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290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巻挂在设于升降路顶部的翻
转轮、设于平衡锤侧的悬吊轮及设于轿厢侧的悬吊轮上,并通过搭载于平衡锤的电动机使 设于平衡锤侧的悬吊轮旋转,由此该缆绳使轿厢以及平衡锤升降。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高效地利用建筑物内的空间并且避免日照权等问题,开发并提出有各 种在升降路的顶部不具有机械室的、所谓无机械室电梯。 这种无机械室电梯存在各种形式,其中如日本特开2003-104665号公报所示,存
在利用设在平衡锤上的驱动装置来使平衡锤升降,由此使轿厢升降的形式。 这种构成的电梯系统,由于在平衡锤上设置电动机等驱动装置,因此与以往的在
升降路内设置驱动装置的构成相比,设备配置更变得合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省空间化。 但是,在此前的在平衡锤上设置了电动机等驱动装置的电梯系统中,绳比
(roping)到2 : l为止,在升降时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为此,作为驱动装置需要是比较大型
的装置,为了搭载在平衡锤上,而产生必须使平衡锤的搭载部分大型化等的问题。 并且,对于设在平衡锤本身上的悬吊轮,通过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并用作驱动
绳轮,因此其安装构造也与此前的平衡锤不同。特别是,在增加悬吊轮的数量而使绳比为
4 : 1以上的情况下,必须在平衡锤的有限的形状范围中对这些进行配置构成,而希望有新
的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有效地配置构成由电动机驱动的作为驱动 绳轮的悬吊轮、以及其以外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为,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巻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 用的翻转轮、轿厢侧和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多个 悬吊轮以及设于轿厢的多个悬吊轮上,并实施N : 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其特征在 于,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和成 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 个,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设置于在该框架内设 置的悬吊轮的上方;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巻 挂在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 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直径大。
并且,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也可以构成为,将构成平衡锤的框架内的悬吊轮的旋转 面和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旋转面,设置为从它们的上方观察相互交叉的角度 关系。 根据本发明,在平衡锤侧设置由电动机驱动的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作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并实施N : 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能够实现驱动部分的小型化, 并且通过有效地配置构成这些悬吊轮,能够成为不发生平衡锤的大型化的构造。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图1的实施方式的绳比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构成图1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翻转轮的2个滑轮与对其进行支持的导 轨之间的关系的局部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平衡锤与悬吊轮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6是以1个滑轮构成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翻转轮时的立体图。
图7是在轿厢的侧面下部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8是在轿厢的侧面上部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9是在轿厢的上面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在轿厢的下面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平衡锤内设置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 视图。 图12是表示使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与设置在平衡锤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 轮为相同直径、并使它们的旋转面相互交叉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视图。图13是说明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绳比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1轿厢12平衡锤13升降路14轿厢用的导轨15平衡锤用的导轨17缆绳18、19轿厢侧的悬吊轮20成为驱动绳轮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21成为偏导绳轮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22轿厢用的翻转轮23平衡锤用的翻转轮24中继用的翻转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轿厢11和平衡锤12的关系的主视 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表示对于该轿厢11及平衡锤12的绳比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 对于图1所示的后述的导轨省略图示。
在图1及图2中,轿厢11为,可升降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升降路13内,被在该轿厢 ll的两侧面的进深方向(图l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沿着纵向设置的一对导轨14升降 导向。平衡锤12为,在相同的升降路13内,在轿厢11的一侧面(图l的里侧的侧面)与 升降路13的未图示的内壁面之间,可升降地设置。并且,由在该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图 1及图2的左右方向)两侧面沿着纵向设置的一对导轨15升降导向。 对于这些轿厢11及平衡锤12,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巻挂在设于平衡锤12侧 的2个悬吊轮、设与轿厢11侧的2个悬吊轮、以及与这些悬吊轮相对应地固定在升降路13 的顶部的翻转轮上,而实施N : 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并且,通过搭载在平衡锤12 上的电动机来使设在平衡锤12侧的悬吊轮旋转,由此该缆绳使轿厢11及平衡锤12相互升 降。 例如,图3是在4 : l绳比的情况下,悬吊支持用的缆绳17的两端17a、17b固定 在升降路13的顶部。并且,为了巻挂该缆绳17,轿厢11及平衡锤12分别设有2个悬吊轮 18、19及20、21,在升降路13的顶部设有与这些悬吊轮18、19及20、21相对应的数量的翻 转轮22、23、24。 设在轿厢11上面上的多个悬吊轮18、19为,在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 轿厢ll的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并列设置在该轿厢ll的宽度方向上。并 且,设在平衡锤12侧的多个悬吊轮20、21为,在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 12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 一个悬吊轮20设在平衡锤12内,另一个悬吊 轮21设置在平衡锤12夕卜,且设置在设于该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的上方。
