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321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电梯系统,有如下的电梯系统将多个电梯作为ー个组来管理,从多个轿厢选择与ー个呼叫登记对应的轿厢,使所选择的至少ー个轿厢与该呼叫登记对应。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期望提高轿厢的运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轿厢;电梯控制部,其对应于所述轿厢而设置,且控制对应的所述轿厢的运转;和组管理控制装置,具有运转模式设定部,其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中的至少一方而按每个所述轿厢预先设定使所述轿厢运转的运转模式;和组管理控制部,其从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取得所述轿厢的各自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并将取得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向控制所述轿厢的运转的所述电梯控制部发送,并且,基于各个所述轿厢的运转模式来确定向来自乘梯厅的呼叫登记分配的所述轿厢,向控制所确定的所述轿厢的运转的所述电梯控制部输出呼叫登记的信息,所述电梯控制部基于所述呼叫登记的信息来控制所述轿厢的运转,并且与从所述组管理控制部输出的所述运转模式相应地变换使所述轿厢待机的楼层。上述构成的电梯系统可提高轿厢的运行效率。


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概要构成例的框图。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运转模式设定部中保存的时间和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乘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工作说明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乘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工作说明图。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在数据库部保存的交通需求和执行操作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交通需求识别部算出的交通需求的一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学习部改变的时间和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图10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乘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工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概要构成例的框图。图I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I是进行多个电梯的运行服务的系统,包括可在升降路径升降的多个轿厢组2和控制该轿厢组2的工作且监视运转状态的轿厢控制部组3。如图I所示,电梯系统I包括具有多个轿厢2_1、2_2、· · · 2_n的轿厢组2 ;具有多个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的轿厢控制部组3;和组管理控制装置10。再有,电梯系统I对轿厢2_1、2_2、· · · 2_η的各个设有轿厢控制部(电梯控制部)3_1、3_2、· · · 3_η。电梯系统I由一个轿厢和一个轿厢控制部构成一个电梯。电梯系统I在一个组(bank)内具备多个电梯即具有多个轿厢2_1、2_2、· · ·2_η和多个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轿厢控制部3控制连接于各自的轿厢2的运行。组管理控制装置10具有组管理控制部
11、交通需求识别部12、运转模式设定部13、数据库部14和学习部15,一井管理多个电梯。
说明轿厢2_1、2_2、· · ·2_η的构成。轿厢2_1、2_2、· · · 2_η皆为相同构成。各轿厢2_1、2_2、· · ·2_η在沿建筑物的铅垂方向设置的升降路径内设置。轿厢2_1、2_2、· · *2_11连接有主缆索且在升降路径内配置,并可在该升降路径中升降。轿厢2_1、2_2、· · · 2_11经在与该轿厢2_1、2_2、· · · 2_η对应地设置的滑轮上绕挂的主缆索而与平衡配重连接,随着曳引机的驱动所实现的滑轮的旋转,与平衡配重一同在互为上下相反方向上升降。轿厢2_1、2_2、· · ·2_η在内部配置有使用者输入目的楼层和/或进行开闭操作的轿厢操作盘。在轿厢2_1、2_2、· · ·2_η可抵达的各电梯停止楼层设置乘梯厅。乘梯厅是用于使用者乘降轿厢2_1、2_2、· · · 2_η和/或将货物对轿厢2_1、2_2、· · · 2_η进行装卸的场所。再有,在各乘梯厅配置有至少ー个以上的乘梯厅操作盘。乘梯厅操作盘相应于使用者所进行的操作输入来进行所谓的轿厢2_1、2_2、· · ·2_η的呼叫登记。乘梯厅操作盘将呼叫登记向组管理控制装置10的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说明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的构成。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皆为相同构成。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分别与轿厢2_1、2_2、· · ·2_η对应地配置。