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料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32575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供料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送给收纳有元件的载带的供料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一种在不进行拼接作业的情况下,将收纳于载带的元件向元件安装装置供给的无拼接供料器。这种供料器设有与形成于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链轮,通过该链轮旋转而送给载带。专利文献1所示的无拼接供料器中,在插入门附近设置插入链轮。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7096号公报(参照图4)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无拼接供料器中,若供给的载带被完全送给,则作业者将新的载带向插入门插入而进行安设。但是,当新的载带的最前头部与插入链轮卡合时,新的载带被急剧地拉入到供料器内,存在握持新的载带的作业者具有姿势被破坏等危险的问题。
[0008]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提供一种能够安全地安设新的载带的无拼接供料器。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根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第一方案的发明,提供一种供料器,上述供料器将载带从插入部插入,并以将元件依次供给于上述插入部的相反侧的供给位置的方式对上述载带进行送给,上述载带沿着输送方向连续地收纳有多个上述元件,并且上述载带沿着上述输送方向以恒定的间距间隔形成有在上述输送方向上与上述元件处于预定位置关系的卡合孔,上述供料器具有:主体;下游侧链轮,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上述主体的上述插入部;及上游侧链轮,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上述下游侧链轮的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在上述下游侧链轮上,遍及上述下游侧链轮的外周整周且空出恒定角度地形成有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下游侧卡合突起,在上述上游侧链轮上,仅在上述上游侧链轮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游侧卡合突起。
[0011]这样,在上述上游侧链轮上,仅在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与上述卡合孔卡合的上游侧卡合突起。由此,当上游侧链轮的上游侧卡合突起与形成于所插入的新的载带的前端部的卡合孔卡合时,该载带间歇地向下游侧链轮侧移动。因此,新的载带不会被急剧地向下游链轮侧拉入,因此安全。
[0012]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以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为基础,其中,在上述主体部上设有旋转驱动部,上述旋转驱动部使上述下游侧链轮及上述上游侧链轮同步旋转。
[0013]即便通过同一个旋转驱动部使下游侧链轮及上游侧链轮同步旋转,新的载带也不会被急剧地向下游链轮侧拉入。这样,无需设置两个使下游侧链轮及上游侧链轮分别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因此能够抑制供料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元件安装装置的俯视概略图。
[0015]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0016]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A-A剖视图。
[0017]图4是供料器的分解侧视图。
[0018]图5是表示供料器的插入部的分解侧视图。
[0019]图6是表示供料器的插入部的分解侧视图。
[0020]图7是表示载带与第三链轮及第四链轮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1 ]图8是表示载带与第三链轮及第四链轮卡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2]图9是安装有带剥离单元的无拼接供料器的立体图。
[0023]图10是表示带剥离单元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0024]图11是带剥离单元的侧视图。
[0025]图12是沿着图11的B-B切断的剖视图。
[0026]图13是沿着图11的C-C切断的剖视图。
[0027]图14是表示通过带剥离单元将盖带折回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元件安装装置)
[0029]使用图1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的元件安装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B的输送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在水平面内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元件安装装置100具有:基板输送装置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装配装置40及带盘保持部50。
[0030]元件供给部20由多个插槽20a和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各插槽20a的多个供料器21构成。插槽20a在元件供给部20上沿X轴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
[0031]带盘保持部50将卷绕有载带900的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保持为可更换。第一带盘810和第二带盘820沿Y方向并列地配置各一个,并且与各供料器21对应地沿X方向配置多个。
[0032]载带900将多个电子元件等元件沿着载带900的输送方向连续地收容。如图2和图3所示,载带900由基带901、盖带902、底带903构成。基带901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
[0033]在基带9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距P1(以下简略为元件间距P1)地贯通形成有作为空间的收纳部901a。在该收纳部901a中收纳有元件。在基带901的侧部,沿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距P2(以下简略为孔间距P2)地贯通形成有卡合孔901b。另外,卡合孔901b的形成位置与收纳部901a的形成位置存在相关。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间距P2的4倍为元件间距P1。
[0034]盖带902的两侧部通过粘接材料902a而粘接于基带901上表面的两侧部。盖带90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构成。
[0035]如图3所示,在基带901下表面粘接有底带903。通过该底带903防止收纳于收纳部901a的元件的脱落。底带903由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成为透明或半透明。
[0036]卷绕于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的载带900分别插入各供料器21。并且,卷绕于一个带盘810的载带900从设于供料器21的后端部的插入部21d插入,并由供料器21依次送给于设于供料器21的前端部(插入部21d的相反侧)的供给位置21a。这样,将保持于该载带900的元件供给到供给位置21a。另外,卷绕于另一个带盘820的载带900被插入供料器21,但是不通过供料器21送给而待机。关于供料器21,在后文详细说明。
[0037]如图1所示,在基板输送装置10中,在元件装配装置40的基台41上分别设有一对导轨13a、13b。另外,基板输送装置10设有对由上述导轨13a、13b分别引导的基板B进行支撑并输送的省略图示的一对传送带。另外,在基板输送装置10上设有将输送到预定位置的基板B抬起并夹紧的省略图示的夹紧装置。
[0038]在该基板输送装置10中,安装元件的基板B由导轨13a、13b引导且由传送带沿X轴方向输送至元件安装位置。输送到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由夹紧装置在元件装配位置定位并夹紧。
[0039]如图1所示,元件装配装置40具有导轨42、Y轴滑动件43、Y轴伺服电动机(未图示)、X轴滑动件45、Χ轴伺服电动机(未图示)、元件装配头48、吸嘴47(图11所示)。
[0040]通过导轨42、Υ轴滑动件43及Υ轴伺服电动机而构成Υ机器人。导轨42沿Υ方向装架在基台41上而配置在基板输送装置10的上方。Υ轴滑动件43设为能够沿着导轨42在Υ轴方向上移动。Υ轴滑动件43通过滚珠丝杠机构而沿Υ轴方向移动,该滚珠丝杠机构具有与Υ轴伺服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滚珠丝杠。
[0041 ] 通过X轴滑动件45、Χ轴伺服电动机而构成X机器人。X轴滑动件45以可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Υ轴滑动件43。在Υ轴滑动件43上设有X轴伺服电动机。通过与该X轴伺服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而X轴滑动件45沿X轴方向移动。
[0042]在X轴滑动件45上设有元件装配头48。元件装配头48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吸嘴47(图11所示)。吸嘴47吸附供给到供给位置21a的元件,并装配在被基板输送装置10定位于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
[0043](供料器)
[0044]以下,使用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输送方向”是指载带900的输送方向。另外,在图4?图6中,将纸面右侧设为前方(输送方向下游侧),将纸面左侧设为后方(输送方向上游侧)。另外,在图4?图6中,将纸面上方设为上方,将纸面下方设为下方。
[0045]供料器21主要包括:主体21b、第一伺服电动机22、第二伺服电动机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第四齿轮27、上浮防止部件28、扭簧29、止动部件31、上游侧按压部件32、下游侧按压部件33、第一链轮61、第二链轮62、第三链轮63、第四链轮64、轨道38、控制部39、带剥离单元70。
[0046]供料器21从其前方侧向槽部20a插入并装配。主体21b是扁平的箱形。另外,图4?图6是除去主体21b的侧壁而能够视觉辨认供料器21的内部构造的图。
[0047]轨道38在第四链轮64?第一链轮61的上方,沿着载带900的输送方向,从主体21b的插入部21d设至供给位置21a。轨道38的上表面构成载带900的输送路。轨道38的前部38a水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38以从其后部到前部38a的跟前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轨道38的两侧设有以比载带900的宽度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