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及含其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4034发布日期:2018-11-07 21:5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及含其的设备。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科技进步,各类电子装置及产品已遍布于日常生活,无论大型或小型的电子产品,其内部皆设置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与机械零件。随微型机电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整体体积与内部零件体积也渐渐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然而,在对具有微小尺寸电子零件的产品的组装过程中,会衍生出很多不便之处。例如,对于微型的棒状金属零件,由于其尺寸过小,在需要将多个微型金属零件分组排列,再将各组的多个金属零件同时组装至其他组件例如电路板或基板时,在初始排列零件的前置作业中,很容易因为零件过小而出现无法将其排列整齐的问题,而后续作业受到该前置分组作业的影响,在组装时会容易使该零件产生偏斜甚或掉落遗失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对于上述的对齐工序,仍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换而言之,需通过人力将众多微小的金属零件分组排列,再逐一将各组的金属零件分别安装至其他组件上,该生产方式除了具有上述的缺点以外,还很耗费工时,导致整体的生产速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产品的组装过程中,微型零组件在分组与安装工序上十分耗费时间,导致整体的生产速率下降的缺陷,提供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及含其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其用于将多个微型金属棒整并成列,所述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包含:一第一载板,所述第一载板设有多个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成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载板,以用于承载所述微型金属棒,使所述微型金属棒横向排列设置;及一第二载板,所述第二载板具有一盖合面与多个整合孔,所述整合孔对应所述容置槽设置,且各所述整合孔的开口宽度从所述盖合面的一侧朝另一侧逐渐减小;当所述微型金属棒分别置于所述容置槽后,所述第二载板的所述盖合面盖合于所述第一载板并进行翻转,以使所述微型金属棒从所述容置槽分别落入所述整合孔内,从而由横向排列设置转为直向排列设置,以确实地将各微型金属棒成组排列设置,并转变为利于拿取并进行组装的直立状态,从而大幅地提升组装工序效率。

较佳地,所述第二载板盖合于所述第一载板并翻转后,使所述第二载板相对所述第一载板移动,便于所述微型金属棒落入所述整合孔内,从而提升对所述微型金属棒的调整转向效果。

较佳地,所述第一载板设有多个第一插孔,所述第二载板设有多个第二插孔,所述第二载板盖合于所述第一载板时,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二插孔呈贯通状态,以通过多个插销使所述第一载板与所述第二载板相互定位。由此可使翻转后的第一载板及第二载板保持定位,并防止微型金属棒滑移。

较佳地,所述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还包含一第三载板,所述整合孔均贯穿所述第二载板,当所述第二载板盖合至所述第一载板后,所述第三载板盖合于所述第二载板一侧,以使所述第二载板夹设于所述第一载板及所述第三载板之间以进行翻转,由此可提升调整微型金属棒时的稳定性与效率。

较佳地,所述第一载板设有多个第一插孔,所述第二载板设有多个第二插孔,所述第三载板设有多个第三插孔,所述第一载板、所述第二载板及所述第三载板相互盖合后,所述第一插孔、所述第二插孔及所述第三插孔呈贯通状态,以通过多个插销使所述第一载板、所述第二载板及所述第三载板相互定位,由此使各载板在翻转后可互相定位以防止偏移,并使微型金属棒不会滑移。

较佳地,所述第三载板对应所述整合孔设有多个固定槽,使经过所述第二载板而呈直向排列设置的所述微型金属棒可分别直立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内,由此即可直接从第三载板拿取已分组且直立排列的微型金属棒并进行组装动作,进而提升组装效率,并利于快速拿取直立排列的各微型金属棒。

较佳地,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微型金属棒的厚度,以使第二载板盖合于第一载板并翻转后,微型金属棒可确实地落入各整合孔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载板对应所述整合孔的区域的剖面呈三角形或梯形,以使其中的微型金属棒具有较佳的转向效果。

较佳地,各所述整合孔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各所述容置槽的开口宽度,以确保微型金属棒均能够落入整合孔内。

一种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所述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包含:一摇晃装置;及一如上所述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所述摇晃装置与所述第一载板搭配并组合,以使所述微型金属棒均确实地落入所述容置槽内。由此,可有效提升微型金属棒置放在第一载板的效率及准确度。

较佳地,所述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还包含一第三载板,所述整合孔均贯穿所述第二载板,当所述第二载板盖合至所述第一载板后,所述第三载板盖合于所述第二载板一侧,以使所述第二载板夹设于所述第一载板及所述第三载板之间以进行翻转,由此提升调整微型金属棒时的稳定性与效率。

较佳地,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微型金属棒的厚度,以使第二载板盖合在第一载板并翻转后,微型金属棒能够确实地落入各整合孔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载板对应所述整合孔的区域的剖面呈三角形或梯形,以使其中的微型金属棒具有较佳的转向效果。

较佳地,各所述整合孔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各所述容置槽的开口宽度,以确保微型金属棒均能够落入整合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及含其的设备,该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通过第一载板先行将微型金属棒分组排列,而后通过第二载板使微型金属棒转向形成直立状态,以利于成组拿取该微型金属棒并进行后续的组装作业,由此取代过往人工排列分组的不便与缺点,大幅提升零件组装工序的速率,同时在排列微型零件方面也具有极佳的便利性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2B为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2C为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三)。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实施状态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实施状态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实施状态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实施状态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

