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059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移动终端中,都需要用到用户卡,以便于接收和拨打电话。

传统的固定用户卡的方式是:如图1所示,卡座01一侧设有缺口11,将用户卡02通过该缺口11嵌入进卡座01中,用卡座01的整个壳体进行固定,而卡座01固定在主板03上。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

1.在装卡或取卡的过程中,主板需要额外预留一部分空间用于放置用户卡,该空间不小于用户卡的长度,这样就会导致占用主板空间较多。

2.为了装卡或取卡,机壳在卡座处及出卡空间(用户卡取出占用空间)都是挖洞避让,这样在机壳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洞,造成机壳强度太弱,特别是当卡座位于整机边缘时,这时为了增强机壳强度,只能将整机弧度调小,将机壳做厚,这样会影响整机厚度及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用于解决采用传统方式将卡置于卡座中,会导致占用主板较多空间并且使整机厚度较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主板、用户卡,所述主板固定在所述机壳上,在所述机壳上对应所述主板的位置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主板形成一中间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用户卡可通过所述开口置于所述容置腔,在所述用户卡置于所述容置腔时,所述用户卡与所述主板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 通过在机壳上凹槽的两端设置两个弹性件,用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主板构成具有一开口的容置腔,将用户卡置于该容置腔或者从该容置腔取出。这样,在装卡的时候,只需要将用户卡先从中间开口伸入嵌入在第一弹性件上,而后顶在第一弹性件的顶端后再将用户卡的下端置入第二弹性件中,用户卡的底面放在主板上,与主板导通,从而实现放卡。在取卡的时候,再从中间开口处将用户卡倾斜取出。因为用户卡取放都是通过上方中间开口倾斜取放,主板上预留空间只需要保证用户卡可放入容置腔或从容置腔取出即可,而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因为水平方向从一个边缘开口处取放,从而还需要额外占用用户卡的长度的空间,因此,大大减少了空间的占用。另外,因为在凹槽两端设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相当于对凹槽进行了填充,因此,加强了机壳的强度。并且,弹性件的厚度就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卡座的厚度,而因为机壳强度的增强,也不需要额外增厚整机厚度,使得整机厚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放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用户卡置入容置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放置用户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用户卡置入容置腔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如图2-图7所示,包括机壳01、主板02、用户卡03,主板02固定在机壳01上,在机壳01上对应主板02的位置设有凹槽11,在凹槽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04和第二弹性件05,第一弹性件04、第二弹性件05和主板02形成一中间具有开口61的容置腔06,用户卡03可通过开口61置于容置腔06,在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用户卡03与主板02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 通过在机壳上凹槽的两端设置两个弹性件,用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主板构成具有一开口的容置腔,将用户卡置于该容置腔或者从该容置腔取出。这样,在装卡的时候,只需要将用户卡先从中间开口伸入嵌入在第一弹性件上,而后顶在第一弹性件的顶端后再将用户卡的下端置入第二弹性件中,用户卡的底面放在主板上,与主板导通,从而实现放卡。在取卡的时候,再从中间开口处将用户卡倾斜取出。因为用户卡取放都是通过上方中间开口倾斜取放,主板上预留空间只需要保证用户卡可放入容置腔或从容置腔取出即可,而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因为水平方向从一个边缘开口处取放,从而还需要额外占用用户卡的长度的空间,因此,大大减少了空间的占用。另外,因为在凹槽两端设有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相当于对凹槽进行了填充,因此,加强了机壳的强度。并且,弹性件的厚度就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卡座的厚度,而因为机壳强度的增强,也不需要额外增厚整机厚度,使得整机厚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并不是限定为中心的意思,是相当于凹槽的两端来说的,中心及中心向上或向下的位置均为中间的范围。

用户卡指的是Micro sim卡, Nano sim卡。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0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底面41和第一侧面42,第一底面4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411,第二连接部412,第三连接部413和止挡部414,在将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止挡部414用于对用户卡03进行止挡,在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用户卡03上端侧面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11、第三连接部413抵接,第二连接部412与主板02抵接。在通过开口将用户卡往容置腔中放置的时候,先使用户卡的一端塞入第一弹性件与主板形成的腔体中,用户卡往凹槽上方挤压,首先接触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具备弹性,所以用户继续向上挤压用户卡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发生形变,向朝向第一侧面的方向前进,一直到用户卡的上端侧面接触到止挡部,止挡部对用户卡进行止挡,使用户卡停止向朝向第一侧面的方向前进,这时,向水平方向放置用户卡,将用户卡下端挤压嵌入在第二弹性件与主板形成的腔体中,从而完成了用户卡的放置。而此时,由于用户卡完全位于容置腔中,用户卡距离止挡部又有一定距离,所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不再受到用户卡施加的朝向第一侧面方向的挤压力,恢复形变,变为初始状态。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抵在用户卡第一侧面上,给予用户卡一个远离第一侧面的力,与第二弹性件共同对用户卡进行限位,防止用户卡松动。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04位于凹槽11的一端,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机壳01上生成。第二弹性件05位于凹槽11的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相对的一端,第二弹性件05也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机壳01上生成。这样方式实现简单,并且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411上设有第一触点4111,第三连接部413上设有第三触点4131,第一触点4111及第三触点4131与用户卡03上端侧面抵接。通过设置第一触点和第三触点,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与用户卡的接触较好。

