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输稿器、原稿供给方法和计算机可使用的介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0257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输稿器、原稿供给方法和计算机可使用的介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自动输稿器,该自动输稿器包括原稿输送单元,它用于沿着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该原稿输送路径借助读取位置使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连接;和转向输送单元,它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前端和后端反转。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它安装在复印设备、扫描器设备、或具有复印功能和扫描器功能的多功能设备上,并且包括被称为ADF的自动输稿器,该自动输稿器用于通过输送路径从供纸盘将原稿输送给排纸盘。但是,已知一种自动输稿器,用于将两面(第一和第二面)都印刷了的原稿在输送中途转回,以使原稿中的前端和后端反转,由此进行用于读取原稿的两面的输送以便读取原稿(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3546822)。
图16示出用于能够读取两面的传统自动输稿器的输送路径。如图16所示,第一面(第一页)向上安置在供纸盘100中的原稿P通过供纸辊101供给到输送路径102。在输送路径102中,将原稿P输送给正确设置的输送辊103,并且原稿P的第一面在穿过读取位置X时被图像读取单元例如CCD或CIS读取。当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面已经被读取的原稿P的后端时,排纸辊104按照夹着原稿后端附近的状态停止。
如图17所示,在排纸辊104反向转动时,将原稿P输送到转向路径105。原稿P从转向路径105再次前进至输送路径102的读取位置X的上游侧。因此,使原稿P的前端和后端反转。在原稿P被输送辊103输送并穿过读取位置X时,原稿P的第二面被图像读取单元读取。在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面已经被读取的原稿P的后端时,排纸辊104按照重新夹着原稿P的后端附近的状态停止,然后原稿P被反向供给穿过转向路径105。使从转向路径105再次前进至输送路径102的原稿P进入如下状态,其中前端和后端再次反转,即第一面与读取位置X对置的状态。之后,将原稿P输送穿过输送路径102,并且使第一面向下翻转,从而将原稿P排出到排纸盘106上。因此,读取原稿P的第一和第二面,另外按照装载到供纸盘100上的装载顺序将原稿P排出到排纸盘106上。
因此,在双面读取操作中,原稿被输送穿过读取位置X三次。因此,必须花费其中使得原稿只是穿过读取位置X一次的单面读取操作的输送时间的至少两倍。例如,在包括ADF的复印设备中,当记录所读取图像所需的时间降低时增大了图像读取操作中的输送时间的所谓的损失时间明显成为阻碍复印速度增大的因素。
对于该问题,已经提出在正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输送期间并行地进行前一张原稿的转向输送(参见JP-A-109060)。根据该方案,当已经结束了第一面的图像读取操作的前一原稿将要转向输送时,将下一原稿供给到读取位置以读取第一面的图像,并且在下一原稿将要转向输送时,将该前一原稿供给到读取位置以读取第二面的图像,另外开始供给随后的原稿。因此,用于读取从供纸盘供给来的原稿的第一面的图像的操作和用于读取被转向输送的该前一原稿的第二面的图像的操作交替地连续进行。因此,缩短了用于读取所有原稿的两面的输送时间。

发明内容
但是,为了实现根据JP-A-7-109060的输送时间减少,用于从转向路径返回到输送通道的输送路径(反转路径)与从输送通道到达转向路径的输送路径(第一排出路径)分开设置,并且必须按照如下方式设置两条输送路径的长度,该方式使得前一原稿和下一原稿在输送路径和转向路径中不相互接触。因此,存在一个问题,即输送路径复杂并且其长度增大,从而导致设备尺寸增大。
而且,多张原稿被供给到输送路径并且因此被输送。因此,难以控制将每个原稿输送到预定位置的定时。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由于原稿的接触而可能造成卡纸,并且如果定时出现差异则原稿可能破裂。另外,根据JP-A-7-109060中所披露的结构,用于读取所有原稿的两面的输送时间缩短,并且用于读取只是一页原稿的两面的输送时间不缩短。换句话说,JP-A-7-109060中所披露的结构用来重复地进行用于读取每个原稿的两面的输送,并且不缩短用于读取单个原稿的两面的输送。
例如,在以高分辨率读取一个原稿的两面的情况中,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将原稿输送到读取位置。这明显产生一个问题在以与高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输送原稿时,用于读取一张原稿的两面的输送时间增大。具体地说,存在一个问题在转向路径的输送通道长度增大时,在读取第一面之后读取原稿的第二面所需的输送时间延长。
而且,当转向路径105形成在如图16所示的纵向截面中所看出的一样形成为沿着水平方向采取几乎U形的输送路径102中时,沿着三个方向的输送路径在读取位置X的上侧上相互重叠,从而增加ADF的高度,从而导致尺寸增大。为了降低ADF的厚度,可以提出改变转向路径105的输送路径。但是,如果由转向路径105形成的输送通道的长度增大,则更加明显地产生出一个问题在读取第一面之后读取原稿的第二面所需的输送时间如上所述增大。
在自动输稿器应用于复印设备的情况中也明显产生该问题。在复印设备的图像记录部分中,关于简化记录纸张的输送路径和减少记录时间,在记录两面的情况中,往往从记录纸张的与原稿第二面对应的背面开始记录图像。
通常在复印设备中,按照将记录纸张的记录面(表面)设置在下侧上的所谓面向下的方式排出记录纸张。因此,存在如下优点随后排出的记录纸张与已经排出的记录纸张的背面重叠,并且这些页的方向因此对准。如果在双面记录操作中图像记录在记录纸张的表面上然后记录在背面上,则必须进行用于使经过了双面记录操作的记录纸张的正面和背面再次反转的输送以便使记录纸张面向下排出。因此,例如在采用激光记录的复印设备中,必须提供与用于进行图像记录操作的输送路径分开的输送路径,以便防止经过记录操作的记录纸张碰到感光鼓。为此,存在一个问题,即设备的尺寸增大。在采用喷墨记录的复印设备中,必须提供用于在输送辊在它们之间夹着记录纸张之前使排出到第二面上的墨水干燥的干燥时间。为此,存在一个问题,即图像记录操作所需的时间增加。因此,还存在如下优点,即通过首先在记录纸张的背面上进行进行双面记录操作能够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
在将能够进行用于读取原稿两面的输送的自动输稿器应用于复印设备的情况中,如果原稿被供给并且缩短在读取原稿第二面的图像之前所需的时间,则复印所需的时间减少。如上所述,首先在记录纸张的背面上进行双面记录操作。因此,当更迅速地读取要记录在记录纸张背面上的图像时,能够更早地启动用于在记录纸张背面上记录图像的操作。此外,在这方面,在自动输稿器中,已经要求缩短用于在读取第一面之后读取原稿第二面所需的输送时间。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自动输稿器,它能够进行用于读取原稿两面的输送,并且能够与读取分辨率无关地简单且廉价地缩短输送原稿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动输稿器,它包括原稿输送单元,它沿着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该原稿输送路径借助读取位置使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连接;转向输送单元,它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反转;以及控制单元,当在读取位置上输送原稿时,该控制单元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并且当将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并被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的原稿通过转向输送路径再次输送到读取位置时,该控制单元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
