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具有此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9746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具有此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适合应用在影印机、印刷机、传真机或扫描机等具有原稿压合板的 事务机器上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以及具有该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
背景技术
此种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至少具有底板及由底板的两侧部往上的二侧板。事务机 器的机器本体包括组装元件、支撑元件及弹性手段。组装元件组装于前述底板。支撑元件 具有上板以及由上板的两侧部垂下的二侧板,并支撑以二侧板介由转轴杆(hinge pin)可 对于前述组装元件二侧板转动的方式组装的原稿压合板。弹性手段弹性连接在组装元件及 支撑元件之间,例如由压缩弹簧(compression spring)构成。习知的弹性手段具有,在原稿压合板开启时,可不感受到原稿压合板的重量来开 启,且在预设的开启角度范围(约20度 60度)内,即使由原稿压合板放开手,亦可支撑 原稿压合板不会自然地落下等功能。然而,弹力随时间的变化若不避免,会对上述功能产生 妨碍,因此习知的弹性手段会具有弹力调节手段。弹力调节手段大部分如下述特许文献1 2所示,藉由配设于弹性手段一端部侧 的调节元件,由弹性手段的轴方向利用螺丝起子等工具来往轴方向移动,以调节弹性手段 的有效长度,并藉此调节弹力。然而,如此构成的弹力调节手段具有,必须将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由装置本体或 原稿压合板取下来进行调节,否则难以进行调节操作的问题点。因此,可于事务机器前侧进行上述调节的方式,如下述特许文献3所记载为习知 技术。记载于特许文献3的物件中,设于弹簧承载元件承接弹性手段的调节元件由,具 有凸轮凸部与凸轮凹部的两枚第一圆板(disk)与第二圆板来构成。第二圆板以可转动方 式构成,同时,操作用凸块由第二圆板往弹簧承载元件外部突出。使用者以手指按压位在原 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前侧的操作凸块,经由第二圆板逐步地转动,使第一圆板往上下方向移 动,藉以调节弹性手段的弹力。特许文献1特开2002-202640号公报特许文献2特开2004-101620号公报特许文献3特开2009-237046号公报然而,经由记载于特许文献3的弹性手段弹力调节方法,虽然因使用者可利用手 指往左右按压位在事务机器前侧的操作凸块,来使调节元件转动,而具有调节操作容易的 优点。但,也会产生因藉由手指调节而不易进行微调节的新问题。换言之,在第二圆板上因 弹性手段的弹簧荷重,要藉由手指来转动调节第二圆板并不容易,又因调节幅度由凸轮的 段数所限定,所以会产生微调节困难的问题。弹性手段的弹力随时间变化的问题,不用说由于弹性手段产生劣化。然而,事务机器放置的环境,原稿压合板的开阖频率,再者,摩擦手段的摩擦力矩(friction torque)随 时间变化等,也都会与是否能紧密连接产生关联。此外,无法充分的对应逐步调节亦是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的构成,让使用者可在事务机器的前侧利用 螺丝起子等工具,容易地连续进行弹性手段的弹力的微调节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以及 利用此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包含一组装元件、一支撑元 件及一推动手段。组装元件组装于事务机器的装置本体侧,事务机器具有原稿压合板。支 撑元件的二侧板藉由第一转轴杆组装于组装元件的二侧板为可转动,且直接支撑原稿压合 板,或者藉由升降元件支撑原稿压合板,升降元件藉由第二转轴杆往支撑元件组装为可转 动。推动手段于组装元件与支撑元件间将支撑元件往原稿压合板的开启方向推动。其中,以 弹性手段构成推动手段,且弹性手段的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组装元件或支撑元件的一侧。 弹性手段的弹力调节手段设置于弹簧承载元件且接收弹性手段的弹力。弹力调节手段具有 调节板,调节板往弹性手段的轴方向为可移动。调节元件设置于弹簧承载元件与弹性手段 交合的方向且使得调节板动作,使得于原稿压合板开启状态下,可在事务机器的前侧操作 调节元件。同时,本发明的推动手段更包括一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一第二摇动弹簧承载 元件及一弹性手段。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与第一转轴杆的位置相异的位置,且相 对受压元件组装为可摇动,第一转轴杆于组装元件的二侧板间。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相 对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所设置的作动元件组装为可摇动,且与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可嵌 合、伸缩地卡合。弹性手段弹性设置于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与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之 间。此外,本发明的推动手段更包括一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一第二滑动弹簧承载 元件及一弹性手段。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中为可滑动,且相对受压元件 为可滑动、压触地设置,受压元件的位置与组装元件的二侧板间的第一转轴杆的位置相异。 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中为可滑动,并压触作动元件,作动元件设置于升 降元件,升降元件设置于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为可滑动。