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弯曲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3355发布日期:2019-12-27 15:3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可弯曲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屏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屏的可弯曲装置、设置有所述可弯曲装置的壳体,以及设置有所述壳体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式、显示效果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柔性显示屏相对于传统的显示装置而言,具有可折叠、透明、曲面、柔性和可拉伸等优点,广泛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折叠式显示屏由于需要弯曲,现有的平板式支撑结构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显示屏弯曲需求的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满足柔性显示屏弯曲需求的可弯曲装置、设置有所述可弯曲装置的壳体,以及设置有所述壳体的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弯曲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部件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壳体,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可弯曲装置,可弯曲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部件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柔性屏及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及可弯曲装置,所述可弯曲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之间,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及所述可弯曲装置上,所述可弯曲装置用于支撑设置于壳体上的柔性屏,可弯曲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部件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第一部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部件转动连接,因此,所述可弯曲装置能支撑折叠式显示屏,即,所述可弯曲装置是能够适应显示屏弯曲需求的支撑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去除背板后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可弯曲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铰链主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电子装置的铰链主体的部分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齿轮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电子装置的阻尼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可弯曲装置的部分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的可弯曲装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可弯曲装置的部分组装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可弯曲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沿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3中沿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弯折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沿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6中沿xviii-x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去除背板后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可弯曲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壳体20及设置于壳体20上的一柔性屏30。壳体20包括一第一框体21、一第二框体23及连接于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的一可弯曲装置25。柔性屏30设置于第一框体21、第二框体23及可弯曲装置25上。柔性屏30设置有对应可弯曲装置25的一可折弯区域31,以及连接于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可弯曲装置25用于支撑柔性屏30,可弯曲装置25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三部件转动连接,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可以是铰链中的链节条,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也可以包括齿轮组或者连杆框、定位板等。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是第二链节条264,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分别是第一链节条262及连接链节265,第一转轴是第一连接轴282,第二转轴是第二连接轴287。具体的,可弯曲装置25包括一转轴机构26及位于转轴机构26相对的两端的两个齿轮机构28,转轴机构26位于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转轴机构26包括一铰链主体260及分别铰接于铰链主体260相对的两侧的两个连接链节265,铰链主体260与连接链节265之间通过齿轮机构28连接。具体的,两个连接链节265分别位于铰链主体260相对的两侧,且通过齿轮机构28转动地连接于铰链主体260。

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为手机。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以是但不限于无线电电话、寻呼机、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

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100的可弯曲装置25的铰链主体260与连接链节265之间通过齿轮机构28连接,由于齿轮机构28的加工精度较高,能减少可弯曲装置25的整体公差,方便安装可弯曲装置25至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避免由于可弯曲装置25的整体公差较大而无法安装或损坏柔性屏30。因此,可弯曲装置25是能够适应柔性屏30弯曲要求的支撑结构。

两个连接链节265在铰链主体260同一端均延伸出铰链主体260,从而使两个连接链节265之间于铰链主体260的端部围成一安装空间267,安装空间267用于安装齿轮机构28。每一齿轮机构28安装于对应的安装空间267内,使可弯曲装置25的结构更紧密、元件的布局更合理、加工精度更高。

如图5及图6所示,图5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铰链主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电子装置的铰链主体的部分立体组装示意图。

铰链主体260包括第一链节条262及位于第一链节条262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二链节条264,第一链节条262与第二链节条264通过齿轮机构28铰连,两个连接链节265通过齿轮机构28分别铰接于铰链主体260相对的两侧,即,每一连接链节265转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远离第一链节条262的一侧。

第一链节条262相对的两侧的中部分别向外凸设圆柱形的一连接条2621,每一连接条2621沿第一链节条262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一连接条2621相对的两端部均轴向地开设有一连接孔2623。第一链节条262相对的两侧面于邻近端部分别设置有一收容槽2625,每一收容槽2625邻近对应的连接条2621的端面。每一收容槽2625的横截面为圆弧面,圆弧面的轴心线与对应的连接条2621的连接孔2623的轴心线重合。第一链节条262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卡接槽2627。第一链节条262的正面开设有若干安装孔2628,这些安装孔2628用于将可弯曲装置25连接于柔性屏30。