要进行双面图像读取操作的原稿被安置在原稿安置部分上。在开始双面图像读取操作时,原稿安置部分中的原稿被原稿输送单元一张接一张地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并且原稿被供给穿过原稿输送路径,从而第一面(表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在原稿的前端到达读取位置时,控制单元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因此,原稿以读取速度穿过读取位置。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被引导至转向输送路径。控制单元输送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的原稿,然后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将原稿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由此使原稿返回到原稿输送路径中的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前端和后端反转。当将原稿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然后使原稿从转向输送路径返回到读取位置时,控制单元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返回到原稿输送路径的原稿被输送使得第二面(背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在原稿前端到达读取位置时,控制单元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因此,原稿以读取速度穿过读取位置。经过双面图像读取操作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分。
根据该自动输稿器,用于将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并被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的原稿再次输送到原稿输送路径的操作期间的输送速度高于在读取位置上输送原稿期间的输送速度(读取速度)。因此,能够缩短进行双面图像读取操作所需的输送时间。具体地说,这样的优点在于,在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以与高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输送的情况中,能够缩短从用于第一面的图像读取操作的结束到用于第二面的图像读取操作的开始的输送时间。


图1为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设备的外观结构;图2为纵向剖视图,示出图像读取设备的内部结构;图3为放大图,示出交叉位置的结构;图4为放大图,示出连接位置的结构;图5为放大图,示出第一前传感器的结构;图6为方框图,示出控制部分的结构;图7为时间图,示出双面读取模式;图8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9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0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1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2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3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4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5为示意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的图像读取操作;图16为示意图,示出通过传统自动原稿输送设备进行的用于双面读取操作的原稿输送;并且图17为示意图,示出通过传统自动原稿输送设备进行的用于双面读取操作的原稿输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一方面进行说明。显然这方面仅仅是本发明的实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变。
图1和2示出根据本发明这方面的图像读取设备1的主要结构。图像读取设备1实施作为用于读取例如复印设备、传真设备、扫描器设备、和一体地具有复印功能、传真功能及扫描器功能的多功能装置(MFD)中的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分。
如图1和2所示,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包括作为自动原稿输送机构的自动输稿器(ADF)在内的原稿盖4通过后侧(在纸张后面)上的铰链可操作地连接到用作FBS(平板式扫描器)的原稿安置台2上。ADF3构成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自动输稿器。
如图2所示,原稿安置台2在与原稿盖4对置的顶面上设有稿台玻璃20和21。在原稿盖4打开时,稿台玻璃20和21暴露作为原稿安置台2的上表面。在原稿盖4关闭时,将包括稿台玻璃20和21在内的原稿安置台2的整个上表面覆盖。在原稿安置台2中与稿台玻璃20及21相对地设有图像读取单元22。
稿台玻璃20用来在图像读取设备1用作FBS时安置原稿,并且由例如透明玻璃板形成。在原稿安置台2的上表面中央上形成有用于使稿台玻璃20暴露出的开口。从该开口暴露出的稿台玻璃20的区域用作FBS中的原稿读取区域。
稿台玻璃21在使用图像读取设备1的ADF3的情况中设置在读取位置中,并且例如由透明玻璃板形成。在原稿安置台2的读取位置中形成用于使稿台玻璃21暴露出的开口。从该开口暴露出的稿台玻璃21与图像读取单元22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对应地沿着图像读取设备1的向后方向延伸。
在稿台玻璃20和稿台玻璃21之间设有定位构件23。该定位构件23为按照与稿台玻璃21相同的方式沿着图像读取设备1的向后方向延伸的长板状构件。当要将原稿安置在作为FBS中的原稿安置表面的稿台玻璃20上时,定位构件23用作原稿的定位基准。为此,在定位构件23的上表面上显示出中央位置、以及各种原稿规格例如A4规格和B5规格的两端位置。定位构件23的上表面设有引导表面,该引导表面用于使在ADF作用下在稿台玻璃21上经过的原稿偏转以使该原稿被铲起、并将原稿返回到ADF3。
图像读取单元22为所谓的图像传感器,用于从光源通过稿台玻璃20和21将光照射在原稿上,并用于通过透镜将从原稿反射的光收集到光接收单元中,由此将光转变成电信号。对于图像读取单元22而言,例如可以使用接触式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和缩小光学系统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图像读取单元22通过作为扫描机构的皮带驱动机构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稿台玻璃20和21下方,并且在接收到滑架电机的驱动力时与稿台玻璃20及21平行地往复运动。
原稿盖4设有用于从供纸盘30(原稿安置部分)通过原稿输送路径32将原稿接连地输送给排纸盘31(原稿排出部分)的ADF3。在由ADF3进行的输送过程中,原稿穿过稿台玻璃21上的读取位置,并且在稿台玻璃21下方等待的图像读取单元22读取原稿的图像。
如图1和2所示,原稿盖4在两个层级即上下层级中设有供纸盘30和排纸盘31,并且供纸盘30设置在上侧上。要由ADF3读取图像的原稿被安置在供纸盘30上。多个原稿按照如下方式安置在供纸盘30上,该方式使得供纸方向的前端在第一面转向上的堆叠状态下插入到输纸通道32中。供纸盘30的设备后侧向下弯曲,从而形成保护壁26。保护壁26的下端与原稿盖4的上表面连接。通过保护壁26,从而能够在原稿盖4相对于原稿安置台2打开时防止安置在排纸盘31上的原稿下落。在供纸盘30的设备前侧的下部中,在ADF3的外壳的一部分中形成有凹口27。通过该凹口27,能够增强排出到排纸盘31上的原稿从设备前侧看的可视性。具体地说,通过供纸盘30难以在视觉上识别出具有较小规格的原稿。但是,在供纸盘30和排纸盘31之间的空间通过该凹口27扩大。因此,可以特别增强具有较小规格的原稿的可视性。
排纸盘31设置在供纸盘30的下侧上沿着垂直方向隔开的位置中,并且与原稿盖4的上表面形成为一体。被读取图像并从ADF排出的原稿在与供纸盘30上安置的原稿分离的状态下保持装载在排纸盘31上,并且第一面转向下。排纸盘31的作为设备前侧和后侧的两个侧部28为朝着两侧向上倾斜的斜面。通过这两个侧部28,能够使排出到排纸盘31上的原稿沿着两个侧部28的斜面滑动并将该原稿拉出,以便在取出该原稿时从上方挤压该原稿。因此,能够很容易从排纸盘31将原稿取出。
如图2所示,在ADF3中,在纵向剖面中看采取几乎U形的水平原稿输送路径32按照如下方式形成,从而供纸盘30和排纸盘31通过稿台玻璃21上的读取位置相互连接。原稿输送路径32连续形成为具有预定宽度的通道,通过构成ADF主体的构件、引导板或引导肋条能够使原稿穿过该通道。因此,供纸盘30和排纸盘31设置在两个层级即上下层级中,并且采取几乎U形的水平原稿输送路径32如在纵向剖面中看按照将供纸盘30和排纸盘31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成。因此,ADF3的宽度能够减小从而减小尺寸。
