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8428发布日期:2019-02-15 22:5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带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譬如手机及平板电脑,显示屏的尺寸一般都与硬件尺寸相匹配,如果想使得显示屏具有更大的显示面积,硬件也需要随之变大,这样就使得产品的便携性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装配于所述壳体的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屏区域、第二屏区域以及衔接于所述第一屏区域与所述第二屏区域的可弯折屏区域;其中,通过所述可弯折屏区域的折叠或者展开,以使所述第一屏区域相对所述第二屏区域相对贴合或者展开。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柔性屏之间的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吸热模块、第一放热模块以及连接于所述吸热模块与所述第一放热模块的柔性连接段;

其中,所述第一放热模块对应于所述第一屏区域设置,所述吸热模块靠近所述第二屏区域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功率器件,所述柔性连接段对应于所述可弯折屏区域设置以配合所述可弯折屏区域折叠或者展开。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柔性连接段为波纹管。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柔性连接段内的毛细结构层,所述毛细结构层贴合于所述柔性连接段的内壁。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配合于所述吸热模块的第二放热模块,所述第二放热模块对应所述第二屏区域设置。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放热模块和所述吸热模块为连通的环路热管;其中,所述第二放热模块为所述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所述吸热模块为所述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热模块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所述第二放热模块为均热板;其中,所述功率器件及所述吸热管路贴合于所述均热板上,所述柔性连接段连通于所述环路热管。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热模块为均热板;其中,所述功率器件贴合于所述均热板,所述柔性连接段连通于所述均热板。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放热模块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所述环路热管连通于所述柔性连接段。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屏区域设置的均热板,所述放热管路位于所述均热板上。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放热模块为均热板,所述均热板连通于所述柔性连接段。

本公开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平板电脑。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该柔性屏具有可弯折屏区域,通过该可弯折屏区域的可弯折性,以适配显示装置的折叠和展开,从而满足显示装置的便携性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折叠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壳体1以及装配于壳体1的柔性屏2。该壳体1可以为柔性壳体,该壳体1与柔性屏2配合可以满足显示装置100的折叠,从而在实现大屏显示的同时满足便携性的需求。

其中,该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平板电脑及手机等。壳体1优选为金属壳体,从而便于热量的散发,以提高散热效率。该柔性屏2可以为柔性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由于oled采用塑料基板,而非常见的玻璃基板,其借助薄膜封装技术,并在面板背面粘贴保护膜,因此让面板变得可弯曲,不易折断。

优选地,该柔性屏2包括第一屏区域21、第二屏区域22以及衔接于第一屏区域21与第二屏区域22的可弯折屏区域23。该第一屏区域21、第二屏区域22及可弯折屏区域23为一整体结构,可以满足显示装置100的整体显示,从而具有较大屏的显示效果。在柔性屏2折叠时,可弯折屏区域23可以弯折以使第一屏区域21与第二屏区域22贴合;在柔性屏2使用时,该可弯折屏区域23展开且与第一屏区域21和第二屏区域22处于同一平面。

可选的,为配合柔性屏的折叠和展开,所述可弯折屏区域处对应的壳体为柔性材料制成。

可选的,为配合柔性屏的折叠和展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之间通过可弯折组件连接,其中,第一壳体部设置为与第一屏区域对应,第二壳体部设置为与第二屏区域对应。可选的,可弯折组件可以包括铰链组件。

可选的,该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与柔性屏2之间的散热系统,本公开的散热系统可以辅助显示装置100的内部散热。该散热系统包括吸热模块31、第一放热模块32以及连接于吸热模块31与第一放热模块32以构成回路的柔性连接段33。

其中,第一放热模块32对应于第一屏区域21设置,即第一放热模块32设置在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该第一放热模块32尽可能大地布满整个第一屏区域21,从而可以起到为第一屏区域21同时散热的目的。该吸热模块31靠近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的功率器件11(即显示装置100内的热源),该吸热模块31用于吸收功率器件11所产生的热量,并通过第一放热模块32的配合以将显示装置100内的热量均匀散开,最终通过金属壳体1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

该柔性连接段33对应于可弯折屏区域23设置,以配合可弯折屏区域23折叠或者展开。该柔性连接段33柔韧伸缩性,可以随着可弯折屏区域23的展开而展开,随着可弯折屏区域23的弯折而弯折,不会影响柔性屏2的折叠。本实施例中,该柔性连接段33为波纹管,该波纹管采用金属(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铝及铜等)材质制成。金属材质的波纹管具有很多的密封性能,并且具有反复弯折的抗疲劳能力,因此可以适用于本公开可折叠的显示装置100中。

优选地,该波纹管为扁平波纹管,该波纹管的高度尺寸小于宽度尺寸且高度尺寸与显示装置100的厚度方向一致,如此可以使波纹管满足显示装置100超薄的设计需求。

本公开的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柔性连接段33内的毛细结构层,该毛细结构层贴合于柔性连接段33的内壁,以使该毛细结构层构成液体通道,该毛细结构层所构成的空间构成蒸汽通道。该毛细结构层为采用不锈钢、铝及铜等金属丝网构成具有沟槽的腔体,通过散热系统内的蒸汽膨胀结合毛细结构层的毛细力共同为散热系统的内循环流体提供动力,从而完成热量携带和传递的过程。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该散热系统中的吸热模块31至少包括冷媒及蒸发器,该吸热模块31通过蒸发器吸热以使液态冷媒吸收热量汽化为带有热量的蒸汽,并通过柔性连接段33传递至第一放热模块32和第二放热模块34进行散热处理。