10:第一载板

101:容置槽

102:第一插孔

11:第二载板

111:盖合面

112:整合孔

113:第二插孔

12:第三载板

121:固定槽

122:第三插孔

2:微型金属棒

3:插销

4: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

40:摇晃装置

D:容置槽深度

T:微型金属棒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前述内容所述,目前对微型零件的组装仍要依赖人工进行分组与安装插设,进而大幅降低了产品组装的制造速率。为了提升零件组装的速度与质量,发明人遂在此提出如下所述的技术内容。如图1及图2A至图2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各应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以用于将多个微型金属棒2整并成列,以利于后续的组装制造。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包含一第一载板10及一第二载板11。其中,微型金属棒2可以作为微型探针结构装在手表上,本实施例就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载板10上设有多个容置槽101,且这些容置槽101成组设置在第一载板10,以用于承载前述的微型金属棒2,使微型金属棒2呈横向排列设置,在此以四个容置槽101为一组的设置状态为例,当然也可以三个、五个或六个容置槽101为一组的状态设置。第二载板11具有一盖合面111与多个整合孔112,该些整合孔112对应第一载板10的容置槽101设置为同样的成组设置状态,且各整合孔112的开口宽度为由盖合面111朝另一侧逐渐减小。由此,微型金属棒2分别置于容置槽101后,第二载板11的盖合面111盖合在第一载板10并进行翻转,使微型金属棒2从容置槽101分别落入整合孔112内,从而由横向排列设置转变为直向排列设置,以实现将微型金属棒2快速分组并转变为利于拿取和组装的功效,大幅提升后续例如插设等组装作业的速率与良率。此外,为避免因作业工序或是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微型金属棒2无法掉落,进一步确保各微型金属棒2皆落入整合孔112内,并提升已转向的微型金属棒2的准直度等,可在翻转后对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加以摇晃,以利用摇晃受力使得微型金属棒2受整合孔112的调整而更趋于准直排列。当然,为利于夹取或拿取微型金属棒2,可通过整合孔112的结构设计,使微型金属棒2经由整合孔112的调整而转向排列后,各微型金属棒2呈略微凸出于第二载板11表面的状态从而利于对其夹取或拿取。

如图2C所示,在第二载板11盖合在该第一载板10并翻转后,使第二载板11相对第一载板10移动而形成错位状态,以此利于微型金属棒2确实地落入整合孔112内,同时可让微型金属棒2更容易受整合孔112的结构调整,而转变为更加准直地直向排列状态。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深度D小于微型金属棒厚度T,换而言之,在此结构下,微型金属棒2落入容置槽101而变为横向排列后,微型金属棒2部分会凸出于容置槽101,由此可让第二载板11盖合至第一载板10并翻转后,微型金属棒2更容易落入整合孔112内进行调整。

此外,为使微型金属棒2能够更为确实地受整合孔112调整至直向排列状态,第二载板11对应整合孔112区域的剖面为呈三角形或梯形的状态,由此,微型金属棒2在进入整合孔112后,微型金属棒2从横向置于三角形或梯形底部的位置状态,转变为纵向立于三角形或梯形高度的位置状态,使微型金属棒2有效地被整并成列,并且利于后续组装的拿取或夹取。

关于整合孔112与容置槽101的设置,为使微型金属棒2可确实地从容置槽101落入整合孔内112,更为优选地可使整合孔112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容置槽101的开口宽度,以确保微型金属棒2可落入整合孔112内。其中,在此所述的“相当于”,是指根据设计需求使整合孔112与容置槽101松配或紧配,进而得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让微型金属棒2落入整合孔112内进行调整技术效果。当然,除了如上所述的设置状态,在实际应用时,微型金属棒2的尺寸也可能小于容置槽101,此时整合孔112的最大宽度不一定需要大于容置槽101开口宽度,而仅需大于当微型金属棒2在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盖合并翻转后其内部形成的可供微型金属棒2有效地从容置槽101落入整合孔112内的空间,从而实现调整转向功能即可。

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另一实施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应用示意图。在本实施状态中,第一载板10设有多个第一插孔102,第二载板11设有多个第二插孔113,当第二载板11盖合于第一载板10时,第一插孔102与第二插孔113呈贯通状态,以通过多个插销3使第一载板10与第二载板11相互定位。由此,可使第一载板10与第二载板11在翻转后彼此对齐并且稳固地组合定位,使微型金属棒2不会滑移,并防止在对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进行摇晃动作时,其可能产生的偏移甚至分离,进而导致微型金属棒2从中掉出的情况发生。

如图5所示,并搭配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还提供一种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4,其包含一摇晃装置40及如上所述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