翻转轮22为轿厢11用,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设置用于将经过了设在轿厢11 上的一个悬吊轮18的缆绳向另一个悬吊轮19折返。翻转轮23为平衡锤12用,设置为用 于将经过了设在平衡锤12上的一个悬吊轮20的缆绳17向另一个悬吊轮21折返。并且, 翻转轮24用于轿厢11侧与平衡锤12侧的中继,为了将经过了轿厢11侧的悬吊轮19的缆 绳17朝向平衡锤12侧的悬吊轮20折返,如图2所示,以规定的角度设置。
在此,构成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为,如图4所示,配置在轿 厢11用的一对导轨14的内侧附近。即,2个滑轮22a、22b,位于一对导轨14的轨道14a或 14b的附近,在这些轨道14a或14b的相对应的导轨部分上,以悬臂梁构造安装。如此,由2 个滑轮22a、22b构成翻转轮22,并将它们配置在一对导轨14的相对应的轨道14a、14b附 近,由此能够通过轨道14a、14b以简单的构造牢固地保持固定这2个滑轮22a、22b,能够减 小对轨道14a、14b的负荷。 设在平衡锤12侧的2个悬吊轮20、21为,如上所述, 一个悬吊轮20设在平衡锤12 内,另一个悬吊轮21设在一个悬吊轮20的上方。 如图5所示,平衡锤12实际上由成为平衡锤12的外壳的框架12a、以及设在该框 架12a内的锤部分12b构成。因此,一个悬吊轮20如图所示那样设在框架12a内,另一个 悬吊轮21在框架12a外设在悬吊轮20的上方。 在此,将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悬吊轮20的直径设定为比在其上部设置 的框架12a外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 如图3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在巻挂到轿厢11上的 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巻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巻挂到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巻挂在设在升降路顶部的中继 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之后,在巻挂到设在平衡锤12内的大直径 的一个悬吊轮20上之后,巻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3上,并朝向下方折返。并且,在巻 挂到平衡锤12上的直径较小的另一个悬吊轮21上之后,缆绳17的另一端17b固定在升降 路13的顶部。 如此,在图3的例子中,依次交替地将巻挂缆绳17巻挂在这些悬吊轮18、 19、 20、 21 以及翻转轮22、24、23上,由此实施4 : 1绳比。 在此,使设置在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 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将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24的缆绳17巻挂在悬吊轮20上,之后巻挂 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3上,进一步巻挂在平衡锤12上的另一个悬吊轮21上,缆绳17也 能够不相互接触地张紧设置,2个悬吊轮20、21能够在平衡锤12内外上下配置。
并且,在平衡锤12上设置有驱动绳轮,该驱动绳轮将缆绳17向其长度方向上驱 动,使平衡锤12和轿厢11相互升降动作。在图3的例子中,将来自轿厢11侧的经过了用 于中继的翻转轮24的缆绳17最初巻挂的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作为驱动绳轮。该成为 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为,在该平衡锤12内与扁平形的电动机一体构成,并由该电动机旋转 驱动。 在此,悬吊轮20、21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起构成4 : 1绳比。该情况下, 当对平衡锤12侧进行观察时,如果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则当将 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巻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设为V时,接下来缆绳 17巻挂的翻转轮23的转速为2V,再接下来缆绳17巻挂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即,随着 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设在平衡锤12上的一个悬吊轮20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 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平衡锤12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形成为,直 径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大,因此,虽然与直径的大小也 有关,但不会如上述的相同直径的情况那样、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即 使如此,如果使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直径小于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直径的3 倍,则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以比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高的速度旋转。在如此成 为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所需的转矩减少。 —般,电动机为了使产生转矩增大,必须流过较大的电流,而无法避免大型化。与 此相对,转速的高速化,能够通过增加输入脉冲数等来容易地对应,无需电动机本身的大型 化。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由于低转矩化而能够构成为小 型,能够成为适合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如此,能够使在平衡锤12内与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 —起搭载的驱动电动机 小型化,向平衡锤12内的设置也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各设备的配置构成进一步合理化, 而且能够得到足够的升降驱动力。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置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将 另一个设置在该框架12a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将这2个悬吊轮20、21配置在平衡锤 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平衡锤12成为重心悬吊,能够进行顺畅的升降。并且,能够不 增大平衡锤12的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2个滑轮22a、22b来构成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但也可以 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如此,当使翻转轮22为1个滑轮时,产生能够简 化升降路13顶部的构成的效果。 接下来,在说明轿厢11侧的悬吊构造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轿厢11侧的悬吊轮 18、19设在轿厢11的上面部上,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设在轿厢11的侧面下部,或者如 图8所示那样设在轿厢11的侧面上部。 在此,在长方体状的轿厢ll的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虽未图示,但