弹性手段弹性设置于第一滑动弹 簧承载元件与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之间。此外,本发明的调节板具有第一调节板及第二调节板,第一调节板固定于弹簧承 载元件的内底部,第二调节板与第一调节板迭合,并设置为可转动,其中调节元件是使得第 二调节板转动的调节螺丝。此外,本发明的调节元件为蜗轮,与调节板的外周所设置的齿部啮合。此外,本发明的调节板与弹簧承载元件的内底部一体成形。此外,本发明的调节板螺锁于弹簧承载元件内所设置的公螺丝部,使得调节板因 调节元件为可转动。再者,本发明的一种事务机器,是具有如上述所记载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本发明藉由以上构成,不需将原稿压合板由装置本体取下,或由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将原稿压合板取下,或由原稿压合板将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取下,再者不需移动事务 机器,即可在事务机器前侧,调节具有弹性手段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弹力,藉此可得到 容易进行弹性手段的弹力调节的功能。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的原稿压合板开启时的正 面图;图2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斜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4为说明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闭阖状态纵剖面图;图5为说明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开启状态纵剖面图;图6为说明在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原稿为厚原稿时的操作纵剖面 图;图7为说明在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全开启状态时的纵剖面图;图8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的重要部位的平面剖面图;图9为显示在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a)图 为斜视图,(b)图为平面图;图10为显示在图2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弹力调节手段的构成元件,(a) 图为第一调节元件的斜视图,(b)图为第二调节元件的斜视图;图11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的盖体元件的斜视图;图12为说明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的动作的说明图,(a)图为显示调节开始前的 中立状态,(b)图为显示调节元件往右方向转动的状态,(c)图为显示调节元件往左方向转 动的状态;图13为显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4为图13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15为说明图13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闭阖状态的纵剖面图;图16为说明在图13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全开启状态时的纵剖面图;图17为显示设置在图13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弹力调节手段的重要部位 的平面图;图18为显示在图13所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a)图 为斜视图,(b)图为平面图;图19为显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他实施例的纵剖面图;图20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其他实施例说明图;图21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其他实施例说明图;以及图22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其他实施例说明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31 事务机器2、32 装置本体3、33、63 原稿压合板
2a、32a:接触玻璃3a: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34、64:组装元件4a、!Ma、64a 底板4b、8b、13b、18b、34b、38b、43b、64b、66a 侧板4c、34c:后板4d、4e、34d、34e 组装孔4f、;34f:变形装设孔4g、;34g:受压元件组装孔5a、:35a:组装扣5b、35b 组装螺丝5c 限位元件6、36:轴承元件6a、36a:凸缘部7、37 受压元件7a、9a、10a、14a、37a、39a、40a、44a 凸缘部7b、9b、10b、14b、37b、39b、40b、44b :接合部8、38、66 支撑元件8a、13a、18c、38a、43a :上板8c、38d:第一转轴杆组装孔8d、13d、38e、43d 第二转轴杆组装孔9、39 第一转轴杆10、40:第二转轴杆11 垫片12,42 摩擦手段13、43 升降元件13c、43c 组装板13e,43e 作动元件组装孔13f、43f、91b 母螺丝部14,44 作动元件15,45 高度调节手段15a、45a 高度调节螺丝16、46:推动手段17 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a、47a 第一弹簧容置部1几、1财卡合沟17c、47c、67c、76c、92a 补强部17d:凹部17e、47d 卡合凹部
