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2465发布日期:2018-08-14 18:0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元件供给部内有无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关于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元件供给部内有无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提出有各种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收纳单元,将多个电子元件保持为列状,在多个所述电子元件并排的方向即排列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支撑单元,与所述收纳单元的所述端部相邻地配置,支撑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电子元件;励振单元,至少使所述收纳单元振动,使收纳在所述收纳单元的多个所述电子元件向所述端部移动;卡定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与所述收纳单元侧相反的一侧,限制所述电子元件向所述排列方向的前端侧的移动,将所述电子元件保持于保持位置;及吸引单元,在所述卡定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及所述收纳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吸引口,从所述吸引口吸引空气,而吸引与所述吸引口相向的位置处的所述电子元件。

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振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励振单元;及检测单元,检测所述保持位置处有无所述电子元件,所述振动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励振单元的停止及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799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元件供给装置中,例如,当电子元件的形状或大小存在偏差时,有时无法利用检测单元检测在保持位置是否具有电子元件。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变更检测单元的位置是有效的,但通过变更排列方向上的支撑单元的长度来变更检测单元与保持位置的位置关系也是有效的。



技术实现要素:

对此,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方面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元件供给装置,能够对限制元件在元件供给部内沿搬运方向移动的止动件及检测元件供给部内有无元件的传感器中的一方或双方的位置进行调整。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止动件,限制被搬运到元件供给部的元件在元件供给部内沿搬运方向移动;传感器,检测元件供给部内有无元件;第一调整部,调整止动件的位置;及第二调整部,调整传感器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元件供给装置能够对限制元件在元件供给部内沿搬运方向移动的止动件及检测元件供给部内有无元件的传感器中的一方或双方的位置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元件装配装置10的立体图。

图2是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立体图。

图3是元件储存部72等的立体图。

图4是元件储存部72等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垫片100的俯视图。

图6是第二垫片102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三垫片104的俯视图。

图8是利用图3的线a-a剖切元件储存部72及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的剖视图。

图9是利用图3的线a-a剖切元件储存部72及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的剖视图,且是将第一垫片100更换为厚度大的垫片的情况下的图。

图10是利用图3的线a-a剖切元件储存部72及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的剖视图,且是将第二垫片102更换为厚度大的垫片的情况下的图。

图11是利用图3的线a-a剖切元件储存部72及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的剖视图,且是将第三垫片104更换为厚度大的垫片的情况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8元件供给装置

70元件

80块

82止动件

84板

86托架

88供给槽

90元件供给部

94传感器

100第一垫片

102第二垫片

104第三垫片

r元件的搬运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左右方向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在附图中,有时省略结构的一部分进行描述,描述的各部分的尺寸比等未必是准确的。

(1)元件装配装置10的结构

图1是表示元件装配装置10的图。元件装配装置10是用于对基板s执行元件的装配作业的装置。元件装配装置10具备基板搬运装置12、元件拾取装置14、带盘元件供给装置16、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及控制装置20。控制装置20是用于控制元件装配装置10的装置。此外,作为基板s,列举出印刷布线板或印刷电路板等。

基板搬运装置12是用于搬运基板s的装置。基板搬运装置12具备支撑板22、22及传送带24、24。支撑板22、22以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在支撑板22、22之间竖立设置有多个支撑销26。传送带24、24设置在支撑板22、22的彼此相向的面上。传送带24、24以呈环状的方式架设在设于支撑板22、22的左右的驱动轮及从动轮上。基板s以载置于传送带24、24的上表面的状态从左向右被搬运。在搬运基板s时,基板s在多个支撑销26上滑动。

元件拾取装置14是用于拾取元件的装置。元件拾取装置14具备装配头28、x轴滑动件30及y轴滑动件32。y轴滑动件3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34、34。导轨34、34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轨道,固定于元件装配装置10的内部。由此,y轴滑动件32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x轴滑动件3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36、36。导轨36、36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轨道,设于y轴滑动件32的前表面。由此,x轴滑动件30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装配头28随着x轴滑动件30沿左右方向移动而沿左右方向移动,且随着y轴滑动件32沿前后方向移动而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各滑动件30、32分别由未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另外,在各滑动件30、32装备有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控制装置20基于从这些位置传感器输入的位置信息,控制各滑动件30、32的驱动马达。