原稿输送路径32从供纸盘30朝着原稿盖4的一个端侧(图2中的左侧)延伸,并且随后弯曲成向下反转,由此到达稿台玻璃21上的读取位置,并且如在纵向剖面中看沿着水平方向呈从读取位置朝着排纸盘31延伸的几乎U形。原稿输送路径32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包括上下部32A和32C,它们形成在两个层级即呈几乎U形的上下层级中的笔直部分;以及弯曲部分32B,它弯曲以连接上部32A和下部32C。原稿输送路径32用作由ADF3输送的原稿的单面读取操作和双面读取操作的原稿输送路径。
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附近。而且,原稿输送路径32设有输送辊35A、35B、35C及35D;排纸辊36;和与该排纸辊36压力接触的夹送辊37。拾取辊33、分离辊34、输送辊35A、35B、35C及35D、排纸辊36、和夹送辊37构成原稿输送单元。驱动力从作为驱动源的电机67(参见图6)传递给构成原稿输送单元的各个辊。
如图所示,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最上游附近。拾取辊33可转动地设置在臂29的前端部中,该臂29具有枢转地支撑在用于枢转地支撑分离辊34的轴上的基端侧。分离辊34可转动地设置在沿着供纸方向与拾取辊33间隔开的位置中,以便抵靠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对置表面上。驱动力从电机67传递给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从而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被转动驱动,并且驱动力也从电机67传递给臂29,从而臂29垂直运动。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具有彼此相等的直径,并且以相等的圆周速度转动。用于利用摩擦力分离原稿的分离垫与分离辊34的辊面压力接触地设置在分离辊34的对置位置中。
输送辊35A、35B、35C和35D分别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不同位置中。在该方面中,输送辊35A设置在分离辊34的直接下游侧上,输送辊35B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上部32A中,输送辊35C在读取位置的直接上游侧上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部32C中,并且输送辊35D在读取位置的直接下游侧上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部32C中。该布置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且输送辊35A、35B、35C和35D的布置可以适当地改变。
夹送辊37设置在各输送辊35A、35B、35C及35D的对置位置中。每个夹送辊37具有由弹簧弹性推压的轴,并且因此使每个夹送辊37与每个输送辊35的辊面压力接触。当输送辊35A、35B、35C和35D中的每个输送辊转动时,夹送辊37也与该输送辊一起转动。通过各个夹送辊37使得原稿与各个输送辊35压力接触,从而各个输送辊35A、35B、35C和35D的旋转力传递给原稿。
排纸辊36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最下游附近,并且驱动力从电机67传递出,从而排纸辊36按照与输送辊35A、35B、35C及35D相同的方式被转动驱动。夹送辊37也设置在排纸辊36的对置位置中,并且该夹送辊37由弹簧弹性推压,并且因此使夹送辊37与排纸辊36压力接触。
转向路径39(转向输送路径)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部32C中的连接位置38连接。转向路径39用来在要进行双面读取操作时使第一面在读取位置中被读取的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上游侧上的原稿输送路径32,并且前端和后端反转。转向路径39从连接位置38朝着供纸盘30的上侧倾斜向上延伸,并且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上部32A交叉。受到转向输送的原稿从上部32A和转向路径39的交叉位置40返回到原稿输送路径32。因此,转向路径39从读取位置下游侧上的连接位置38倾斜向上朝着供纸盘30的上侧延伸。因此,不必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沿着水平方向采取几乎U形的弯曲部分32B附近形成多条输送路径。因此,能够降低设备的高度,由此实现设备尺寸的降低。
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对ADF3的外表面开放。原稿支撑部分42按照与终端41连接的方式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形成到供纸盘30侧。原稿支撑部分42用来支撑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伸出的原稿,并且在供纸辊33和分离辊34的上侧处构成ADF3的上盖6。上盖6形成为完全覆盖着包括供纸辊33和分离辊34的ADF3,并且构成ADF3的外壳(设备外壳)。构成为上盖6的原稿支撑部分42从终端41朝着供纸盘30侧延伸,从而通过供纸辊33和分离辊34到达供纸位置的上游侧。因此,在双面读取操作中,进入转向路径39且从终端41朝着ADF3的外部伸出的一部分原稿被支撑在原稿支撑部分42上。因此,能够防止原稿从装载到供纸盘30上的原稿的供纸位置悬吊在下游侧(图2中的左侧)处,并且因此能够防止原稿在供纸位置中受到干扰。
从转向路径30的交叉位置40的终端41侧上设有转向辊43。驱动力从电机67传递给转向辊43,从而使转向辊43沿着正逆两个方向被转动驱动。在转向辊43的对置位置中设置夹送辊44。该夹送辊44具有受到弹簧弹性偏压的轴,因此使夹送辊44与转向辊43的辊面压力接触,并且夹送辊44随着转向辊43的转动而转动。通过夹送辊44使原稿与转向辊43压力接触,从而转向辊43的旋转力传递给原稿。通过转向辊43和夹送辊44,实现了用于转向输送原稿的转向输送单元。
在这方面,使得与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的下游侧的连接位置38连接的转向路径39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上部32A交叉,并且在交叉位置40的终端41侧上设有转向辊43。但是,用于转向路径39的输送通道可以任意设置。如果用于转向路径的输送通道与原稿输送路径32的预定位置连接,并且使原稿在前端和后端反转的情况下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则可以适当地改变转向路径的输送通道。如在该方面中一样,优选的是,用于转向路径39的输送通道相对较长,并且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与ADF外壳的开口连接。
如图2和3所示,在交叉位置40中设有用来将原稿引导至所期望的输送路径的引导翼片46和引导翼片47。引导翼片46可绕着轴48在预定范围内转动地设置在交叉位置40中,该轴48设置在位于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和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上的角部(图3中的左下侧)中。引导翼片46为刀片状板,并且其前端伸出至交叉位置40。虽然在该图中只是示出一个引导翼片46,但是采取相同形状的多个引导翼片46沿着原稿输送路径32的横向方向(垂直于图3纸面的方向,设备的向后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这些引导翼片46一体地转动。
引导翼片46通过绕着轴48的转动将姿态改变为图3中以实线所示的第三引导姿态和以双点划线所示的第四引导姿态。引导翼片46例如抵靠在原稿输送路径32或转向路径39的引导构件上,并且因此被控制从第三引导姿态向下转动或者从第四引导姿态向上转动。引导翼片46采取第三引导姿态,从而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图3中的右侧)到读取位置侧(图3中的左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另外,从原稿输送路径32到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图3中的下侧)的输送路径关闭。因此,允许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而且,允许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图3中的上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
