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065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主题是权利要求中定义的电梯系统。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通常具有电梯轿厢和配重,所述电梯轿厢和配重在一电梯竖井内或沿一露在外面的导向装置移动。为产生移动电梯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带有至少一个主动轮的驱动装置,所述主动轮通过承载和驱动机构对电梯轿厢和配重进行承载和将必要的驱动力传递给电梯轿厢和配重。
下面将承载和驱动机构称作承载机构。
电梯系统分为采用作为承载机构的具有圆形截面的的钢丝缆索的电梯系统和具有扁平的皮带状的承载机构的电梯系统。
在WO99/43593中披露了具有不同的设置的扁平皮带状的承载机构的电梯系统。所述专利申请的电梯具有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电梯轿厢外面的竖井空间内并通过至少一个主动轮作用在不同设置的与电梯轿厢有效连接的扁平的承载机构上,使电梯轿厢上/下移动。为了使在承载机构上出现的拉力和在主动轮上必要的曳引力减半,在几个公知的承载机构的设置中对电梯轿厢和配重的悬挂作为2∶1悬挂系统加以实施。
所述的2∶1悬挂系统系指一种系统,其中通过一个主动轮被驱动的承载机构对电梯轿厢和/或一个配重进行移动,其中承载机构的设置应使其与主动轮接触的段以电梯轿厢和/或配重的两倍的速度移动。承载机构的设置应使其对至少一个主动轮和至少分别位于电梯轿厢和配重的换向轮环绕,和其端部固定在电梯竖井的上面的范围内。
所有在WO 99/43593所示的具有2∶1悬挂系统的方案中都需要附加的换向轮和导轮。主动轮以及换向轮或导轮出于对空间的最佳的利用和采用具有最小的输出转矩的驱动电机的考虑应具有尽可能小的直径。
采用这种电梯设备的经验表明,就所采用的承载机构的寿命而言不能达到预期值,这意味着,常常明显由于因弯曲应力导致的材料缺陷必须提前对所述承载机构加以更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所述方式的改进的电梯系统,所述系统可以减少或克服已知系统中存在的缺点,及提出一种系统,其中在保留有关充分利用空间和必要的驱动电机的转矩的所述优点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小承载机构的弯曲力矩。
在权利要求中对实现所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做了定义。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主动轮的驱动装置、一个电梯轿厢和至少一个配重以及优选为扁平皮带状的承载机构。电梯轿厢以及至少一个配重具有至少一个承载轮。承载机构与主动轮和承载轮共同构成至少一个用于轿厢和配重的2∶1悬挂系统,其中分别根据2∶1-悬挂系统的设置方式还需要一个或多个换向轮。主动轮、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换向轮以及具有其承载轮的电梯轿厢和配重的设置应使承载机构环绕主动轮以及承载和换向轮时始终被同向弯曲。
在从属权利要求2至18对本发明的有益的设计和进一步设计做了表述。
下面将对照实施例和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说明。图中示出

图1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其中在电梯轿厢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驱动电机和分别一个2∶1悬挂系统;图2为根据图1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图3示出根据图1和2的电梯系统,所述系统只具有一个驱动电机以及一个位于两个主动轮之间的连接轴;图4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其中具有唯一一个驱动电机和设置在电梯轿厢侧的2∶1悬挂系统;图5为根据图4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具有唯一一个驱动电机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其中2∶1悬挂系统以下兜绕方式对电梯系统进行承载;图7为图6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图8为根据图6的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但其中具有两个驱动电机;图9为根据图8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图10示出用于本发明电梯系统的作为楔形筋-皮带的承载机构;
图11示出用于本发明电梯系统的作为齿带的承载机构;图12示出作为人字齿齿带的承载机构,和图13示出作为圆弧齿齿带的承载机构。