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与对应的轿厢2_1、2_2、· · · 2_η的轿厢操作盘和/或各种传感器及组管理控制部11电连接。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11是与所连接的各部分互相进行检测信号和/或驱动信号、控制指令等信息的通信、发送接收的构成。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11控制使滑轮旋转的曳引机,来控制轿厢2_1、2_2、· · · 2_η的上下工作和/或停止工作。例如,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基于从组管理控制部11供给的指示来确定停止楼层,控制轿厢2_1、2_2、· · ·2_η向该停止楼层升降。例如,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11进行轿厢2_1、2_2、· · · 2_η的门等的控制,来控制门的开闭工作。例如,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基于轿厢2_1、2_2、· · · 2_η的位置、从组管理控制部11供给的指示和/或从轿厢操作盘送来的信号,来控制门的开闭。此外,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监视乘坐人数、乘坐比例、停止预定的楼层、当前位置、移动方向等来作为轿厢2_1、2_2、· · ·2_η的运转状态。再有,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基于从在轿厢2_1、2_2、· · · 2_η和/或曳引机和/或主缆索配置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器送来的信息来检测、监视运转状态。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例如检测轿厢2_1、2_2、· · · 2_η的载荷的变化并检测从各楼层进入所述轿厢的乘坐人数及从上述轿厢去往各楼层的下梯人数来作为运转状态。此外,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也检测位于哪个楼层、将哪个楼层设定为停止楼层等来作为运转状态。
组管理控制装置10 —井管理多个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10具备微型计算机和驱动电路,该微型计算机具有由通常形式的双向共用总线互相连接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的ROM(只读存储器);临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预先准备的地图数据、电梯系统I的规格等信息的备份RAM ;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如上所述,组管理控制装置10具有组管理控制部11、交通需求识别部12、运转模式设定部13、数据库部14和学习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而将组管理控制装置10分为各部分,但是,也可不需要分别设置各部分而用ー个运算装置及记录装置来实现各部分的功能。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组管理控制装置10可设定相应于交通需求的多个运转模式,可相应于交通需求来在轿厢2_1、2_2、· · *2_11设定分别的运转模式。运转模式是与交通需求对应的轿厢的运转规则。交通需求是使用者期望的移动的统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运转模式,设定有平常时运转模式、上班时运转模式、下班时运转模式、午餐时前半运转模式、午餐时后半运转模式这五个模式。平常时运转模式是使用者全部下梯且轿厢操作盘没有停止楼层的输入的情况下即服务结束的情况下,在直到检测到下一呼叫登记为止在该楼层停止的设定模式。上班时运转模式是在使用者全部下梯且轿厢操作盘没有停止楼层的 输入的情况下即服务结束的情况下,使轿厢2_1、2_2、· · ·2_η移动到基准楼层(例如有入口的楼层)的设定模式。下班时运转模式是在使用者全部下梯且轿厢操作盘没有停止楼层的输入的情况下即服务结束的情况下,使轿厢2_1、2_2、· · ·2_η移动到基准楼层以外的预先设定的楼层的设定模式。再有,基准楼层以外的预先设定的楼层可根据各楼层的人数构成等来设定。午餐时前半运转模式是在使用者全部下梯且轿厢操作盘没有停止楼层的输入的情况下即服务结束的情况下,使轿厢2_1、2_2、· · ·2_η移动到食堂楼层以外的预先设定的楼层的设定模式。午餐时后半运转模式是在使用者全部下梯且轿厢操作盘没有停止楼层的输入的情况下即服务结束的情况下,使轿厢2_1、2_2、· · ·2_η移动到食堂楼层的设定模式。再有,组管理控制部11可在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存在多个的情况下调整平常时运转模式的多个轿厢的待机位置以进行在一定间隔的楼层待机的分散待机。组管理控制部11基于从各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送来的轿厢2_1、2_2、· · ·2_η的运转状态和/或对在各乘梯厅配置的乘梯厅操作盘输入的呼叫登记来控制各电梯的工作。具体地,组管理控制部11确定使从乘梯厅操作盘送来的呼叫登记与哪个电梯的轿厢2_1、2_2、· · · 2_η对应的分配,并将确定的信息送至轿厢2_1、2_2、· · · 2_η的已分配的轿厢控制部3_1、3_2、·此外,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由运转模式设定部13按每个轿厢2_1、2_2、· · · 2_n设定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并向与轿厢2_1、2_2、· · · 2_η对应的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11发送运转模式的信息。再有,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根据运转模式来变换轿厢2_1、2_2、· · · 2_η的运转规则。此外,组管理控制部11根据轿厢2_1、2_2、· · ·2_η的运转模式来确定对应于呼叫登记的轿厢2_1、2_2、· · ·2_η。另外,组管理控制部11可根据轿厢2_1、2_2、· · · 2_η的各自的运转模式来确定与呼叫登记对应的轿厢的数量。例如,在设定为上班时运转模式的轿厢有多个且登记有基准楼层的呼叫的情况下,组管理控制部11可向设定为上班时运转模式的多个轿厢分配基准楼层的呼叫登记。
