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132发布日期:2019-03-22 19:3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发声器件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相关技术的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的磁路系统,所述盆架、振动系统及所述磁路系统共同围成后腔,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磁碗,所述磁碗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向振动系统方向弯折延伸的侧壁。磁碗的底壁开设泄漏孔并设置阻尼件盖设固定于所述泄漏孔,以实现声压平衡。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发声器件的所述泄漏孔呈对称方式开设两个,对应的所述阻尼件也包括两个,因此,将所述阻尼件固定时需要粘贴两次,组装效率低,不利于实现自动化装配。

因此,实有必须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效率高且适用于自动化组装的发声器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的磁路系统;所述盆架、所述振动系统以及所述磁路系统共同围成后腔;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磁碗和透气隔离组件,所述磁碗包括底壁以及贯穿所述底壁设置的两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后腔连通;所述透气隔离组件固定于所述底壁且完全盖设所述通孔;所述透气隔离组件包括透气阻尼片以及分别贴设于所述透气阻尼片相对两端的两片背胶,两片所述背胶分别环绕两个所述通孔设置,所述背胶将所述透气阻尼片固定于所述底壁且使所述透气阻尼片完全覆盖所述通孔。

优选的,所述透气隔离组件贴设固定于所述底壁的远离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底壁的远离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向所述振动系统方向凹陷形成收容槽,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收容槽设置,所述透气隔离组件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

优选的,所述收容槽的深度为0.05mm。

优选的,所述透气阻尼片包括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延伸的延伸部,所述背胶分别固定于所述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盖设于两个所述通孔。

优选的,所述磁碗还包括由所述底壁相对两侧分别弯折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盆架,两个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底壁的另外相对两侧。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的所述透气隔离组件包括透气阻尼片以及分别贴设于所述透气阻尼片相对两端的两片背胶,通过所述背胶将所述透气阻尼片固定于所述底壁且使所述透气阻尼片同时完全覆盖所述底壁上的两个所述通孔,即只需要粘贴一次即可将两个通孔同时覆盖,有效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器件100,包括盆架1、分别固定于盆架1的振动系统2和磁路系统3以及透气隔离组件4。

所述磁路系统3用于驱动所述振动系统2振动发声。所述盆架1、所述振动系统2及所述磁路系统3共同围成后腔(未标号),用于提升所述发声器件100的低频声学性能。

所述磁路系统3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磁碗31和固定于所述磁碗 31的磁钢32。

所述磁碗31包括底壁311、由所述底壁311的相对两侧弯折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侧壁312及贯穿所述底壁311设置的至少两个通孔313。所述通孔313与所述后腔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磁碗31也可只包括底壁311而不设置侧壁312,此时的磁碗31可为一平板状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313包括两个且相互间隔设置。当然,所述通孔313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主要用于所述后腔平衡声压。

更优的,两个所述通孔313关于所述底壁311的中心呈对称设置,该对称结构使得所述后腔内的声压调节更平衡。

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侧壁312位于所述底壁311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通孔313分别设于所述底壁311的另外相对两侧。比如,所述发声器件100呈矩形,两个所述侧壁312位于所述底壁311长轴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通孔313位于所述底壁311短轴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声器件100并不限于矩形,也可为圆形或其它形状,这都是可行的,其通孔313设置位置的原理一样。

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盖设所述通孔313用于阻挡外部异物颗粒进入所述后腔,保护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可靠性;同时允许所述后腔内的气流与外界空间流通,通过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改变所述后腔的阻尼大小,进而改善其低频失真,提高声学性能。

具体的,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包括透气阻尼片41以及分别贴设于所述透气阻尼片41相对两端的两片背胶4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阻尼片41包括本体部411和由所述本体部 411的两端分别延伸的延伸部412。两个所述延伸部412分别盖设于两个所述通孔313。

所述背胶42分别固定于所述延伸部412,两片所述背胶42分别设计呈环形结构,且分别环绕两个所述通孔313设置,所述背胶42将所述透气阻尼片41固定于所述底壁311且使所述透气阻尼片41完全覆盖所述通孔 313。上述结构中,所述透气阻尼片41为一整体结构,当其固定于所述底壁311时只需要贴设一次即可将两个所述通孔311完全覆盖,无需分两次分别贴设覆盖两个所述通孔311,从而有效提高了所述扬声器100的生产装配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贴设固定于所述底壁311的远离所述振动系统2的一侧,以尽量避免减少所述后腔的体腔,保证其低频声学性能。

更优的,所述底壁311的远离所述振动系统2的一侧向所述振动系统 2方向凹陷形成收容槽3111,比如所述收容槽3111的深度为0.05mm。

所述通孔313贯穿所述收容槽3111设置,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槽3111内。所述收容槽3111的设置一方面降低了所述扬声器100的整体产品厚度,节省其占用的空间,利于其微型化发展;另一方面对所述透气隔离组件4形成限位,增加其固定强度,提高稳定性。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的所述透气隔离组件包括透气阻尼片以及分别贴设于所述透气阻尼片相对两端的两片背胶,通过所述背胶将所述透气阻尼片固定于所述底壁且使所述透气阻尼片同时完全覆盖所述底壁上的两个所述通孔,即只需要粘贴一次即可将两个通孔同时覆盖,有效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