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0176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



背景技术:

一般的耳机主要由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喇叭组件等组成,其中,采用动圈喇叭的耳机,壳体的背面通常设置有透气孔,以实现空气的流通。但现有技术采用动圈喇叭的耳机,其透气孔为简单的一个通孔结构,音质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可增强声音低频效果,从而改善耳机音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包括壳体、喇叭组件,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喇叭组件安装在容纳腔内,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出音件,壳体的背面设置有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容纳腔的后方设置有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是从前往后依次紧靠排列,且第三片体紧靠壳体背面的内侧;第一片体的后侧设置有第一螺旋凹槽,第一螺旋凹槽的内端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螺旋凹槽的外端设置有第一盲孔;第二片体的后侧设置有第二螺旋凹槽,第二螺旋凹槽的外端设置有与第一盲孔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螺旋凹槽的内端设置有第二盲孔;第三片体设置有与第二盲孔对应的第三通孔、与第二通孔对应的第四通孔;第一透气孔、第二透气孔均为通孔,第一透气孔与第三通孔对应,第二透气孔与第四通孔对应。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均与容纳腔的形状匹配,使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之间形成相互隔离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均为两片式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片体包括前第一片板、后第一片板;后第一片板设置有贯穿的第一螺旋通道,使前第一片板与后第一片板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凹槽;第一通孔包括前第一通孔、后第一通孔,后第一通孔位于第一螺旋通道的内端,前第一通孔与后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第一螺旋通道的外端设置有第一外端通孔,使前第一片板与后第一片板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一盲孔。

其中,所述第二片体包括前第二片板、后第二片板;后第二片板设置有贯穿的第二螺旋通道,使前第二片板与后第二片板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凹槽;第二通孔包括前第二通孔、后第二通孔,后第二通孔位于第二螺旋通道的外端,前第二通孔与后第二通孔位置对应;第二螺旋通道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内端通孔,使前第二片板与后第二片板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二盲孔。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喇叭组件发出的向前部分声音由出音件导出,向后部分声音依次经过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导出,而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分别设置由让声音通过的螺旋凹槽,延长了声音至外部透气的时间,所以让耳机音质产生变化,经实验得知可增强声音低频效果,带来更有层次的声音表现,从而改善耳机音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与喇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三片体与喇叭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容纳腔,12——出音件,13——第一透气孔,14——第二透气孔,2——喇叭组件,31——第一片体,311——第一螺旋凹槽,312——第一通孔,313——第一盲孔,32——第二片体,321——第二螺旋凹槽,322——第二通孔,323——第二盲孔,33——第三片体,331——第三通孔,332——第四通孔;31'——前第一片板,31''——后第一片板,311'——第一螺旋通道,312'——前第一通孔,312''——后第一通孔,313'——第一外端通孔,32'——前第二片板,32''——后第二片板,321'——第二螺旋通道,322'——前第二通孔,322''——后第二通孔,323'——第二内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包括壳体1、喇叭组件2。壳体1内设置有容纳腔11,喇叭组件2安装在容纳腔11内。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出音件12(可以是出音管或出音孔),壳体1的背面设置有第一透气孔13和第二透气孔14。容纳腔11的后方设置有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是从前往后依次紧靠排列,且第三片体33紧靠壳体1背面的内侧。第一片体3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螺旋凹槽311,第一螺旋凹槽311的内端设置有第一通孔312,第一螺旋凹槽311的外端设置有第一盲孔313;第二片体32的后侧设置有第二螺旋凹槽321,第二螺旋凹槽321的外端设置有与第一盲孔313对应的第二通孔322,第二螺旋凹槽321的内端设置有第二盲孔323;第三片体33设置有与第二盲孔323对应的第三通孔331、与第二通孔322对应的第四通孔332;第一透气孔13、第二透气孔14均为通孔,第一透气孔13与第三通孔331对应,第二透气孔14与第四通孔332对应。这样,如图2所示的箭头,构成一个声音的传递通道(或者说空气流通的回路),具体是,喇叭组件2发出的向后部分声音依次经过第一通孔312、第一螺旋凹槽311、第一盲孔313、第二通孔322,然后声音分为两路,一路(虚线箭头部分)经过第四通孔332直接导出外部,另一路(实线箭头部分)依次经过第二螺旋凹槽321、第二盲孔323、第三通孔331再导出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喇叭组件2发出的向前部分声音由出音件12导出,向后部分声音依次经过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导出,而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分别设置由让声音通过的螺旋凹槽,延长了声音至外部透气的时间,所以让耳机音质产生变化,经实验得知可增强声音低频效果,带来更有层次的声音表现,从而改善耳机音质效果。

优选的,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均与容纳腔11的形状匹配(例如均为圆形),使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之间形成相互隔离结构,仅通过孔位和螺旋凹槽与外部连通;而喇叭组件2也是将容纳腔11隔离为前后两部分,喇叭组件2发出的向前部分声音由出音件12导出,向后部分声音依次经过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第三片体33导出。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腔空气回路增强耳机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均为两片式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片体31包括前第一片板31'、后第一片板31'';后第一片板31''设置有贯穿的第一螺旋通道311',使前第一片板31'与后第一片板31''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一螺旋凹槽311;第一通孔312包括前第一通孔312'、后第一通孔312'',后第一通孔312''位于第一螺旋通道311'的内端,前第一通孔312'与后第一通孔312''位置对应;第一螺旋通道311'的外端设置有第一外端通孔313',使前第一片板31'与后第一片板31''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一盲孔313。

其中,所述第二片体32包括前第二片板32'、后第二片板32'';后第二片板32''设置有贯穿的第二螺旋通道321',使前第二片板32'与后第二片板32''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二螺旋凹槽321;第二通孔322包括前第二通孔322'、后第二通孔322'',后第二通孔322''位于第二螺旋通道321'的外端,前第二通孔322'与后第二通孔322''位置对应;第二螺旋通道321'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内端通孔323',使前第二片板32'与后第二片板32''在贴合时,构成所述第二盲孔323。

本实施例将第一片体31、第二片体32均为两片式结构的好处是:所有孔位均可以为贯穿的通孔、所有螺旋凹槽均为贯穿的螺旋通道,从而使各片体加工更简单、降低了生产难度。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