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盖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8696发布日期:2019-10-15 18:3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屏蔽盖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蔽盖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内部的元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中,部分重要元件上需要增加屏蔽盖,屏蔽盖一般具有两个作用:一、将元部件包围起来,防止元部件发出的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以及防止受到其他元件发出的干扰电磁场的干扰;二、对元件进行结构保护。

目前,参照图1,移动终端的屏蔽盖包括:屏蔽盖上盖1和屏蔽盖下盖2,并形成屏蔽盖上盖1和屏蔽盖下盖2的嵌合结构,屏蔽盖下盖2提供焊脚和支撑,屏蔽盖上盖1包围覆盖屏蔽盖下盖2,屏蔽盖上盖1和屏蔽盖下盖2之间设置有元件3。屏蔽盖下盖2的焊脚焊接在电路板4的表面,屏蔽盖的材料通常采用0.2毫米厚的硬质不锈钢或洋白铜,屏蔽盖上盖1和屏蔽盖下盖2之间通过焊锡焊接固定或通过胶体粘合固定。

但是,目前方案中,屏蔽盖上盖1、屏蔽盖下盖2和电路板4之间均以硬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当屏蔽盖表面受到压力时,电池盖或中框挤压会挤压屏蔽盖上盖1,进而导致屏蔽盖下盖2挤压电路板4,很容易造成电路板4表面的线路断裂,使得线路和元件3功能失效,造成整机功能性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屏蔽盖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蔽盖表面受到压力时,容易造成电路板表面的线路断裂,使得线路和元件功能失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屏蔽盖,所述屏蔽盖包括:

屏蔽盖下盖,所述屏蔽盖下盖与所述印制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屏蔽盖下盖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

屏蔽盖上盖,所述屏蔽盖上盖盖设在所述屏蔽盖下盖上,所述屏蔽盖上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以使所述屏蔽盖上盖相对所述屏蔽盖下盖可移动。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屏蔽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屏蔽盖及移动终端,利用在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卡接连接,使得通过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相对移动,在屏蔽盖受力时,更好的疏导力的传递,降低了移动终端在跌落或磕碰时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印制电路板损坏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蔽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蔽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列举几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及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可穿戴式设备等。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剖面图,屏蔽盖10设置在印制电路板20的表面,在屏蔽盖10与印制电路板20之间设置有元件30,屏蔽盖10包括:

屏蔽盖下盖101,屏蔽盖下盖101与印制电路板20固定连接,在屏蔽盖下盖101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1。

屏蔽盖上盖102,屏蔽盖上盖102盖设在屏蔽盖下盖101上,在屏蔽盖上盖102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1011对应的第二卡接部1021;通过第一卡接部1011与第二卡接部1021的卡接连接,以使得屏蔽盖上盖102相对屏蔽盖下盖101可移动。

其中,在屏蔽盖下盖101可以设置有元件安装通孔,元件30设置在元件安装通孔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屏蔽盖10的作用包括固定元件30的位置、防止元件30发出的电磁场向外扩散,以及防止元件30受到其他元件发出的电磁场的干扰,屏蔽盖10可以采用屏蔽盖下盖101和屏蔽盖上盖102的嵌合结构,以方便进行拆卸,在元件30、屏蔽盖下盖101和屏蔽盖上盖102装配完成后,元件30设置在元件安装通孔中,元件30的四周被屏蔽盖下盖101所包围,在需要对元件30进行更换或维修时,可以将屏蔽盖下盖101和屏蔽盖上盖102形成的嵌合结构分离,以便从元件安装通孔中取出元件30。

具体的,屏蔽盖下盖101与印制电路板20之间可以设置有焊盘,通过屏蔽盖下盖101与印制电路板20接触端设置的焊脚,可以将屏蔽盖下盖101与印制电路板20固定焊接。

需要说明的是,印制电路板20可以为多层聚丙烯(PP,Polypropylene)基材中嵌合线路层的结构,其中,PP基材层的厚度非常小,一般为60微米,线路层的厚度一般为30微米,焊盘的厚度一般为30微米,因此,印制电路板20的结构较为脆弱,若印制电路板20表面受到挤压,会导致设置在PP基材层下的线路层断裂,造成元件30失效。

因此,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力时屏蔽盖10的状态,此时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相对移动,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间距缩小,疏导了力的传递,降低了移动终端在跌落或磕碰时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印制电路板损坏的几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包括:屏蔽盖下盖,屏蔽盖下盖与印制电路板固定连接,在屏蔽盖下盖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屏蔽盖上盖,在屏蔽盖上盖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卡接连接,以使得屏蔽盖上盖相对屏蔽盖下盖可移动。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卡接连接,使得通过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相对移动,在屏蔽盖受力时,更好的疏导力的传递,降低了移动终端在跌落或磕碰时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印制电路板损坏的几率。

可选的,参照图2,在屏蔽盖下盖10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1;在屏蔽盖上盖102设置有安装凹槽A,在安装凹槽A的内侧壁设置有对应第一卡接部1011的第二卡接部1021。

具体的,在屏蔽盖上盖102设置有安装凹槽A,在屏蔽盖下盖101的外侧壁背离印制电路板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1,在安装凹槽A的内侧壁靠近印制电路板2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接部1021,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21可以为凸出设置的卡接结构,由于在屏蔽盖上盖102的材质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在装配屏蔽盖下盖101和屏蔽盖上盖102,通过向屏蔽盖上盖102略施加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即可使得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21卡接固定,使得屏蔽盖上盖102向一个“盖子”一样,覆盖在屏蔽盖下盖101上。