17f 容置凹部17g 第一摩擦凸条17h 第二摩擦凸条18 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a 前板18d、48a 第二弹簧容置部18e 连结孔18g 卡合片19、49、69、93 弹性手段19a、19b:压缩弹簧20:阻尼手段21,50,70,75,78,80,90 弹力调节手段22 套环23、53、71 第一调节板23a、24a、53a、54a、91a 基板部23b、24b、53b、54b、62b 装设孔23c、53c 卡止片23d、53d 调节元件组装片23e、24d、47b、48b、53e、54d、76b 凸轮部23f、53f:轴止孔24,54,72,82 第二调节板24c,54c 卡止部25、55:卡止件26、56:调节元件^a、56a:头部27、57:盖体元件27a:弯曲部27b、57b:插通沟27c:安定片27d:按压片28、58:工具29、59:插入孔30:厚原稿36b:第一转轴杆固定孔38c:夹持片38f:切口沟41 摩擦垫片47,67 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68 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
7
57a:弯曲部61 事务机器64c:脚部65:转轴杆66b、76a:内底部67a:凸部68:凸轮元件68a:凸轮表面76:弹簧承载元件76d:容置部77:插通孔81 蜗轮82a:齿部91 调节板92:第一弹簧承载元件92b 公螺丝部A、B、C、D 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依据图示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具有原稿压合板开阖 装置的事务机器。在本发明中,事务机器包含影印机、印刷机、传真机或扫描机等,然其非限 制性。此外,作为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包含下述作为代表性的实施例1 3,然非以实施例 1 3为限。再者,作为弹簧承载元件包含实施例1的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及第二摇动 弹簧承载元件,实施例2的兼具凸轮滑块的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及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 件,实施例3的兼具凸轮滑块的滑动弹簧承载元件,然其非限制性。此外,受压元件包含杆 (pin)状、凸轮(cam)状及滚轮(roller)状,作动元件包含杆状、设于升降元件的杆状以外 元件,然非以实施例为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亦可考虑其他各种实施例。再 者,在说明调节板时,包含附有凸轮部、不附有凸轮部、转动、不转动等互相不矛盾的范围。 此外,此调节板亦可分别在基板部上设有凸轮部,而在两片重迭使用的情况,转动上侧或下 侧。实施例1图1至图12为显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应用此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 的事务机器的一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于事务机器1 的装置本体2后部上端的左侧,使得原稿压合板3组装为可开阖。事务机器1非特定限于 上述,例如影印机、印刷机、传真机或扫描机等,较佳特别为影印机,但非限于此。此外,如图 1所示,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为图示左侧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通常使用左右一对使得 附有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a的原稿压合板3开阖。此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因装置具有重 量的原稿自动输送装置3a,通常与右侧负荷剩余重量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B不同。然而, 原稿压合板在不具有原稿自动输送装置的情况下,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构成亦可左右相同。不管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左右构成是否相同,右侧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B亦可与 左侧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相同,将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的弹力调节手段用 在右侧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B,非限于左侧。例如图2至图7所示,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的组装元件4由底板4a、二侧板4b、 4b及后板如构成。底板如组装于装置本体2,二侧板4b、4b分别由底板如的两侧端部往 上,后板4c呈略矩形状,由底板如的一端部(后端部)以相对底板如的垂直方向延伸。特 别如图3所示,底板如形成于平面略矩形,并具有组装孔4d及组装孔如。组装孔4d设有 组装螺丝恥,组装孔4e为平面钥匙孔形状,且使得组装扣fe(请参照图4)插通、卡止。底 板如藉由组装螺丝恥及组装扣fe设置于装置本体2的后部上端。元件符号5c为限位元 件,其以图未显示的组装螺丝设置于后板4c。二侧板4b、4b分别设有变形装设孔4f、4f及 受压元件组装孔4g、4g。变形装设孔4f、4f用以设置、固定一对轴承元件6、6,受压元件组 装孔4g、4g用以设置后述的受压元件7。支撑元件8例如由上板8a及二侧板8b、8b构成。二侧板8b、8b分别由上板8a的 两侧端部以相对上板8a的垂直方向垂下。二侧板8b、8b的一端部侧分别设有第一转轴杆 组装孔8c、8c,第一转轴杆组装孔8c、8c使得第一转轴杆(hinge pin) 9插入、固定,二侧板 8b、8b的另一端部侧分别设有第二转轴杆组装孔8d、8d,第二转轴杆组装孔8d、8d使得后述 的第二转轴杆10插入为可转动。