在引导翼片46采取第四引导姿态时,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终端41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另外,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的输送路径关闭。因此,允许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
引导翼片46借助原稿的邻接来切换输送路径。引导翼片46通过其自重或在接收到弹性构件例如弹簧的推压力时总是采取图3的实线所示的第三引导姿态。从连接位置38通过转向路径39朝着交叉位置40输送的原稿抵靠在引导翼片46上,从而使引导翼片46转动以在该图中被向上推压并且因此采取图3的双点划线中所示的第四引导姿态。另一方面,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抵靠在引导翼片46上,并且引导翼片46被控制成不在该图中从第三引导姿态向下转动。为此,原稿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6,并且通过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上部32A进入读取位置侧。对于引导翼片46的刀片形状,采用如下形状,该形状很容易通过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的邻接而改变姿态,并且其中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很容易被引导至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如果通过原稿的邻接来改变引导翼片46的姿态,因此引导翼片46不必通过从电机67施加驱动力来积极改变姿态。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引导翼片46。
引导翼片47可绕着轴49在预定范围内转动地设置在交叉位置40中,该轴49设置在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和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的角部(图3中的右上侧)中。引导翼片47为刀片状板,并且具有伸出到交叉位置40的前部。虽然在该图中只示出一个引导翼片47,但是采取相同形状的多个引导翼片47沿着原稿输送路径32的横向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这些引导翼片47一体地转动。
引导翼片47通过绕着轴49的转动将姿态改变为图3中以实线所示的第五引导姿态和以双点划线所示的第六引导姿态。引导翼片47例如抵靠在原稿输送路径32或转向路径39的引导构件上,并且因此被限制从第五引导姿态向右转动或者从第六引导姿态向上转动。引导翼片47采取第五引导姿态,从而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另外,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的输送路径关闭。因此,允许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供纸盘30侧。而且,允许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
在引导翼片47采取第六引导姿态时,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读取位置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另外,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的输送路径关闭。因此,允许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并且限制原稿进入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
引导翼片47通过原稿的邻接来切换输送路径。引导翼片47通过其自重或在接收到弹性构件例如弹簧的推压力时总是采取图3的实线所示的第五引导姿态。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输送出的原稿抵靠在引导翼片47上,从而使引导翼片47转动成在该图中被向左推动并且因此采取在图3的双点划线中所示的第六引导姿态。另一方面,即使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抵靠在引导翼片47上,引导翼片47也被控制成不在该图中从第五引导姿态向右转动。为此,原稿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7,并且进入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对于引导翼片47的刀片形状,采用如下形状,该形状很容易通过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的邻接而改变姿态,并且其中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输送到交叉位置40的原稿很容易被引导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如果通过原稿的邻接来改变引导翼片47的姿态,因此引导翼片47不必通过从电机67施加驱动力来积极改变姿态。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引导翼片47。
如图1和4所示,在连接位置38中设有引导翼片50。该引导翼片50可绕着轴51转动地设置,并且驱动力从电机67传递到引导翼片50上,从而引导翼片50转动到图4中以实线所示的第一引导姿态和以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引导姿态。通过例如抵靠在原稿输送路径32或转向路径39的引导构件上,引导翼片50被限制从第一引导姿态向上转动或者从第二引导姿态向下转动。在引导翼片50采取第一引导姿态的情况中,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图4中的左侧)到排纸盘31侧(图4中的右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因此,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被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部32C通过连接位置38朝着排纸盘31引导。在引导翼片50采取第二引导姿态的情况中,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部32C的读取位置下游侧到转向路径39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因此,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被引导穿过连接位置38而进入转向路径39。因此,引导翼片50设置成将连接位置38中的原稿自由地引导到原稿输送路径32或转向路径39。虽然在该图中只示出一个引导翼片50,但是沿着原稿输送路径32的横向方向以预定间隔设有采取相同形状的多个引导翼片50。这些引导翼片50一体地转动。
如图2所示,在原稿输送路径32和转向路径39中设有用于检测原稿输送的多个传感器。具体地说,原稿输送路径32设有分别位于分离辊34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第一前传感器52和第二前传感器53,并且在读取位置的直接下游侧上设有后传感器54。在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和交叉位置40之间设有转向传感器55。这些传感器为所谓的光学传感器,并且除了检测器的形状根据检测位置方面的差异而变化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将采用第一前传感器52作为实例对该结构给出说明。
如图5所示,第一前传感器52由检测器56和光遮断器57构成,该检测器56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下表面伸出,并通过与原稿的接触而转动从原稿输送路径32缩回,该光遮断器57用于检测检测器56的转动。由光遮断器57检测的遮蔽部分58与检测器56形成为一体,并且可绕着轴59转动地设置。检测器56被未示出的推压装置例如弹簧朝着使检测器56从原稿输送路径32伸出的位置即沿着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弹性推压。在没有向检测器56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检测器56从原稿输送路径32伸出,并且如在该图中的实线所示,遮蔽部分58位于光遮断器57中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因此,阻挡了光遮断器57的光传递,从而将第一前传感器52关闭。