装配头28具备吸嘴保持部38。吸嘴保持部38支撑有多个吸嘴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吸嘴40)。吸嘴40利用压力在吸嘴前端吸附元件、或释放在吸嘴前端吸附的元件。吸嘴保持部38构成为能够绕与z轴平行的轴线进行旋转。当吸嘴40通过吸嘴保持部38旋转至特定的旋转相位时,该吸嘴40与支架升降装置卡合。由此,吸嘴40借助支架升降装置在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升降。此外,支架升降装置将z轴马达42作为驱动源。

带盘元件供给装置16在元件装配装置10的前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基部44。带盘元件供给装置16具备带盘46及供料器部48。在带盘46卷绕有带。在带储存有元件。带从带盘46卷开而由供料器部48输送至拾取位置。拾取位置是指利用装配头28拾取元件的位置。

元件装配装置10具备零件相机50。零件相机50配置在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基部44的后方。零件相机50的拍摄范围是零件相机50的上方。当吸嘴40通过零件相机50的上方时,利用零件相机50拍摄被该吸嘴40吸附的元件的状态。拍摄数据由零件相机50向控制装置20输出。

(2)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结构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与带盘元件供给装置16同样地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元件供给装置安装基部44。图2是表示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图。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具备元件收纳部52、元件搬运部54及元件分离部56。

元件收纳部52以散装的状态收纳多个元件70。元件收纳部52具备转筒58及第一振动部60。第一振动部60设置于转筒58的下侧。在转筒58的内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第一搬运路62。

元件搬运部54在使多个元件70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下进行搬运。元件搬运部54具备槽部64及第二振动部66。第二振动部66设置于槽部64的下侧。在槽部64的上表面形成有直线状的第二搬运路68。第二搬运路68与y轴(前后方向)平行。第二搬运路6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元件7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在元件搬运部54中,成为在第二搬运路68内将多个元件70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这些元件70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元件搬运部54与元件收纳部52连接。即,元件收纳部52的第一搬运路62的出口端部与元件搬运部54的第二搬运路68的入口端部连接。

元件分离部56与元件搬运部54的第二搬运路68的出口端部相邻地设置。元件分离部56通过使从元件搬运部54搬运来的一个元件70朝左方滑动,将该元件70向元件拾取装置14供给。由此,元件拾取装置14能够利用装配头28拾取该元件70。元件分离部56具备元件储存部72及滑动台74。在元件储存部72储存从元件搬运部54搬运来的一个元件70。在元件储存部72储存有一个元件70时,该元件70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滑动台74使元件储存部72沿左右方向滑动。滑动台74具备工作台76。在工作台76的上表面经由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固定有元件储存部72。工作台76通过压缩空气的驱动源沿左右方向滑动。由此,滑动台74能够使元件储存部72沿左右方向滑动。此外,工作台76的驱动源也可以是电动马达。

(3)元件储存部72的外观结构

图3及图4是表示元件储存部72等的图。元件储存部72具备块80、止动件82、板84及托架86。块8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载置于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在块80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与y轴(前后方向)平行的供给槽88。此外,图3的箭头r表示设于元件搬运部54的槽部64的第二搬运路68中的元件70的搬运方向,与y轴平行,与前后方向一致。供给槽88从块80的前表面设置至后表面。供给槽8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元件搬运部54的第二搬运路68相同,大于元件7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剖切块80的情况下的供给槽88的剖面形状呈大致u字形状。

止动件82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设于供给槽88的后方部。由此,在供给槽88的前方部形成有元件供给部90。因此,元件供给部9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供给槽88相同,大于元件7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元件供给部9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能够根据止动件82的位置来变更,但要大于元件7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以上,在元件供给部90能够储存处于长边方向与y轴(前后方向)平行的状态的元件70。另外,在元件供给部90中,止动件82位于元件70的搬运方向r侧。因此,止动件82限制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沿元件70的搬运方向r移动。

元件供给部90的底面与元件搬运部54的第二搬运路68的底面配置在同一面上。因此,如图3所示,当成为元件供给部90与第二搬运路68相向的可储存状态时,元件搬运部54能够使元件70从第二搬运路68向元件供给部90顺畅地转移。与此相对,当使元件储存部72朝左方滑动时,如图4所示,成为元件供给部90与第二搬运路68错开的可拾取状态。在可拾取状态下,将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从第二搬运路68(内的元件70)分离。