第一转轴杆9的两端部插入、固定于支撑元件8的第一转 轴杆组装孔8c、8c,藉此,支撑元件8相对组装元件4组装为可转动,其中第一转轴杆9相 对于轴承元件6、6为支轴转动,轴承元件6、6固定于组装元件4的二侧板4b、4b的变形装 设孔4f、4f。以元件符号11、11表示为垫片(washer),垫片11、11使得第一转轴杆9的两 端部插通,且介于轴承元件6、6的凸缘(flange)部6a、6a及支撑元件8的二侧板汕、汕之 间。元件符号13所示为升降元件。升降元件13由上板13a、二侧板13b、13b及组装板 13c、13c构成。二侧板1北、1北分别由上板13a的两侧部往下方垂下,组装板13c、13c分别 由二侧板13b、13b的下端部往外侧折曲。在二侧板1北、1北的一端部侧分别设有第二转轴 杆组装孔13d、13d及作动元件组装孔13e、13e。第二转轴杆组装孔13d、13d使得第二转轴 杆10插入、固定,作动元件组装孔i:3e、i;3e使得后述的作动元件14插入、固定。藉由组装 于升降元件13的第二转轴杆组装孔13d、13d的第二转轴杆10,升降元件13连结于支撑元 件8的第二转轴杆组装孔8d、8d,并藉由第二转轴杆10为可转动,且升降元件13的组装板 13c、13c组装于原稿压合板3的后端部。更进一步,构成原稿压合板3的高度调节手段15的高度调节螺丝1 组装于升降 元件13的上板13a所设置的母螺丝部13f,高度调节螺丝15a的前端抵接支撑元件8的上 板8a。在实施例1中,推动手段16由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 18、弹性手段19、阻尼手段20及弹力调节手段21构成。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作为弹簧 承载元件一例,呈筒状且其前端部与上端部为开放式,其中央部具有第一弹簧容置部17a, 下端部所设置的卡合沟17b与受压元件7卡合且设置为可摇动。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 作为弹簧承载元件一例,具有前板18a、二侧板18b、18b、第二弹簧容置部18d、卡合片18g、 18g及卡合沟18f、ISf0其中,二侧板18b、18b分别由前板18a的两侧弯折,第二弹簧容置部18d由前板18a的上端部弯折形成的上板18c包围形成,卡合片18g、18g与第一摇动弹簧承 载元件17的背部卡合为可滑动,卡合沟18f、18f与受压元件7卡合。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 件18使得杆状的作动元件14插通二侧板18b、18b的上端部所设置的连结孔18e、18e,且设 置为可摇动。弹性手段19由大小一对的压缩弹簧(compression spring) 19a、19b构成,且 弹性设置、容置于第一弹簧容置部17a及第二弹簧容置部18d,以及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 17与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之间。阻尼手段20例如为油压减震器(oil damper),藉由 弹性手段19固定于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的上板18c的一侧。弹力调节手段21设置 于弹性手段19与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的内底部之间。此外,元件符号22、22为套环 (collar),杆状的受压元件7、第一转轴杆9、第二转轴杆10及作动元件14分别于其一端部 具有凸缘部7a、9a、10a、14a,另一端部具有接合部7b、9b、10b、14b,且分别与受压元件组装 孔4g、4g、轴承元件6、6、第二转轴杆组装孔13d、13d及作动元件组装孔1加、1 卡合,使其 不会脱落。再者,元件符号17f表示为调节元件组装片23d、23d、调节元件沈及盖体元件 27的容置凹部。特别如图8所示,摩擦手段12、12设置于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与第二摇动弹 簧承载元件18之间。即,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与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伴随着原 稿压合板3的开阖操作而嵌合、伸缩动作时,第一转轴杆9轴转动产生摩擦力矩,此摩擦力 矩在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上侧及下侧的两侧部所设置的第一摩擦凸条17g、17g及第 二摩擦凸条17h、17h与前板18a的内侧及卡合片18g的内侧之间,其中前板18a及卡合片 18g滑动地压触第一摩擦凸条17g、17g及第二摩擦凸条17h、17h。此外,摩擦手段12、12可 同时设在轴承元件6、6及垫片11、11之间,或者单独设置亦可。此外,摩擦手段12、12设在 第二摩擦凸条17h、Hh及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之间的构成亦可。推动手段16藉由作动元件14,使得升降元件13随时往与支撑元件8重迭的方向 推动、转动,藉由此转动推力将支撑元件8推动、转动,并将原稿压合板3往其开启方向推 动。此外,可省略升降元件13,但即使具有升降元件13仍可使用其他推动手段。弹力调节手段21容置、固定于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的内底部的第一弹簧容 置部17a的处,且由第一调节板23、第二调节板M、调节元件沈及盖体元件27构成。第一 调节板23由基板部23a、装设孔23b、卡止片23c、调节元件组装片23d、23d及凸轮部23e、 23e构成。装设孔2 设置于基板部23a的中央部,卡止片23c设置于基板部23a的外周 部一侧,调节元件组装片23d、23d设置于基板部23a的外周部另一侧,凸轮部2;3θ、2;3θ为一 对,于相对位置夹着基板部23a的装设孔2 设置。第二调节板M由基板部Ma、装设孔 Mb、卡止部2 及凸轮部Md、24d构成。装设孔24b设置于基板部Ma的中央部,卡止部 24c设置于基板部Ma的外周缘一侧,凸轮部Md、24d为一对,于相对位置夹着基板部2 的装设孔24b设置。