图1和2的分别为一个在电梯竖井1中设置的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其中在电梯轿厢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驱动电机2和分别具有一个2∶1-悬挂系统。电梯轿厢3利用轿厢导靴4在两个轿厢导轨5上被导向和沿所述轿厢导轨5垂直移动。电梯轿厢3在其下面的范围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轿厢承载轮7,所述承载轮的平面平行于电梯轿厢3的侧壁并以对电梯轿厢侧壁很小的间隔延伸。在电梯轿厢3的两侧分别有一个配重8利用配重导靴9在两个配重导轨10被导向并上/下移动。每个配重8具有一个配重承载轮11。驱动电机2分别安装在电梯竖井顶部侧面设置的机器平台14上,所述机器平台如图1所示支撑在固定在电梯竖井1内的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导轨5、10上,但所述机器平台也可直接固定在竖井壁上。其分别面向电梯竖井1的侧壁和相互对准的输出轴15上分别安装有一个主动轮16。该主动轮16设置在分别配合的驱动电机2和相邻的电梯竖井1的侧壁之间和垂直设置在分别配合的配重8的配重承载轮11的上方,其中配重承载轮的平面平行于电梯轿厢3的侧壁并与上述的轿厢承载轮7的情况相同以与电梯轿厢的侧壁相同的侧间隔延伸。在与主动轮16和轿厢承载轮7相同的平面上,在电梯轿厢3的两侧分别有一个换向轮17固定在机器平台14上。利用一承载机构18并通过至少另一个承载机构轮将电梯轿厢2和两个配重8相互连接,使电梯轿厢3的提升促使配重8的下降和反之也是如此。为实现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升/降,主动轮16使承载机构18移动。在本电梯系统中,在电梯轿厢3两侧的承载机构18分别如图1的侧视图所示进行设置。在图中所示,承载机构18的一端固定在主动轮16左侧的下方的机器平台14上,从此处开始承载机构垂直向下延伸,逆时针以180°包绕配重承载轮11,垂直向上伸展到主动轮16的右侧,逆时针以90°包绕主动轮16,在主动轮16的上方水平向左延伸到换向轮17的上侧,逆时针以90°包绕换向轮17,垂直向下伸展到轿厢承载轮7的左侧,以180°包绕轿厢承载轮7并从轿厢承载轮的右侧开始垂直向上延伸到其第二个位于换向轮17右侧的固定点上。主动轮16、换向轮17、轿厢承载轮7、配重承载轮11和承载机构18构成电梯轿厢3的2∶1-悬挂系统和配重8的2∶1-悬挂系统。
在图中示出分别作为各个承载机构索的所述的承载机构。但通常在实际的电梯系统中设置有多个平行的承载机构索,其中承载机构索对承载机构轮进行包绕,其中多个承载机构索相应地对宽的承载机构轮包绕。
在下面“承载结构轮”的概念涵盖所有诸如主动轮、换向轮、承载轮等与承载机构18配合的滚轮。
从图1和上述说明的表述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这种2∶1-悬挂系统保证了承载机构18在包绕主动轮、承载轮和换向轮时始终同向弯曲。此点导致对承载机构18加载的载荷作为重复载荷,而不是作为交变载荷出现,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导致疲劳断裂的弯曲加载的次数和随之延长承载机构18的寿命。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如图中所示,在电梯系统3相对侧具有一以中间平面为基准对称的第二个具有第二个驱动电机2的2∶1-悬挂系统。
可以利用一个连接轴使图1和2所示的输出轴15的转动相互同步。
图3示出电梯的变型方案,所述方案基本与图1和2所示的电梯系统相同,但仅用唯一一个驱动电机2替代两个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包括一个作用于两个主动轮16的输出轴21或对这种输出轴驱动。
在图4和5中示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其中电梯轿厢4利用一个具有轿厢导靴4的背囊框架23在侧面设置的轿厢导轨5上被导向。一个基本设置在电梯轿厢3翼侧的驱动电机2用于实现对电梯的驱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机器平台14上,所述机器平台支承在电梯轿厢3导轨和一个配重8的导轨上。其中驱动电机2通过主动轮16作用在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2∶1-悬挂系统上,所述悬挂系统与图1和2所示和上面所述的2∶1悬挂系统相同,和其中承载机构始终同向弯曲。
为了改善2∶1-悬挂系统的牵引能力,即为了提高在承载机构1 8上的可支配的拉力,在图1至5中所示的电梯系统中可以用附加的驱动电机2取代换向轮,或者可以设置传动机构-例如皮带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用于将转矩从输出轴15传递给换向轮17。在图6和7中示出这种传动机构30并结合图示做了说明。
在图6和7中示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一个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2∶1-的悬挂系统,其中承载机构18始终被同向弯曲。承载机构18在此的设置应使承载机构实际上完全环绕电梯轿厢3,其中在轿厢底部的两侧设置有轿厢承载轮7,所述轿厢承载轮的外圆分别从侧面略突出于电梯轿厢3,和由承载机构18将承载和驱动力传递到电梯轿厢3上。电梯轿厢3和配重8以通常的方式在图中未示出的导轨上被导向。
在电梯系统的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梯竖井1的顶部范围内的侧面固定有一个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作用于具有两个主动轮16的输出轴15上。在输出轴15上附加有一个制动器26,所述制动器用于对电梯轿厢3和配重8进行掣停。在电梯竖井1的与驱动电机2相对侧的顶部范围内,两个与所述主动轮16对准的承载机构18的换向轮17设置在换向轮座27上,其中所述换向轮17实际上在设置在配重8上的配重承载轮11的上方垂直设置。
当承载机构轮的轮平面在一共同的平面上时,多个承载机构轮(主动轮、换向轮、承载轮)相互“对准”。
