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及其压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0328发布日期:2021-06-15 20:3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及其压接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连接线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在满足汽车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增加了其他高科技的功能。同时使用者对新能源汽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舒适、安全、emc等要求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行业对于屏蔽编制与屏蔽结构多以压接方式处理,这种方式在老化后emc都存在不稳定性或者直接失效,对于环境老化导致压接应力释放导致松弛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设置屏蔽内环、屏蔽壳体、屏蔽外环、线缆及压接工装,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屏蔽压接环境老化导致压接应力释放导致松弛不稳定等问题,满足市场需求及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屏蔽压接固定结构增加屏蔽内环起到固定支撑压接效果,实现压接后固定支撑更可靠的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压接工装上模和压接工装下模挤压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形成塑性变形以起到固定作用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压接工装。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包括屏蔽内环、屏蔽壳体、屏蔽外环、线缆,所述屏蔽内环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外被上,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包裹在所述屏蔽内环的外表面上,所述屏蔽壳体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上,所述屏蔽外环固定套装在所述屏蔽壳体的压接区域上,通过压接工装压接固定所述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壳体的压接区域的固定孔安装在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上,且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外环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一种根据上述的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压接工装,所述压接工装包括压接工装上模、压接工装下模,所述压接工装上模下端设置有第一压接口,所述压接工装下模上端设置有第二压接口,所述第一压接口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压接凸点,所述第二压接口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压接凸点。

进一步地,所述压接工装上模和压接工装下模关于对接面上下对称,且对接后组成正六棱柱的压接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接凸点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接口的内壁边缘,所述第二压接凸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压接口的内壁边缘,所述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上下对称设置且均为四棱台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外环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压接工装上模和压接工装下模通过挤压所述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形成塑性变形以起到固定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压接工装压接固定后,所述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压接位置靠近屏蔽内环对齐的端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采用屏蔽压接固定结构增加屏蔽内环起到固定支撑压接效果,实现压接后固定支撑更可靠,消除通常将屏蔽编织压在线材外被上导致的接触不良。

(2)本实用新型采用带有凸点的压接工装,压接的屏蔽组件固定牢靠,消除常用压接仅仅依靠摩擦力保持固定的方式的不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压接凸点位置靠近对齐尾部端面结构,在应用过程越拉屏蔽编织固定越紧,实现稳定可靠的接触,消除普通压接的线缆受拉力是屏蔽组件被拉脱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压接效果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压接工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屏蔽内环1、屏蔽壳体2、压接区域21、屏蔽外环3、线缆4、外被41、屏蔽编织42、压接工装上模51、第一压接口511、压接工装下模52、第二压接口521、第二压接凸点5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包括屏蔽内环1、屏蔽壳体2、屏蔽外环3、线缆4,屏蔽内环1套装在线缆4的外被41上,线缆4的屏蔽编织42翻折包裹在屏蔽内环1的外表面上,屏蔽壳体2套装在线缆4的屏蔽编织42上,屏蔽壳体2的压接区域21的固定孔安装在线缆4的屏蔽编织42上,且与屏蔽内环1端面对齐,屏蔽外环3固定套装在屏蔽壳体2上,屏蔽外环3与屏蔽内环1端面对齐,通过压接工装压接固定屏蔽外环3、屏蔽壳体2、屏蔽内环1和线缆4。

如图3所示,压接工装包括压接工装上模51、压接工装下模52,压接工装上模51和压接工装下模52关于对接面上下对称,且对接后组成正六棱柱的压接端口;压接工装上模51下端设置有第一压接口511,压接工装下模52上端设置有第二压接口521,第一压接口51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压接凸点(图中未示出),第二压接口52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压接凸点522,第一压接凸点设置在第一压接口511的内壁边缘,第二压接凸点522设置在第二压接口521的内壁边缘,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522上下对称设置且均为四棱台形状。

如图2所示,压接工装上模51和压接工装下模52通过挤压屏蔽外环3、屏蔽壳体2、屏蔽内环1和线缆4,形成塑性变形以起到固定作用,压接工装压接固定后,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522压接位置靠近屏蔽内环1对齐的端面。

本实用新型采用屏蔽压接固定结构增加屏蔽内环1起到固定支撑压接效果,实现压接后固定支撑更可靠,消除常用将屏蔽编织42压在线材外被41上导致的接触不良。采用带有凸点的压接工装,压接的屏蔽组件固定牢靠,消除常用压接仅仅依靠摩擦力保持固定的方式的不稳定性。压接凸点位置靠近对齐尾部端面结构,在应用过程越拉屏蔽编织42固定越紧,实现稳定可靠的接触,消除普通压接的线缆4受拉力是屏蔽组件被拉脱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内环、屏蔽壳体、屏蔽外环、线缆,所述屏蔽内环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外被上,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包裹在所述屏蔽内环的外表面上,所述屏蔽壳体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上,所述屏蔽外环固定套装在所述屏蔽壳体的压接区域上,通过压接工装压接固定所述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的压接区域的固定孔安装在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上,且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外环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工装包括压接工装上模、压接工装下模,所述压接工装上模下端设置有第一压接口,所述压接工装下模上端设置有第二压接口,所述第一压接口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压接凸点,所述第二压接口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压接凸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工装上模和压接工装下模关于对接面上下对称,且对接后组成正六棱柱的压接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接凸点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接口的内壁边缘,所述第二压接凸点设置在所述第二压接口的内壁边缘,所述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上下对称设置且均为四棱台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外环与所述屏蔽内环端面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工装上模和压接工装下模通过挤压所述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形成塑性变形以起到固定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工装压接固定后,所述第一压接凸点和第二压接凸点压接位置靠近屏蔽内环对齐的端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包括屏蔽内环、屏蔽壳体、屏蔽外环、线缆,所述屏蔽内环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外被上,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包裹在所述屏蔽内环的外表面上,所述屏蔽壳体套装在所述线缆的屏蔽编织上,所述屏蔽外环固定套装在所述屏蔽壳体的压接区域上,通过压接工装压接固定所述屏蔽外环、屏蔽壳体、屏蔽内环和线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凸点压接屏蔽环固定结构,设置屏蔽内环、屏蔽壳体、屏蔽外环、线缆及压接工装,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线束屏蔽压接环境老化导致压接应力释放导致松弛不稳定等问题,满足市场需求及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邵徽高;潘力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乔合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8
技术公布日:2021.06.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