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灯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47577阅读:来源:国知局
题,进而达到了降低设备复杂度和成本的效果。
[0044]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指示灯控制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0045]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一,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32和控制模块34,下面对该装置进行说明。
[0046]接收模块32,用于接收指示指示灯按照预定频率同步闪烁的组播消息;控制模块34,连接至上述接收模块32,用于根据组播消息控制指示灯进行同步闪烁。
[0047]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控制装置中控制模块34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该控制模块34包括确定单元42、转换单元44和控制单元46,下面对该控制模块34进行说明。
[0048]确定单元42,用于确定指示灯的点灯参数,其中,该点灯参数包括指示灯的一个或多个闪烁频率;转换单元44,连接至上述确定单元42,用于将点灯参数中的指示灯的闪烁频率转换为与闪烁频率对应的比特位图;控制单元46,连接至上述转换单元44,用于依据比特位图,以及组播消息控制指示灯进行同步闪烁。
[0049]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控制装置中控制单元46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控制单元46包括清除子单元52和控制子单元54,下面对该控制单元46进行说明。
[0050]清除子单元52,用于将与预定频率对应的比特位图的计数清零;控制子单元54,连接至上述清除子单元52,用于利用计数清零后的比特位图控制指示灯进行预定频率的同步闪烁。
[0051]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控制装置中控制子单元54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该控制子单元54包括扫描次子单元62和控制次子单元64,下面对该控制子单元54进行说明。
[0052]扫描次子单元62,用于依次扫描比特位图;控制次子单元64,连接至上述扫描次子单元62,用于按照比特位图的比特位控制指示灯。
[0053]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二,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确定模块72和发送模块74,下面对该装置进行说明。
[0054]确定模块72,用于确定按照预定频率同步闪烁的指示灯;发送模块74,连接至上述确定模块72,用于向板卡发送组播消息,其中,该组播消息用于指示确定的指示灯的板卡控制确定的指示灯进行同步闪烁。
[0055]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随着指示灯数量的增加需要额外增加硬件,导致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指示灯同步闪烁管理方法,该方法可利用有限的比特位来控制多个指示灯闪烁频率,并能达到同步闪烁的效果,其主要流程如下:
[0056]首先设置点灯参数(可以包括指示灯编号、颜色和闪烁频率);其次将指示灯的闪烁频率转换为对应的比特位图写到共享内存中;再次定时扫描共享内存中每个指示灯的比特位图,实时点亮或熄灭指示灯,从而改变闪烁频率。最后当某些指示灯需要同步闪烁时,由中心控制点的板卡定时发布组播消息,收到该消息的板卡将该些指示灯的比特位图及计数置为相同,达到同步闪烁的效果。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57]可以设定每个比特位持续的时间tB〈 = l/24s,单位闪烁周期T>tB,且T能整除tB,则单位闪烁周期长度N = T/tBO可以设置比特位为O时表示灭灯,为I时表示亮灯。根据设定的闪烁频率,在N个比特位里,排列出不同的二进制序列。随着二进制序列中0,I变化次数的增多,闪烁频率会越来越快。
[0058]以tB为间隔,定时循环扫描比特位图。当发现当前比特位与上一时刻扫描的比特位不一致时,根据当前比特位的值决定点亮还是熄灭指示灯,使指示灯按照设定的频率进行闪烁。
[0059]当作为中心控制点的板卡自身初始化成功时,定时发布组播消息,可以将时间间隔设置为t>N*tB。收到该组播消息的板卡,当自身也初始化成功时,将指示灯的比特位图计数置为相同,以实现同步闪烁。
[0060]创建一片共享内存,其中记录着板卡上所有指示灯的编号、颜色、比特位图(可用十六进制数来表示)、前一次扫描的指示灯比特位。
[0061 ] 作为中心控制点的板卡定时发布组播消息,收到该消息的板卡将指示灯的比特位图计数置为相同。每个板卡用于通过选择的比特位图,控制指示灯的闪烁频率。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指示灯同步闪烁管理方法中,只使用一个定时器,利用比特位图来控制多个指示灯闪烁,可调节闪烁频率,能实现指示灯同步闪烁,且随着指示灯数量的增加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降低了成本和系统复杂度。