承载机构18的两端以距左侧的轿厢壁很小的水平间隔固定在竖井顶部范围内。所述的换向轮支座27作为两端的保持件。承载机构18从其位于轿厢壁附近的固定点开始垂直向下延伸到左侧的轿厢承载轮7,逆时针以90°包绕所述轿厢承载轮7,向右侧的轿厢承载轮7水平伸展,逆时针以90°包绕所述右侧的轿厢承载轮7,从此处开始垂直向上延伸到主动轮16的右侧,逆时针以90°包绕所述主动轮16,水平向左伸展到换向轮17,逆时针以90°包绕所述换向轮17,从换向轮17左侧垂直向下延伸到配重承载轮11的左侧,逆时针以180°包绕所述配重承载轮11,并从配重承载轮11的右侧开始垂直向上伸展到换向轮支座27上的其第二固定点。
很明显,即使在电梯系统的该实施方式中承载机构18也是同向弯曲的。
在图6和7中用30表示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从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15开始将转矩传递到换向轮17的轴31上。因此实现了承载机构18对主动轮环绕的有效包角的翻番。随之该措施还导致对从驱动系统向承载机构18传递的曳引力的翻番。在所示的情况下的传动机构30是一种皮带传动机构,所述皮带传动机构例如包括齿带或楔形筋皮带和两个相应的皮带轮。只有当设备的条件需要此点时,才安装这种传动机构30。因此也可以对电梯设备加以补充安装。
图8和9中示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就对承载机构18的要求而言与图6和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替代换向轮17安装有具有制动器26的第二驱动电机2。因此同样可以对实现传递给承载机构18的曳引力的翻番。该方案一方面实现了由于双制动提高的工作安全性的优点和另一方面在另一部驱动电机2出现故障时利用唯一的驱动电机2仍能保持有限的工作。
从图1至9所示的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以看出,原则上讲每个承载机构轮7、11、16、17可以实施一个被驱动电机2驱动的主动轮的功能,即驱动电机2固定安装在电梯竖井1内和作用于一个不可移动的安装的主动轮16上或作用于一个用于对承载机构18换向的换向轮17上,或者驱动电机2安装在电梯轿厢3或配重8上和作用于轿厢承载轮7或配重承载轮11上。
所有电梯制造业已知的承载机构,例如钢丝绳、人造纤维缆绳、具有钢丝或人造纤维增强件的扁平皮带等都适用于作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承载机构18。在所有上述的电梯系统中实现的特殊的优点是,作为承载机构可以采用扁平皮带或扁平皮带状的承载机构。扁平皮带状的承载机构可以实现对具有与钢丝缆绳的承载机构轮相比大幅度减少的直径的承载机构轮(主动轮、换向轮和承载轮)的应用。因此,由于与主动轮的直径的减少,同样可以成比例地减小在主动轮上的必要的转矩,因此一方面减少了本发明2∶1-悬挂系统所需的安装空间,并且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大大减小了尺寸的驱动电机2。
对作为承载机构18的楔形筋皮带32或齿带36、37的应用可以实现附加的优点。图10示出楔形筋皮带32的原理,所述楔形筋皮带具有多个纵向上平行设置的楔形状的槽33和楔形筋和增强承拉体35。这种楔形槽33和楔形筋34通过其楔作用在与相应设计的主动轮配合应用时可以实现承载轮16与承载机构18(楔形筋皮带32)之间的与通常的扁平皮带相比大幅度提高的力的传递。
楔形筋皮带32的另一优点是可实现在对其驱动的或导向的承载机构轮上的自动定心,所述承载机构轮具有在其外圆上的与楔形筋皮带的筋/槽的形状相符的互补形状。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作为承载机构最好采用其楔形槽33的槽角b为80°至100°的楔形筋皮带。槽角b最好约为90°。该槽角b大大大于通常的楔形筋-皮带。由于槽角b较大,因而降低了运转噪音。同时可以充分地保持自动定心的特性以及在主动轮16与承载机构18(楔形筋皮带32)之间力的传递的改善。
在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采用齿带与被啮合的主动轮、承载轮和换向轮配合,也可以实现与采用楔形筋皮带时类似的优点。图11示出具有齿37和增强的承拉体35的齿带36。齿带同样适用于与具有特别小的直径的轮和滚轮配合工作。当齿带例如具有人字齿或圆弧齿时,通常具有特别高的曳引能力并可自动实现在齿轮和齿滚轮上的定心。图12示出具有人字齿38的齿带和图13示出具有圆弧齿39的齿带。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分别带有一个承载机构轮(7、11)的电梯轿厢(3)和配重(8)、至少一个不可移动的安装在电梯竖井(1)内的承载机构轮(16、17)以及柔韧的承载机构(18),其中承载机构与承载机构轮(7、11、16、17)共同构成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2∶1-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不可移动的安装在电梯竖井(1)内的承载机构轮(16、17)以及带有在其上设置有承载机构轮(7、11)的电梯轿厢(3)和配重(8)的设置应使承载机构(18)在环绕所有承载机构轮运行时始终同向弯曲。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2∶1-悬挂系统在设置在电梯轿厢(3)和配重(8)上的承载机构轮(7、11)的移动范围的上方具有两个不可移动的安装在电梯竖井内相互对准的承载机构轮(16、17),和分别一个设置在电梯轿厢和配重上的承载机构轮(7、11)分别近似垂直地被设置在不可移动的安装的承载机构轮(16、17)的下方并与承载机构轮(16、17)对准,其中分别一个承载机构(18)的两个端段固定在设置在电梯轿厢和配重上的承载机构轮(7、11)的移动范围的上方并由该处开始在电梯轿厢(3)的承载机构轮(7、11)与配重(8)上的承载机构轮之间的垂直延伸的区段内向下伸展。