每一第二链节条264相对的两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分别开设一连接槽2641,连接槽2641用于可转动地收容第一链节条262上对应的连接条2621。每一连接槽2641的横截面为圆弧面,第一链节条262的连接条2621的外表面可相对滑动地贴合于对应的连接槽2641的内表面。每一第二链节条264相对的两端部的两侧分别向外凸设有一连接条2643,每一连接条2643沿第二链节条264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一连接条2643的外侧面为圆弧面。每一连接条2643能转动地收容于第一链节条262上对应的收容槽2625内,连接条2643的外侧面可相对滑动地贴合于收容槽2625的内表面。每一连接条2643的端部开设有连接孔2645,连接孔2645沿第二链节条26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穿通连接条2643,连接孔2645的圆心线与连接槽2641的圆心线重合。

每一连接链节265面朝铰链主体260的一侧的中部凸设有一连接条2651,连接条2651沿铰链主体260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条2651的外侧面为圆弧面。连接条2651可转动地收容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槽2641内,连接条2651的外侧面能相对滑动地贴合于连接槽2641的内表面。连接链节265面朝铰链主体260的一侧面于连接条2651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收容槽2655,收容槽2655用于转动地收容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条2643,连接条2643的外侧面能相对滑动地贴合于收容槽2655的内表面。连接链节265的正面于连接条2651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若干固定槽2656,每一固定槽2656的底面开设有连接孔。连接链节265背朝连接条265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2658,连接部2658用于连接于第一框体21或第二框体23。

请参阅图7及图8,图7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齿轮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4中的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可弯曲装置25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通过联动机构联动,第二部件相对第一部件旋转时带动联动机构运动,联动机构再驱动第三部件相对第二部件旋转。联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第一传动组包括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传动件及与第一传动件转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旋转时带动第一传动组整体绕第一转轴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是第二齿轮组件285,第一传动件是第二齿轮组件285上的齿轮,第二传动件是第二齿轮组件285上的另一齿轮,即,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是第二齿轮组件285的两个第二齿轮286。第二齿轮286的齿轮绕自身的转轴旋转时带动第二齿轮组件285整体绕第一连接轴282旋转。齿轮机构28包括连接于第二链节条264的一第一齿轮组件280,以及连接于第二链节条264与每一连接链节265之间的一第二齿轮组件285。可弯曲装置25还包括第二传动组,第二传动组包括分别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传动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传动部,以及第三传动部。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传动部,第一传动部靠近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部旋转连接于第一转轴,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第一传动部与第一传动件之间夹设有连接件,第一传动部固定连接于连接件,第一传动件转动连接于连接件。第一转轴穿过连接件,第二传动件旋转时带动连接件绕第一转轴旋转。第一传动部与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件绕第一转轴旋转时带动第一传动部绕第一转轴旋转。第三传动部位于第一传动部与第二传动部之间并与第一传动部及第二传动部相互啮合。第一传动部绕第一转轴旋转时带动第三传动部滑动,第三传动部再驱动第二传动部绕第二转轴旋转。

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是第一齿轮组件280,第一传动部及第二传动部为第一齿轮组件280的两个第一齿轮281,第三传动部是第一齿条283,连接件为连杆框284。具体的,第一齿轮组件280包括两个第一齿轮281、两个第一连接轴282、第一齿条283、两个连杆框284,以及一连接板2801。两个第一连接轴282分别连接于二第二链节条264,每一第二链节条264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82,两个第一齿轮281分别套设且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轴282上。第一齿条283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齿条2831,第一齿条283位于两个第一齿轮281之间,且第一齿条283两侧的齿条2831分别啮合于两个第一齿轮281。第三传动部包括直齿条,直齿条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传动部及第二传动部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281为直齿轮,第一齿条283为直齿条。第一齿条283的齿条分布于其左右相对两侧,每一侧的齿条沿着第一齿条283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一齿条沿着第一连接轴282的方向延伸。第一齿轮281的齿部环绕第一齿轮281的轴向间隔排列,且每一齿部沿着第一连接轴282的方向延伸。每一齿条及每一齿部均平行于第一连接轴282。第一齿轮281的轴向与第一连接轴282的轴向相同。每一第一连接轴282包括位于一端部的一第一卡固段2821、轴向位于第一卡固段2821后端的一第二卡固段2823、轴向位于第二卡固段2823后端的第一转轴段2824、轴向位于第一转轴段2824后端的隔板2825、轴向位于隔板2825后端的定位段2827,以及轴向位于定位段2827后端的一第二转轴段2828。第一连接轴282于第一卡固段2821与第二卡固段2823之间开设有一卡槽2822。定位段2827的外周面上设有一配合面2829,配合面2829沿第一连接轴282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齿条283呈矩形体,第一齿条283背朝铰链主体260的一侧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一导槽2833。第一齿条283的顶面中部于两个齿条2831之间开设有导孔2835,导孔2835沿平行于第一齿条283的高度方向延伸(即垂直于第一连接轴282的方向延伸),导孔2835穿通第一齿条283。