[0062]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示灯同步闪烁管理方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0063]步骤S802,设置点灯参数,包括指示灯的编号、颜色和闪烁频率。该设置命令可以来自于板卡中用来监控某个器件的程序,也可以是手动的命令输入。
[0064]步骤S804,将闪烁频率转换为比特位图写入共享内存。根据摄影学原理,由人眼的闪烁频率来判断,每秒超过24个画面后,人眼感觉不到画面的区别,即要求tB〈 = l/24s。这样保证在出现误码时不被人眼察觉。确定每个比特位所持续的时间&和单位闪烁周期T之后,则单位闪烁周期长度N = T/tBO每个比特位可以用O表示灭灯,I表示亮灯,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用O表示亮灯,用I表示灭灯,在该实施例中以用O表示灭灯,I表示亮灯进行说明。根据不同的闪烁频率,在N位的比特位图中排列成不同的比特位序列,得到不同闪烁频率对应的比特位图。当需要改变闪烁频率时,只要修改共享内存中的比特位图即可。
[0065]步骤S806,定时扫描指示灯比特位图,根据比特位图中0,1的分布情况实时点亮或点灭指示灯。
[0066]步骤S808,判断板卡是否初始化完成,并且同步点灯间隔t是否到了,如果是,进入步骤S810。
[0067]步骤S810,将指示灯比特位图及其计数(即当前时刻比特位图处于哪一位)置为相同,即可实现指示灯同步闪烁。
[006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某个指示灯同步闪烁,要求每一时刻该指示灯的亮灭要保持一致,具体到本发明来说,即要求比特位图(对应于一定的闪烁频率)及每个时刻扫描到的比特位一致。
[0069]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概括说明,下面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007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分为点灯设置流程和点灯扫描流程两部分。
[0071]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点灯设置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0072]步骤S902,确定闪烁频率与比特位图的对应关系。根据摄影学原理要求,每个比特位所持续的时间tB〈 = l/24so将tB设为40ms,单位闪烁周期T设为ls,点灯同步周期t设为2s’则每个闪烁周期需要的比特位图的位数N = T/tB= 25。对于每个比特位用O表示灭,I表示亮。如对于IHZ闪烁,将25位的比特位图的前13位置为0,后12位置为1,可得到比特位图如图10所示,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闪烁频率为IHZ时的比特位图。同理,根据不同闪烁频率,排列出不同的比特位图,得到2HZ,5HZ闪烁对应的比特位图分别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中,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闪烁频率为2HZ时的比特位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闪烁频率为5HZ时的比特位图。由此得到在一个同步点灯周期t内,1HZ、2HZ、5HZ对应的比特位图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分别为OxlFFEOOOFFF,0xFC07E07E03F,0x6318C6318C63o
[0073]比较图10、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由于每个比特位所持续的时间是确定的,则在单位闪烁周期内,比特位图中0,I变化次数越多,反映到指示灯的亮灭变化次数越多,则闪烁频率越快。
[0074]步骤S904,打开共享内存。该共享内存可以是图13中的步骤S1302中指示灯管理线程所创建的。
[0075]步骤S906,把点灯参数写入步骤S904提到的共享内存中。传入的点灯参数包括指示灯编号,颜色以及闪烁频率。在写入共享内存时,先根据指示灯编号找到相应的记录,再根据步骤S902确定的闪烁频率与指示灯位图的对应关系,将对应的比特位图写入该条记录。
[0076]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点灯扫描流程图,如图1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0077]步骤S1302,创建共享内存。每个板卡上驻留一个指示灯管理线程,该线程创建一片共享内存。该共享内存为每个指示灯保存了一条记录,包括指示灯编号、颜色、比特位图以及前一时刻扫描的比特位。随着指示灯数目的增加,只要在
...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