如图3至图5,该吸热模块为环路热管中的吸热管路。其中,该吸热管路贴合于功率器件,柔性连接段连通于该吸热管路。如图6至图8所示,该吸热模块为均热板。其中,功率器件贴合于均热板,柔性连接段连通于均热板。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和图12所示,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其中,该放热管路包括多道弯曲设置的管路,该环路热管连通于柔性连接段33,并通过柔性连接段33连通于吸热模块31。具体地,可弯折屏区域23对应设有两个柔性连接段33,两个柔性连接段33分别连接第一屏区域21对应的环路热管和第二屏区域22对应的吸热模块31,以使该散热系统形成回路。当然,本公开的散热系统还可以包括不限于一条环路热管,还可以由至少两条的环路热管连通吸热模块31组成。本实施例中,该放热管路的布局尽可能地布满第一屏区域21,不仅可以增加散热面积,还可以为第一屏区域21进行散热。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7、图10和图13所示,第一放热模块32为均热板,均热板连通于柔性连接段33,具体地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柔性连接段33连接吸热模块31。该均热板可以尽可能多地布满第一屏区域21,不仅可以增加散热面积,还可以为第一屏区域21进行散热。

其中,该均热板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结构的真空腔体,通常由铜制成。当热由热源传导至蒸发区时,腔体里的冷却液在低真空度的环境中受热后开始产生冷却液的气化现象,此时吸收热能并且体积迅速膨胀,气相的冷却介质迅速充满整个腔体,当气相工质接触到一个比较冷的区域时便会产生凝结的现象。借由凝结的现象释放出在蒸发时累积的热,凝结后的冷却液会借由微结构的毛细管道再回到蒸发热源处,此运作将在腔体内周而复始进行。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8、图11和图14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对应设置有环路热管与均热板35的组合。具体地,散热系统还包括对应第一屏区域21设置的均热板35,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位于均热板35上。该实施例中,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环路热管与均热板35的配合使用,从而实现热量由热源向均热板35的传递扩散,最大限度增加自然散热表面积。其中,环路热管与均热板35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贴合组合而成。

如图9至图14所示,本公开的散热系统还包括配合于吸热模块31的第二放热模块34,该第二放热模块34对应于第二屏区域22。该第二放热模块34用于将第二屏区域22内的热量均匀散开,最终通过金属壳体1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该第二放热模块34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地增强显示装置100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该第二放热模块34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该第二放热模块34和吸热模块31为连通的环路热管,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其中,放热管路包括多道弯曲设置的管路。在又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放热模块34为均热板。其中,功率器件11设置于均热板上,柔性连接段33连通于均热板。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均热板。其中,功率器件及吸热管路贴合于均热板上,柔性连接段33连通于环路热管。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该第二放热模块34、吸热模块31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与第一屏区域21对应的放热方式的各个实施例相互任意组合,相互之间通过柔性连接段33配合连通。以下以其中各个实施例为例作具体介绍:

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吸热管路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2形成连通的回路。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均热板。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中的吸热管路,该吸热管路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均热板连通。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进一步地,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设有均热板35。放热管路可以通过贴合或者焊接在均热板35上,通过放热管路与均热板35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吸热管路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2形成连通的回路。

第四实施例

如图6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均热板,功率器件11设置于该均热板上。均热板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2连通。

第五实施例

如图7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均热板。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均热板,功率器件11设置于该均热板上。均热板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2连通,两侧均热板与柔性连接段33形成内循环系统,实现热量由热源向均热板的传递扩散,最大限度增加自然散热表面积。

第六实施例

如图8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进一步地,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设有均热板35。放热管路可以通过贴合或者焊接在均热板35上,通过放热管路与均热板35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与吸热模块31,该吸热模块31为均热板,功率器件11设置于该均热板上。均热板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2连通。

第七实施例

如图9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该吸热模块31与第二放热模块34为连通的环路热管,该环路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第八实施例

如图10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该第一放热模块32为均热板。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该吸热模块31与第二放热模块34为连通的环路热管,该环路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第九实施例

如图11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进一步地,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设有均热板35。放热管路可以通过贴合或者焊接在均热板35上,通过放热管路与均热板35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环路热管的放热管路,该吸热模块31与第二放热模块34为连通的环路热管,该环路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第十实施例

如图12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均热板,吸热管路及功率器件11均设置在该均热板上,该吸热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第十一实施例

如图13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均热板。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均热板,吸热管路及功率器件11均设置在该均热板上,该吸热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第十二实施例

如图14所示,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第一放热模块32,第一放热模块32为环路热管中的放热管路。进一步地,该第一屏区域21与壳体1之间对应设有均热板35。放热管路可以通过贴合或者焊接在均热板35上,通过放热管路与均热板35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第二屏区域22与壳体1之间对应布局功率器件11、吸热模块31及第二放热模块34。该吸热模块31为环路热管的吸热管路,第二放热模块34为均热板,吸热管路及功率器件11均设置在该均热板上,该吸热热管通过柔性连接段33与第一放热模块34连通。

本公开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在柔性屏的折叠位置处设置有柔性连接段,以适配显示装置的折叠和展开,从而满足显示装置的便携性需求;同时利用通过该柔性连接段进行热量传递而实现显示装置内部的散热。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