可弯曲装置25还包括穿过第二传动件的第三转轴、套设于第三转轴上的连接链节,以及连接第一传动组的连接件。第二传动件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连接链节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连接链节绕第三转轴旋转时带动第二传动件同步旋转。第一转轴穿过连接件,第二传动件旋转时带动连接件绕第一转轴旋转。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是第二齿轮286,连接链节是连接链节265,第三转轴是另一第二连接轴287,连接链节265绕第一连接轴282旋转时带动第一齿轮281同步旋转,连接件包括连杆框284。

具体的,连杆框284包括一定位板2841、凸设于定位板2841面朝铰链主体260的一侧的中部的一连接块2843,以及凸设于定位板2841背朝连接块2843的一侧的一导条2845。定位板2841相对的两端设置成圆弧形,定位板284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轴孔2846。连接块2843与定位板2841的两端分别围成两个收容空间2847,其中一收容空间2847内固定有一个第一齿轮281,第一齿轮281的轴孔正对相应的轴孔2846,另一收容空间2847内设置有一止挡块2848。止挡块2848用于限位第二连接轴287的转动行程。第一齿轮281可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定位板2841上,第一齿轮281的穿孔与其中一个轴孔2846对齐。第一齿轮281的穿孔及轴孔2846均为圆孔。连接块2843的顶面于两个收容空间2847之间开设有一固定孔2849,固定孔2849沿垂直于第一齿轮281的轴孔的轴心线方向穿通连接块2843。导条2845沿平行于固定孔2849的方向延伸。

连接板2801呈矩形,连接板2801相对的两端设置成圆弧形,连接板280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通孔2803。连接板2801相对的两侧的中部向外凸设有一连接块2804,连接块2804位于两个通孔2803之间。连接板2801相对的两端面分别向外凸设有一止挡块2805。

第一传动组还包括位于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之间的第三传动件,第三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相互啮合。具体的,第三传动件包括直齿条,直齿条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及第二传动件包括两个第二齿轮286,第三传动件是第二齿条288。具体的,每一第二齿轮组件285包括两个第二齿轮286、能连接于连接链节265上的一第二连接轴287,以及第二齿条288。第二齿条288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齿条2881,第二齿条288的两侧的齿条2881能分别啮合于两个第二齿轮286之间。每一第二齿轮286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孔2861,固定孔为非旋转对称孔。

第二齿条288呈矩形体,第二齿条288面朝铰链主体260的一侧沿平行于齿条2881的方向开设有一导槽2883,导槽2883对应相应的连杆框284的导条2845。第二齿条288的顶面中部于两个齿条2881之间开设有导孔2885,导孔2885沿平行于导槽2883的方向穿通第二齿条288。第二齿条的齿条分布于其左右相对两侧,每一侧的齿条沿着第二齿条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间隔排列,且每一齿条沿着第一连接轴282的方向延伸。第二传动件旋转时带动第三传动件滑动,第三传动件再驱动第一传动组整体绕第一连接轴282旋转。即,其中一第二齿轮286旋转时带动第二齿条288滑动,另一第二齿轮286再驱动第二齿轮组件285整体绕第一连接轴282旋转。

第二连接轴287的结构与第一连接轴282的结构相似,第二连接轴287包括位于一端部的一第一卡固段2871、轴向位于第一卡固段2871后端的一第二卡固段2873、轴向位于第二卡固段2873后端的第一转轴段2874、轴向位于第一转轴段2874后端的隔板2875、轴向位于隔板2875后端的定位段2877,以及轴向位于定位段2877后端的一第二转轴段2878。第二连接轴287于第一卡固段2871与第二卡固段2873之间开设有一卡槽2872。定位段2877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一配合面2879,配合面2879沿第二连接轴287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弯曲装置还包括穿过第二传动件的第三转轴,第二传动件与第三转轴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转轴为另一第二连接轴287,第二连接轴287穿过对应的第二齿轮286,第二齿轮286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87固定连接。