进一步地,第一底面41上设有第一缺口415,第二连接部412从第一缺口415一侧壁伸出,第二连接部412上设有第二触点4121,在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第二触点4121抵在主板02上。通过在第一底面上设有第一缺口,并且将第二连接部从第一缺口伸出,这样,在用户将用户卡置入容置腔中时,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触点可透过第一缺口接触到用户卡上表面,第二连接部发生形变,用户卡推进过程中, 第二触点一直与用户卡上表面接触,而在用户卡放置到容置腔后,用户卡与第二触点不接触,第二触点不再受到用户卡的支撑力,恢复初始状态,第二触点与主板接触。

进一步地,在第二连接部上设有斜板4122,在斜板4122靠近第一侧面42的一端设有第二触点4121。这样,在第二触点与主板接触时,斜板会给予用户卡一个向下和向后的力,防止用户卡向上和向朝向第一侧面的方向前进,进一步起到限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相比于止挡部更加远离第一侧面。这样使得装入用户卡时,用户卡先接触到第二连接部,再接触到止挡部。在用户卡完成装卡操作时,第二连接部可以对用户卡一个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止挡部414设在第一缺口415靠近第一侧面42的一端,止挡部414与第一底面41垂直。这样,止挡部可以对用户卡起到一个止挡的作用。

具体地,止挡部为翻边。这样比较容易实现,并且成本较低,止挡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第一底面41靠近第二弹性件05的一端设有翻边416。这样可以更加方便用户卡嵌入第一弹性件04中,并且避免用户卡与第一弹性件发生剐蹭行为,损坏用户卡。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411上设有第一挡板4112,第三连接部413上设有第二挡板4132,第一挡板4112,第三挡板4132用于对用户卡进行左右方向的限位。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0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底面51、第二侧面52、第三侧面53、第四侧面54,在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用户卡06下端侧面抵在第二侧面52上,第三侧面53、第四侧面54用于对用户卡左右方向进行限位。通过第二弹性件的第二底面,第二侧面,与主板构成另一容置的腔体,使用户卡另一端可以嵌入进去。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05上设有第二缺口55,用户卡03从第二缺口55露出。这样,在取出用户卡的时候,会比较方便。取卡的时候,可以通过该第二缺口向上推动用户卡。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缺口的大小及形状,本发明并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起到方便用户取卡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主板02上设有弹片21,用户卡03对应弹片21的位置设有金手指(图中未示出),在用户卡03置于容置腔06时,金手指通过弹片21与主板02实现导通。这样,即可实现用户卡接收来电及拨打电话的功能。

具体地,弹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主板上。

在用户卡置于容置腔后,弹片也会对用户卡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第一底面、第二底面也会对用户卡一个向下的作用力,防止用户卡松动。

在取卡时,通过第二缺口,沿着朝向第一侧面的方向推动用户卡,用户卡在运动过程中,第二触点会给予用户卡一个向下的力,因为用户卡下面还有弹片,所以用户卡在第二触点的力、弹片的力的作用下会出现跷跷板现象,但是由于用户卡还被第二弹性件压住,所以用户卡翘不起来,当用户卡碰到第一弹性件的止挡部时,用户卡的另一端已经完全脱离第二弹性件,所以用户卡就会翘起来,用户卡也就取出来了。

具体地,弹片为6个。弹片的位置与用户卡上的金手指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触点4111与第三触点4131到第一侧面42的距离相同,第一触点4111与第一侧面42的距离不小于2.5mm。

进一步地,止挡部414与第一侧面42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该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当装入用户卡的时候,用户卡往靠近第一侧面的方向前进,用户卡到达的极限位置是到止挡部414,到达止挡部414的时候,由于止挡部414的止挡作用,用户卡不再向前产生位移,此时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三连接部413随着用户卡的进入,跟着一起发生了形变,而在止挡部414和第一侧面42之间设定一定距离,就是为了给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留出形变的空间。

而第一连接部的第一触点,第三连接部的第三触点分别到止挡部的距离是用户卡需要的运动空间。 第一触点与第三触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可以共同对用户卡起到很好的定位作用。第一触点与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5mm,这样,在放入和取出用户卡时,都可以给用户卡一个后退的冗余空间,并给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一个形变的空间,使得用户卡可以顺利地放入和取出,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发生形变也有足够的空间

这样,第一触点与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为除去用户卡占用的空间外所需要额外设置的空间,这个空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卡座的长度(相当于用户卡长度)大大减少了。

第二触点到止挡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触点到止挡部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使得在用户卡置入容置腔时,第二连接部对用户卡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

具体地,移动终端为手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