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122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本发 明限定在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中。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30层或更多层的建筑物,现代电梯观念具有由电梯装置服务 的换乘层。这种电梯装置包括一组至少两个电梯。第一电梯直接从门厅服 务到换乘层,即乘客由高速电梯比较快速地从门厅大致分布到不同的换乘 层。第二电梯将乘客从换乘层进一步运输到他们的目的地楼层。电梯通常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在竖井内可垂直移动并接收乘 客以将他们运送到建筑物的希望的楼层。为了能够完成此任务,电梯通常至少具有以下电梯部件具有发动机和驱动轮的驱动装置,转向轮,拉伸 装置,配重以及分别用于引导电梯轿厢和配重的一对导轨。在此情况下,发动机产生运送电梯轿厢中的乘客所需的动力。电动机 通常用于完成此功能。这直接或间接驱动了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拉伸装 置摩擦接触。拉伸装置可以是带或缆索。拉伸装置用于悬挂和运输电梯轿 厢以及配重,电梯轿厢和配重被悬吊成它们的重力沿着拉伸装置在相反的 方向上作用。重力的合力将由驱动装置克服,并且该合力相应地减少了很 多。另外,由于拉伸装置与驱动轮之间的较大接触力,驱动轮将较大的传 动力矩传递到拉伸装置。由转向轮引导拉伸装置。竖井体积的最佳应用在电梯构造中具有日益增加的重要性。特别地, 在具有建筑物的高利用程度的高层建筑物中,对于给定的竖井体积,要求 尽可能有效的客运管理。首先通过电梯部件的最佳节省空间布置可以实现 此目的,所述最佳节省空间布置为电梯轿厢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其次由在 一个竖井内能够完成几个独立的电梯轿厢的垂直运动的电梯观念实现此目的。EP1 526 103显示了在一个建筑物中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电梯装置, 所述电梯装置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在那种情况下,区域包括由电梯服务的 规定数量的楼层。区域被分配给每个电梯。设置换乘层以便从一个区域换 到另一个区域。至少一个电梯具有两个轿厢,所述两个轿厢在两个轿厢导 轨上相互独立地垂直移动并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设置两个应急轿厢 (fetch and carry cages)以便帮助避免在换乘层上的不必要的等待时 间。从EP1 489 033中知道具有在同一竖井内设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上的至 少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每个电梯轿厢都具有自己的驱动装置和自己的配 重。所述驱动装置靠近第一和第二竖井壁布置,并且配重也分别悬挂在靠 近第一或第二竖井壁的驱动或保持缆索上的相关的(或配属的)驱动装置 下面。驱动装置的驱动轮的轴线设置成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两个独 立可移动的电梯轿厢确保了高运输性能。将驱动装置靠近第一或第二壁布 置在竖井内使独立的发动机室很大并且实现了在竖井顶部内驱动部件的 空间节约、紧凑布置。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加在具有区域划分和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 筑物内的给定竖井横截面的电梯装置的运输性能。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实现了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位于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中,其中所述 建筑物被分成多个建筑物区域并且每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每个 电梯轿厢通过自己的驱动装置在相关的(或配属的)轿厢区域内可独立移 动。另外,每个轿厢区域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第一电梯具有在竖井内一 个在另一个之上垂直布置的至少三个电梯轿厢。这些轿厢区的至少三个被 分配到建筑物区。由于电梯的至少三个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可独立移动的电梯轿厢, 所述电梯装置具有很高的运输性能。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在换乘层处的等待 时间并且极大的避免了等待循环(waiting loop)。有利地是,第二电梯的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是多轿厢电梯,所述多轿厢 电梯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至少两个轿厢。这两个轿厢与相 同的轿厢区域相关,因为它们被物理连接并且由此仅能够共同移动。具有双轿厢的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电梯轿厢的可用轿厢体积加倍了。 由此, 一次行程可以最多运输两倍的乘客。