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302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声转换装置,更具体涉及一种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声转换装置通常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但是人的耳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耳机的入耳部分的外形截面也为圆形。长方体或正方体状的电声环能装置入耳后,无法最大化的利用耳道或者耳机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最大化实现耳道或者耳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的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包括圆柱体状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圆柱体状壳体内的通过连接杆相连接的膜片组件和马达组件,所述膜片组件和所述马达组件均与所述圆柱体状壳体连接,所述膜片组件和圆柱体状壳体的底部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圆柱体状壳体的底部设有出音口,所述出音口和所述马达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膜片组件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组件包括线圈、U型电枢、磁铁框和两块磁铁,所述磁铁框内设有两块磁铁,所述线圈和所述磁铁框均与所述圆柱体状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U型电枢的一端和磁体框的外表面连接,所述U型电枢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线圈位于所述两块磁铁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膜片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膜片框、膜片和振板,所述振板的一边和膜片框重叠,所述振板的其余边和膜片框的内孔之间设有空隙,所述膜片框的外边缘和圆柱体状壳体的内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膜片框为长方形,膜片框的外边缘分别和圆柱体状壳体的内侧壁和两个内底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膜片组件和所述圆柱体状壳体的底部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U型电枢位于所述两块磁铁之间的端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振板连接。

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电声转换装置内部的部件放置在圆柱体状的壳体内,与耳机的入耳部分和人耳耳道相似,最大化实现耳道或者耳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的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圆柱体电声转化装置。如图1所示,该圆柱体电声转换装置包括圆柱体状壳体1以及位于圆柱体状壳体1内的马达组件2和膜片组件3。将电声转换装置内部的部件马达组件2和膜片组件3放置在圆柱体状的壳体1内,与耳机的入耳部分和人耳耳道相似,最大化实现耳道或者耳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马达组件2包括线圈21、U型电枢22、磁铁框23和两块磁铁24。磁铁框23内设有两块磁铁24。线圈21和磁铁框23均与圆柱体状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U型电枢22的一端和磁体框23的外表面连接,U型电枢22的另一端穿过线圈21位于两块磁铁24之间。U型电枢22可活动地穿设在线圈21中,U型电枢可活动地位于两块磁铁24之间。

膜片组件3包括依次连接的膜片框31、膜片32和振板33。膜片框31为设有类方形内孔的方形框体。膜片32具有弹性。膜片32覆盖膜片框31的方形内孔并与膜片框31粘贴连接。振板33朝向马达组件2。振板33的一边和膜片框31重叠,振板33的其余边与膜片框31的内孔之间设有空隙,便于振板33能够上下振动。膜片框31为长方形,膜片框31的外边缘分别和圆柱体状壳体1的内侧壁和两个内底部连接。膜片组件3和圆柱体状壳体1的底部垂直设置。振板33和U型电枢22位于两块磁铁24之间的端部通过连接杆4连接。

与连接杆4相对的圆柱体状壳体1的底部圆柱体状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音口11,出音口11和马达组件2分别位于膜片组件2的两侧。

电声转换装置的线圈21通电后,将U型电枢22电磁化,在两块磁铁24的作用下,U型电枢22上下往返运动,再通过连接杆4带动振板33振动,产生能量辐射通过出音口11扩散。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