摇晃装置40与第一载板10搭配并组合,以使微型金属棒2可确实地分别落入容置槽101内。在实际应用时,将多个微型金属棒2置入摇晃装置40内,接着驱动摇晃装置40使其晃动,摇晃装置40内的微型金属棒2即随晃动落入第一载板10的容置槽101内,同时通过摇晃动作也可确保各微型金属棒2落在第一载板10后,均能够完整地置入容置槽101内,避免出现部分微型金属棒2未完全落入容置槽101而在第一载板10的表面滚动的情况。由此即可利用机械自动化将微型金属棒2放置于第一载板10,再与第二载板11配合调整微型金属棒2的排列方向,从而取代人工放置以节省作业时间。当微型金属棒2放置于第一载板10后,第二载板11即可盖合在第一载板10上,之后再进行翻转,让微型金属棒2自横向排列转为纵向排列,而详细步骤和技术特征已于前述,请搭配参考前述的内容。

同样地,于本实施例中,也可使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4的容置槽深度D小于微型金属棒厚度T,从而使微型金属棒2更容易落入第二载板11的整合孔112内;或使第二载板11对应整合孔112区域的剖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或使各整合孔112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各容置槽101的开口宽度等,其余的细节技术特征已于前述,请参阅前述内容及图1至图2B。

此外,在第一载板10从摇晃装置40承载这些微型金属棒2,并由第二载板11盖设在第一载板10上并翻转后,除了可通过摇晃方式促使这些微型金属棒2落入整合孔112外,也可使第二载板11相对第一载板10移动形成错位状态,使微型金属棒2全部落入对应的整合孔112内,如图2C所示。又或可使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分别设有第一插孔102及第二插孔113,在第二盖板11盖合于第一载板10时,第一插孔102及第二插孔113呈贯通状态,以通过多个插销3使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相互定位,让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翻转后不会偏移,并避免其内部的微型金属棒2滑移而影响转向作业,如图3及图4所示。

实施例2

如图6、图7A和图7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的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还包含一第三载板12,且各整合孔112分别贯穿第二载板11,当第二载板11盖合至第一载板10后,第三载板12则盖合于第二载板11一侧,使第二载板11夹设在第一载板10及第三载板12之间以进行翻转。通过第三载板12可达到对第一载板10与第二载板11在翻转后定位功能,防止微型金属棒2在第一载板10及第二载板11之间滑移,而使微型金属棒2无法顺利转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载板12对应整合孔112设有多个固定槽121,以使经过第二载板11而呈直向排列设置的微型金属棒2可以分别直立固定在固定槽121内。换而言之,当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依序盖设在第一载板10后,即可将整体结构翻转,使各微型金属棒2从容置槽101落入整合孔112内,并受整合孔112结构导引而由横向转为直向排列后,再从整合孔112落入固定槽121内,之后将第三载板12取下,即可得到固定在固定槽121内的各组微型金属棒2,从而进行后续的组装作业,有效提升了拿取微型金属棒2的便利性。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也可进一步使容置槽深度呈小于微型金属棒厚度的状态;第二载板11对应整合孔112的区域的剖面为三角形或梯形;以及各整合孔112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各容置槽101的开口宽度。前述技术特征的细节内容已在实施例1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请搭配参考前述的内容及图示。

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另一实施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应用示意图。在本实施状态中,第一载板10设有多个第一插孔102,第二载板11设有多个第二插孔113,第三载板12设有多个第三插孔122,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相互盖合后,第一插孔102、第二插孔113及第三插孔122呈贯通状态,以通过多个插销3使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相互定位。优选地,第一插孔102、第二插孔113及第三插孔122可分别对应设在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的四个角落,以更为均匀地将三者固定,使得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在相互盖设并翻转后不易偏移,且内部的微型金属棒2也同样不会滑移,提升对微型金属棒2的整并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4,其与实施例1中提供的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4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具有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的设备4中的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1也可包含有第三载板12,且整合孔112分别贯穿第二载板11,在第二载板11盖合至第一载板10后,第三载板12再盖合在第二载板11一侧,形成夹设的状态,从而可更稳定地调整微型金属棒2的排列方向。此外,第三载板12能够进一步地设有多个固定槽121,以使经过第二载板11呈直向排列的微型金属棒2固定在固定槽121内,使第三载板12上插设有多组整齐排列的微型金属棒12,从而利于快速拿取排列整并后的微型金属棒2,如图6、图7A及图7B所示。

此外,第三载板12也可设有多个第三插孔122,从而在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相互迭合后,第三插孔122与第一插孔102及第二插孔113之间均呈贯通状态,从而通过插销3使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之间相互定位。由此使第一载板10、第二载板11及第三载板12翻转后不易偏移,并保护内部的微型金属棒2不会滑移,如图8及图9所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金属棒整合治具及含其的设备,通过第一载板先行将微型金属棒分组排列,而后利用第二载板使微型金属棒转向并形成直立状态,便于成组地拿取微型金属棒以进行后续的组装作业,由此取代过往人工分组排列的不便与缺点,大幅提升零件组装工序的速率,同时在排列微型零件方面也具有极佳的便利性与效果。此外,为促使微型金属棒顺利地从第二载板转向排列,本实用新型也提出了诸多能够进一步限定的结构状态,以提升使用效率与便利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