板84载置于元件储存部安装基部78,并且在被块80的后表面与托架86夹持的状态下进行安装。该安装通过第一螺栓b1、b1进行。第一螺栓b1、b1从后方穿过托架86及板84,拧入到块80中。利用第二螺栓b2将止动件82固定在板84上。第二螺栓b2从后方穿过板84并拧入到止动件82中。此外,第二螺栓b2的头部位于托架86的弯入部92,因此与板84压力接触,但不会与托架86接触。

托架86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托架86的内表面与块80的左表面、后表面及右表面分别相向。在托架86上,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两端部,支撑有传感器94、94。

传感器94、94配置在与x轴(左右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在该直线周围,将长孔96、96贯通设置于块80。长孔96、96的长边方向与y轴(前后方向)平行。长孔96、96的短边方向与z轴(上下方向)平行。长孔96、96的开口部在块80的左表面及右表面之外还配设于元件供给部90。由此,传感器94、94经由长孔96、96及元件供给部90而相向。因此,当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遮挡传感器94、94时,能够利用传感器94、94检测出在元件供给部90内具有元件70。

此外,在块80的前表面设有台阶部98。台阶部98设于块80的元件供给部90与块80的右表面之间。台阶部98的底面与元件供给部90的底面相连,处于同一面上。

在止动件82与板84之间,第一垫片100以被止动件82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在板84与托架86之间,第二垫片102以被板84与托架86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在块80与板84之间,第三垫片104以被块80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第一垫片100、第二垫片102及第三垫片104呈板状,它们的厚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垫片1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记载为第一垫片100的厚度。这一点在第二垫片102及第三垫片104中也是相同的。

图5是表示第一垫片100的图。在图5中,附图的近前侧为前方,附图的里侧为后方。这一点在后述的图6及图7中也是相同的。第一垫片100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第一垫片100形成有下表面侧开口的弯入部106。在第一垫片100以被止动件82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时,第二螺栓b2的轴部穿过第一垫片100的弯入部106。

图6是表示第二垫片102的图。第二垫片102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第二垫片102形成有上表面侧开口的弯入部108。在第二垫片102以被板84与托架86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时,在第二垫片102的弯入部108配置第二螺栓b2的头部。在第二垫片102形成有下表面侧开口的弯入部110、110。在第二垫片102以被板84与托架86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时,第一螺栓b1、b1的轴部穿过第二垫片102的弯入部110、110。

图7是表示第三垫片104的图。第三垫片104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第三垫片104形成有上表面侧开口的弯入部112。在第三垫片104以被块80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时,在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配置第一垫片100,并且供第二螺栓b2的轴部穿过。在第三垫片104形成有下表面侧开口的弯入部114、114。在第三垫片104以被块80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时,第一螺栓b1、b1的轴部穿过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4、11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垫片104的外形与第二垫片102的外形相同。

(4)元件拾取装置14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动作

接下来,对元件拾取装置14及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装置20在开始元件拾取装置14对元件70的装配作业时,也开始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中的元件70的供给作业。

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的转筒58中,以散装的状态收纳有多个元件70。控制装置20在开始元件70的供给作业时利用第一振动部60使转筒58振动。利用该振动,转筒58内的元件70一边沿着螺旋状的第一搬运路62,一边朝第二搬运路68行进。此外,元件70的行进方向与元件70的长边方向一致。

之后,元件70从第一搬运路62向第二搬运路68转移。控制装置20利用第二振动部66使设有第二搬运路68的槽部64振动。通过该振动,在第二搬运路68内,将多个元件70以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朝元件供给部90搬运。此时,元件供给部90处于与第二搬运路68相向的状态、即图3所示的可储存状态。此外,元件70的搬运方向r与y轴(前后方向)平行,且与元件70的长边方向一致。另外,元件70的长边方向与基板s的搬运方向正交。

之后,一个元件70从第二搬运路68向元件供给部90转移。控制装置20在利用传感器94、94检测出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时,使滑动台74的工作台76朝左方滑动。通过该滑动,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在保持其长边方向与基板s的搬运方向正交的状态的情况下被搬运。此时,元件供给部90成为相对于第二搬运路68朝左方偏移的状态、即图4所示的可拾取状态。

当成为可拾取状态时,控制装置20通过元件拾取装置14的装配头28来拾取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在该拾取时,控制装置20使装配头28移动至可拾取状态的元件供给部90之后,利用第一个吸嘴40拾取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当元件70被拾取时,控制装置20使滑动台74的工作台76朝右方滑动。此时,元件供给部90返回到与第二搬运路68相向的状态、即图3所示的可储存状态。

