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3897发布日期:2019-09-20 22:2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加热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



背景技术:

全编织碳纤维发热体是一种纯黑体材料,因此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换速度快等特点。工作过程中光通量远远小于金属发热体的电热管,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8%以上。打开电源后升温速度奇快,在1~2秒时机体已经感到烫手,5秒钟表面温度可达300-700度。

全编织碳纤维石英电热管的能量发射方式是以远红外辐射为主,它所发射的远红外波长在8μm -14μm之间, 这段波长的远红外线谱被称为“生命之光”,占整体波长的80%以上。同时它能够被空气中的水分子吸收产生共振摩擦热效应,实现了快速提高采暖环境温度的作用。特别是能有效的活化人体组织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代谢、增强免疫能力,同时还具有防臭除湿抗菌等效果,当碳纤维石英电热管加热时能够产生765.9W/M 的红外线辐射,相当于一部频谱理疗仪。如果长期被关节炎或其他风湿类疾病困扰的人们在经常使用后能得到明显的减轻和缓解效果。

现有的碳纤维加热管一般为长条形或者U形,且结构固定,无法进行折叠,存在使用不够灵活的问题,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旨在改善现有的碳纤维加热管使用不够灵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第一连接加热管、连接导线、锁紧螺丝、连接片、第二加热管和第二连接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由电源接头、加热管管体和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组成,所述加热管管体的一端安装有电源接头,所述加热管管体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加热管连接座,所述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的表面上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加热管与第一加热管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加热管和第二连接加热管均由一个加热管管体和两个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加热管上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通过连接片和锁紧螺丝与第二连接加热管上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加热管上另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通过连接片和锁紧螺丝与第一加热管上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加热管上另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加热管上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管体的内部设置有碳纤维线束,所述加热管管体的外部表面上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外部表面上套装有金属管。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连接加热管连接座通过连接导线相连接,连接导线与碳纤维线束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导线由内芯线和保护软管组成,保护软管包裹在内芯线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线束设置为螺旋形状,所述电源接头与碳纤维线束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松开锁紧螺丝,可以对各个加热管进行折叠和展开,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热量进行集中,提高升温速度,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有利于增加加热面积,同时也有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折叠,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更多场合,当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时,可以通过折叠减小占地面积,方便存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灵活多变,更加方便日常使用。

(2)、通过在内芯线的外部包裹有保护软管,有利于防止内芯线损坏造成本实用新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通过在加热管管体的外部包裹有金属管,有利于提高导热效率,通过将碳纤维线束设置为螺旋形状,有利于提高发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第一加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第一连接加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的连接导线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加热管;2、第一连接加热管;3、连接导线;4、锁紧螺丝;5、连接片;6、第二加热管;7、电源接头;8、加热管管体;9、金属管;10、碳纤维线束;11、绝缘层;12、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3、螺纹通孔;14、保护软管;15、内芯线;16、第二连接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结构碳纤维加热管,包括第一加热管1、第一连接加热管2、连接导线3、锁紧螺丝4、连接片5、第二加热管6和第二连接加热管16,第一加热管1由电源接头7、加热管管体8和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组成,加热管管体8的一端安装有电源接头7,加热管管体8的另一端安装有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的表面上开设有螺纹通孔13,第二加热管6与第一加热管1结构相同,第一连接加热管2和第二连接加热管16均由一个加热管管体8和两个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组成,第一连接加热管2上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通过连接片5和锁紧螺丝4与第二连接加热管16上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相连接,第一连接加热管2上另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通过连接片5和锁紧螺丝4与第一加热管1上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相连接,第二连接加热管16上另一侧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加热管16上的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松开锁紧螺丝,可以对各个加热管进行折叠和展开,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热量进行集中,提高升温速度,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有利于增加加热面积,同时也有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折叠,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更多场合。

参照图2所示,加热管管体8的内部设置有碳纤维线束10,加热管管体8的外部表面上设置有绝缘层11,绝缘层11的外部表面上套装有金属管9。

参照图1所示,相邻两个连接加热管连接座12通过连接导线3相连接,连接导线3与碳纤维线束10电性连接。

参照图4所示,连接导线3由内芯线15和保护软管14组成,保护软管14包裹在内芯线15的外部。

参照图2,碳纤维线束10设置为螺旋形状,电源接头7与碳纤维线束10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松开锁紧螺丝4,可以对各个加热管进行折叠和展开,当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热量进行集中,提高升温速度,当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有利于增加加热面积,同时也有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进行折叠,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更多场合,当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使用时,可以通过折叠减小占地面积,方便存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灵活多变,更加方便日常使用,通过在内芯线15的外部包裹有保护软管14,有利于防止内芯线15损坏造成本实用新型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通过在加热管管体8的外部包裹有金属管9,有利于提高导热效率,通过将碳纤维线束10设置为螺旋形状,有利于提高发热效率。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碳纤维加热管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