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轮(7、11、16、17)是一个被驱动电机(2)驱动的不可移动的安装的主动轮(16)、一个起着对承载机构(18)换向的换向轮(17)或一个轿厢承载轮(7)或一个配重承载轮(11)。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承载机构轮(7、11、16、17)起着一个被驱动电机(2)驱动的主动轮(16)的作用,即驱动电机(2)固定安装在电梯竖井(1)内和作用于一个不可移动的安装的主动轮(16)或作用于用于对承载机构(18)换向的换向轮(17),或者驱动电机(2)安装在电梯轿厢(3)或配重(8)上和作用于轿厢承载轮(7)或作用于配重承载轮(11)。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配重(8)和两个2∶1-悬挂系统。
6.按照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电梯轿厢(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配重(8)和分别一个2∶1-悬挂系统,其中2∶1悬挂系统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轮(16)、一个承载机构(18)以及分别至少一个轿厢承载轮(7)和一个配重承载轮(11)。
7.按照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仅在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有一个配重(8)和一个2∶1悬挂系统,其中2∶1-悬挂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主动轮(16)、一个承载机构(18)以及分别一个轿厢承载轮(7)和一个配重承载轮(11)。
8.按照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2∶1-悬挂系统的设计应使承载机构(18)对电梯轿厢(3)从下面环绕,其中至少一个轿厢承载轮(7)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下侧上。
9.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用附加的驱动电机(2)替代换向轮(17)。
10.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传动机构-例如皮带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将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15)的转矩传递给换向轮(17)。
11.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仅设有唯一一个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具有一个或两个输出轴(15),所述输出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主动轮(16)。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分别具有一个输出轴(15),所述输出轴具有至少一个主动轮(16)。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驱动电机(2),其中两个驱动电机(2)分别具有两个输出轴(15),所述输出轴中分别分别至少一个输出轴对至少一个主动轮(16)进行支撑和另一个驱动轴用于对两个驱动电机(2)的转动进行机械同步。
14.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18)是扁平皮带。
15.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18)是楔形筋-皮带(32)。
16.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楔形筋-皮带(32)的槽角度(b)为80°至100°。
17.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18)为齿带(36、38、39)。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18)是人字齿(38)齿带或是圆弧齿(39)齿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一个主动轮(16)的驱动电机(2)、一个电梯轿厢(3)和至少一个配重(8)以及至少一个柔韧的承载机构,其中轿厢(3)和至少一个配重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承载轮(7、11),和其中承载机构与主动轮(16)和承载轮(7、11)构成轿厢(3)和配重(8)的2∶1-悬挂系统,和所述2∶1-悬挂系统的设置应使承载机构(18)被主动轮(16)、承载轮(7、11)和被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换向轮(17)始终同向弯曲。
文档编号B66B11/04GK1589229SQ02822940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3日
发明者恩斯特·阿赫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