可弯曲装置25还包括第三传动组,第三传动组包括套设于另一第二转轴上的第二传动部件及转动连接于第二传动部件的第一传动部件。第二传动部绕第二转轴旋转时带动第三传动组整体绕第二转轴旋转,并驱动第一传动部件绕第一传动部件自身的转轴旋转。第三传动组还包括啮合于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之间的第三传动部件,第二传动部绕第二转轴旋转时第二传动部件保持固定不转动,第三传动部件驱动第一传动部件自转。第三传动部件包括直齿条,第二传动部绕第二转轴旋转时第三传动部件产生滑动而驱动第一传动部件自转。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组为另一第二齿轮组件285,第一传动部件及第二传动部件为另一第二齿轮组件285的两个第二齿轮286,第三传动部件为另一第二齿轮组件285中的第二齿条288。

齿轮机构28还包括连接于每一第二齿轮组件285与第一齿轮组件280之间的一垫片2806及一搭接片2807,以及若干轴盖2809。垫片2806呈矩形状,垫片2806相对的两端面为圆弧面,垫片2086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通孔。搭接片2807呈矩形状,搭接片2807相对的两端面为圆弧面,搭接片2807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卡口。

可弯曲装置25还包括若干固定件22、套设于第一齿轮组件280上的一第一定位框24、套设于每一第二齿轮组件285上的一第二定位框27,以及两个阻尼件29。这些固定件22用于将每一第二齿轮组件285的第二连接轴287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链节265上,每一固定件22包括圆柱形的固定柱221、凸设于固定柱221一侧的连接块223,以及凸设于固定柱221另一侧的止挡块225。固定柱221轴向地开设有固定孔,连接块223上开设有连接孔。第一定位框24包括一定位条241、凸设于定位条24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定位片243,以及凸设于定位条241的一端的上下两侧的两个搭接片245。每一定位片243上开设有定位孔2431,两个搭接片245的中部开设有一对连接孔2451。第一定位框24的定位条241面朝第一齿条283的侧面凸设有对应第一齿条283的导槽2833的导条,导条能滑动地收容于导槽2833内。

第二定位框27包括一第一定位件271及一第二定位件275。第一定位件271包括一定位板2711,以及间隔相对地凸设于定位板2711的一侧的两个连接板2713,两个连接板2713之间围成一连接槽2714。定位板2711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缺口2715,两个连接板2713上开设有一对连接孔2716。第二定位件275包括一定位板2751,以及间隔相对地凸设于定位板2751的一侧的两个连接板2753,两个连接板2753之间围成一连接槽2754。定位板2751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2755,两个连接板2753上开设有一对连接孔2756。两个连接板2753之间于邻近定位板2751处设置有一连接块,连接块相对的两侧分别凸设有一止挡块2757。

两个阻尼件29用于提供可弯曲装置25在转动时的阻力,每一阻尼件29设置有两个阻尼孔291,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分别插接于两个阻尼件29的阻尼孔291内,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与对应的阻尼孔291之间过盈配合,阻尼孔291对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具有阻尼作用。

每一阻尼孔29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面2911及第二定位面2913,第一定位面2911及第二定位面均为平面,且二者之间形成夹角。第一连接轴282的配合面2829及第二连接轴287的配合面2879均能分别贴合于对应的阻尼孔291的第一定位面2911及第二定位面2913。具体的,当可弯曲装置25展平时,第一连接轴282的配合面2829及第二连接轴287的配合面2879均贴合于第一定位面2911,第一定位面2911用于使可弯曲装置25保持展平状态,从而将二连接轴287相对阻尼件在第一位置定位;当可弯曲装置25完全弯折时,第一连接轴282的配合面2829及第二连接轴287的配合面2879均贴合于第二定位面2913,第二定位面2913用于使可弯曲装置25保持弯折状态,从而将二连接轴相对阻尼件在第二位置定位。可弯曲装置25在展平状态及完全弯折状态时,每一阻尼孔291的孔径为初始长度,即,阻尼孔291的孔径没有伸缩,阻尼孔291没有发生弹性变形,且此时的阻尼孔291与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82或第二连接轴287之间的阻尼力最少,以方便可弯曲装置25转动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

