一个外扩的插口,方便后壳200对位插入。

相应地,如图7所示,所述后壳200用于匹配安装于上述的背板100上,其包括后壳本体210和设于所述后壳本体210上的连接结构220。所述后壳本体210凹设有容置电气元件的容置腔体。所述连接结构22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入部(第一卡位凸起2211)和第二插入部(第二卡位凸起222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插入部(第三翻边223)和连接部(第四翻边224)。所述第一插入部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一卡固件121内,所述第二插入部用于插设于位于所述第二卡固件122内,所述第三插入部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三卡固件123内,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5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孔2241。所述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三插入部和所述连接部围绕所述容置腔体设置。所述后壳200通过其上的第一插入部、第二插入部、第三插入部分别对应插入第一卡固件121内、第二卡固件122内和第三卡固件123内,从而实现后壳200固定前的定位,之后再将连接部锁附在背板本体110上即可完成安装,可以达到减少所需紧固件数量的效果,使得后壳200拆装异常简便,也有效减少了螺丝的滑丝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220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体的开口处的翻边,翻边与容置腔体的侧壁一体连接,所述翻边用于与所述背板100贴合设置。所述翻边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边221、第二翻边222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翻边223和第四翻边224。所述第一插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翻边221上的第一卡位凸起2211,第一卡位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卡固件121121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入部包括设于第二翻边222上的第二卡位凸起2221,第二卡位凸起2221与所述第二卡固件122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插入部即为所述第三翻边223,第三翻边223整体卡设于所有的第三卡固件123内。所述连接部即为所述第四翻边224。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不设置第一翻边221和第二翻边222,此时的第一卡位凸起2211和第二卡位凸起2221可直接固定在容置腔体的外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固件121和所述第二卡固件122均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卡固件121和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卡固件122均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卡固件12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固件12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115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115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上述设计用以保证后壳200受力均衡,固定牢靠。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防震件230,所述防震件230为防震泡棉,贴附于所述翻边上,用于填塞于后壳200与背板100之间,用以减少振动对背板100与后壳200之间的连接的影响,保证后壳200固定牢靠。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固件121的压壁1212朝向第二侧112设置(图9仅示意出了第一卡固件121,第二卡固件122的结构与第一卡固件121相同,仅相向设置),所述第二卡固件122的压壁1212朝向第一侧111设置,第一卡固件121的压壁1212与第二卡固件122的压壁1212相向设置。此时,后壳200上也可不设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卡位凸起2211和第二卡位凸起2221,直接将所述第一翻边221卡设于所有的第一卡固件121内,将所述第二翻边222卡设于所有的第二卡固件122内。安装时,直接将后壳200从第四侧114往第三侧113的方向推,即可将后壳200卡位于背板100上。本实施例同样能够达到减少后壳200安装所需螺丝等紧固件的数量、提高后壳200的安装效率等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