当原稿安置在供纸盘30上时,原稿抵靠在检测器56上,由此使检测器56转动从原稿输送路径32缩回。遮蔽部分58也与检测器56一起转动,并且因此如图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与在光遮断器57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的部分分开。因此,能够阻止光遮断器57的光传递受阻挡,从而将第一前传感器52打开。通过第一前传感器52的开/关操作,检测出原稿是否安置在供纸盘30上。
设置在分离辊34的直接下游的第二前传感器53用来根据开/关操作检测被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原稿的前端或后端。例如,第二前传感器53通过编码器或根据电机67的步数在检测到原稿的后端之后监测输送辊35A、35B、35C和35D的转数,由此决定原稿的前端或后端在原稿输送路径32中的位置。
设置在读取位置的直接上游的后传感器54用来根据开/关操作检测被输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的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后传感器54通过编码器或根据电机67的步数在检测到原稿的前端或后端之后监测输送辊35A、35B、35C和35D的转数,由此决定原稿的前端或后端是否到达读取位置。图像读取单元22的图像读取操作根据后传感器54的信号来控制,并且在原稿的前端到达读取位置时开始,且在原稿的后端到达读取位置时结束。
设置在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和交叉位置40之间的转向传感器55用来根据开/关操作检测被输送穿过转向路径39的原稿的前端或后端。例如,转向传感器55通过编码器或根据电机67的步数在检测到原稿的后端之后监测输送辊35A、35B、35C和35D以及转向辊43的转数,由此决定原稿的后端是否穿过交叉位置40。
图6示出图像读取设备1的控制部分60(控制单元)的结构。控制部分60用来控制图像读取设备1的除了ADF3之外的整个操作。控制部分60构成为微型计算机,如图所示它主要包括CPU61、ROM62、RAM63和EEPROM(电可擦可编程ROM)64,并且通过总线65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66连接。
ROM62存储着用于控制图像读取设备1和ADF3的各种操作。RAM63用作暂时记录在CPU61执行程序时所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区域或工作区域。EEPROM64为用于存储在电源断开之后也保持被记录的各种设定和标志。
ASIC66根据从CPU61发送出的命令产生出传送给电机67的相对激励信号,并且将所述信号发送给电机67的驱动电路68,并通过驱动电路68将驱动信号发送给电机67,由此控制电机67的转动。电机67用来通过以输送速度V1或读取速度V2沿着正逆两个方向转动向拾取辊33、分离辊34、输送辊35A、35B、35C和35D、排纸辊36、转向辊(SB辊)43、和引导翼片50施加驱动力,并且是ADF3中的驱动源。
驱动电路68用来驱动电机67,并且在接收到从ASIC66输出的信号时形成使电机67转动的电信号。电机67在接收到电信号时以预定转速沿着预定转动方向转动,并且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将电机67的旋转力分别传递给拾取辊33、分离辊34、输送辊35A、35B、35C及35D、排纸辊36、转向辊43、和引导翼片50。
用于读取由ADF3输送给读取位置的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22与ASIC66连接。根据存储在ROM62中的控制程序,图像读取单元22读取原稿的图像。用于使图像读取单元22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未示出)也在接收到从ASIC66输出的信号时操作。
第一前传感器52、第二前传感器53、后传感器54和转向传感器(SB传感器)55与ASIC66连接。CPU61使得ASIC66在接收到各个传感器的开/关操作时根据存储在ROM62中的控制程序来发送预定输出信号,以操作电机67和图像读取单元22。
下面将对由图像读取设备1所进行的图像读取操作进行说明。
该图像读取设备1能够用作FBS和ADF3。由于对FBS的使用不与本发明特别相关,所以将省略详细说明。在使用ADF3的情况中,使原稿盖4保持相对于原稿安置台2关闭。通过设置在原稿安置台2中的传感器检测原稿盖4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在原稿盖4关闭时,ADF3被控制成可使用。将所要读取的原稿Gn安置在供纸盘30上。按照如下方式将原稿Gn呈所谓的面向上形式安置在供纸盘30上,从而将所要读取的面(第一面)安置在上侧上。原稿Gn可以为一张或多张。例如,在要读取具有相同规格的原稿Gn的图像的情况中,按照如下方式将它们安置在供纸盘30上,从而第一原稿G1的第一面向上翻转,即处于面向上叠置且对准的状态下。
在用于启动读取操作的命令被输入给图像读取设备1时,驱动电机67,从而拾取辊33、分离辊34、输送辊35A、35B、35C及35D、排纸辊36、和转向辊43以预定的定时被转动驱动。而且,臂29向下运动,从而拾取辊33与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原稿G1压力接触。然后,这些原稿从直接接收到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的旋转力的处于最上面位置中的原稿G1开始一张接一张地分离,并且被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中。所供给的原稿Gn被引导到原稿输送路径32中,并且因此被输送到读取位置,并且原稿Gn的图像由在读取位置下方等待的图像读取单元22读取。之后,将已经被完全读取图像的原稿Gn排出到排纸盘31上。在这种图像读取操作中,用于原稿Gn的输送路径根据进行用于原稿Gn的单面读取操作的情况和进行双面读取操作的情况变化。根据在输入用于启动读取操作的命令之前所预设定的单面读取模式或双面读取模式来决定是否对原稿Gn进行单面读取操作或双面读取操作。
下面将对双面读取模式进行说明。图7为时间图,示出在双面读取模式中电机67的输送速度V1和读取速度V2的切换。输送速度V1为在没有进行用于读取原稿Gn的图像的操作时ADF3获得的原稿输送速度。读取速度V2为在进行用于读取原稿Gn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图像的操作时ADF3获得的原稿输送速度。与图像读取单元22获得的原稿Gn的读取分辨率对应地设定读取速度V2。
读取分辨率是任意设定的。例如,可以设定三种读取分辨率,即低分辨率设定为“高速”,标准分辨率设定为“标准”,并且高分辨率设定为“照片”。可选的是,可以将表示100dpi、200dpi、300dpi、400dpi、600dpi和1200dpi的读取分辨率的数值设定为可分段选择。与所设定的读取分辨率对应地预设定多种读取速度V2,并且将这些读取速度V2存储在ROM62中。通常,读取速度V2在读取分辨率较高的情况下设定为较低,并且在读取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设定为较高。对于读取速度V2而言,不必总是设定具有与能够设定的读取分辨率的数目相同的数目的速度。因此,例如即使在可以设定至少三种读取分辨率的情况下,在一些情况中也可以设定两种读取速度V2。根据该方面,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假设可以设定包括“高速”、“标准”和“照片”的三种读取分辨率,并且设定分别对应于“高速”、和“标准”及“照片”的两种读取速度V2。
与将“标准”设定为标准分辨率或将“照片”设定为高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低于与将“高速”设定为低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输送速度V1等于或高于与低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换句话说,输送速度V1等于或高于与将“高速”设定为低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读取分辨率任选在输入用于启动读取操作的命令之前预设定。在没有特别设定读取分辨率但是输入了用于启动读取操作的命令的情况中,以标准分辨率进行用于读取图像的操作。在下面针对双面读取操作的说明中,假设读取速度V2对应于作为标准分辨率的“标准”。因此,输送速度V1高于读取速度V2。