另外,安装凹槽A的容积在满足容纳整个元件30的基础上,还使得在正常情况下,安装凹槽A的底部与元件30背离印制电路板20的一面之间预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在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力时,通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相对移动,抵消该压力对元件30造成的影响。

可选的,参照图2,屏蔽盖还包括:弹性缓冲件103,弹性缓冲件103的一端止抵于屏蔽盖上盖102,弹性缓冲件103的另一端朝向屏蔽盖下盖101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在屏蔽盖下盖101和屏蔽盖上盖102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件103,弹性缓冲件103由弹性材料制成,在受到压力时可以发生形变以储存弹性势能,在压力消失时,弹性缓冲件103可以复位并释放弹性势能,参照图2,当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21的接触面相互接触时,可以为屏蔽盖上盖102未受到力时的状态,此时弹性缓冲件103并未发生形变。

进一步,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时屏蔽盖10的状态,此时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间距缩小,弹性缓冲件103的另一端与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接触,并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吸收了一部分传递给屏蔽盖下盖101的压力,使得印制电路板20受到的力减小,保护了印制电路板20的结构安全,当压力消失时,弹性缓冲件103复位并释放弹性势能,使得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间距恢复原状。

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均匀的布置多个弹性缓冲件103,进一步提高屏蔽盖10的缓冲吸压能力。

可选的,参照图3,在第一卡接部101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B,在第二卡接部102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C,第一导向斜面B与屏蔽盖下盖10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预设夹角m,第二导向斜面C与安装凹槽A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预设夹角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12上可以设置有导向斜面,使得装配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时,可以通过第一导向斜面B和第二导向斜面C相互接触,并通过斜面之间的相互运动,完成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12的卡接,满足了方便装配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第一预设夹角m可以为45度。另外,第一导向斜面B与屏蔽盖下盖10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也可以与第二导向斜面C与安装凹槽A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的夹角相互互补。

可选的,参照图3,在所第一导向斜面B和第二导向斜面C的末端设置有倒圆角结构D。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12上可以设置倒圆角结构D,使得拆卸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之间的连接时,可以通过两个倒圆角结构D之间的相互滑动,完成第一卡接部1011脱离第二卡接部1012的动作,满足了方便装配的需求。另外,在屏蔽盖上盖102与屏蔽盖下盖101进行安装或拆卸动作时,可以在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12表面留有相应的滑动痕迹,因此在移动终端进行售后处理时,商家可以根据第一卡接部1011和第二卡接部1012接触位置处的划痕或形变的情况判定是否有拆机现象。

可选的,参照图3,弹性缓冲件103包括: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连接,且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之间形成第二预设夹角n,第一弹片103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屏蔽盖上盖102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一面,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的连接端朝向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设置。

可选的,第二预设夹角n为锐角。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弹性缓冲件103可以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由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形成的连接结构实现弹性缓冲的作用,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可以由弹性金属制成,如图3所示,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时,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的接触端与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顶端接触,使得第一弹片1031首先发生形变,吸收一部分压力,当压力逐渐增大时,第二弹片1032的末端也与安装凹槽A的底部接触,使得第二弹片1032也发生形变,吸收另一部分压力,有效降低了屏蔽盖下盖101对印制电路板20的施加的应力,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消失时,第一弹片1031和第二弹片1032恢复原形,并使得屏蔽盖上盖102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夹角n可以为锐角,该设计能够使得当压力逐渐增大时,第二弹片1032的末端能有效与安装凹槽A的底部接触,使得第二弹片1032通过形变吸收一部分压力。

可选的,参照图4,弹性缓冲件103包括:弹簧1033;弹簧1033的一端止抵于屏蔽盖上盖102,弹簧1033的另一端朝向屏蔽盖下盖101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弹性缓冲件103可以为弹簧1033,在一种情况中,弹簧1033的一端可以固定设置在安装凹槽A中。在另一种情况中,弹簧1033的一端也可以固定设置在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顶端。在另一种情况中,弹簧103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顶端以及安装凹槽A的底部连接,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时,使得弹簧1033压缩发生形变,吸收一部分压力,有效降低了屏蔽盖下盖101对印制电路板20的施加的应力,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消失时,弹簧1033伸展恢复原形,并使得屏蔽盖上盖102复位。

可选的,参照图5,弹性缓冲件103包括:弹性海绵1034;弹性海绵1034的一面止抵于屏蔽盖上盖102,弹性海绵A的另一面朝向屏蔽盖下盖101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弹性缓冲件103可以为弹性海绵1034,在一种情况中,弹性海绵1034的一端可以固定设置在安装凹槽A中。在另一种情况中,弹性海绵1034的一端也可以固定设置在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顶端。在另一种情况中,弹性海绵103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屏蔽盖下盖101的侧壁顶端以及安装凹槽A的底部连接,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时,使得弹性海绵1034压缩发生形变,吸收一部分压力,有效降低了屏蔽盖下盖101对印制电路板20的施加的应力,当屏蔽盖上盖102受到面向印制电路板20的压力消失时,弹性海绵1034伸展恢复原形,并使得屏蔽盖上盖102复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盖及移动终端,包括:屏蔽盖下盖,屏蔽盖下盖与印制电路板固定连接,在屏蔽盖下盖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屏蔽盖上盖,在屏蔽盖上盖设置有与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卡接连接,以使得屏蔽盖上盖相对屏蔽盖下盖可移动。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卡接连接,使得通过屏蔽盖上盖与屏蔽盖下盖之间的相对移动,在屏蔽盖受力时,更好的疏导力的传递,降低了移动终端在跌落或磕碰时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印制电路板损坏的几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