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折射式感应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4250发布日期:2018-08-10 21:3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红外折射式感应LED灯。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中会需要用到具有防水功能的LED灯。目前的LED灯多采用机械开关,因此为使LED灯能够实现防水功能,需要为机械开关设计特定的防水结构。但设置防水结构不但会使得开关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会大大提升LED灯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防水等级高的红外折射式感应LED灯。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折射式感应LED灯,包括壳体、电源连接件、LED连接件、灯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PCB板,所述PCB板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连接件电连接,所述PCB板的输出端通过LED连接件与所述灯体电连接;所述PCB板设有红外发射管和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射的信号的红外接收头,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头均用于控制所述灯体的亮灯情况,所述壳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红外发射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显露出所述壳体,所述红外接收头通过第二通孔显露出所述壳体;所述电源连接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防水圈。

作为优选,所述红外发射管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防水帽套。

作为优选,所述PCB板设有LED灯控制电路、LED灯亮灯电路以及用于向LED灯控制电路和LED灯亮灯电路供电的稳压电路;所述LED灯控制电路设有第一微处理器、三极管Q7、电阻R21以及电阻R22,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21与第一微处理器的IOB1端口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2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红外发射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的正极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头与第一微处理器的IOB0端口电连接;所述LED灯亮灯电路设有第二微处理器、第一驱动电路以及第二驱动电路,所述LED连接件设有分别与灯体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有电阻R15、三极管Q3、电阻R1、电阻R3、场效应管Q1-B、电阻R5以及电阻R6,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15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3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3和电阻R1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Q1-B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场效应管Q1-B的漏极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场效应管Q1-B的源极通过并联的电阻R5和电阻R6与LED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有电阻R17、三极管Q4、电阻R4、电阻R2、场效应管Q2-B、电阻R9以及电阻R7,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7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5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2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Q2-B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场效应管Q2-B的漏极与电源连接件电连接,场效应管Q2-B的源极通过并联的电阻R9和电阻R7与LED连接件的第二连接端口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电感L5,场效应管Q1-B的源极通过电感L5与LED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有电感L4,场效应管Q2-B的源极通过电感L4与LED连接件的第二连接端口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三极管Q5、电阻R10、电租R14、电阻R12以及场效应管Q1-A,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5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3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10和电阻R14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A4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1-A的栅极通过电阻R14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4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1-A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1-A的漏极与LED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端口电连接,电阻R12一端与场效应管Q1-A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还包括三极管Q6、电阻R11、电子R16、电阻R13以及场效应管Q2-A,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7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5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11和电阻R16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1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2-A的栅极通过电阻R16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1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2-A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2-A的漏极与LED连接件的第二连接端口电连接,电阻R13一端与场效应管Q2-A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熔断器F1、电感L3、二极管D1、电阻R19以及稳压芯片,所述电源连接件依次通过熔断器F1、电感L3、二极管D1以及电阻R19与稳压芯片的输入端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感L3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19电连接,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遥控控制电路,所述遥控控制电路包括无线接收芯片以及接收天线,无线接收芯片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电连接,无线接收芯片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IOA6端口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利用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头代替机械开关来控制LED灯,使得LED灯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及通过较为低廉的成本实现防水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压电路、LED灯控制电路、LED灯亮灯电路以及遥控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LED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遥控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LED灯亮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为:1—壳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密封圈,14—上壳,15—下壳,16—防水圈,2—电源连接件,3—LED连接件,31—第一连接端口,32—第二连接端口,4—PCB板,41—红外发射管,42—红外接收头,43—防水帽套,5—稳压电路,51—稳压芯片,6—LED灯控制电路,61—第一微处理器,7—LED灯亮灯电路,71—第二微处理器,8—遥控控制电路,81—无线接收芯片,82—接收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红外折射式感应LED灯,包括壳体1、电源连接件2、LED连接件3、灯体(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的PCB板4,所述PCB板4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所述PCB板4的输出端通过LED连接件3与所述灯体(图中未示出)电连接;所述PCB板4设有红外发射管41和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41发射的信号的红外接收头42,所述红外发射管41和红外接收头42均用于控制所述灯体(图中未示出)的亮灯情况,所述壳体1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红外发射管4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1显露出所述壳体1,所述红外接收头42通过第二通孔12显露出所述壳体1;所述电源连接件2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有密封圈13;所述壳体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14和下壳15,所述上壳14和下壳15之间设有防水圈16。

当使用者需要控制LED灯时,用手阻挡红外发射管41发出的红外光,红外光从手部反射后被红外接收头42接收,随后红外接收头42通过PCB板4控制灯体(图中未示出)的亮灯情况。在电源连接件2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密封圈13,并在上壳14和下壳15之间设置防水圈16,有效防止水进入壳体1内部而导致PCB板4损坏。通过利用红外发射管41和红外接收头42代替机械开关来控制LED灯,与传统机械开关必须安装复杂的防水结构来克服缝隙进水的问题相比,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灯体的启动方式,使得LED灯能够利用密封圈13和防水圈16就能实现防水功能,且价格低廉。

