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74134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投影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该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且不与该壳体的多个侧壁和顶部接触,该壳体的底部具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一结合部,该发声装置的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二支撑结构可藉由该第一结合部伸出该底部,以与该第一平面相配合,当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当该发声装置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该壳体不会因与该发声装置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造成杂音产生,以及避免影响该电子装置的功能使用。
【专利说明】
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音响且音响播放时不会与投影装置的壳体产生共振的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投影装置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者视频投射到屏幕上的设备,达到大屏幕的投影显示方式来提供收看者极佳的呈现与视觉效果。为了增加投影装置的附加价值,在投影装置的内部加入了发声装置,以使投影装置在提供视觉体验的同时提供较佳的听觉体验,即同时提供给使用者良好的视听体验,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0003]但是,将发声装置加入投影装置中,即使使得发声装置不与壳体的侧壁和顶部接触,但由于发声装置受重力而需要壳体提供一个支撑力,因此发声装置还是会不可避免的与壳体的底部接触,而投影装置的壳体的底部与音响接触,会造成以下问题:当发声装置在播放声音时,发声装置的振动会带动与其接触的投影装置的振动,即投影装置会与发声装置产生共振,造成杂音或者影响投影装置的显示功能。因此,将发声装置加入投影装置内部,需要避免发声装置在播放时与投影装置产生共振,实现在发声装置提供良好听觉体验的同时,又不影响投影装置的正常显示画面功能。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投影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通过使发声装置与投影装置之间产生间隙,来避免发声装置与投影装置因为接触而产生共振。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该电子装置包括:
[0007]壳体,具有多个侧壁以及相对的顶部与底部,该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一结合部,该第一支撑结构支撑该壳体于该第一平面上,且该底部具有第一底面;以及
[0008]发声装置,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且不与该多个侧壁和该顶部接触,该发声装置具有第二底面,该第二底面与该第一底面相对,且该第二底面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结合部对应设置,其中该第二支撑结构可藉由该第一结合部伸出该底部,以与该第一平面相配合;
[0009]其中,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接触;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0010]较佳的,该第一支撑结构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一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二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或者,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均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
[0011 ]较佳的,当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一支撑结构接触该第一平面,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接触,该第二支撑结构藉由该第一结合部全部伸出该底部,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平面接触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悬空。
[0012]较佳的,当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均抵顶该第一平面,且该第二底面高于该第一底面。
[0013]较佳的,当该发声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二状态;当该发声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
[0014]较佳的,第二支撑结构为锥形结构;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结合部结合的至少一侧面为斜面。
[0015]较佳的,该第一结合部为孔洞。
[0016]较佳的,该发声装置具有至少一对第二支撑结构,且每对第二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该第二底面。
[0017]较佳的,该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该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二底面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之外,且每对第一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底部。
[0018]较佳的,该电子装置为投影装置。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该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且不与该壳体的多个侧壁和顶部接触,该壳体的底部具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一结合部,该发声装置的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二支撑结构可藉由该第一结合部伸出该底部,以与该第一平面相配合,当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当该发声装置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该壳体不会因与该发声装置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造成杂音产生,以及避免影响该电子装置的功能使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发声装置11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壳体10的底部103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于第一状态下的沿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于第二状态下的沿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27]参见图1-图6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发声装置1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壳体10的底部103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于第一状态下的沿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0于第二状态下的沿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电子装置100放置于第一平面12上。本发明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发声装置U。下面对电子装置100的各组件的具体功能进行描述。另外,为便于说明,特定义具有两两彼此垂直的X轴、Y轴以及Z轴,其中X轴、Y轴共同限定第一平面12。