调节元件沈由调节螺丝构成,螺锁于与第二调节板M的卡止部2 卡 合的卡止件25为可移动,且组装于调节元件组装片23d、23d的轴止孔23f、23f为可转动。 盖体元件27为平面略U字形状弯曲。此外,盖体元件27的弯曲部27a、27a的一侧,即,调 节元件沈的头部26a—侧,设有板手等工具观的插通沟27b。再者,特别如图11所示,盖 体元件27的下端部及中央部分别折曲设有一对的安定片27c、27c及按压片27d,不仅可抑 制第一调节板23及第二调节板M上下方向的移动,亦可强化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如图9所示,第一弹簧容置部17a配合第一调节板23的基板部23a的形状,且于中央部突设有补强部17c,如图4至图7所示,补强部17c设有第一调节板23与第二调节 板对的各装设孔2313、对13。此外,特别在图9(b)中,元件符号17d、17d表示为留空间给第 一调节板23的凸轮部23e、23e的凹部,以元件符号17e表示为卡止片23c的卡合凹部。接 着,调节元件沈的组装位置相对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与弹性手段19交合的方向上。 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的前部右侧设有插入孔四,插入孔四与调节元件沈的头部26a 卡合,并使得转动的工具观的前端插入。以下说明关于上述实施例1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与事务机器1的作用效果。如图4所示,在相对原稿压合板3及装置本体2为闭阖状态下,推动手段16的弹 性手段19在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内的第二调节板M与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之 间,为最大压缩状态。此时,相较于弹力,原稿压合板3藉由支撑元件8于第一转轴杆9周围 产生的转动力矩较大,原稿压合板3压合于装置本体2的接触玻璃(contactglassUa上。 因此,在薄原稿的情况下,薄原稿可被压合在接触玻璃加上。接着,以手握持原稿压合板3的当前一侧往上方开启时,一开始会感受到原稿压 合板3的重量,而后推动手段16的弹性手段19的弹力开始作用,使用者不会感受到原稿压 合板3的重量而可开启。如图5所示,在开启角度30度左右时,因弹性手段19的转动力矩 与摩擦手段12、12的摩擦力矩的相乘效果,即使将手放开原稿压合板3,原稿压合板3不会 自然落下而保持于开启状态。因此,此时可利用两手更换原稿。而此自主开启角度通常在约略20度 60度之 间。当原稿如书本般厚的厚原稿时,将原稿压合板3开启至必要的角度,再将厚原稿 30放置在接触玻璃加上,当闭阖原稿压合板3时,因原稿压合板3的后部会接触厚原稿30 的边角,若再施力往下压,如图6所示,原稿压合板3同时与升降元件13抵抗弹性手段19 的弹力,以第二转轴杆10为支点反转,藉此,可约略水平地覆盖厚原稿30的上表面,藉此可 防止外光由接触玻璃加侵入装置本体2内,而进行清晰的复印。如上所述,升降元件13反转时,升降元件13以第二转轴杆10为支点反转,此时以 第二转轴杆10为支点转动的作动元件14,因按压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8而使得弹性手 段19压缩,因此,当复印结束,将手放开原稿压合板3时,弹性手段19藉由第二摇动弹簧承 载元件18及作动元件14使得升降元件13转动,藉此,原稿压合板3可自动地或不需施加 太多力即回复到原始位置。如图7所示,使用弹力调节手段21以调节弹性手段19的弹力时,先让原稿压合板 3为全开状态,并使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A的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17的前侧朝向前面,为 了操作调节元件26而使插入孔四朝向前方。在事务机器1的前侧,不需移动装置本体2, 例如图7所示,将板手构成的工具观插入插入孔四,并与调节元件沈的头部26a卡合,藉 此,可使得调节元件26于左右任一方向转动。第二调节板M藉由卡止件25可左右转动, 藉此,与第一调节板23之间的凸轮部互相接触,藉此,第二调节板M上下动作,因此,藉由 此上下动作,可调节与第二调节板M压触的弹力手段19的弹力。实施例2图13至图18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2的事务机 器31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的构成如下所述。
11
例如图13至图18所示,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的组装元件34由底板34a、二侧板 34b、34b及后板3 构成。底板3 组装于装置本体32,二侧板34b、34b分别由底板3 的 两侧端部往上,后板3 呈略矩形状,由底板3 的一端部(后端部)以相对于底板3 的 垂直方向延伸。特别如图15与图16所示,底板3 形成于平面略矩形,并具有组装孔34d、 34e。组装孔34d设有组装螺丝35b,组装孔3 为平面钥匙孔形状,且使得组装扣3 (请 参照图1 插通、卡合。底板3 藉由组装螺丝3 及组装扣3 设置于装置本体32的后 部上端。二侧板34b、34b分别设有变形装设孔34f、34f及受压元件组装孔34g、34g。变形 装设孔34f、34f用以设置、固定一对轴承元件36、36,受压元件组装孔34g、34g用以设置后 述的受压元件37。支撑元件38例如由上板38a、二侧板38b、38b及夹持片38c、38c构成。二侧板38b、 38b分别由上板38a的两侧端部分别以相对上板38a的垂直方向垂下。夹持片38c、38c由 二侧板38b、38b的前端往内侧折曲形成。在二侧板38b、38b的一端部侧分别设有第一转轴 杆组装孔38d、38d,第一转轴杆组装孔38d、38d使得第一转轴杆39插入、固定,二侧板38b、 38b的另一端部分别设有第二转轴杆组装孔38e、38e第二转轴杆组装孔38e、38e使得后述 的第二转轴杆40插入为可转动,且二侧板38b、38b的第二转轴杆组装孔38e、38e附近设有 切口沟38f、38f以留空间给作动元件44。第一转轴杆39的两端部插入、固定于支撑元件38 的第一转轴杆固定孔36b、36b,藉此,支撑元件38相于组装元件34组装为可转动,其中第一 转轴杆39相对轴承元件36、36为支轴转动,轴承元件36、36固定于组装元件34的二侧板 34b、34b的变形装设孔;34f、;Mf。