有利地是,所述多个轿厢服务设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至少两个换 乘层。所述电梯装置的优点是在换乘层加倍的情况下,在各个换乘层上的等 待时间可以进一步减少。所述换乘层具有换乘者所需的换乘或等待空间。 在此换乘空间的数量加倍的情况下,所述换乘大体上能够避免冲突并且尽 管如果增加运输性能,仍然会出现等待时间,但乘客可以获得等待空间的 双倍体积。由此在以下各种情况下,呆在换乘层、或换乘空间、或等待空 间,都变得更加舒适。有利地是,第一电梯的至少三个轿厢区域具有中间电梯轿厢和两个相 邻电梯轿厢。在此情况下,中间电梯轿厢可在中间轿厢区内独立移动,且 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可在两个相邻轿厢区中独立移动。进一步有利的是,中 间轿厢区与相邻的轿厢区重叠。具有这种重叠轿厢区的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乘客可以在位于轿厢区 的重叠的区域内的任何希望的楼层从中间轿厢区转移到相邻轿厢区。这使 得乘客的行为选择更加灵活。另外,在轿厢区的重叠区域内的楼层由两个 电梯轿厢服务,由此,电梯装置的运输性能得到提高。有利的是,电梯轿厢可以移动通过与电梯轿厢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所述电梯装置具有驱动装置能够在竖井内以节省空间和灵活的方式 布置且不会与电梯轿厢产生冲突的优点。有利的是,与电梯轿厢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位于第一竖井壁上或 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所述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在电梯轿厢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之间的驱 动装置的位置。驱动装置通常布置在竖井顶部或竖井底坑内由此可以节省 空间。有利的是,中间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定位在第一竖井壁上而相邻电梯 轿厢的两个驱动装置定位在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很多驱动装置和相关的电梯轿厢在同一竖井内 的灵活和简单的定位。相反,在竖井顶部内驱动装置的普通布置中,可以 被安装的驱动装置的数量由在竖井顶部内的可用空间所限制。同样地,由 于竖井顶部内的驱动装置的上述普通布置,没有冲突的拉伸装置的引导受 到严格的限制。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示例和附图,进一步详细阐明和描述本发明,其中图l显示了具有三个电梯轿厢、三个驱动装置、三个驱动轮、三个拉 伸装置和几个转向轮的电梯装置的电梯的布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图1的电梯装置的布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显示了根据图1的电梯装置的电梯的任选布置的平面示意图;图4显示了在横向构件(cross member)上的驱动装置的布置的侧视图;图5显示了具有两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 图;禾B图6显示了具有四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竖井是由六个边界面限定的空间, 一个或更多电梯轿厢在其中沿行进 通道移动。通常地,四个竖井壁、天花板、和底板形成上述的六个边界面。 然而,可以等同地认为上或下行进通路限制代表边界平面。竖井的所述定 义在含义上可以被扩展为几个行进通道也可以彼此相邻地水平布置在竖 井内, 一个或更多电梯轿厢可以沿着每个行进通道移动。图l显示了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 7b、 7c的电梯,所述至少三个 电梯轿厢7a、 7b、 7c每个都具有自己的驱动装置Al、 A2、 A3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相互独立移动。在那种情况下,中间电梯轿厢7a布置在两个相邻 的电梯轿厢7b、 7c之间,所述两个相邻的电梯轿厢7b、 7c分别设置在中间 电梯轿厢7a的下面和上面。相关的(或配属的)驱动装置A1、 A2、 A3在侧面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竖 井壁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竖井壁是彼此相对的竖井壁并且没有竖井门。中 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l位于第一竖井壁上而相邻的电梯轿厢7b、 7c的 两个驱动装置A2、 A3位于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在那种情况下,驱动 装置A1、 A2、 A3交替布置在相对的竖井壁上。另外的电梯轿厢的附加驱动 装置(没有示出)按照驱动装置的交替排序交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竖井壁 上。在图1中驱动装置A1、 A2、 A3位于三个不同的竖井高度,其中相邻的 电梯轿厢7b、 7c的驱动装置A2、 A3位于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l的下 面或上面。通常,中间驱动装置A1和相邻的驱动装置A2、 A3之间在垂直方 向上的距离至少是一个轿厢高度。然而,两个驱动装置也可以位于相同的竖井高度上。