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散热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4182发布日期:2019-12-31 16:2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电路板散热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的散热配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路板散热总成。



背景技术:

电路板,特别是计算机主机板,设置有高功率运行的电子芯片。该些电子芯片需要以散热器加以散热,以避免该电子芯片无法运作,且产生的高热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它电子元件。

现有的计算机主机板背后会加装金属件,增加主机板的机械强度,以利散热器的安装。此金属件可以提供额外的气冷散热表面,但是,金属件跟需要散热的电子芯片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只能利用螺栓、铜柱导热至散热器进行散热,对散热的加强效果并不明显。

亦有利用热管连接散热器与金属件的设计。但是,热管往往需要分拆为多段再以其它金属块连接,才能连接位于不同面的散热器以及金属件。或是,主机板必须具备开孔以供弯曲热管穿过。热管穿过开孔的设置,会限制热管的形态,否则热管会无法穿过开孔连接散热器与金属件。同时,热管与金属件的连接,往往也容易出现接触热阻过高,而影响热传导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路板散热总成,包含一电路板、一散热器、一金属背板、一热管以及一压块。

电路板具有一正面以及一背面,且正面上有至少一发热区。散热器设置于发热区。金属背板与电路板的背面保持一间隔距离设置。热管具有一第一端、一弯折段以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散热器,第二端接触金属背板,且弯折段于电路板的一侧边缘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压块固定于金属背板并压制第二端于金属背板。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电路板散热总成更包含多个连接柱,电路板与金属背板之间以多个连接柱进行连接。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金属背板遮盖电路板的背面的全部。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金属背板遮盖电路板的背面的局部。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金属背板于电路板的投影,重叠于散热器于电路板的投影。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二端为扁平状,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以及一第二接触面,分别接触压块与金属背板。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与压块之间设置导热介质,及/或第二接触面与金属背板之间设置导热介质。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压块与第二端位于金属背板与电路板之间。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压块具有一固定部以及延伸于固定部的一压制部,固定部固定于金属背板,且压制部压制第二端。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固定部的厚度大于压制部的厚度,且压制部与金属背板之间具有一压制空间,第二端位于压制空间。

于至少一实施例中,电路板具有一缺口槽,位于电路板的侧边缘,且缺口槽于侧边缘为开放,弯折段穿过缺口槽。

当散热器于发热区吸热之后,除了利用散热效能进行散热之外,也可以通过热管传递热能至金属背板,以让金属背板利用大表面积进行气冷散热,而加强散热效果。此外,利用压块结合金属背板以及热管,也可以让安装过程简化,并且压块结合于金属背板的可靠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电路板散热总成110电路板

110a正面110b背面

112发热区114缺口槽

116连接柱120散热器

130金属背板140热管

141第一端142第二端

1421第一接触面1422第二接触面

143弯折段144导热介质

150压块152固定部

154压制部15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电路板散热总成100,包含一电路板110、一散热器120、一金属背板130、一热管140以及一压块150。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电路板110具有一正面110a以及一背面110b。正面110a上具有至少一发热区112。所述发热区112用于设置发热元件,例如以高电功率运行的电子芯片。所述电子芯片包含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绘图处理器、系统逻辑芯片或内建式(on-board)内存模块。所述电路板110可为一主机板,但不排除为具有其它用途的电路。

如图1、图2与图3所示,散热器120设置于正面110a的发热区112,用以接触发热元件,以吸收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而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冷却。散热器120形式不拘,可为具有多个散热鳍片的鳍片散热器,也可以是水冷系统的水冷头。金属背板130对应于电路板110的背面110b设置,并且与电路板110的背面110b保持一间隔距离设置。金属背板130通常会与电路板110保持平行。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路板散热总成100更包含多个连接柱116,例如铜柱,电路板110与金属背板130之间以多个连接柱116进行连接,使得金属背板130与背面110b保持一间隔距离设置。

如图1、图2与图3所示,热管140具有一第一端141、一弯折段143以及一第二端142。第一端141连接散热器120,第二端142接触金属背板130,且弯折段143于电路板110的一侧边缘连接第一端141与第二端142。