再有,组管理控制部11除了上述运转模式之外还可使用各种指标来作为确定分配的轿厢2_1、2_2、· · ·2_η的指标,例如,可将使轿厢内空余空间、等待时间、乘坐时间、服务时间、能量效率的任ー个最佳化这一点作为指标。此外,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由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11检测的运转状态的信息。交通需求识别部12基于经组管理控制部11和轿厢控制部3_1、3_2、· · · 3_η而检测的轿厢2_1、2_2、· · · 2_η的运转状态和在各乘梯厅的乘梯厅操作盘登记的呼叫登记的信息,来检测各轿厢2_1、2_2、· · ·2_η的交通需求,检测交通需求识别結果。再有,交通需求识别结果是轿厢2_1、2_2、· · · 2_η的全部的交通需求的信息。交通需求识别部12将检测到的交通需求识别信息向学习部15和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发送。运转模式设定部13按每个轿厢2_1、2_2、· · · 2_η设定使轿厢2_1、2_2、· · · 2_η运转的运转模式。运转模式设定部13保存星期几和时间段的至少一方和按每个轿厢2_1、2_2、· · ·2_η设定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运转模式设定部13基于星期几和时间段的至少 一方和对应关系来确定在姆个轿厢2_1、2_2、· · ·2_η·行的运转模式。此外,运转模式设定部13基于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送来的信息来按每个轿厢2_1、2_2、· · ·2_η调整所执行的运转模式。数据库部14存储特定的交通需求(预先设定的交通需求)与要选择的运转模式(执行的操作)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上述交通需求识别部12读取在数据库部14存储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且基于检测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对应关系来确定适当的运转模式。学习部15按星期几和时间段中至少一方取得并存储差异检测信息,该差异检测信息表示由交通需求识别部12检测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预先设定的交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的情況。即,学习部15按星期几和时间段中至少一方存储交通需求的分布的检测结果和事先设定的交通需求的分布的比较結果。学习部15根据存储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差异检测信息来判定是否改变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设定的运转模式,在判定为改变的情况下,将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改变为根据存储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而设定的运转模式。本实施方式的学习部15使用存储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及差异检测信息来判定预先设定的交通需求与由交通需求识别部12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是稳定地发生的差异,在判定为是稳定地发生的差异的情况下,判定为改变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设定的运转模式。再有,学习部15可以以月为单位、以周为単位、以星期几为単位、以日期为单位来进行比较。此外,可将平日设为ー个单位、将休息日设为ー个单位来进行比较。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梯系统I在由位于乘梯厅的使用者进行轿厢呼叫操作的情况下,向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呼叫登记。组管理控制部11根据呼叫登记和/或轿厢2_1、2_2、· · · 2_η的运转模式及轿厢2_1、2_2、· · · 2_η的当前的移动方向(升降方向)等来确定让使用者乘坐的轿厢,并向控制该轿厢的轿厢控制部3发送指示。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根据从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的指示来驱动曳引机,使轿厢移动到该使用者所在的乘梯厅。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通过用曳引机将主缆索卷起而使升降路径内的轿厢2_1、2_2、· · ·2_η在铅垂方向上下升降移动,移动到任意的目的楼层的乘梯厅。此外,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在没有呼叫登记和/或来自轿厢操作盘的指示的情况下,根据运转模式来控制轿厢2_1、2_2、· · ·2_η的工作。