在轿厢11的上面及下面沿着其横断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设有上梁及下梁。并且,在轿
厢11的两侧面设有对这些上梁和下梁的两端部间进行连结的纵框。图3及图6所示的设
在轿厢11的上面的悬吊轮18、19,实际上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在该上梁上。 并且,图7所示的轿厢11的侧面下部的悬吊轮1S、19(在图7中悬吊轮19被轿厢
ll遮住而看不见),如上所述,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在轿厢11的两侧面设置的纵框的下
部。同样,图8所示的轿厢11的侧面上部的悬吊轮18、19 (在图8中悬吊轮19也被轿厢11
遮住而看不见),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在轿厢11的两侧面设置的纵框的上部。 当如此地将悬吊轮18、19设置在轿厢11的侧面部分时,能够简化轿厢11的上梁
部分。并且,通过将悬吊轮18、19设置在轿厢11的侧面部分,由此包括缆绳17对于轿厢11
的巻挂操作在内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在图8的构成中能够縮短缆绳17。 在图9的例子中,悬吊轮18、19分别由2个滑轮18a、 18b及19a、 19b构成,该2个
滑轮18a、18b及19a、19b配置在轿厢11的上面,安装在未图示的上梁上。S卩,悬吊轮18、19
在轿厢ll的进深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配置,并且各2个滑轮18a、18b及
19a、19b在轿厢11的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保持间隔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缆绳17从固定在升降路13顶部的一端17a开始,在巻挂在悬吊轮18
的一个滑轮18a及另一个滑轮18b上之后,巻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2上,并再
次朝向轿厢11上折返。该翻转轮22靠近升降路13的一个壁面配置,其旋转面沿着轿厢11
的进深方向。因此,通过该翻转轮22而折返的缆绳17,在轿厢11的进深方向上保持规定的
间隔而折返,并在巻挂在轿厢11上的悬吊轮19的2个滑轮19b、19a上之后,巻挂在用于与
平衡锤12的中继的翻转轮24上。 图IO为,将上述轿厢11侧的悬吊轮18、19的滑轮18a、18b及19a、19b配置在轿 厢ll的下面,并安装在未图示的下梁上。其他构造、包括缆绳的巻挂顺序在内与图9相同, 省略说明。 当如图9及图10那样构成时,翻转轮22靠近升降路13的一个壁面配置,其旋转 面沿着轿厢11的进深方向,因此能够将翻转轮22直接安装在图2所示的一对导轨14的一 个轨道14a的上端部。因此,在升降路13的顶部无需设置翻转轮22用的梁,能够简化升降 路13的顶部构造。 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与此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实施4 : l绳比,但设在平衡 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的配置不同。即,2个悬吊轮20、21为,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 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但在该平衡锤12内设置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在该 悬吊轮21的上方、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外,设置与扁平的驱动电动机一体构成的成为驱 动绳轮的悬吊轮20。在该情况下,也使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悬吊轮21的直径比框架外的悬吊轮20大。 如图11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于升降路13顶部,在巻挂在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巻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巻挂在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巻挂在设在升降路顶部的中继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经过了该翻转轮24的缆绳17,在配置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中,首先巻挂在图示的设置在框架12a外的上部的直径比较小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上。之后,巻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3上,并再次朝向平衡锤12折返。巻挂在该翻转轮23上的缆绳17,巻挂在设置于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直径比较大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上,之后其端部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 在该情况下,悬吊轮20、21也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起构成4 : l绳比,因此如果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当设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巻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为V时,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直径比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大,因此随着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作为驱动绳轮的一个悬吊轮20以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高3倍的高速旋转,所需的转矩减少与成为高速旋转相应的量。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能够进一步小型地构成,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在平衡锤12内、将另一个设置在其框架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并且能够不增大其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另外,在图11中,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并且,对于轿厢11侧的悬吊构造,也能够同样适用在图7至图10中说明的构造。 接着,说明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在平衡锤12上设置2个悬吊轮20 、 21 ,与平衡锤12用的翻转轮23及来自轿厢11侧的中继用翻转轮24 —起实施4 : l绳比。其中,使2个悬吊轮20、21为相同直径。并且,其中一个悬吊轮20,成为与扁平的驱动电动机一体构成的驱动绳轮,在其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 与此相对,另一个悬吊轮21被用作偏导绳轮,在上述悬吊轮20的上方,设置在该框架12a外。如图12所示,该悬吊轮21的旋转面沿着与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 其他构成与在图2及图3中所说明的相同,省略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于升降路13的顶部,在巻挂在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巻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巻挂在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巻挂在设于升降路顶部的中继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经过了该翻转轮24的缆绳17,在配置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中,首先巻挂到设置在平衡锤12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上。