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40092发布日期:2020-10-17 01:4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及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变频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作为电力控制设备的变频器的性能越来越有所提高。

其中,逆变模块作为变频器的核心,其散热问题影响着变频器的整体性能,在变频器运行的时间较长后,逆变模块温升较高,极易导致变频器的损坏。目前,变频器的散热方式通常为:在每相逆变模块下各放置一风机,且每相逆变模块各设置一风道,利用风机分别通过相应风道吹向的模块的散热器,以实现各个逆变模块的散热。

然而,因各相逆变模块的散热相对独立,各相的风量与风速均不相同,从而导致每相逆变模块的温度有差异,散热不均匀,进而影响变频器的性能;而且,由于风机的数量较多,导致故障点较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变频器,主要目的是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以及降低散热装置的故障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所述散热风道上所述第一安装口所在的一端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安装口所在的一端容积;

多个散热器,多个所述散热器并排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口,且其翅片相互平行,多个所述散热器的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安装口连通。

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安装口连接,所述风机具有吸风面,所述吸风面朝向所述散热风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道的内壁面为圆滑过渡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安装口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与所述第二安装口连接,所述安装环的内壁周向设置有多个固定销;

所述风机的外周设置有多个沿其周向布置且与所述固定销相适配的固定环;

多个所述固定销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多个所述固定环内。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与所述安装环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阻风圈,所述阻风圈设置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安装环之间,并封堵所述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阻风圈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其周向布置的通孔,所述通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内径;

所述第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固定销的外径,所述第二端的内径与所述固定销的外径相适配;

多个所述通孔的第一端能一一套接于多个所述固定销的外部,且当旋转所述阻风圈时,所述固定销能从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变更至所述第二端,并卡接于所述第二端内。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环的内壁周向设置有多个凸台;

多个所述固定销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凸台上;

所述阻风圈置于多个所述凸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阻风圈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

多个所述凸台中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凸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

所述风机的扇叶旋转方向与所述通孔上从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散热器均通过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口连接;

所述连接部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套接于所述散热器的一端,且所述散热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框体内,所述框体与所述第一安装口连接;

l形件,所述l形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l形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两个所述l形件的第一连接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框体的两端,第二连接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所述散热器的两侧;

多个所述散热器均与所述第一安装口密封连接;

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安装口密封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多个逆变模块和前述的散热装置;

每个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每个所述逆变模块的散热面。

进一步地,该变频器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

所述散热器的进风口通过所述开口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散热器的出风口均与散热风道的第一安装口连接,且风机与散热风道的第二安装口连接,使得多个散热器能够通过一个风机经同一散热风道进行散热,使得各相发热元件的散热条件相同,即各相的风量与风速均匀,从而避免了各相发热元件的温度存在差异,进而保证了各相发热元件能均匀散热;而且,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风机通过散热风道对多个散热器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减少了故障点数量,降低了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风机的吸风面朝向散热风道的内部,使得风机能够将散热风道内的空气抽出,使散热风道内形成负压,在负压区产生的吸力作用下,发热元件产生的高热量气体被排出散热风道外,同时散热器的进风口端可以吸取冷风流进散热风道内,从而降低了发热元件的温度,保证了发热元件的正常温度,提高了散热效果。同时,散热风道上第一安装口所在的一端容积小于第二安装口所述的一端容积,使得风机在散热通道内形成的负压腔容积增大,从而负压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或图2中安装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或图2中阻风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道1,该散热风道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安装口11和第二安装口12,散热风道1上第一安装口11所在的一端容积小于第二安装口12所述的一端容积;多个散热器2,该多个散热器2并排连接于第一安装口11,且其翅片相互平行,多个散热器2的出风口均与第一安装口11连通。风机4,与第二安装口12连接,风机4具有吸风面,吸风面朝向散热风道1的内部。