在供给原稿Gn之前,如图8所示,将引导翼片50设置在如下位置中,其中连接位置38中的输送路径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连接到排纸盘31侧。引导翼片46采取第三引导姿态,即设置在如下位置中,其中交叉位置40中的输送路径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连续设置到读取位置侧,并且引导翼片47采取第五引导姿态,即设置在如下位置中,其中交叉位置40中的输送路径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连续设置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在该图中,示为“1”的原稿Gn的表面为在双面读取操作中较容易读取的第一面,并且示为“2”的表面为随后读取的第二面。第一和第二面具有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关系。
在将用于启动读取操作的命令输入给图像读取设备1时,通过第一前传感器52检测原稿Gn是否安置在供纸盘30上。控制部分60在它确定原稿Gn没有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情况中在图像读取设备1的显示部分上进行“无原稿”的错误显示。如果原稿Gn安置在供纸盘30上,则以输送速度V1驱动电机67。
控制部分60驱动电机67,并且另外使臂29向下运动。因此,拾取辊33与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原稿G1压力接触。处于输送速度V1的电机67的驱动力被传递,从而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沿着供给方向转动。因此,将原稿G1卷入到原稿输送路径32中。在多张原稿Gn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一些情况中,直接设置在下面的原稿G2也与处于最上面位置中的原稿G1一起供给。但是,通过设置在分离辊34的对置位置中的分离垫使该原稿G2停止。
在原稿输送路径32中,从处于输送速度V1的电机67将驱动力传递给输送辊35A、35B、35C和35D以及排纸辊36,从而每个辊转动以便在原稿输送路径32中即沿着输送方向将原稿Gn从上游侧输送到下游侧。从供纸盘30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原稿G1被夹在输送辊35A和夹送辊37之间,从而旋转力被传递。因此,将原稿G1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输送给交叉位置40。将原稿G1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从而将第二前传感器53接通。
引导翼片47关闭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交叉位置40的输送路径。因此,要输送给交叉位置40的原稿G1抵靠在引导翼片47上。如图9所示,引导翼片47转动以被要输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的原稿G1推动,并且使姿态从第五引导姿态改变为第六引导姿态。因此,输送路径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连续地设置到读取位置侧,并且另外将通向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的输送路径关闭。而且,通过引导翼片46关闭通向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的输送路径。因此,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6和引导翼片47,并且不沿着转向路径39的任何方向前进,而是输送给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
将输送辊35A、35B、35C和35D以及排纸辊36的圆周速度设定为高于分离辊34的圆周速度。因此,被输送辊35A及夹送辊37夹压输送的原稿G1与分离辊34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分离辊34空转。因此,在第一原稿G1和第二原稿G2上沿着输送方向形成有预定间隙。在第二前传感器53检测到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并且因此断开之后,控制部分60阻断将驱动操作传递给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因此,原稿G2不会从供纸盘30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而是保持在供纸盘30上。
如图10所示,通过原稿输送路径32的弯曲部分32B将原稿G1输送成向下反转,并且后传感器54检测到原稿G1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并且因此接通。原稿G1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被后传感器54检测,并且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到达读取位置。如果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到达读取位置,则因此控制部分60将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输送速度V1切换成读取速度V2。而且,控制部分60操作图像读取单元22,由此读取原稿G1的图像。原稿G1以与标准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在第一面与图像读取单元22对置的情况下穿过读取位置,从而通过图像读取单元22以标准分辨率读取原稿G1的第一面的图像。
后传感器54在检测到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时断开。在从后传感器54断开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控制部分60将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读取速度V2切换成输送速度V1,并且另外结束由图像读取单元22读取原稿G1中的第一面的图像的操作。因此,结束以标准分辨率读取原稿G1中的第一面的图像的操作,从而原稿G1重新以输送速度V1输送。
如图11所示,被以标准分辨率读取了第一面的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50,并且因此从原稿输送路径32穿过连接位置38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中。以原稿G1到达连接位置38的任选定时改变引导翼片50以采取第二引导姿态。转向传感器55在检测到进入转向路径39的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时接通。
引导翼片46关闭从转向路径39到交叉位置40的输送路径。因此,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中的原稿G1在到达交叉位置40时抵靠在引导翼片46上。引导翼片46转动被输送穿过转向路径39的原稿G1上推,并且如图11所示将姿态从第三引导姿态改变为第四引导姿态。因此,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并且另外通向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的输送路径关闭。而且,通向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的输送路径被引导翼片47关闭。因此,从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6和引导翼片47,并且在不进入原稿输送路径32的情况下被进一步拉入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然后,原稿G1由转向辊43和夹送辊44夹着,并且通过转向辊43沿着拉入方向的转动而穿过转向路径39朝着终端41输送。
如图12所示,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完全进入终端41侧超出转向路径39的交叉位置40,然后控制部分60切换电机67的转动方向。转向传感器55检测到被输送穿过转向路径39的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然后断开,之后,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将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输送穿过交叉位置40。因此,控制部分60通过转向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和输送辊35D及转向辊43的输送距离或输送时间的计数确定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完全进入终端41侧超出转向路径39的交叉位置40。切换电机67的转动方向,从而夹在转向辊43和夹送辊44之间且从终端41伸出的原稿G1被返回到交叉位置40。更具体地说,原稿G1转向输送穿过转向路径39返回到交叉位置40。即使在转动方向从拉入方向切换成返回方向的情况下,电机67也以输送速度V1被驱动。