例如,中间电梯 轿厢7a的驱动装置Al可以布置在第一竖井壁上,相邻的上电梯轿厢7c的驱 动装置A3以相同的竖井高度布置在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这种布置的优点 在于两个驱动装置A1、 A3的维护简单。尤其是,它们可以在共同的平台得 到维护。驱动装置A1、 A2、 A3具有各自的发动机M1、 M2、 M3和各自的驱动轮la、 lb、 lc。发动机M1、 M2、 M3被设置成与驱动轮la、 lb、 lc可操作接触并且 通过驱动轮la、 lb、 lc驱动拉伸装置Zl、 Z2、 Z3。驱动轮la、 lb、 lc被设 计成适合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1、 Z2、 Z3。所述拉伸装置Z1、 Z2、 Z3 优选是带子,例如在一侧具有肋的楔形肋带(wedge-ribbed belts),所 述楔形肋带接合在驱动轮侧的一个或更多凹陷内。所述带子的变体,例如 光滑的带子和在对应于驱动轮la、 lb、 lc在一侧或两侧上有齿的带子也同 样可以使用。另外,不同种类的缆索,例如,单缆索、双缆索、或多缆索 也可以使用。拉伸装置Z1、 Z2、 Z3包括钢丝或芳族聚酰胺纤维或Vectran的股线。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 7b、 7c和三个配重12a、 12b、 12c用滑轮组的方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1、 Z2、 Z3上。在那种情况下,电梯轿厢7a、 7b、 7c 至少具有固定在电梯轿厢7a、 7b、 7c的下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转向轮和 至少一个第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这些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在外圆周上具有能够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l、 Z2、 Z3的一 个或更多凹槽。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由此适合引导拉伸装置Zl、 Z2、 Z3并且与后者接触。电梯轿厢7a、 7b、 7c由此优选地作为下滑轮组的 转向轮悬挂。在实施例的可选形式中,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设置在电梯 轿厢7a、 7b、 7c的上部区域内。对应于上述描述,电梯轿厢7a、 7b、 7c由作为上滑轮组的转向轮悬挂。第三转向轮4a、 4b、 4c设置在配重12a、 12b、 12c的上部区域内,类 似于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所述第三转向轮4a、 4b、 4c同样适 于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1、 Z2、 Z3。相应地,配重12a、 12b、 12c优 选地悬挂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1、 A2、 A3下面的作为上滑轮组的第三转向轮 4a、 4b、 4c上。拉伸装置Z1、 Z2、 Z3经过第一、第二和第三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和驱动轮5a、 5b、 5c从第一固定点5a、 5b、 5c被引导 到第二固定点6a、 6b、 6c,同时也从第一竖井壁被引导到第二竖井壁。在 那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点5a、 5b、 5c在第一或第二竖井壁的附近分别在大 约相同的竖井高度相对相关的驱动装置A1、 A2、 A3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点 6a、 6b、 6c在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上设置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l、 A2、 A3的附 近。拉伸装置Z1、 Z2、 Z3从第一固定点5a、 5b、 5c沿第一或第二竖井壁向 下延伸到第二转向轮3a、 3b、 3c,绕第二转向轮3a、 3b、 3c以大约90度的 角从外到内包绕(loop)并通向第一转向轮2a、 2b、 2c。拉伸装置Z1、 Z2、 Z3绕此第一转向轮2a、 2b、 2c再次以大约90度的角从内到外包绕,此后沿 电梯轿厢7a、 7b、 7c向上被引导到驱动轮la、 lb、 lc并且绕所述驱动轮la、 lb、 lc通过大约150度从内到外包绕。基于任意的设定轮(setting pulley) 13c、 13b、 13c的设定,包角可以设定在9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拉伸装置 Zl、 Z2、 Z3此后沿第二或第一竖井壁向下引导到第三转向轮4a、 4b、 4c,绕第三转向轮4a、 4b、 4c通过大约180度从外到内包绕,并再次沿第二或 第一竖井壁向上引导到第二固定点6a、 6b、 6c。如上所述,设定轮13a、 13b、 13c是驱动装置Al、 A2、 A3的任选的部 件。利用此设定轮13a、 13b、 13c,拉伸装置Z1、 Z2、 Z3在驱动轮la、 lb、 lc上的包角可以设定(或者增加或者减小)以便将希望的牵引力从驱动轮 la、 lb、 lc传递到拉伸装置Zl、 Z2、 Z3。基于设定轮13a、 13b、 13c与驱 动轮la、 lb、 lc的各个间隔,拉伸装置Z1、 Z2、 Z3与驱动装置A1、 A2、 A3 的间隔,与配重12a、 12b、 12c的间隔或与电梯轿厢7a、 7b、 7c的间隔可 以被另外设置。