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信息交互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2557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信息交互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终端随时进行医用信息交互成为用户的一种需要。

然而,目前现有的应用仅仅能满足用户浏览健康资讯信息,功能比较单一,而且向所有用户提供相同的医用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根据用户权限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医用信息交互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医用信息交互方法,能够根据用户权限为用户提供医用信息交互资源,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医用信息交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用信息交互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登录请求消息,根据所述登录请求消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登录界面信息;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登录界面信息发送的登录信息,所述登录信息包含用户ID;

根据所述用户ID查询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获取到所述用户ID对应的权限信息;

根据所述权限信息为所述用户分配医用信息资源;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医用信息交互请求消息;

根据所述医用信息交互请求消息利用所述医用信息资源与所述用户终端进行医用信息交互。

进一步的,在根据所述医用信息交互请求消息利用所述医用信息资源与所述用户终端进行医用信息交互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记录所述服务器和所述用户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生成的医用信息交互过程信息,提取所述医用信息交互过程信息中的用户健康信息,生成用户健康档案。

进一步的,在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登录请求消息,根据所述登录请求消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登录界面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注册请求消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注册登录界面信息;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注册界面信息发送的注册信息,利用所述注册信息进行注册。

进一步的,所述注册信息包含用户ID信息,根据所述用户ID信息确定用户属性级别,根据所述用户属性级别确定用户权限信息,生成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

进一步的,在根据所述用户ID查询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获取到所述用户ID对应的权限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登录信息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返回响应消息。

进一步的,所述医用信息资源具体包括:

网上自助挂号入口、医护人员资质介绍信息、各类疾病介绍信息、常见疾病预防信息、手术后注意事项信息、用药禁忌信息。

进一步的,在根据所述权限信息为所述用户分配医用信息资源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医用信息资源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利用分类后的医用信息资源与所述用户终端进行医用信息交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医用信息交互方法,能够根据用户权限为用户提供医用信息交互资源,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医用信息交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医用信息交互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用信息交互方法,实现于用户移动终端的应用中。常用的用户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医用信息交互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步骤包括:

步骤110,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登录请求消息,根据所述登录请求消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登录界面信息。

例如,用户在移动终端的桌面点击应用图标,进入该应用,用户点击应用首页中的登录区域,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信息,则服务器向用户终端发送登录界面信息。

在本步骤之前,用户终端需要先在服务器进行注册。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并根据注册请求消息向用户终端发送注册登录界面信息;接收用户终端根据注册界面信息发送的注册信息,利用注册信息进行注册。注册信息包含用户ID信息,根据用户ID信息确定用户属性级别,根据用户属性级别确定用户权限信息,生成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

具体的,用户在移动终端的桌面点击应用图标,进入该应用,用户点击应用首页中的注册区域,向服务器发送注册请求信息,则服务器向用户终端发送注册界面信息。注册界面中包含了需要用户输入的相关注册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号、医保卡号、手机号、登录密码、电子邮箱、是否为付费用户等,如果为付费用户则根据付费额度为用户设置属性级别,例如,三级用户对应的付费额度为“30元包月”;二级用户对应的付费额度为“150元包半年”;一级用户为“270元包年”。根据用户的属性级别确定用户具有哪些权限,生成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服务存储以上注册信息,形成用户注册信息数据库。

步骤120,接收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登录界面信息发送的登录信息,所述登录信息包含用户ID。

用户终端根据服务器发送的界面信息进行登录,向服务器发送登录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医保卡号、手机号等。

如步骤110中的例子,登录界面中显示需要输入登录信息,如用户ID和密码等,用户ID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医保卡号、手机号、电子邮箱等。

步骤130,根据所述用户ID查询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获取到所述用户ID对应的权限信息。

用户在进行注册时,已经利用用户ID和用户权限信息生成了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在该列表中,用户ID和用户权限信息具有对应关系,根据该用户ID能够查询到该用户对应的权限信息。

如步骤110中的例子,根据用户ID能够确定用户的属性级别,根据用户的属性级别能够确定该用户的用户权限。用户的级别越高,则具有的权限越大。一级用户权限大于二级用户的权限,二级用户的权限大于三级用户的权限。

在本步骤之前还包括:对登录信息进行验证,将登录信息中的用户ID和登录密码与用户注册信息数据库中的用户ID和登录密码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返回响应消息,提示登录成功。验证成功之后,才能根据用户ID查询用户ID-权限信息列表,得到该用户ID对应的权限信息。如果验证失败,服务器发送验证失败提示消息,说明该用户ID和/或登录密码并没有进行注册,为不合法用户,该用户不具有访问权限。验证失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用户ID未注册。服务器发送“该用户不存在”提示信息。

2、登录密码错误。说明该用户ID已注册,但是和该用户ID对应的登录密码输入有误,则提示“密码错误”,可以通过手机号或者电子邮箱找回密码。

步骤140,根据所述权限信息为所述用户分配医用信息资源。

根据用户ID获取到用户的权限信息,用户属性级别越高,具有的权限越大,能够获取到医用信息资源越多,一级用户获取到的医用信息资源多于二级用户,二级用户获取到的医用信息资源多于三级用户。

在本步骤之后还包括:对医用信息资源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利用分类后的医用信息资源与用户终端进行医用信息交互。

对医用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便于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也便于用户终端利用医用信息资源进行信息交互。

其中,医用信息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网上自助挂号入口、医护人员资质介绍信息、各类疾病介绍信息、常见疾病预防信息、手术后注意事项信息、用药禁忌信息。

网上自助挂号入口和各个医院的自助挂号页面进行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网上自助挂号入口进入到医院的自助挂号页面进行自助挂号。

医用信息资源还可以包括急救位置服务等,例如,用户在发现身体不适后,可以通过该应用将当前位置分享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根据该位置调配附近的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和救护车及时进行急救。

步骤150,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医用信息交互请求消息。

例如,用户点击“网上自助挂号”,则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进行网上自助挂号的请求消息。

又如,用户点击“用药禁忌信息”,则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用药禁忌信息咨询请求消息。

步骤160,根据所述医用信息交互请求消息利用所述医用信息资源与所述用户终端进行医用信息交互。

具体的,服务器根据用户输入的医用信息交互请求,利用该用户ID对应的用户权限获取到的医用信息资源,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医用信息交互。

例如,用户点击“网上自助挂号”,则服务器将按照医院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区的医院信息列表界面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点击“北京某医院”,则进入该医院的网上自助挂号界面,用户进入该界面进行自助挂号。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记录服务器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生成的医用信息交互过程信息,提取医用信息交互过程信息中的用户健康信息,生成用户健康档案。

具体地,服务器会将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进行存储,便于用户后续进行查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医用信息交互方法,能够根据用户权限为用户提供医用信息交互资源,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医用信息交互。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