请参阅图8,图8是图7中的电子装置的阻尼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阻尼件291包括若干第一弹性片293及若干第二弹性片295,每一第一弹性片293包括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31,以及连接于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31之间的连接部2935,即,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31分别位于连接部2935相对的两侧。每一孔用弹性挡圈2931包括凸设于连接部2935一端的第一弹性肩2936,以及凸设于连接部2935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肩2937。第一弹性肩2936与第二弹性肩2937之间围成一通孔2934,第一弹性肩2936于通孔293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子定位面2938。

每一第二弹性片295包括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51,以及连接于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51之间的连接部2955,即,两个孔用弹性挡圈2951分别位于连接部2955相对的两侧。每一孔用弹性挡圈2951包括凸设于连接部2955一端的第一弹性肩2956,以及凸设于连接部2955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肩2957。第一弹性肩2956与第二弹性肩2957之间围成一通孔2954,第一弹性肩2956于通孔295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子定位面2958。

这些第一弹性片293与这些第二弹性片295交替叠加于一体,每一第一弹性片293的孔用弹性挡圈2931的通孔2934分别正对每一第二弹性片295的孔用弹性挡圈2951的通孔2954。从而使同一端的通孔2934、2954组合成阻尼孔291,这些第一弹性片293上的第一子定位面2938共面,因此,这些第一子定位面2938的共面构成了阻尼孔291的第一定位面2911;这些第二弹性片295的第二子定位面2958共面,因此,这些第二子定位面2958的共面构成阻尼孔291的第二定位面2913。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15,组装可弯曲装置25时,先将每一第二连接轴287具有第一卡固段2871的一端依次插入垫片2806的通孔、其中一固定件22的固定孔、连杆框284的远离第一齿轮281一端的轴孔2846,以及第二齿轮286,此时,垫片2806、固定件22及连杆框284依次套接于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一转轴段2874上,垫片2806抵触隔板2875,第二齿轮286套接于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卡固段2873,且第二齿轮286相对于第二连接轴287固定。固定件22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转轴段2874上,使得固定件22与第一转轴段2874可同步转动。第二齿轮286可跟随第二连接轴287旋转而旋转。将第二定位件275的其中一通孔2755自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转轴段2878套设于第二连接轴287的定位段2877,使第二定位件275的两个连接板2753夹持于连杆框284,即,连杆框284收容于第二定位件275的连接槽2754内,且第二定位件275的连接孔2756正对连杆框284的固定孔2849。将阻尼件29的阻尼孔291自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转轴段2878套设于第二连接轴287的定位段2877,使阻尼件29的第一定位面2911贴合于定位段2877的配合面2879,且第二连接轴287的定位段2877与对应的阻尼孔291过盈配合。

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82具有第一卡固段2821的一端分别穿过连接板2801的通孔2803、垫片2806的通孔、连杆框284上的第一齿轮281、连杆框284的轴孔2846及第二齿轮286。将第一齿条283啮合于两个第一齿轮281之间,两个第二齿条288分别啮合于对应的两个第二齿轮286之间,第二齿轮286固定于第一连接轴282的第二卡固段2823上,即,第一传动件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每一连杆框284的导条2845相对滑动地收容于对应的第二齿条288的导槽2883内。将搭接片2807的卡口分别卡入第一连接轴282的卡槽2822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87的卡槽2872内,使每一第一连接轴282连接于对应的第二连接轴287。将两个第一定位件271分别套入两个第二齿条288上,使每一第二齿条288收容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271的连接槽2714内,且第二齿条288的导孔2885正对第一定位件271的连接孔2716,以方便固持件穿过而将二者锁固。将第一定位框24套入第一齿条283上,使第一齿条283收容于对应的第一定位框24的搭接片245之间,第一齿条283的导孔2835正对第一定位框24的连接孔2451,以方便固持件穿过而将二者锁固。两个第一连接轴282的第一卡固段2821分别卡入第一定位框24的定位片243的定位孔2431内。第一定位框24的两个搭接片245连接于连接板2801的连接块2804上,第一齿条283的导槽2833收容第一定位框24的导条2415,使得第一齿条283可沿第一定位框24的导条2415能相对上下滑动。