之后,同样地,控制装置20利用第二个至第八个吸嘴40来拾取元件供给部90内的元件70。当这些拾取结束时,控制装置20使装配头28向基板s上移动,由此在基板s上装配8个元件70。此外,在不需要向基板s装配8个元件70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在利用装配头28拾取有不足8个的必要个数的元件70时使装配头28向基板s上移动,由此向基板s装配这些元件70。

(5)元件储存部72的剖面构造

图8是表示元件储存部72的剖面的图。在图8中,附图的近前侧为右方,附图的里侧为左方。这一点在后述的图9至图11中也是相同的。另外,在图8至图11中,省略了第一螺栓b1、b1、第二螺栓b2及它们的通孔等的记载。

如图8所示,在元件储存部72的元件供给部90储存一个元件70。元件70形成有主体部70a及凸缘部70b。凸缘部70b从主体部70a的下端周缘向外侧延伸。凸缘部70b在元件70储存于元件供给部90时在元件供给部90的底面上滑动。当元件70储存于元件供给部90时,在从元件70的凸缘部70b的后方侧前端起与止动件82的前表面之间,形成间隙c。同时,元件70的主体部70a的后方侧部分位于长孔96、96(即传感器94、94)之间。

在止动件82的后方,第一垫片100被止动件82的后表面与板84的前表面夹持。在块80的后方,第三垫片104被块80的后表面与板84的前表面夹持。第一垫片100位于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在图8中,块80的后表面与止动件82的后表面处于共面状态,并且第一垫片100的厚度与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相同。因此,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在前后方向上与止动件82的后表面相向,并且处于相邻位置关系。在该位置关系中,假设使止动件82与y轴平行地朝后方移动时,止动件82进入到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而且,第一垫片100在前后方向上与供给槽88相向,且处于相邻位置关系。在该位置关系中,当使第一垫片100与y轴平行地朝前方移动时,第一垫片100进入到供给槽88。在板84的后方,第二垫片102被板84的后表面与托架86的前表面夹持。第二垫片102的厚度与第一垫片100的厚度及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相同。

以下,将图8所示的元件储存部72的状态记载为标准状态。另外,将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所使用的各垫片100、102、104的厚度记载为标准厚度。此外,在上述的图3及图4中,以倾斜方向表示处于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的外观。

(6)第一垫片100的更换

作业者在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中例如若松开第二螺栓b2之后使止动件82在供给槽88内朝前方移动,由此使止动件82与板8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扩宽,则能够将第一垫片100朝上方拔出。由此,作业者能够更换第一垫片100。在更换第一垫片100后,通过作业者,将第二螺栓b2穿过板84拧入到止动件82中。由此,更换后的第一垫片100以被止动件82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

图9是表示元件储存部72的剖面的图,是更换了第一垫片100的情况下的图。更换后的第一垫片100的厚度比标准厚度厚。因此,在图9所示的元件储存部72中,与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参照图8)相比,止动件82从板84偏向前方第一垫片100的厚度的增大量而被固定,因此间隙c在前后方向上变窄。此时,第一垫片100的前方侧部分进入到供给槽88。此外,在图9中,元件储存部72处于标准状态的情况下的止动件82由双点划线表示。与此相对,作业者若将第一垫片100更换为厚度比标准厚度薄的垫片,则能够将止动件82从前方接近板84而进行固定。由此,作业者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使间隙c扩宽第一垫片100的厚度的减小量。在这样的更换的情况下,止动件82的后方侧部分进入到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以上,第一垫片100通过由更换引起的厚度的变更来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进而调整止动件82与板84的相对位置。

(7)第二垫片102的更换

作业者在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中例如若在松开第一螺栓b1、b1之后使托架86朝后方移动,由此使托架86与板8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扩宽,则能够将第二垫片102朝上方拉拔。在此,托架86与板84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扩宽至向上方拉拔的第二垫片102不会与第二螺栓b2的头部抵接的程度。由此,作业者能够更换第二垫片102。在更换第二垫片102后,通过作业者,将第一螺栓b1、b1穿过托架86及板84拧入到块80中。由此,更换后的第二垫片102以被托架86与板84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

