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温的发热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0785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可控温的发热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芯,特别是涉及可控温的发热芯。
【背景技术】
[0002]发热芯大量运用于家用电器、电烙铁及其他加热设备中,随着这些产业对温度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发热芯发热温度无法得知,不便于控制发热芯的发热温度,造成温度控制误差较大,无法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控温的发热芯,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提高发热芯的应用范围,满足市场需求。
[0004]可控温的发热芯,包括:陶瓷管;电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均匀分布在所述陶瓷管上;及控温件,所述控温件包括尾套、温度感应元件,所述尾套与所述陶瓷管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元件设置于所述尾套上并靠近所述陶瓷管上。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所述加热丝缠绕在所述第一段的两端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段的中部的密度,所述第二段设有螺纹通孔。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还包括耐高温绝缘层、接电引线,所述接电引线与所述加热丝连接,所述耐高温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接电引线与所述加热丝之间。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套包括配合体、引出体,所述配合体插入所述陶瓷管内,所述引出体设有多个通孔。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出体包括与配合体相连的前段、与前段相对的末段,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前段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末段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温件还包括温度信号输出引线,所述温度信号输出引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外界相连,所述接电引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周向错开。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体为圆柱形,并设有线槽,所述温度信号输出引线设置在所述线槽内。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末段设有卡槽,所述接电引线通过所述卡槽进入所述第二通孔。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为热电阻传感器、或者热电偶传感器。
[0013]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发明的可控温的发热芯,通过在尾套连接温度感应元件,并将温度感应元件设置在陶瓷管上,实时测量陶瓷管的温度,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加热丝的功率,实现发热芯的恒温控制,提高发热芯的应用场合,提高发热芯的市场
竞争力。【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可控温的发热芯装配图;
[0015]图2为控温件装配图;
[0016]图3为尾套俯视图;
[0017]图4尾尾套侧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0、陶瓷管,200、控温件,300、加热丝,400、耐高温绝缘层,500、接电引线,120、第一段,140、第二段,220、尾套,240、温度感应元件,260、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22、配合体,224、引出体,224a、前段,224b、末段,224c、卡槽,224d、第一通孔,224e、第二通孔,222a、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一
[0021]从图1、2可以看出,可控温的发热芯,包括:陶瓷管100 ;加热丝300,加热丝300呈螺旋状缠绕在陶瓷管100上,并通过耐高温粘合剂固定,是发热芯结构更可靠;及控温件200,控温件200包括尾套220、温度感应元件240,尾套220与陶瓷管100连接,温度感应元件240与尾套220连接,温度感应元件240设置在陶瓷管100上,并通过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实时反馈信号。所示陶瓷管100为中空结构,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烧结而成,结构牢靠,同时减轻了发热芯的重量。尾套220连接在陶瓷管100上,所述连接方式可以是耐高温粘接、榫接、螺纹连接,使发热芯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牢靠,并通过在尾套220连接温度感应元件240,将温度感应元件240设置在陶瓷管100上,实时测量陶瓷管100的温度,通过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反馈信号,控制加热丝300的功率,实现发热芯的恒温控制,提高发热芯的应用场合,提高发热芯的市场竞争力。
[0022]进一步,在陶瓷管100设置第一段120、第二段140,加热丝300均匀缠绕在所述第一段120的两端的密度大于第一段120的中部,便于接地引线的连接,并在第二段140上设置螺纹通孔,通过螺钉固定发热芯,防止发热芯脱落,造成意外。并将耐高温绝缘层400设置在所述接电引线120与所述加热丝300之间,防止接电引线120与加热丝300接触,造成线路短路或防止局部电流过大,加热丝300烧断,导致发热芯损坏,所述耐高温绝缘层40用耐高温材料制成,可以是云母类、陶瓷类。所述耐高温绝缘层40外可缠绕一层耐高温丝构筑防护层,确保绝缘可靠,进一步提高发热芯的可靠性。
[0023]本实施例中,一条接电引线120连接在加热丝300的左端,另一条接电引线120连接在加热丝300的右端,加热丝300缠绕在第一段120的两端的密度大于第一段120的中部的密度,是为了加热丝300两端能牢靠的固定在第一段120上,同时让接电引线120与加热丝300的连接面积更大、更结实。
[0024]实施例二
[0025]从图1至4可以看出,所述尾套220包括配合体222、引出体224,配合体与第一段120连接,引出体224包括与配合体222相接的前段224a、与前段224a相对的末段224b,所述前段224a设有两个第一通孔224c,所述末段224设有两个第二通孔224e,第一通孔224c与第二通孔224e周向错开。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与温度感应元件240直接连接,并通过第一通孔224d与外界相连,接电引线120通过第二通孔224e与电源相连。利用第一通孔224d和第二通孔224e实现两类引线的外接,可以防止接电引线120与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相接触,导致温度输出信号错乱,反馈信息不准确,发热芯温度控制失败,同时也避免了同类引线的接触及干涉,导致发热芯失效。
[0026]进一步的,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设置在线槽222a内,并通过耐高温绝缘材料固定温度信号输出引线260,所述耐高温绝缘材料可以是陶瓷浆、耐高温粘合剂,固定温度感应元件240在陶瓷管100的位置,保证温度信号输出的可靠性。接电引线120通过卡槽224c进入第二通孔224e,可以固定接电引线120,又可以防止接触引线120接触,造成线路短路或防止局部电流过大,导致加热丝300烧断,发热芯坏掉。
[0027]本实施例中,尾套220用耐高温材料制成,优选为耐高温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高绝缘的性能。温度感应元件240可以是电阻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
[002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陶瓷管; 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均匀分布在所述陶瓷管上;及 控温件,所述控温件包括尾套、温度感应元件,所述尾套与所述陶瓷管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元件设置于所述尾套上并靠近所述陶瓷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所述加热丝缠绕在所述第一段的两端的密度大于缠绕在所述第一段的中部的密度,所述第二段设有螺纹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耐高温绝缘层、接电引线,所述接电引线与所述加热丝连接,所述耐高温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接电引线与所述加热丝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套包括配合体、引出体,所述配合体插入所述陶瓷管内,所述引出体设有多个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体包括与所述配合体相连的前段、与所述前段相对的末段,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前段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末段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件还包括温度信号输出引线,所述温度信号输出引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外界相连,所述接电引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周向错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体上设有线槽,所述温度信号输出引线设置在所述线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末段设有卡槽,所述接电引线通过所述卡槽进入所述第二通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应元件为热电阻传感器或热电偶传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温的发热芯。可控温的发热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管;电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均匀分布在所述陶瓷管上;及控温件,所述控温件包括尾套、温度感应元件,所述尾套与所述陶瓷管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元件设置于所述尾套上并靠近所述陶瓷管上。本实用新型发明的可控温的发热芯,通过在尾套连接温度感应元件,并将温度感应元件设置在陶瓷管上,实时测量陶瓷管的温度,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加热丝的功率,实现发热芯的恒温控制,提高发热芯的应用场合,提高发热芯的市场竞争力。
【IPC分类】H05B3/42
【公开号】CN204652696
【申请号】CN201520221321
【发明人】刁应星
【申请人】刁应星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