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82具有第二转轴段2828的定位段2827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二定位件275远离连接链节265一端的通孔2755及两个阻尼件29的阻尼孔291内。此时,连接板2801相对的两端的止挡块2805分别对应两个第二定位件275的止挡块2757,每一第一连接轴282的定位段2827与对应的阻尼孔291过盈配合,且第一连接轴282的配合面2829贴合于对应的阻尼件29的第一定位面2911。再将固定锁插入第二定位件275的连接孔2756及连杆框284的固定孔2849,使连杆框284与第二定位件275固定,其中一固定件22的固定柱221收容于连杆框284的收空空间2847内,使固定件22的止挡块225对应连杆框284上的止挡块2848。第一定位件271的两个连接板2713连接于对应的连杆框284上,第二齿条288的导槽2883收容连杆框284的导条2845,使得第二齿条288沿对应的导条2845能相对上下滑动。

上述各元件组合之后形成了齿轮机构28,其中,第二齿轮286固定于第二连接轴287上而可跟随第二连接轴287一同旋转,连杆框284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轴287上,阻尼件29过盈地套设于第二连接轴287上。第一齿轮281固定于连杆框284上而可带动连杆框284一同旋转。另外的第二齿轮286固定于第一连接轴282上而可跟随第一连接轴282一同旋转;连杆框284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连接轴282上,阻尼件29过盈地套设在第一连接轴282上。第二齿条288可滑动地夹设于二相邻的第二齿轮286之间。第一齿条283可滑动地夹设于二相邻的第一齿轮之间。二第一连接轴282均固定于第一定位框24上,使得分别固定在二第一连接轴282上的二第二齿轮286也相对固定。

上述齿轮机构28可以联动,即转动其中特定的某一个元件可以带动其他的元件跟随转动,从而使得整个齿轮机构发生弯折。举例而言,当以第一定位框24作为参考对象而设定其不动时,使右侧的第二齿轮286发生自转,第二齿轮286的齿部与第二齿条288的齿条啮合,从而带动第二齿条288向上滑动,第二齿条288的齿条与相邻的左侧的第二齿轮286啮合。由于相邻的左侧的第二齿轮286受第一定位框24及第一连接轴282的作用保持固定不动,因此第二齿条288向上滑动的过程中将带动连杆框284及阻尼件29绕第一连接轴282旋转。由于第一齿轮281是固定在连杆框284上的,连杆框284的旋转也会同步带动第一齿轮281旋转,第一齿轮281再通过其齿部啮合第一齿条283的齿条,使得第一齿条283滑动。第一齿条283的滑动进一步带动相邻的另一第一齿轮281旋转,另一第一齿轮281的旋转带动另一连杆框284旋转,由于另一第一连接轴282及套设与另一第一连接轴282上的另一第二齿轮286均保持固定,因而另一连杆框284的旋转将带动另一第二齿条288滑动,第二齿条288进一步带动最左侧的第二齿轮286旋转。由此,实现整个齿轮机构28的联动。在联动过程中,齿轮机构28同步发生弯折。

由于采用直齿条加直齿轮啮合的方式联动,相比于采用斜齿轮啮合联动的方式而言,不需要很高的制造精度,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地,每个齿轮组内的直齿条也可以采用斜齿轮或直齿轮代替,直齿轮也可以采用斜齿轮代替,或者每个齿轮组内可以省略直齿条,直接通过二直齿轮啮合,同样可起到联动的目的。

将两个第二链节条264分别放置于第一链节条262相对的两侧,使第一链节条262两侧的连接条2621可转动地收容于两个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槽2641内,每一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条2643可转动地收容于第一链节条262的收容槽2625内,使连接条2643上的连接孔2645正对连接孔2623。将铰链主体260放置于两个连接链节265之间,使两个接链节条265的连接条2651分别可转动地收容于两个第二链节条264远离第一链节条262一侧的连接槽2641内,每一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条2643收容于对应的连接链节265的收容槽2655内。将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转轴段2878插入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的连接孔2645内。将另一固定件22的固定孔套接于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转轴段2878上,再将第二连接轴287上的两个固定件22的连接块223分别固定于连接链节265的固定槽2656内,即,若干锁固件分别穿过连接块223锁固于固定槽2656的连接孔内,且使第二连接轴287及第二齿轮286连接于连接链节265上。固定件22可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二转轴段2828固定,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二转轴段2828固定,只需要确保固定件可跟随第二转轴段2828旋转即可。将两个第一连接轴282的第二转轴段2828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链节条264对应的连接孔2645连接于第一链节条262对应的连接孔2623内,使连接板2801的中部卡固于第一链节条262的卡接槽2627内。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一卡固段2821、2871分别收容于第二定位框27的缺口2715内,再将若干轴盖2809分别盖设于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的端部,即,将若干轴盖2809卡接于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的第一卡固段2821、2871上即可。