该散热装置,可以应用在变频器中,用于逆变模块的散热。其中,各相逆变模块的散热面与各个散热器2对应连接,而风机4可以采用具有排风量较大、能耗较低以及噪音较低等特点的轴流风机4,使得空气能够平行于风机4轴流动,从而满足散热所需的较高空气流量和压力较低的条件,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频器等设备内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风道1越长以及风道内腔容积越大,散热效果越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中,多个散热器2的出风口均与散热风道1的第一安装口11连接,且风机4与散热风道1的第二安装口12连接,使得多个散热器2能够通过一个风机4经同一散热风道1进行散热,使得各相发热元件的散热条件相同,即各相的风量与风速均匀,从而避免了各相发热元件的温度存在差异,进而保证了各相发热元件能均匀散热;而且,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风机4通过散热风道1对多个散热器2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减少了故障点数量,降低了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风机4的吸风面朝向散热风道1的内部,使得风机4能够将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抽出,使散热风道1内形成负压,在负压区产生的吸力作用下,发热元件产生的高热量气体被排出散热风道1外,同时散热器2的进风口端可以吸取冷风流进散热风道1内,从而降低了发热元件的温度,保证了发热元件的正常温度,提高了散热效果。同时,散热风道1上第一安装口11所在的一端容积小于第二安装口12所述的一端容积,使得风机4在散热通道内形成的负压腔容积增大,从而负压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还可以节省空间。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风道1的内壁面可以为圆滑过渡表面。通过将散热风道1的内壁面设置为圆滑过渡表面,而不存在任何棱角,有效降低了散热风道1内部涡流的产生几率,使得散热风道1内的气流能够被风机4顺利地抽出,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为了便于风机4的维护,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风机4可以与第二安装口12可拆卸地连接,以便风机4能够拆装方便,便于维护。

其中,风机4与第二安装口1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能够实现二者之间可组装连接或可拆卸分离即可,为了保证该散热装置的结构简单性以及连接可靠性,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3及图5,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安装环3,该安装环3与第二安装口12连接,且在安装环3的内壁周向可以设置有多个固定销31;风机4的外周设置有多个沿其周向布置且与固定销31相适配的固定环41;多个固定销31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多个固定环41内。

上述实施例中,当需要拆卸风机4时,即可向风机4施加外力,使得风机4上的固定环41脱离固定销31,即可将风机4拆卸下来,当需要组装风机4时,可以向风机4施加反方向的外力,使得风机4上的固定环41套接在固定销31外,即可完成风机4的组装,风机4的拆装更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固定销31可以均匀排布在安装环3的内壁周向,而风机4上的固定销31同样可以均匀排布在风机4的外周,以进一步提高风机4与安装环3之间的组装稳固性。此外,风机4可以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外的网罩,而在网罩的外表面上可以沿其径向排布有端部凸出网罩外边缘的多个连接筋,而该连接筋可以呈扁环状,从而使得连接筋的端部形成前述的固定环41。当然,固定环41亦可以为单独设置在风机4外周的环体结构。

具体地,在风机4与安装环3之间易存在间隙,由于散热风道1内为负压状态,因此,风机4抽出来的热空气会从该间隙再次流入散热风道1中,从而影响散热效果,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阻风圈5,该阻风圈5设置于风机4与安装环3之间,并封堵所述间隙,从而避免了风机4抽出来的热空气再次流入散热风道1内,进而保证了散热效果。

其中,前述阻风圈5在风机4与安装环3之间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阻风圈5的维护,参见图2、图3、图4及图5,可以在阻风圈5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其周向布置的通孔51,且该通孔5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内径大于第二端的内径,即整体可呈葫芦形,第一端的内径大于固定销31的外径,第二端的内径与固定销31的外径相适配;多个通孔51的第一端能套接于多个固定销31的外部,且当旋转阻风圈5时,固定销31能从通孔51的第一端变更至第二端,并卡接于第二端内。其中,图5中标号“511”和“512”分别代表通孔5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上述实施例中,当需要组装阻风圈5时,可以将阻风圈5上通孔51的第一端套接在安装环3的固定销31上,然后朝向通孔51的第二端方向旋转阻风圈5并施加外力,直到固定销31卡在第二端内,即可实现阻风圈5的组装;当需要拆卸阻风圈5时,可以向反方向旋转阻风圈5并施加外力,使得固定销31脱离第二端而变更至第一端内,再使阻风圈5脱离固定销31,即可完成阻风圈5的拆卸,拆装方便。