[0028]壳体10具有多个侧壁101以及相对的顶部102与底部103,底部103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1031和第一结合部1032,第一支撑结构1031支撑壳体10于第一平面12上,且底部103具有第一底面1030。
[0029]发声装置11设置于壳体10内部且不与多个侧壁101和顶部102接触,发声装置11具有第二底面111,第二底面111与第一底面1030相对,且第二底面111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112,第二支撑结构112与第一结合部1032对应设置,其中第二支撑结构112可藉由第一结合部1032伸出底部103,以与第一平面12相配合。
[0030]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所示,电子装置1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接触,即当发生装置11不工作时,发声装置11可与壳体10接触,以使发声装置11固定于壳体10的底部103,且不会影响电子装置100本身的功能使用;于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之间具有间隙13,如此,当发声装置11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壳体10不会因与发声装置11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造成杂音产生,以及避免影响电子装置100的功能使用,使得使用者既可以获得发声装置11提供的良好视听体验,也可以获得电子装置100本身功能的良好体验。
[0031]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当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支撑结构1031接触第一平面12,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接触,第二支撑结构112藉由第一结合部1032全部伸出底部103,第二支撑结构112与第一平面12接触或者第二支撑结构112悬空,即发声装置11受第一底面1030抵顶而使得第二支撑结构112刚好接触该第一平面或者被抵顶而导致第二支撑结构112被架空,如此,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接触,发声装置11位于壳体10的底部103上,以使壳体10的底部103对发声装置11起到固定作用。
[0032]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当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支撑结构1031和第二支撑结构112均抵顶第一平面12,且第二底面111高于第一底面1030。进一步的,当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支撑结构112支撑发声装置11于第一平面12,且第二支撑结构112受第一平面12抵顶而藉由第一结合部1032部分伸出底部103,使得第二底面111高于第一底面1030,从而使得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当发声装置11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壳体10不会因与发声装置11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产生杂音,以及避免影响电子装置100的功能使用。
[0033]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支撑结构1031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第一支撑结构1031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具体而言,当电子装置100处于该第一状态时,通过调整第一支撑结构1031以降低第一底面1030的高度,使第一底面1030低于第二底面111,即电子装置100从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当电子装置100处于该第二状态时,通过调整第一支撑结构1031以提高第一底面1030的高度,使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接触且第二支撑结构112刚好接触第一平面12或者悬空,即电子装置100从该第二状态转变为该第一状态。例如,第一支撑结构1031与底部103螺接,通过旋转操作第一支撑结构1031来调整底部103与第一平面12之间的距离,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或者,通过拉拔第一支撑结构1031来调整底部103与第一平面12之间的距离,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
[0034]进一步的,当发声装置11处于工作状态时,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如此,当发声装置11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壳体10不会因与发声装置11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造成杂音产生,以及避免影响电子装置100的功能,使得使用者既可以获得发声装置11提供的良好视听,也可以获得电子装置100本身功能的良好体验。当发声装置11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电子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发声装置11位于壳体10上,壳体10支撑发生装置11,以对发声装置11起到固定作用,例如可以避免移动电子装置100时对发声装置11造成损害。假设,在搬运电子装置100时,如果电子装置100处于该第二状态,那么当电子装置100被搬起时,因第一底面1030与第二底面111之间具有间隙,壳体10首先相对发声装置11被快速抬高,直至第一底面1030被快速抬高至与第二底面111接触,然后发声装置11受壳体10抵顶而与壳体10—起被抬起,但是由于这个过程非常快速,因此,壳体10相对发声装置11被抬高至与第二底面111接触的过程是一个碰撞的过程,而电子装置100与发声装置11都是精密电子产品,这种碰撞会一定程度上损坏电子产品100与发声装置11,且,重新放下电子装置100时,发声装置11的第二支撑结构112首先接触放置面,然后是第一支撑装置1031接触放置面,这个放置过程如果快了,也是会对电子装置100和发声装置11造成损害。当然,使用者也可以轻拿轻放且放缓动作,但是相对麻烦,且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这么做到,因此存有隐患,不利于电子装置100和发声装置11的使用寿命的延长。
[0035]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结构112为锥形结构,且该第二支撑结构112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121和第四端1122,第二支撑结构112的第三端1121与第二底面111结合,且该第三端1121于该第一平面的投影面积大于第四端1122于该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当电子装置100于第一状态时,第三端1121与第一结合部1032配合,第二支撑结构112的第三端1121与第一结合部1032的配合限定了发声装置11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关系,且,当电子装置100自该第一状态向该第二状态转变时,电子装置11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关系只会从该Z轴方向发生变化,于该X轴向和该Y轴向不会发生变化,第一结合部1032不与第二支撑结构112的第三端1121配合,而与第二支撑结构112的位于第三端1121和第四端1122之间的部分配合或者与第四端1122配合,由于第二支撑结构112的于第三端1121和第四端1122之间的部分或者第四端1122于第一平面12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三端1121于第一平面12上的投影面积,因此,保证了于该第二状态时,第二支撑结构112不会与第一结合部1032接触,进一步确保了壳体10不会与发声装置11产生共振,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112亦可以设计成与第一结合部1032结合的至少一侧面为斜面,具体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再赘述。
[0036]如图3所示,第一结合部1032为孔洞,第二支撑结构112可藉由该孔洞伸出壳体10,但不以此为限。例如,为了防止灰尘,于孔洞处可以覆盖弹性膜,且不影响电子装置100于该第一状态和该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具体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再赘述。