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原稿G1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伸出到ADF3外部时用户可能偶然碰到原稿G1。但是,在前端和后端穿过转向路径39的反转中的输送速度V1等于或高于与标准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因此,使原稿G1的一部分从ADF3伸出到外部所需的时间比在以读取速度V2进行转向输送的情况中的时间短。因此,能够降低用户在转向输送中偶然碰到原稿G1的可能性。在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如ADF3中一样设置于供纸盘30的上侧的情况中,尤其能够进一步显著实现缩短使原稿G1的一部分从ADF3伸出到外部所需的时间,由此降低用户会偶然碰到原稿的可能性。
在原稿G1的一部分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伸出到ADF3的外部时,原稿G1所伸出的一部分由原稿支撑部分42支撑。而且,在原稿G1穿过交叉位置40并且离开引导翼片46时,引导翼片46向下转动,并且因此恢复采取第三引导姿态。
如图13所示,从转向路径39返回的原稿G1在交叉位置40中抵靠在采取第三引导姿态的引导翼片46上。引导翼片46被调节成在第三引导姿态中不向下转动。因此,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的输送路径连续设置,并且另外通向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的输送路径关闭。而且,引导翼片47关闭了通向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的输送路径。因此,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6和引导翼片47,并且不进入转向路径39的连接位置38侧和原稿输送路径32的供纸盘30侧,而是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输送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原稿G1从转向路径39返回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的上游侧,从而原稿G1首先输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然后在前端和后端反转的状态下重新传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因此,将原稿G1转向输送。之后,以输送速度V1将原稿G1输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
在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被后传感器54检测到、并且到达读取位置时,控制部分60将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输送速度V1切换成读取速度V2,另外使得图像读取单元22如图14所示读取原稿G1的第二面的图像。原稿G1以与标准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V2在第二面与图像读取单元22对置的情况下穿过读取位置,并且通过图像读取单元22以标准分辨率读取原稿G1的第二面的图像。
后传感器54在检测到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时断开。在从后传感器54断开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控制部分60将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读取速度V2切换成输送速度V1,并且另外终止由图像读取单元22读取原稿G1的第二面的图像的操作。因此,结束以标准分辨率读取原稿G1的第二面的图像的操作,并且原稿G1重新以输送速度V1输送。
被以标准分辨率读取了第二面的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50,并且从原稿输送路径32穿过连接位置38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中。转向传感器55在检测到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的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时接通。
到达交叉位置40的原稿G1向上推动引导翼片46,并且将姿态从第三引导姿态改变为第四引导姿态,并且按照与图11中相同的方式穿过交叉位置40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中。然后,按照如图12中相同的方式,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完全进入终端41侧超出转向路径39的交叉位置40,然后控制部分60切换电机67的转动方向,并且使转向辊43沿着返回方向转动以使原稿G1返回到交叉位置40。之后,按照如与图13中相同的方式,从转向路径39返回的原稿G1被引导至引导翼片46和引导翼片47,并且因此以输送速度V1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输送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侧。因此,在前端和后端再次反转的状态下,即在原稿G1首次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状态下,原稿G1重新传送穿过原稿输送路径32。此外,在该情况中,原稿G1的一部分从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伸出到ADF3外部。但是,转向输送以输送速度V1进行。因此,使原稿G1的一部分从ADF3伸出到外部所需的时间比在以读取速度V2进行转向输送的情况中的时间短。因此,在转向输送中,能够降低用户会偶然碰到原稿G1的可能性。
然后,原稿G1在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的情况下穿过读取位置。在该情况中,后传感器54在检测到原稿G1时接通。该输送用来在保持多张原稿Gn的顺序的状态下将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这多张原稿Gn排出到排纸盘31。因此,即使在原稿G1穿过读取位置的情况下,也不读取图像。因此,控制部分60在不切换电机67的转动速度的情况下以输送速度V1准确地输送原稿G1。
到达连接位置38的原稿G1通过引导翼片50被引导至连接位置38中的排纸盘31侧,并且通过排纸辊36在第一面设置于下部中的情况下排出至排纸盘31。以原稿G1到达连接位置38的任选定时改变引导翼片50以采取第一引导姿态。因此,原稿G1以输送速度V1准确地输送,并且因此当在第三时刻穿过读取位置时排出到排纸盘31上。
在将下一张原稿G2设置到供纸盘30上的情况中,第一前传感器52开。控制部分60从电机67将驱动操作传递给供纸辊33和分离辊34,并且在后传感器55检测到原稿G1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且因此断开时使供纸辊33和分离辊34转动。因此,安置在供纸盘30上的原稿G2以输送速度V1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因此,重复地进行原稿G1的排出和原稿G2的供给。因此,能够缩短在多张原稿Gn上连续进行双面读取操作的情况中的输送时间。按照与原稿G1相同的方式在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的原稿G2上进行双面读取操作。
在这方面,已经假设安置于供纸盘30上的原稿Gn在保持这些原稿Gn的顺序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31上来对图像读取设备1的双面读取操作进行了说明。在不必使安置于供纸盘30上的那些原稿Gn的顺序与排出到排纸盘31的那些原稿Gn的顺序匹配的情况中,也能够将连接位置38中的原稿Gn输送给排纸盘31侧,并且在第二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地输送原稿Gn之后能够在不将原稿Gn拉入到转向路径39中的情况下重新将原稿Gn排出到排纸盘31。因此,在排纸盘31上没有保持那些原稿Gn的顺序。但是,可以省略最后的转向输送。因此,能够缩短用于读取原稿Gn的两面所需的时间。此外,在该情况中,通过重复进行原稿G1的排出和原稿G2的供给,从而能够缩短在连续读取各张原稿Gn的两面的情况中的输送所需的时间。