组管理控制部11根据从位于乘梯厅的乘梯厅操作盘发送的呼叫登记和/或轿厢2_1、2_2、· · · 2_n当前的移动方向来高效地分配多个轿厢2_1、2_2、· · · 2_n的运行,作为电梯系统I整体而进行高效的运行服务。其次,使用图2和图3来说明电梯系统I的控制的一例。这里,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涉及的运转模式设定部中保存的时间和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图3是构成轿厢组2的轿厢为八台的情况即η = 8的情況。图3的轿厢将轿厢2_1设为A号机、将轿厢2_2设为B号机、将轿厢2_3设为C号机、将轿厢2_4设为D号机、将轿厢2_5设为E号机、将轿厢2_6设为F号机、将轿厢2_7设为G号机、将轿厢2_8设为H号机来表不。再有,下面,使具体例皆为构成轿厢组2的轿厢为八台的情况即η = 8的情況。电梯系统I用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取得当前时刻作为步骤S12 (S12)。再有,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可以在自身或组管理控制装置10内设置钟表功能,通过由钟表功能取得时刻信息而取得当前时刻。
电梯系统I在步骤S12取得当前时刻后,用运转模式设定部13来确定各号机的运转模式来作为步骤S14(S14)。如图3所示,运转模式设定部13存储有在各时间段对应有按每个号机而不同的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例如,星期三的上午6点30分到7点期间,A号机和B号机这两台对应上班时运转模式,从C号机到H号机这六台对应平常时运转模式。星期三的上午7点到7点30分期间,从A号机到D号机这四台对应上班时运转模式,从E号机到H号机这四台对应平常时运转模式。星期三的上午7点30分到8点30分期间,从A号机到H号机这八台对应上班时运转模式。星期三的上午8点30分到9点期间,从A号机到D号机这四台对应上班时运转模式,从E号机到H号机这四台对应平常时运转模式。星期三的上午9点到9点30分期间,A号机和B号机这两台对应上班时运转模式,从C号机到H号机这六台对应平常时运转模式。这样,对应关系相应于时间而使运转模式的比例变化。运转模式设定部13基于在步骤S12取得的时间和图3所示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在各号机执行的运转模式。电梯系统I在步骤S14中确定各号机的运转模式后,将确定的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从运转模式设定部13向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来作为步骤S16 (S16)。电梯系统I在步骤S16中向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后,将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从组管理控制部11向各轿厢控制部3发送来作为步骤S18(S18)。电梯系统I在步骤S18中发送与各轿厢控制部3对应的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后,开始各号机运转模式即按照各号机的运转模式而开始运转,来作为步骤S19 (S19)。即,各轿厢控制部3基于确定的运转模式来开始各轿厢2的工作的控制。如上所述,电梯系统I用运转模式设定部13来按每个轿厢2_1、2_2、· · · 2_n设定运转模式,用多个轿厢2_1、2_2、· · ·2_η来以所设定的比例执行多种运转模式。这样,电梯系统可对应多个交通需求,可高效地运送使用者。例如,在将电梯系统I设定于办公楼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从7点30分到8点30分期间,将从A号机到H号机的全部轿厢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从而可适当地将上班的大量使用者运送到各楼层。此外,从8点30分到9点期间,将从A号机到D号机的轿厢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并将从E号机到H号机的轿厢设为平常时运转模式,从而可将比高峰时减少的上班的使用者适当地运送到各楼层并将以楼层间交通等方式使用电梯的一定比例的使用者也适当地运送到各楼层。再有,电梯系统I在仅进行图3所示的控制的情况下,可采用仅具备组管理控制部11和运转模式设定部13来作为组管理控制装置10的构成。S卩,电梯系统I在仅进行图3所示的控制的情况下,可采用不具备交通需求识别部12、数据库部14、学习部15的构成。这里,图4和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乘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工作说明图。再有,图4是将从A号机到H号机的全部轿厢2_1、2_2、· · · 2_8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的情况的一例,图5是将从A号机到D号机的轿厢2_1、2_2、2_3、2_4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并将从E号机到H号机的轿厢2_5、2_6、2_7、2_8设为平常时运转模式的情況。此外,图4和图5中,为了说明而设为皆未进行呼叫登记的状态。另外,图5所示的实例中,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2_5、2_6、2_7、2_8分散待机,分别在不同的楼层停止。如图4所示,在全部轿厢2_1、2_2、· · · 2_8为上班时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没有呼叫登记时,全部轿厢2_1、2_2、· · · 2_8皆成为在基准楼层50停止的状态。该情况下, 在最高楼层52的使用者进行呼叫登记时,组管理控制部11向一个轿厢、图4中向轿厢2_6分配呼叫登记。