以元件符号41、41表示为摩擦垫片(frictionwasher),摩 擦垫片41、41使得第一转轴杆39的两端部插通,且介于轴承元件36、36的凸缘部36a、36a 与支撑元件38的二侧板38b、38b之间。摩擦手段42、42藉由接合第一转轴杆39的一端部, 产生摩擦力矩于摩擦垫片41、41与轴承元件36、36的凸缘部36a、36a之间。此外,摩擦手 段42、42非限于本实施例的构为。亦可如实施例1同时设在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与 支撑元件38之间,或者单独设置亦可。元件符号43所示为升降元件。升降元件43由上板43a、二侧板43b、43b及组装板 43c、43c构成。二侧板4北、4北分别由上板43a的两侧部往下方垂下,组装板43c、43c由二 侧板43b、43b的下端部往外侧折曲。在二侧板43b、4!3b的一端部侧分别设有第二转轴杆组 装孔43d、43d及作动元件组装孔43e、43e。第二转轴杆组装孔43d、43d使得第二转轴杆40 插入、固定,作动元件组装孔4;3e、4;3e使得后述的作动元件44插入、固定。藉由组装于升降 元件43的第二转轴杆组装孔43d、43d的第二转轴杆40,升降元件43连结于支撑元件38的 第二转轴杆轴承孔38e、38e,并藉由第二转轴杆40为可转动,且升降元件43的组装板43c、 43c组装于原稿压合板3的后端部。更进一步,构成原稿压合板3的高度调节手段45的高度调节螺丝4 组装于升降 元件43的上板43a所设置的母螺丝部43f,高度调节螺丝4 的前端抵接于支撑元件38的 上板38a。此外,在升降元件43中不利用弹性手段49,改利用缠绕在第二转轴杆40的螺旋 弹簧(coilspring)的弹力亦可。在这种情况下,省略作动元件44,以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 件48可滑动地容置在支撑元件38内部为考量。本发明亦可应用此种结构的原稿压合板开 阖装置。在本实施例2中,推动手段46由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弹性手段49及弹力调节手段50构成。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作为弹簧承载元件 一例,且兼具凸轮滑件容置于支撑元件38中,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中央部具有第一 弹簧容置部47a,凸轮部47b与受压元件37抵接,并被夹持片38c、38c的下侧夹持且相对 支撑元件38为可滑动。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作为弹簧承载元件一例,容置于支撑元 件38中,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的中央部具有第二弹簧容置部48a,且凸轮部48b与作 动元件抵接,并被夹持片38c、38c的下侧且相对支撑元件38为可滑动。弹性手段49由压 缩弹簧构成,且于弹性设置、容置于第一弹簧容置部47a及第二弹簧容置部48d,以及第一 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与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之间。弹力调节手段50设置于弹性手 段49与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内底部之间。此外,受压元件37、第一转轴杆39、第二 转轴杆40及作动元件44分别于其一端部具有凸缘部37a、39a、40a、44a,另一端部具有接合 部37b、39b、40b、44b,且分别与受压元件组装孔!Mg、!Mg、轴承元件36、36、第二转轴杆组装 孔43d、43d及作动元件组装孔4;3e、4;3e卡合,使其不会脱落。推动手段46藉由滑动、压触于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的上表面48b的作动元 件14,使得升降元件43随时往与支撑元件38重迭的方向推动、转动,藉由此转动推力将支 撑元件38推动、转动,并将原稿压合板3往其开启方向推动。此外,可省略升降元件43,但 即使具有升降元件43仍可使用其他推动手段。弹力调节手段50容置、固定于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内底部的所设置的第 一弹簧容置部47a的处,且由第一调节板53、第二调节板M、调节元件56及盖体元件57构 成。第一调节板53由基板部53a、装设孔53b、卡止片53c、调节元件组装片53d、53d及凸轮 部5!3θ、5;3Θ构成。装设孔5 设置于基板部53a的中央部,卡止片53c设置于基板部53a的 外周部一侧且与卡合凹部47d卡合,调节元件组装片53d、53d设置于基板部53a的外周部 另一侧,凸轮部5;3e、5;3e为一对,于相对位置夹着基板部53a的装设孔5 设置。第二调节 板讨由基板部Ma、装设孔Mb、卡止部5 及凸轮部Md、54d构成。装设孔54b设置于基 板部5 的中央部,卡止部5 设置于基板部5 的一端部侧,凸轮部McUMd为一对,于相 对位置夹着基板部5 的装设孔54b设置。调节元件56由调节螺丝构成,螺锁于与第二调 节板讨的卡止部5 卡合的卡止件55为可移动,且组装于调节元件组装片53d、53d的轴 止孔53f、53f为可转动。盖体元件57为平面弯曲形状。此外,盖体元件57的弯曲部57a、 57a的一侧,S卩,调节元件56的头部56a —侧,设有板手等工具58的插通沟57b。再者,盖 体元件57的高度虽与实施例1相异,其作用与实施例1的盖体元件27相同。第一弹簧容置部47a配合第一调节板53的基板部53a的形状,且于中央部突设有 补强部47c,补强部47c设有第一调节板53与第二调节板M的各装设孔5 及Mb。接着, 调节元件56的组装位置相对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与弹性手段49交合的方向上。第 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前部右侧设有插入孔59,插入孔59与调节元件56头部的56a卡 合、并使得转动的工具58的前端插入。以下说明关于上述实施例2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的作用效果。本实施例2利用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的原稿压合板的操作方法及其动作,因与 实施例1不具有太大差异,在此省略说明。