将安装完成的可弯曲装置25置于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之间,即,将两个连接链节265的连接部2658分别连接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上。将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的背面分别贴接于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上,将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的背面设于可弯曲装置25的正面,第一链节条262的安装孔2628连接于柔性屏30的背面。此时,可弯曲装置25的第一链节条262固定于柔性屏30的背面,第一链节条262不会转动,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可随可弯曲装置25的弯折而弯曲。

请一并参阅图16至图18,图16是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可弯曲装置的弯折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沿xvii-xvii线的剖视图;图18是图16中沿xviii-xiii线的剖视图。弯折电子装置100时,对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弯的力,使连接于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3上的连接链节265朝相互邻近的方向转动,即,固定于连接链节265上的第二连接轴287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转动,使连接链节265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朝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弯折。每一第二连接轴287上的第二齿轮286随连接链节265及第二连接轴287相对于相应的第二链节条264转动,第二齿轮286带动对应的第二齿条288朝向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由于第一连接轴282固定于第一链节条262上,且第二齿轮286固定于第一连接轴282上,因此,第二齿轮286固定不会转动,第二齿条288只能绕对应的第二齿轮286朝远离柔性屏30的侧转动,使连杆框284及对应的第一齿轮281沿第一连接轴282转动,从而使第二链节条264相对于第一链节条262朝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弯折。连杆框284沿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82转动以带动第一齿轮281转动,第一齿轮281带动第一齿条283朝邻近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直至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3的背面贴接。在可弯曲装置的弯折过程中,阻尼件29的孔用弹性挡圈2931分别给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施加阻尼力,直至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的配合面2829、2879贴合于第二定位面2913。此时,可弯曲装置25完成弯折,柔性屏30随可弯曲装置25实现弯折,使第一链节条262的正面、第二链节条264的正面及两个连接链节265的正面相互连接形成拱形的弧面,即,第一链节条262的正面、第二链节条264的正面及两个连接链节265的正面共一个圆弧面,以方便贴合柔性屏30。

当需要展平电子装置100时,向外拉开第一框体21及第二框体23,使连接于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3上的连接链节265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即,固定于连接链节265上的第二连接轴287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转动,即,连接链节265相对于对应的第二链节条264朝向柔性屏30的一侧弯折。每一第二连接轴287上的第二齿轮286随第二连接轴287相对于相应的第二链节条264转动,从而使第二齿轮286带动对应的第二齿条288朝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由于第一连接轴282固定于第一链节条262上,且第二齿轮286固定于第一连接轴282上,因此,第二齿轮286固定不会转动,第二齿条288只能绕对应的第二齿轮286朝邻近柔性屏30的侧转动,使连杆框284及对应的第一齿轮281沿第一连接轴282转动,使第二链节条264相对于第一链节条262朝向柔性屏30的一侧弯折。第一齿轮281转动而带动第一齿条283朝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使连杆框284及对应的第一齿轮281沿第一连接轴282转动,直至可弯曲装置25展平。在可弯曲装置的展平过程中,阻尼件29的孔用弹性挡圈2931分别给对应的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阻尼力,直至第一连接轴282及第二连接轴287的配合面2829、2879贴合于第一定位面2911。此时,可弯曲装置25呈水平状态,柔性屏30随可弯曲装置25实现展平。固定件22在对应的连杆框284的收空空间2847内之间相对滑动,且固定件22的止挡块225挡止于连杆框284的止挡块2848;固定件22在对应的第二定位件275的两个连接板2753之间滑动,且固定件22的止挡块225挡止于第二定位件275的止挡块2757,以限定连接链节265及第二链节条264的转动幅度。

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所称“相对滑动”并不限定两个元件之间直接接触并相对滑动,而是还可以包含间隔第三方元件相对滑动,第三方元件也并不限于实体元件,如片材、膜材等,而是还可以包含非实体元件,如间隙、空间等,或者是实体元件与非实体元件的组合;第三方元件也并不限定为一个,而是可以包含多个。也就是说,只要两个元件有相对滑动的运动关系,不管两个元件的实际位置如何,都可以认为是本实用新型所称的“相对滑动”的范围内。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