已被分配呼叫登记的轿厢2_6按箭头62的方向移动而移动到最高楼层52为止,在使用者乘坐后,按箭头64的方向移动而将使用者运送到目的楼层为止,然后,返回基准楼层50。与之相对,如图5所示,在将从A号机到D号机的轿厢2_1、2_2、2_3、2_4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并将从E号机到H号机的轿厢2_5、2_6、2_7、2_8设为平常时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2_5、2_6、2_7、2_8在基准楼层50以外的楼层停止。该情况下,在最高楼层52的使用者进行呼叫登记时,组管理控制部11向一个轿厢分配呼叫登记。组管理控制部11分配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2_5、2_6、2_7、2_8中的离进行呼叫登记的楼层最近的轿厢,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配在最高楼层52停止的轿厢2_8。轿厢2_8在被分配呼叫登记的情况下,由于在最高楼层52停止,因此不移动地打开门,让使用者乘坐,并运送到输入的目的楼层为止。此外,在中间楼层54的使用者进行呼叫登记时,组管理控制部11分配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2_5、2_6、2_7、2_8中的离进行呼叫登记的楼层最近的轿厢,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配轿厢2_6。轿厢2_6在被分配呼叫登记的情况下,移动到中间楼层54并打开门,让使用者乘坐,并运送到输入的目的楼层为止。这样,电梯系统I即使在上班时间段也用平常时运转模式来控制轿厢组2的一部分轿厢,由此可使在楼层间交通进行使用的使用者在短时间内移动,即运送。再有,电梯系统I可相应于时间段而变换在各轿厢2_1、2_2、· · · 2_8执行的运转模式,因此上班时的高峰也可如图4所示那样使全部轿厢2_1、2_2、· · · 2_8以上班时运转模式运转。这样,电梯系统I以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的至少一方而预先设定的各轿厢2的运转模式来控制各轿厢2,由此可用ー个电梯系统I在同一时间段以多个运转模式来进行轿厢的控制。这样,可满足预想的交通需求而适当地控制各轿厢2。此外,电梯系统I可按每个轿厢单独设定运转模式,从而可如图3所示那样在各时间段调整运转模式的平衡即比例。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来按每个轿厢设定运转模式后,既可相应于星期几、即不考虑时间段地设定运转模式,也可相应于时间段、即不考虑星期几地设定运转模式。其次,使用图6到图9来说明电梯系统I的控制的其他实例。这里,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在数据库部保存的交通需求和执行操作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交通需求识别部算出的交通需求的一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学习部改变的时间和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再有,图6所示的电梯系统I的处理是用学习部15来修正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存储的信息的处理的一例,该学习部15基于用交通需求识别部12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来调整运转模式。电梯系统I取得交通需求信息(交通需求的信息)以作为步骤S20(S20)。具体地,电梯系统I由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从各轿厢控制部3_1、3_2、· · ·3_η送来的运转状态的信息和/或各乘梯厅的呼叫信息来作为交通需求信息。组管理控制部11将取得的交通需求信息送至交通需求识别部12。电梯系统I在步骤S20中取得交通需求信息后,由交通需求识别部12识别所取得的交通需求并算出交通需求识别結果,以作为步骤S22(S22)。S卩,交通需求识别部12解析由组管理控制部11取得的信息,算出交通需求识别結果。交通需求识别结果是相应于预先设定的规则来识别交通需求的結果。作为交通需求,有从基准楼层向其他楼层移动的需求、 从其他楼层向基准楼层移动的需求、从食堂楼层向其他楼层移动的需求、从其他楼层向食堂楼层移动的需求、楼层间交通的需求等。交通需求识别部12用各轿厢2在基准楼层处的乘坐人数、下梯人数、在食堂楼层的乘坐人数、下梯人数等来识别交通需求。电梯系统I在步骤S22识别交通需求后,用交通需求识别部12来确定组内运转模式以作为步骤S24(S24)。S卩,电梯系统I中,交通需求识别部12根据在数据库部14存储的对应关系来确定组内运转模式即在各轿厢2执行的运转模式(适当运转模式)。这里,如图7所示,在数据库部14,存储交通需求和要执行的操作即要执行的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数据库部14存储例如使上班时运转模式与从基准楼层向其他楼层移动的上升高峰需求(以下,也称为“来自基准楼层的上升高峰需求”)对应的对应关系。数据库部14存储使下班时运转模式与从其他楼层向基准楼层移动的下降高峰需求(以下也称为“去往基准楼层的下降高峰需求”)对应的对应关系。数据库部14存储使午餐时前半运转模式与从食堂楼层向其他楼层移动的上升高峰和下降高峰的至少一方需求(以下也称为“去往食堂楼层的上升/下降高峰需求”)对应的对应关系。数据库部14存储使午餐时后半运转模式与从其他楼层向食堂楼层移动的上升高峰和下降高峰的至少一方需求(以下也称为“来自食堂楼层的上升/下降高峰需求”)对应的对应关系。数据库部14存储使平常时运转模式与基准楼层和食堂楼层以外的楼层间交通的需求对应的对应关系。交通需求识别部12确定根据由交通需求识别结果特定的交通需求和数据库部14的对应关系而执行的运转模式。交通需求识别部12取得例如来自基准楼层的乘坐重量为3200kg、去往基准楼层的下梯载荷为1700kg、基准楼层和食堂楼层以外的乘坐载荷与下梯载荷共计为1500kg的载荷变化的信息以作为运转状态的信息。交通需求识别部12算出各个载荷相对于总载荷6400kg的比例,将3200/6400即50%判定为是来自基准楼层的上升高峰需求,将1700/6400即26%判定为是去往基准楼层的下降高峰需求,将1500/6400即24%判定为是楼层间交通的需求。接着,交通需求识别部12根据各需求而确定要执行的运转模式,根据各需求的比例而确定要执行运转模式的数量。交通需求识别部12在上述比例的情况下将执行上班时运转模式的轿厢确定为四个,将执行下班时运转模式的轿厢确定为两个,将执行平常时运转模式的轿厢确定为两个。