如图1所示,第一端141、弯折段143以及第二端142结合而成的热管140呈现u型,弯折段143是绕过电路板110的侧边缘,使得第一端141以及第二端142分别位于电路板110的正面110a以及背面110b。散热器120上会设有穿孔,且穿孔的孔径略小于第一端141的外径,使得第一端141可以于插入穿孔后,以紧配合方式结合于散热器120。散热器120上也可以设置夹持机构,以夹持方式夹持第一端141。

如图4所示,热管140可先结合于散热器120,让u型的开口朝向电路板110的侧边缘,将散热器120放置到发热区112,同时第二端142朝向金属背板130移动,第二端142即可位于金属背板130与电路板110之间。

如图1、图3与图4所示,压块150位于金属背板130与电路板110之间。热管140的第二端142为扁平状,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面1421以及一第二接触面1422,分别接触压块150与金属背板130。同时,第一接触面1421与压块150之间设置导热介质144,及/或第二接触面1422与金属背板130之间设置导热介质144。前述的导热介质144包含但不限于导热胶带或导热膏。

如图1、图3与图4所示,压块150具有一固定部152以及一延伸于固定部152的压制部154,固定部152用于固定于金属背板130,且压制部154用于压制第二端142。固定部152的厚度大于压制部154的厚度,且压制部154与金属背板130之间具有一压制空间,第二端142位于压制空间。

在如图4所示,于安装时,可预先用螺栓156穿过压块150的固定部152,将压块150结合于金属背板130,但暂时不锁紧螺栓156,以让压制部154与金属背板130之间的压制空间加大。接着将第二端142插入压制部154与金属背板130之间,锁紧螺栓156后就可以固定压块150的固定部152于金属背板130,并以压制部154压制第二端142于金属背板130,使得热管140与金属背板130之间形成热传导路径。压块150与第二端142的位置较佳地为位于金属背板130与电路板110之间,以使金属背板130的外侧面维持不突出的状态;但亦不排除压块150与第二端142位于金属背板130的外侧面。

此外,如如图1、图2、图3与图4所示,电路板110具有一缺口槽114,位于电路板110的侧边缘,且缺口槽114于侧边缘为开放式的。于安装时,弯折段143可以水平地移动进入缺口槽114,使得弯折段143穿过缺口槽114,并且不会让弯折段143突出于侧边缘之外。因此,弯折段143可以安排于电路板110的任一边缘,例如位于连接埠总成旁,而不会因为突出的结构导致弯折段143所在位置受到限制。同时,缺口槽114相较于单一孔洞,也较容易安装热管140,且不会限制热管140的第一端141以及第二端142的长度。若以单一孔洞让u型热管140穿过,第一端141以及第二端142的长度势必会受到限制,否则于装配时,势必无法让热管140穿过而形成第一端141以及第二端142分设于电路板110两侧面的配置。

于本实施例中,金属背板130的形状大致等同于电路板110的形状,也就是说金属背板130遮盖电路板110的背面110b的全部。此一大尺寸的金属背板130可以提供最大的气冷表面积。

如图5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金属背板130的面积小于电路板110的面积,使得金属背板130只遮盖电路板110之背面110b的局部。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器120与金属背板130可以是相对应的配置,使得金属背板130于电路板110的投影,重叠于散热器120于电路板110的投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简化热管140的设计,使得热管140的形态成为较常见的u型,且第一端141与第二端142等长。

如图6所示,于又一实施例中,金属背板130的面积小于电路板110的面积,但金属背板130于电路板110的投影,不必然完全重叠于散热器120于电路板110的投影。特别是金属背板130可以是不规则型态,具有凹缺口以及开孔。凹缺口以及开孔可以暴露电路板110的背面110b的局部,使得电路板110的背面110b上的发热点不会被金属背板130遮盖。此外,金属背板130或散热器120也不限于一个,电路板散热总成100可以配置多个金属背板130或多个散热器120,多个金属背板130之间或多个散热器120之间,可以用热管140互相连接,然后在多个金属背板130或多个散热器120分别择一以热管140连接即可。

当散热器120于发热区112吸热之后,除了利用散热效能进行散热之外,也可以通过热管140传递热能至金属背板130,以让金属背板130利用大表面积进行气冷散热,而加强散热效果。此外,利用压块150结合金属背板130以及热管140,也可以让安装过程简化,并且压块150结合于金属背板130的可靠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