[0037]进一步的,发声装置11具有至少一对第二支撑结构112,且每对第二支撑结构112对称设置于第二底面111。于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发声装置11具有四个第二支撑结构112,第二底面1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11和第二侧1112,四个第二支撑结构112中的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12位于或邻近第一侧1111,另外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12位于或邻近第二侧1112,以平衡受力以及稳定支撑发声装置11。
[0038]进一步的,壳体10上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1031,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1031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底面111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之外,且每对第一支撑结构1031对称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103。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031,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031于第一平面12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底面111于第一平面12的正投影之外,且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031于第一平面12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底面111于第一平面12的正投影的相对的两侧,此种配合可以使得通过调节第一支撑结构1031和/或第二支撑结构112可以准确、直观的实现电子装置100于该第一状态和该第二状态的转换。
[0039]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112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第二支撑结构112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例如,第二支撑结构112与底部103螺接,通过旋转调整第二支撑结构112,以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或者,通过拉拔来调整第二支撑结构112,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或者。亦或者,第一支撑结构1031和第二支撑结构112均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第一支撑结构1031和第二支撑结构112使电子装置100选择性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具体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再赘述。
[0040]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为投影装置,用于投射影像,提供视觉体验的同时提供较佳的听觉体验,即同时提供给使用者良好的视听体验。
[0041]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该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且不与该壳体的多个侧壁和顶部接触,该壳体的底部具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一结合部,该发声装置的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二支撑结构可藉由该第一结合部伸出该底部,以与该第一平面相配合,当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如此,当该发声装置因发声而产生振动时,该壳体不会因与该发声装置接触而产生共振,进而避免造成杂音产生,以及避免影响该电子装置的功能使用。
[0042]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子装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多个侧壁以及相对的顶部与底部,该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一结合部,该第一支撑结构支撑该壳体于该第一平面上,且该底部具有第一底面;以及 发声装置,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且不与该多个侧壁和该顶部接触,该发声装置具有第二底面,该第二底面与该第一底面相对,且该第二底面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结合部对应设置,其中该第二支撑结构可藉由该第一结合部伸出该底部,以与该第一平面相配合; 其中,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接触;该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之间具有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结构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一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二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或者,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均为可调结构,通过调整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使该电子装置选择性处于该第一状态或者该第二状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一支撑结构接触该第一平面,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面接触,该第二支撑结构藉由该第一结合部全部伸出该底部,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平面接触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悬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一支撑结构和该第二支撑结构均抵顶该第一平面,且该第二底面高于该第一底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发声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二状态;当该发声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该电子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结构为锥形结构;或者该第二支撑结构与该第一结合部结合的至少一侧面为斜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部为孔洞。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声装置具有至少一对第二支撑结构,且每对第二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该第二底面。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该至少一对第一支撑结构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位于该第二底面于该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之外,且每对第一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该壳体的该底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为投影装置。
【文档编号】H04N9/31GK105828054SQ20161018235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卢仁凯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