电梯系统I在步骤S24确定运转模式后,由交通需求识别部12来确定各运转模式执行数量以作为步骤S26 (S26)。具体地,交通需求识别部12根据由在步骤S22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所检测到的交通需求的比例(平衡,balance)来确定执行由步骤S24确定的各运转模式的轿厢的比例。电梯系统I在步骤S26确定执行数量后,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向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发送所确定的运转模式和执行各运转模式的轿厢的数量的信息以作为步骤S28(S28)。电梯系统I在步骤S28中向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发送必要 的信息后,用运转模式设定部13判定是否与当前的运转模式和数量设定不同以作为步骤S30 (S30)。即,运转模式设定部13判定当前的运转模式以及数量设定与在步骤S28中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发送的运转模式以及数量设定是否不同。电梯系统I在步骤S30中判定为运转模式以及数量设定没有不同(S30的“否”)即一致后进入步骤S42。此外,电梯系统I在步骤S30中判定为运转模式以及数量设定不同(S30的“是”)后,确定各号机的运转模式以作为步骤S32(S32)。即,运转模式设定部13在判定为当前的运转模式及数量设定与在步骤S28中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发送的运转模式及数量设定不同后,根据在步骤S28中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发送的运转模式及数量设定来确定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电梯系统I在步骤S32中确定运转模式后,用运转模式设定部13来更新各号机的运转模式以作为步骤S34(S34)。即,运转模式设定部13在步骤S34中将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改写为在步骤S32中确定的运转模式。电梯系统I在步骤S34中更新各号机的运转模式后,将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向各轿厢控制部3发送以作为步骤S36(S36)。具体地,将更新后的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从运转模式设定部13向组管理控制部11发送,并从组管理控制部11向各轿厢控制部3发送。电梯系统I在步骤S36中发送与各轿厢控制部3对应的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后,开始各号机运转模式即按照各号机的运转模式来开始运转,以作为步骤S38(S38)。电梯系统I在步骤S38中按照各号机的运转模式来开始运转后,将交通需求差异信息反馈以作为步骤S40(S40)。即,运转模式设定部13将与成为运转模式以及数量设定不同的原因的交通需求的差异相关的信息送至交通需求识别部12。该信息经组管理控制部11而从运转模式设定部13送至交通需求识别部12。运转模式设定部13可以除了各时间段的各号机的运转模式之外也预先存储各时间段的交通需求的设定值,由此来将交通需求进行比较而检测差异。电梯系统I在步骤S30中判定为“否”后,或在进行步骤S40的处理后,从交通需求识别部12向学习部15发送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并在学习部15保存交通需求识别结果以作为步骤S42 (S42)。再有,交通需求识别部12在步骤S40中从运转模式设定部13被发送交通需求差异信息的情况下将发送来的交通需求差异信息也送至学习部15并保存。电梯系统I在步骤S42保存识别结果后,用学习部15判定是否进行运转模式的修正以作为步骤S44(S44)。S卩,电梯系统I判定是否修正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设定的时间段和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关系。电梯系统1,在步骤S44中学习部15判定为不进行修正(S44的“否”)后,结束本处理。此外,电梯系统1,在步骤S44中学习部15判定为进行修正(S44的“是”)后,根据学习部15的判定来修正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保存的时间段和各号机的运转模式的关系,以作为步骤S46(S46)。