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亦组装于装置本体32的 后部上端右侧,并使原稿压合板33在闭阖状态下压合在接触玻璃3 上。因弹性手段49 的弹力及摩擦手段42的摩擦力矩,于中间开启角度保持原稿压合板33,对于如书本般厚的厚原稿,升降元件43抵抗弹性手段49的弹力反转,以使原稿压合板33可以水平状态覆盖 厚原稿的上表面。然而,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与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伴随原稿压合板33 的开阖操作,其动作与实施例1相异。即,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与第二滑动弹簧承载 元件48容置于支撑元件38中为可滑动,且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凸轮部47b与组装 元件34的二侧板34b、34b间所组装的受压元件37滑动地压触。藉此,第一滑动弹簧承载 元件47及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随着原稿压合板33的开阖操作,相互于同轴方向在支 撑元件38中滑动,使得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及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8如实施例1 相对支撑元件不会摇动。弹力调节手段50的构成与实施例1仅异于盖体元件57的形状,其作用效果亦相, 因此省略说明。本实施例2的弹性调节手段50亦在原稿压合板33开启状态下,在事务机 器31的前侧,将板手等的工具观插入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47的插入孔59,可使得调节 元件56往左右任一方向转动,进而可调节弹力手段49的弹力。此外,在本实施例2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C,作动元件44除了杆状以外,亦可为 组装在升降元件43的二侧板43b、43b内杆状以外的元件,或者固定于由升降元件43的上 板43a前端侧折曲顶板的元件,或者由顶板折曲形成的元件等。受压元件37亦可为杆状或 滚柱状。实施例3图19为显示本发明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3的事务机器 61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D与实施例1、2的差异在于组装元件64具有脚部64c,脚部6 插入装置本体62的后部上端所设置的装设孔62b且于上下方向为可滑动。藉由转轴杆65, 筒状支撑元件66的二侧板66a、66a (仅显示一侧)连结组装元件64的底板64a的两侧往 上的二侧板64b、64b (仅显示一侧)且为可转动。原稿压合板63组装在支撑元件66。因 此,如实施例1及2,不利用升降元件,在筒状支撑元件66中,作为弹簧承载元件的一范例, 并兼具凸轮滑块功能的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的凸部67a压接在,装设于组装元件64 的二侧板64b、64b (仅显示一侧)间兼具受压元件功能的凸轮元件68的凸轮表面68a上。 接着,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与支撑元件66的内底部66b间,经由弹性设置由压缩弹簧 构成的弹性手段69,在原稿压合板63开阖操作时,藉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的凸部67a 滑动压接在凸轮元件68的凸轮表面68a,而可控制原稿压合板63的开阖力矩。弹力调节手段70由第一调节板71及第二调节板72所构成。第一调节板71设置 于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内部,并装设于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的弹簧容置部67a 的内底部所设置的补强部67c。第二调节板72与第一调节板71相迭且设置于补强部67c, 并且设置于弹性手段69与第一调节板71之间。虽然图未显示调节元件,但如实施例1及2 所示,调节元件由调节螺丝构成,将工具插入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67同样图未显示的插 入孔,使得调节元件转动,藉此,使得第二调节板72转动,进而可在事务机器61的前侧调节 弹性手段69的弹力。本发明可实施如本实施例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D,亦可将实施例1 3所示的原 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组合应用。实施例4
图20为显示弹力调节手段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4的弹力调节手段75将实施例 1或2的第一调节板所设置的凸轮部以一体成型的凸轮部76b、76b构成,且凸轮部76b、76b 设置于弹簧承载元件76的内底部76a内,并省略实施例1及2的第一调节板。此外,元件 符号76c为补强部,组装于图未显示的第二调节板为可转动。弹簧承载元件76设有工具等 的插通孔77。在实施例4的情况,调节元件78以虚线表示,并设置在弹簧承载元件76的内 底部76a所设置的容置部76d。若依此实施例将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第一调节板省略,可使得成本降低。实施例5图21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5的弹力调节手段80 将实施例1及2中由调节螺丝构成的调节元件,改为蜗轮(worm gear)Sl0在第二调节板 82的缘部设有与蜗轮81啮合的齿部82a。关于本实施例的物件是第一调节板与蜗轮啮合。 藉此,亦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实施例6图22为显示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又其他实施例。