而且,在设定单面读取模式的情况中,电机67以输送速度V1转动,从而从供纸盘30将原稿Gn供给到原稿输送路径32中。在原稿Gn到达读取位置时,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输送速度V1切换为读取速度V2。然后,在原稿Gn穿过读取位置时,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读取速度V2切换成输送速度V1,从而将原稿Gn排出到排纸盘31上。在该方面,这种单面读取模式是任选的。例如,在读取原稿Gn的图像之后,也可以在不将电机67的转动速度从读取速度V2切换成输送速度V1的情况下以读取速度V2准确地排出原稿Gn。
而且,在这方面,已经将其中双面读取操作的分辨率为标准分辨率并且输送速度V1高于读取速度V2的情况作为实例对双面读取操作进行了说明。例如,在双面读取操作的分辨率为低分辨率并且输送速度V2等于输送速度V1的情况中,则在原稿Gn到达读取位置时也能够省略切换电机67的转动速度。
尽管在该方面中控制部分60切换电机67的转动速度使得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的原稿输送速度切换成输送速度V1或读取速度V2,但是,在本发明中,输送速度V1和读取速度V2的切换不限于电机67的转动速度的切换,而是例如可以通过将驱动传递机构中的齿轮从电机67切换到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来实现。
因此,根据设置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的ADF3,在用于在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的情况下输送原稿Gn然后通过转向路径39使前端和后端反转、并且在第二面与读取位置对置的情况下输送原稿Gn的操作期间的输送速度V1设定为等于或高于读取速度V2。因此,能够缩短用于读取两面图像所需的输送时间。具体地说,存在如下优点在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Gn以比与标准分辨率或高分辨率对应的输送速度V1低的读取速度V2输送的情况中,能够缩短从第一面的图像读取操作结束到第二面的图像读取操作开始的输送时间。
在该方面中,虽然在其中原稿Gn的第一面穿过读取位置并且然后将原稿Gn拉入到转向路径39中的情况和其中原稿Gn从转向路径39返回的情况这两个情况中控制部分60将输送速度V1设定为等于或高于读取速度V2,但是,在原稿Gn被拉入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中时,即使原稿Gn穿过读取位置也可以保持读取速度V2,并且可以在原稿Gn从转向路径39返回时将输送速度V1设定为等于或高于读取速度V2。
由于即使在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地穿过读取位置的原稿Gn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端从连接位置38进入转向路径39的情况下也读取原稿Gn的第一面的图像直到原稿Gn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穿过读取位置,所以控制部分60保持读取速度V2。在其中在原稿Gn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端穿过读取位置之后控制部分60要进行切换到等于或高于读取速度V2的输送速度V1的一些情况中,使电机67的驱动操作停止一次,或者使原稿Gn的输送停止一次,以便将驱动传递机构中的齿轮从电机67改变为输送辊35A至35D以及转向辊43。
考虑到从读取速度V2切换到输送速度V1的时间损失和定时控制、以及从原稿输送路径32的读取位置穿过连接位置38到转向路径39的交叉位置40的输送距离,当完全读取了原稿Gn的第一面的图像并且然后将原稿Gn拉入到转向路径39的终端41侧中时,在其中通过从读取速度V2切换到输送速度V1来实现较小的时间缩短效果的情况中,可以按照将电机67的转动方向从拉入方向切换到返回方向这样的定时来将原稿Gn的输送从读取速度V2切换到输送速度V1。通过简化由控制部分60进行的对ADF3的操作控制,因此能够获得与该方面中的那些优点相同的优点。
权利要求
1.自动输稿器,包括原稿输送单元,它沿着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该原稿输送路径借助读取位置使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连接;转向输送单元,它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反转;以及控制单元,当在读取位置上输送原稿时,该控制单元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并且当将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并被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的原稿通过转向输送路径再次输送到读取位置时,该控制单元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输稿器,其中在原稿的第一面在读取位置上通过之后,当将原稿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时,控制单元以比读取速度高的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输稿器,其中转向输送路径的终端对自动输稿器的外表面开放,并且转向输送单元使前端和后端要在转向输送路径中反转的原稿的一部分从自动输稿器的开口伸出到自动输稿器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输稿器,其中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设置在两个层级中,并且转向输送路径朝着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的上侧延伸。
5.原稿供给方法,包括沿着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该原稿输送路径借助读取位置使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连接;当原稿在读取位置上通过时,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输送原稿;转向输送原稿以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反转;并且将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并被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的原稿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通过转向输送路径再次输送到读取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稿供给方法,其中在原稿的第一面在读取位置上通过之后,以比读取速度高的速度将原稿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
7.计算机可使用的介质,该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可读指令,这些可读指令用于使计算机能够执行预定操作,这些预定操作包括如下步骤沿着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该原稿输送路径借助读取位置使原稿安置部分和原稿排出部分连接;当原稿在读取位置上通过时,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输送原稿;转向输送原稿以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反转;并且将第一面与读取位置对置并被拉入到转向输送路径中的原稿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通过转向输送路径再次输送到读取位置。
全文摘要
自动输稿器,包括原稿输送单元,它沿着包括读取位置的原稿输送路径输送原稿;转向输送单元,它使原稿从读取位置的下游侧返回到读取位置的上游侧,其中通过与原稿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连接的转向输送路径使原稿的前端和后端反转;以及控制单元,当在读取位置上输送原稿时,该控制单元以与读取分辨率对应的读取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并且当将原稿通过转向输送路径返回到读取位置时,该控制单元以比读取速度高的输送速度驱动原稿输送单元和转向输送单元。
文档编号H04N1/17GK1941823SQ20061014129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9日
发明者铃木伸彦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