为了提高阻风圈5的安装稳定性,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安装环3的内壁周向可以设置有多个凸台32;多个固定销3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凸台32上;阻风圈5置于多个凸台32上。具体地,多个凸台32可以在安装环3内共同构成一环形面,从而使得阻风圈5能够置于该环形面上,从而提搞了阻风圈5在该散热装置中的安装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阻风圈5的安装稳定性,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3和图4,阻风圈5的表面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52;多个凸台32中与第一安装孔52相对应的凸台3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321;第一安装孔52和第二安装孔321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也就是说,在组装阻风圈5时,当其上的通孔51第二端卡接在固定销31上以后,还可以利用连接件将第一安装孔52和第二安装孔321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阻风圈5在该散热装置中的安装稳定性。具体地,第一安装孔52和第二安装孔321可以为螺孔,而连接件可以为螺钉。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风机4的扇叶旋转方向与通孔51上从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从而实现在风扇工作的过程中,阻风圈5能在风机4的旋转惯性力的作用下,具有从通孔5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旋转的趋势,从而使得固定销31能够更加稳定地卡合在通孔51的第二端内,进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阻风圈5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每个散热器2均通过连接部6与第一安装口11连接;具体地,该连接部6可以包括框体61,该框体61套接于散热器2的一端,且散热器2的出风口位于框体61内,框体61与第一安装口11连接;l形件62,其数量为两个,该l形件62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两个l形件62的第一连接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框体61的两端,第二连接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散热器2的两侧。通过由框体61和两个l形件62构成的连接部6的设置,使得每个散热器2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连接部6稳固地连接在散热风道1的第一安装口11,从而保证了散热器2和散热风道1之间稳定的配合工作,进而保证了该散热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散热器2均可以与第一安装口11密封连接;风机4与第二安装口12密封连接,从而避免风机4抽出的热空气从空隙中回流至散热风道1内,以保证散热效果。具体地,可以在连接部6的框体61与第一安装口11之间设置密封条或打密封胶等,以实现散热器2与第一安装口11之间的密封连接;同时,可以在安装环3宇第二安装口12之间设置密封条或打密封胶等,以实现风机4与第二安装口12之间的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频器,包括多个逆变模块和前述的散热装置;每个散热器设置于每个逆变模块的散热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包括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中多个散热器2的出风口均与散热风道1的第一安装口11连接,且风机4与散热风道1的第二安装口12连接,使得多个散热器2能够通过一个风机4经同一散热风道1进行散热,使得各相发热元件的散热条件相同,即各相的风量与风速均匀,从而避免了各相逆变模块的温度存在差异,进而保证了各相逆变模块能均匀散热;而且,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风机4通过散热风道1对多个散热器2的逆变模块进行散热,减少了故障点数量,降低了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风机4的吸风面朝向散热风道1的内部,使得风机4能够将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抽出,使散热风道1内形成负压,在负压区产生的吸力作用下,逆变模块产生的高热量气体被排出散热风道1外,同时散热器2的进风口端可以吸取冷风流进散热道内,从而降低了逆变模块的温度,保证了逆变模块的正常温度,提高了散热效果。同时,散热风道1上第一安装口11所在的一端容积小于第二安装口12所述的一端容积,使得风机4在散热风道1内形成的负压腔容积增大,从而负压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还可以节省空间。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该变频器可以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而散热器2的进风口通过开口显露于壳体的外部,从而实现在风机4将散热风道1内的空气抽出,使散热风道1内形成负压,在负压区产生的吸力作用下,逆变模块产生的高热量气体被排出散热风道1外的同时,散热器2的进风口端可以吸取变频器外部的冷风流进散热通道内,从而更好地降低逆变模块的温度,提高散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