本实施例6的弹力调节手段 90仅具有一片调节板91。调节板91将基板部91a的中央所设置的母螺丝部91b与第一弹 簧承载元件92的内底部所设置的补强部92a的公螺丝部92b螺合,弹性手段93的一端部 抵接在调节板91上。此外,阻尼手段的利用是在阻尼手段的壳体部上设置公螺丝部,亦可 使得调节板所设置的母螺丝部螺锁于公螺丝部。调节元件的构成较佳是与实施例1及2相同的构成,或利用实施例5的构成亦可。 调节板91藉由图未显示的调节元件,经由如实施例1及2往左右任一方向转动,往上下方 向移动,进而可调节弹性手段93的弹力。藉此,亦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其他,推动手段的弹性手段若利用一大一小的螺旋弹簧,如实施例1在轴方向重 迭,仅内侧弹力较弱的弹性手段,可调节弹力的构成亦可。复数弹性手段并排设置亦可利用 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再者,在这种情况,并排设置的弹性手段一边的弹力藉由本发明的 弹力调节手段来调节的构成亦可。此外,弹力调节手段亦可设置在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 或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的一侧。此外,调节元件亦可装设在弹簧承载元件的侧部,弹簧承 载元件的侧部并设有工具的插入孔。本发明的弹力调节手段中包含上述构成。本发明因上述构成,由于可在装置本体的前侧,利用工具简单容易地无阶段性地 调节弹性手段的弹力,因此最适合应用在事务机器,特别是影印机,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 置。此外,亦适用在可利用如此校正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的事务机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包括一组装元件,组装于事务机器的装置本体侧,该事务机器具有原稿压合板;一支撑元件,其二侧板藉由第一转轴杆组装于该组装元件的二侧板为可转动,且直接 支撑该原稿压合板,或者藉由升降元件支撑该原稿压合板,该升降元件藉由第二转轴杆往 支撑元件组装为可转动;以及一推动手段,于该组装元件与该支撑元件间将该支撑元件往该原稿压合板的开启方向 推动,其中,以弹性手段构成该推动手段,且该弹性手段的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该组装元件 或该支撑元件的一侧;该弹性手段的弹力调节手段设置于该弹簧承载元件且接收该弹性手 段的弹力;该弹力调节手段具有调节板,该调节板往该弹性手段的轴方向为可移动;调节 元件设置于该弹簧承载元件与该弹性手段交合的方向且使得该调节板动作,使得于该原稿 压合板开启状态下,可在该事务机器的前侧操作该调节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推动手段更包括一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与该第一转轴杆的位置相异的位置,且相对受压元 件组装为可摇动,该第一转轴杆于该组装元件的该等侧板间;一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相对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所设置的作动元件组装为可摇 动,且与该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可嵌合、伸缩地卡合;以及一弹性手段,弹性设置于该第一摇动弹簧承载元件与该第二摇动弹簧承载元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推动手段更包括一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中为可滑动,且相对受压元件为可滑动、 压触地设置,该受压元件的位置与该组装元件的该等侧板间的第一转轴杆的位置相异;一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中为可滑动,并压触作动元件,该作动元 件设置于升降元件,该升降元件设置于该支撑元件的活动端侧为可滑动;以及一弹性手段,弹性设置于该第一滑动弹簧承载元件与该第二滑动弹簧承载元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调节板具有第一调节板及第二调 节板,该第一调节板固定于该弹簧承载元件的内底部,该第二调节板与该第一调节板迭合, 并设置为可转动,其中该调节元件是使得该第二调节板转动的调节螺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调节元件为蜗轮,与该调节板的 外周所设置的齿部啮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调节板与该弹簧承载元件的内底 部一体成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其中该调节板螺锁于该弹簧承载元件内 所设置的公螺丝部,使得该调节板因该调节元件为可转动。
8.一种事务机器,是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
全文摘要
为了提供一种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事务机器,以简单构成使得使用者能够在事务机器的前侧利用螺丝起子等工具,容易且连续地微调节弹性手段的弹力,本发明以弹性手段构成推动手段,弹性手段的弹簧承载元件设置于组装元件或支撑元件的一侧。组装元件设置于事务机器的装置本体侧。支撑元件藉由第一转轴杆组装于该组装元件为可转动。弹性手段的弹力调节手段设置于弹簧承载元件且接收弹性手段的弹力。弹力调节手段具有调节板,调节板往弹性手段的轴方向为可移动。调节元件设置于弹簧承载元件与弹性手段交合的方向且使得调节板动作,使得于原稿压合板开启状态下,可在事务机器的前侧操作调节元件。
文档编号H04N1/00GK102137207SQ201010609608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8日
发明者近藤哲生 申请人: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