例如,学习部15将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交通需求差异信息如图8所示那样按每个时间段作为交通需求和差异检测次数来存储。本实施方式的学习部15以时间段和星期几为基准即作为重复单位来存储信息。此外,图8所示的表是表示各交通需求的比例和以该交通需求的比例来检测交通需求差异信息的差异检测次数的关系的表。这里,运转模式设定部13对于星期三的上午7点到7点30分期间使A号机到D号机这四台与上班时运转模式对应,使E号机到H号机这四台与平常时运转模式对应。如图8所示,学习部15在从上午7点到7点30分期间检测出的交通需求中检测到三次来自基准楼层的上升高峰的需求为50%、去往基准楼层的下降高峰的需求为25%、楼层间交通的需求为25%的比例的交通需求识别結果。即,检测到三次由交通需求识别部12确定的运转模式和其数量的比例与由运转模式设定部13设定的运转模式和其数量的比例不同的状态,这三次皆是来自基准楼层的上升高峰的需求为50%、去往基准楼层的下降高峰的需求为25%、楼层间交通的需求为25%的比例的交通需求识别結果。这样,学习部15在差异检测次数是预定次数即本实施方式的三次的情况下,将运 转模式设定部13的对应关系修正为与检测差异次数为预定次数以上的交通需求对应的运转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从上午7点到7点30分期间执行的各轿厢2的运转模式成为与来自基准楼层的上升高峰的需求为50%、去往基准楼层的下降高峰的需求为25%、楼层间交通的需求为25%的交通需求的分布对应的运转模式。这里,在使用上述图7的关系而算出与各交通需求对应的运转模式的比例时,上班时运转模式为50%即四个,下班时运转模式为25%即两个,平常时运转模式为25%即两个。学习部15根据算出结果来修正运转模式设定部13的对应关系,从而,如图9所示,对于星期三的上午7点到7点30分期间采用以下对应关系使A号机到D号机这四台与上班时运转模式对应,使E号机及F号机这两台与下班时运转模式对应,使G号机和H号机这两台与平常时运转模式对应。电梯系统I在步骤S46中修正运转模式后结束本处理。如上所述,电梯系统I根据交通需求识别部12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来确定适于当前的交通需求的运转模式和执行该运转模式的轿厢的数量的比例,并根据该确定的信息来修正各轿厢2的运转模式。这样,电梯系统I能以适于当前的交通需求的条件来控制各轿厢2,可高效地运送使用者。此外,电梯系统I存储交通需求识别信息和交通需求差异信息,并根据其结果来修正在运转模式设定部13存储的运转模式和时间段的关系,从而可检测稳定地变化的交通需求,可成为与该稳定的变化对应的运转模式的比例。这样,电梯系统I可在相应的时间段高效地运送使用者。此外,电梯系统I可预先变换相应的时间段的运转模式,因此可減少因基于交通需求识别部12的控制而产生的时间延迟。再有,电梯系统I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根据差异检测次数来用学习部15判定是否修正,从而可判断是稳定的变化还是突发的变化,可与稳定的变化对应,可进行不需要的运转模式的更改来抑制在下次控制时成为不适于交通需求的运转模式。这里,图10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乘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工作说明图。电梯系统I在例如如上述图5那样将从A号机到D号机的轿厢2_1、2_2、2_3、2_4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并将从E号机到H号机的轿厢2_5、2_6、2_7、2_8设为平常时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成为在基准楼层50有比设定的更多的使用者等待服务的状态。该情况下,电梯系统I判定为来自基准楼层50的上升高峰需求比设定的交通需求大,并增加执行上班时运转模式的轿厢,将从A号机到E号机的轿厢2_1、2_2、2_3、2_4、2_5设为上班时运转模式,并将从F号机到H号机的轿厢2_6、2_7、2_8设为平常时运转模式。这样,如图10所示,可对基准楼层分配更多的轿厢,可将位于基准楼层50的使用者适当地运送到目的楼层。此外,电梯系统I在学习部15检测到图10所示那样的交通需求的变化稳定地发生时修正运转模式设定部13的设定。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可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再有,以上说明的电梯系统可采用将上述实施方式组合的构成。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作为例子而提出,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用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改变。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本发明 的范围和主旨中,同样地,包含于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和其等效范围中。再有,电梯系统I在如图2所示那样根据预先设定的对应关系和时间的信息来确定由各号机执行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即没有用学习部15进行修正运转模式的控制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改变电梯系统的运转模式设定部13的设定来修正各轿厢2的各时间段的运转模式。此外,电梯系统I的组管理控制部11优选根据执行的运转模式的比例来调整由各运转模式的轿厢执行的控制。组管理控制部11,例如,可以相应于以平常时运转模式控制的轿厢的数量,来改变以分散管理待机的楼层,使各轿厢2在均等地离开的楼层待机。此外,组管理控制部11可以相应于上班时运转模式的数量来调整与基准楼层的呼叫登记对应地分配的轿厢的数量。例如,在六个轿厢以上班时运转模式控制的情况下,可对呼叫登记分配四个,在四个轿厢以上班时运转模式控制的情况下,可对呼叫登记分配两个。即,电梯系统I可按每个轿厢设定要执行的运转模式,再相应于执行运转模式的数量的比例来调整由各轿厢2执行的控制。