之后,巻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3上,而再次朝向平衡锤12折返。从该翻转轮23折返的缆绳17,巻挂到设置在平衡锤12外的上部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上,之后其端部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 在该情况下,悬吊轮20、21也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起构成4 : l绳比。并且,由于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所以如果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巻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为V,则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即,随着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设于平衡锤12的一个悬吊轮20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换言之,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需要以相对于平衡锤12的升降速度为3倍的速度进行旋转。但是,所需的转矩减少与成为高速旋转相应的量。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能够小型地构成,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并且,设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相互为相同直径,而且将它们上下配置,但由于2个悬吊轮20、21的旋转面从它们的上方观察以相互交叉的角度关系来配置,所以即使以上述顺序巻挂缆绳17,该缆绳也不会相互接触。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在平衡锤12内、将另一个设置在其框架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并且能够不增大其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另外,在图13中,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并且,对于轿厢ll侧的悬吊构造,也能够同样适用图7至图IO说明的构造。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为,在平衡锤12用的翻转轮23之外,在升降路13的顶部再设置一个翻转轮,将经过了设于平衡锤12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缆绳17,巻挂在该增加的翻转轮上而再次向平衡锤12侧折返,并将该缆绳17的端部17b固定在平衡锤12上,由此实施5 : l绳比。在该情况下,平衡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的关系可以是图3、图11、图13的任一种。当然,对于轿厢11侦U,也可以为,与上述平衡锤12侧相对应,在翻转轮22之外,在升降路13的顶部再设置一个翻转轮,将经过了设于轿厢11的悬吊轮18的缆绳17,巻挂在该增加的翻转轮上而再次向平衡锤12侧折返,并将该缆绳17的端部17a固定在轿厢11上,由此实施5 : l绳比。 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平衡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在平衡锤12的内外、上下配置,因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而且,能够不增大平衡锤12的宽度或厚度地进行N : 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并且,实施N : l绳比,并将来自轿厢侧的经过了用于中继的翻转轮的缆绳最初巻挂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作为由设在平衡锤上的驱动电动机旋转驱动的驱动绳轮,因此能够通过高速旋转的低转矩规格使驱动电动机小型化,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搭载的构成。
权利要求
一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用的翻转轮、轿厢侧与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多个悬吊轮以及设于轿厢的多个悬吊轮上,而实施N∶1绳比,N为4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和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个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悬吊轮的上方,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卷挂在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直径大。
2. —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巻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用的翻转 轮、轿厢侧与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2个悬吊轮及 设于轿厢的2个悬吊轮上,而实施N : 1绳比,N为4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 和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个设置在构成上述 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悬吊轮的上方,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巻挂在成为上述驱 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旋转面和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旋转面, 设置为从它们的上方观察相互交叉的角度关系。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成为上述偏导绳轮 的悬吊轮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上述悬吊轮的上方。
4.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成为上述驱动绳轮 的悬吊轮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上述悬吊轮的上方。
5.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轿厢成为长方体状,在其两侧部沿纵向配置有将该轿厢在上述升降路内进行升降引导 的一对导轨;轿厢用的翻转轮由配置在上述一对导轨的内侧附近的2个滑轮构成,该轿厢 用的翻转轮将经过了上述轿厢的一个悬吊轮的缆绳朝向轿厢的另一个悬吊轮折返,该2个 滑轮安装在上述一对导轨的相对应的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电梯系统,将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有效配置构成。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17)卷挂在轿厢(11)用翻转轮(22)、中继用翻转轮(24)、平衡锤用翻转轮(23)、2个悬吊轮(20、21)及2个悬吊轮(18、19)上,实施N∶1(N为4以上整数)绳比,其中,平衡锤将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某个设置在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框架外上方;经过了中继用翻转轮的缆绳卷挂在悬吊轮(20)、翻转轮(23)、悬吊轮(21)上,将框架内的悬吊轮(20)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
文档编号B66B11/04GK101734535SQ20091021183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5日
发明者仲野靖, 村尾洋辅, 松泽结希, 水上岳人, 浅见郁夫, 石井隆史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