图10是表示元件储存部72的剖面的图,且是更换了第二垫片102的情况下的图。更换后的第二垫片102的厚度比标准厚度厚。因此,在图10所示的元件储存部72中,与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参照图8)相比,托架86朝后方移动了第二垫片102的厚度的增大量。因此,托架86的传感器94、94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了第二垫片102的厚度的增大量而移动至靠近板84的位置。此外,在图10中,元件储存部72处于标准状态的情况下的托架86由双点划线表示。与此相对,作业者若将第二垫片102更换为厚度比标准厚度薄的垫片,则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使托架86的传感器94、94向远离板84的位置移动第二垫片102的厚度的减小量。以上,第二垫片102通过由更换引起的厚度的变更来调整传感器94、94的位置,进而调整托架86与板84的相对位置。

(8)第三垫片104的更换

作业者在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中,例如在卸下第一螺栓b1、b1之后,将止动件82及第一垫片100由第二螺栓b2固定的状态下的板84从块80分离,由此能够取出第三垫片104。由此,作业者能够更换第三垫片104。在更换第三垫片104后,通过作业者,将第一螺栓b1、b1穿过托架86及板84拧入到块80中。由此,更换后的第三垫片104以被板84与块80夹持的状态进行固定。

此外,在第三垫片104中,也可以与图7不同而形成为使弯入部114、114在第三垫片104的上表面侧开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业者在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中例如若在松开第一螺栓b1、b1后,使托架86及板84朝前方移动,由此使板84与块80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扩宽,则能够将第三垫片104朝下方拉拔。

图11是表示元件储存部72的剖面的图,且是更换了第三垫片104的情况下的图。更换后的第三垫片104的厚度比标准厚度厚。因此,在图11所示的元件储存部72中,与标准状态的元件储存部72(参照图8)相比,止动件82、板84及托架86朝后方移动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增大量。因此,止动件82与托架86的传感器94、94的相对位置不会变化。然而,间隙c在前后方向上扩宽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增大量。同时,托架86的传感器94、94朝后方移动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增大量。进而,板84在从块80的后表面偏向后方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增大量的位置处被固定。此时,止动件82的后方侧部分进入到第三垫片104的弯入部112。此外,在图11中,元件储存部72处于标准状态的情况下的止动件82及托架86(限于左端部)由双点划线表示。

与此相对,作业者若将第三垫片104更换为厚度比标准厚度薄的垫片,则能够使止动件82、板84及托架86朝前方移动。由此,作业者无需使止动件82与托架86的传感器94、94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就能够使间隙c在前后方向上缩窄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减小量,同时使托架86的传感器94、94朝前方移动。在这样的更换的情况下,板84固定在从后方朝块80的后表面靠近第三垫片104的厚度的减小量的位置。另外,第一垫片100的前方侧部分进入到供给槽88。

以上,第三垫片104通过由更换引起的厚度的变更在维持止动件82与传感器94、94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及传感器94、94的位置,进而调整块80与板84的相对位置。

(9)总结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具备止动件82及传感器94、94。止动件82限制元件70在元件供给部90内沿搬运方向r移动。传感器94、94检测元件供给部90内有无元件70。作业者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中将第一垫片100更换为厚度不同的垫片,由此能够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另外,作业者通过将第二垫片102更换为厚度不同的垫片,能够调整传感器94、94的位置。因此,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通过第一垫片100或第二垫片102的更换,能够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或传感器94、94的位置。另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通过第一垫片100及第二垫片102的更换,能够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及传感器94、94的位置。

顺带一提,在本实施方式中,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是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第一垫片100是第一调整部的一个例子。第二垫片102是第二调整部的一个例子。第三垫片104是第三调整部的一个例子。

(10)变更例

此外,本公开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通过第一垫片100、第二垫片102及第三垫片104的组合,来调整止动件82与传感器94、94中的一方或双方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通过第一垫片100的有无来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也可以通过第二垫片102的有无来调整传感器94、94的位置。也可以通过第三垫片104的有无来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及传感器94、94的位置。

另外,作为第一调整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止动件82更换为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止动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将第一垫片100更换为厚度不同的垫片的情况相同,能够调整止动件82的位置(即,止动件82的前表面的位置),因此能够省去第一垫片100。

另外,作为第二调整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板84更换为前后方向的长度(即厚度)不同的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将第二垫片102更换为厚度不同的垫片的情况相同,能够调整传感器94、94的位置,因此能够省去第二垫片102。

另外,也可以利用丝杠进给调整机构来代替第一垫片100、第二垫片102及第三垫片104,由此调整止动件82与传感器94、94中的一方或双方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装元件供给装置18为转筒供料器,但例如也可以是杆式供料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