这样,电梯系统I可进ー步提高轿厢的运行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轿厢; 电梯控制部,其对应于所述轿厢而设置,控制所对应的所述轿厢的运转;和组管理控制装置,其具有运转模式设定部,其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中的至少一方按每个所述轿厢预先设定使所述轿厢运转的运转模式;和组管理控制部,其从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取得所述轿厢的各自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并将所取得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向控制所述轿厢的运转的所述电梯控制部发送,并基于各个所述轿厢的运转模式来确定向来自乘梯厅的呼叫登记所分配的所述轿厢,向控制所确定的所述轿厢的运转的所述电梯控制部输出呼叫登记的信息, 所述电梯控制部基于所述呼叫登记的信息来控制所述轿厢的运转,并相应于从所述组管理控制部输出的所述运转模式来变换使所述轿厢待机的楼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模式分别对应于特定的交通需求来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管理控制部取得来自所述电梯控制部的信息,取得所述轿厢的运转状态,所述组管理控制装置还具备交通需求识别部,其基于从所述组管理控制部发送的所述轿厢的运转状态和所述呼叫登记的状态来检测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数据库部,其保存所述交通需求和选择的运转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信息, 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基于检测到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在所述数据库部存储的所述对应关系来检测适当运转模式, 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基于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检测到的适当运转模式来调整所述轿厢的运转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状态包括从各楼层去往所述轿厢的乘坐人数和从所述轿厢去往各楼层的下梯人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检测多个交通需求的比例来作为所述交通需求识别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基于算出的多个交通需求的比例和在所述数据库部存储的所述对应关系来选择运转模式,并确定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的所述轿厢的数量, 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在所设定的运转模式以及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的所述轿厢的数量与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所确定的运转模式以及执行运转模式的所述轿厢的数量不同时,使其成为下述运转模式使设定了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所确定的运转模式和执行运转模式的所述轿厢的数量的所述轿厢进行运转的运转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保存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中的至少一方的交通需求与所述运转模式的关系, 所述组管理控制装置还具有学习部,该学习部按星期几和时间段中的至少一方取得并存储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算出的所述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差异检测信息,该差异检测信息表示预先设定的交通需求与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所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 所述学习部基于所存储的所述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所述差异检测信息来判定是否改变在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所设定的运转模式, 在判定为改变时,将在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改变为基于所存储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而设定的运转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干, 所述学习部使用所存储的所述交通需求识别结果和所述差异检测信息来判定预先设定的交通需求与由所述交通需求识别部算出的交通需求识别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是稳定地发生的差异, 在判定为是稳定地发生的差异时,判定为将在所述运转模式设定部所设定的运转模式改变。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期望提高轿厢的运行效率。该电梯系统具备多个轿厢;电梯控制部;和组管理控制装置,具有运转模式设定部,其相应于星期几和时间段中的至少一方设定运转模式;和组管理控制部,其从运转模式设定部将轿厢的各自的运转模式的信息向电梯控制部发送并基于各轿厢的运转模式来确定向来自乘梯厅的呼叫登记分配的轿厢,向控制所确定的轿厢的运转的电梯控制部输出呼叫登记的信息,电梯控制部基于呼叫登记的信息来控制轿厢的运转,并相应于从组管理控制部输出的运转模式变换使轿厢待机的楼层。
文档编号B66B1/06GK102689822SQ20121005505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2日
发明者槙冈良祐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