如图2所示,所述红外发射管41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有防水帽套43,有效防止水从红外发射管41和壳体1的连接处进入壳体1内部。

如图4所示,所述PCB板4设有LED灯控制电路6、LED灯亮灯电路7以及用于向LED灯控制电路6和LED灯亮灯电路7供电的稳压电路5;所述LED灯控制电路6设有第一微处理器61、三极管Q7、电阻R21以及电阻R22,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21与第一微处理器61的IOB1端口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2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红外发射管41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41的正极与稳压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头42与第一微处理器61的IOB0端口电连接;所述LED灯亮灯电路7设有第二微处理器71、第一驱动电路以及第二驱动电路,所述LED连接件3设有分别与灯体(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31和第二连接端口32;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有电阻R15、三极管Q3、电阻R1、电阻R3、场效应管Q1-B、电阻R5以及电阻R6,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15与第二微处理71的IOA3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3和电阻R1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Q1-B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场效应管Q1-B的漏极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场效应管Q1-B的源极通过并联的电阻R5和电阻R6与LED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端口31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有电阻R17、三极管Q4、电阻R4、电阻R2、场效应管Q2-B、电阻R9以及电阻R7,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7与第二微处理71的IOA5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和电阻R2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Q2-B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场效应管Q2-B的漏极与电源连接件2电连接,场效应管Q2-B的源极通过并联的电阻R9和电阻R7与LED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端口32电连接。灯体(图中未示出)由正极和负极反接的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组成。使用时将第一灯组的正极和第二灯组的负极均与第一连接端口31连接,将第一灯组的负极和第二灯组的正极均与第二连接端口32连接。第一微处理器61的型号为ED2108。第二微处理器71的型号为ED2191。当红外接收头42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发送信号给第一微处理器61,第一微处理器61将信号发送到第二微处理器71,使得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3端口输出高电平而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5端口输出低电平,从而使得三极管Q3和场效应管Q1-B导通而三极管Q4和场效应管Q2-B截止,继而使得第一灯组亮灯而第二灯组灭灯;当红外接收头42第二次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发送信号给第一微处理器61,第一微处理器61将信号发送到第二微处理器71,使得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3端口输出低电平而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5端口输出高电平,从而使得三极管Q3和场效应管Q1-B截止而三极管Q4和场效应管Q2-B导通,继而使得第一灯组灭灯而第二灯组亮灯;当红外接收头42第三次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发送信号给第一微处理器61,第一微处理器61将信号发送到第二微处理器71,使得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3端口和IOA5端口均输出低电平,从而使得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均灭灯;当红外接收头42第四次接收到红外信号后,按照前述第一次接收到红外信号后的步骤循环。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有电感L5,场效应管Q1-B的源极通过电感L5与LED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端口31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有电感L4,场效应管Q2-B的源极通过电感L4与LED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端口32电连接。利用电感L5和电感L4分别对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进行滤波以减少输出纹波。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有三极管Q5、电阻R10、电租R14、电阻R12以及场效应管Q1-A,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5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3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10和电阻R14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4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1-A的栅极通过电阻R14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4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1-A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1-A的漏极与LED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端口31电连接,电阻R12一端与场效应管Q1-A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还包括有三极管Q6、电阻R11、电子R16、电阻R13以及场效应管Q2-A,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7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5端口电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11和电阻R16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1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2-A的栅极通过电阻R16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1端口电连接,场效应管Q2-A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2-A的漏极与LED连接件3的第二连接端口32电连接,电阻R13一端与场效应管Q2-A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使用者能够通过第二处理器使得第一灯组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亮灯。具体为当需要第一灯组不亮灯时,利用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4端口输出为高电平,从而使得场效应管Q1-A导通,此时无论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3输出何种电平,LED灯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端口31均输出低电平;同理,当需要第二灯组不亮灯时,利用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1端口输出为高电平,从而使得场效应管Q2-A导通,此时无论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5输出何种电平,LED灯连接件的第二连接端口32均输出低电平。

如图4所示,所述稳压电路5包括有熔断器F1、电感L3、二极管D1、电阻R19以及稳压芯片51,所述电源连接件2依次通过熔断器F1、电感L3、二极管D1以及电阻R19与稳压芯片51的输入端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感L3电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19电连接,稳压芯片51的输出端与稳压电路5的输出端电连接。稳压芯片51的型号具体为78L05。在PCB板4上设置稳压电路5,一方面能够减少输入PCB板4的电压的纹波,另一方面能够增大输入电压的范围值,以便使用者使用本LED灯。如图所示,还包括遥控控制电路8,所述遥控控制电路8包括有无线接收芯片81以及接收天线82,无线接收芯片81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82电连接,无线接收芯片81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71的IOA6端口电连接。无线接收芯片81的型号具体为SYN480R。使用者还能够利用遥控来控制灯体(图中未示出)的亮灯情况,这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