由此保证了拉伸装置Z1、 Z2、 Z3在竖井中在驱动轮la、 lb、 lc与第一转向轮2a、 2b、 2c之间没有冲突的引导。电梯轿厢7a、 7b、 7c以及各自相关的驱动装置Al、 A2、 A3,驱动轮la、 lb、 lc,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任意的设定轮13a、 13b、 13c,配重12a、 12b、 12c,拉伸装置Z1、 Z2、 Z3和固定点5a、 5b、 5c、 6a、 6b、 6c形成电梯单元。结果,图l显示了具有三个电梯单元的电 梯,这又形成了三厢电梯组(triple group) 14。从具有电梯轿厢7a的中间电梯单元开始,具有电梯轿厢7b的相邻的下 电梯单元和具有电梯轿厢7c的相邻的上电梯单元相对于中间电梯单元成 镜像布置。电梯单元的驱动装置A1、 A2、 A3由此位于彼此相对的第一或第 二电梯竖井壁上,且相邻的电梯轿厢7a、 7b、 7c的相关的驱动轮la、 lb、 lc,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设定轮13a、 13b、 13c, 配重12a、 12b、 12c,拉伸装置Z1、 Z2、 Z3和固定点5a、 5b、 5c、 6a、 6b、 6c也镜像布置。此中间和相邻电梯单元镜像布置的规则也适用到安装在电 梯竖井内的任何希望的数量的电梯单元。电梯单元的该布置的进一步的特性在于相关的驱动装置A1、 A2、 A3和 固定点5a、 5b、 5c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于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上。由 固定点5a、 5b、 5c和驱动装置Al、 A2、 A3预先确定的竖井高度也同时是相 关的电梯轿厢7a、 7b、 7c能够到达的最高点,因为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 中的拉伸装置不能将电梯轿厢7a、 7b、 7c的悬挂点提高到驱动轮la、 lb、 lc的高度之上。中间和相邻电梯轿厢7a、 7b、 7c的驱动装置Al、 A2、 A3和 固定点5a、 5b、 5c的定位通常在不同的竖井高度实施。电梯轿厢7a、 7b、7C由此可以仅仅到达不同的最大竖井高度。相应地,中间和相邻电梯轿厢7a、 7b、 7c分配到电梯轿厢7a、 7b、 7c可以在其中移动的不同的轿厢区域。 图l中明显示出了分配到电梯轿厢7a、 7b、 7c的轿厢区域Kl、 K2、 K3。 从图l中明显的是,上述构造的驱动装置A1、 A2、 A3的竖井高度预先确定 了这种轿厢区域K1、 K2、 K3的最大竖井高度。相反,轿厢区域K1、 K2、 K3 的最小竖井高度由设置在其下方的隔一个的电梯单元的驱动装置A1、 A2、 A3限定。在图示的实施例的示例中,相邻上电梯轿厢7c的配重12c和设置 在其下的隔一个的相邻下电梯轿厢7b的驱动装置A2,由于中间和相邻电梯 单元的镜像构造,设置在相同的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上。由此,配重12c可 以达到的最下的竖井高度由在其下方设置在相同的竖井壁上的驱动装置 A2限制。对于同时采用2: l悬挂的电梯轿厢7c和配重12c,配重12c在驱动 装置A2与驱动装置3A之间的行进范围由此确定电梯轿厢7c的轿厢区域K3。 如果对三厢电梯组14使用该教导,产生部分重叠的轿厢区域K1、 K2、 K3,其中只有中间与相邻轿厢区域K1、 K2、 K3重叠。在具有一个布置在另 一个之上的几个三厢电梯组14的高层建筑物中,布置在中间轿厢区域K1内的所有楼层由此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根据图2,电梯轿厢7a、 7b、 7c由两个轿厢导轨10.1、 10.2引导。两 个轿厢导轨IO. 1、 10.2形成连接平面V,所述连接平面V在每一种情况下延 伸大致通过两个电梯轿厢7a、 7b、 7c的重心S。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中, 电梯轿厢7a、 7b、 7c被偏心悬挂。在此仅仅示出了两个电梯单元一个直接 布置在另一个之上的布置。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清楚的是,他 们容易相似地想到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另外的电梯单元对的 布置。拉伸装置Z1、 Z2、 Z3和相关的导向装置(例如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和驱动轮la、 lb、 lc)在此悬挂布置中位于连接平面 V的一侧上,其中为清楚起见,在图2中没有示出转向轮4a、 4b、 4c,即所 有的与电梯轿厢7a、 7b、 7c相关的前述构件或者位于第三竖井壁与连接平 面V之间或者位于第四竖井壁与连接平面V之间。第三或第四竖井壁表示具 有至少一个竖井门9的竖井壁和相对的竖井壁。拉伸装置Z1、 Z2、 Z3和连 接平面V的间隔y有利地大致相同。电梯轿厢7a、 7b、 7c的拉伸装置Zl、 Z2、Z3交替地位于连接平面V的一侧和另一侧上。由此,由电梯轿厢7a、 7b、 7c的偏心悬挂产生的力矩具有相反的效果。在电梯轿厢7a、 7b、 7c相同的 额定载荷的情况下以及在电梯轿厢7a、 7b、 7c为偶数的情况下,作用在导 轨IO. 1、 10.2上的力矩显著上升。配重12a、 12b、 12c由两个配重导轨lla. 1、 lla.2、 lib. 1、 lib. 2引 导。配重12a、 12b、 12c在轿厢导轨10. 1、 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之间 位于相对的竖井壁上。有利地,配重12a、 12b、 12c在它们的中心悬挂在 拉伸装置Z1、 Z2、 Z3上。因为电梯轿厢7a、 7b、 7c被偏心悬挂,配重12a、 12b、 12c在第三和第四竖井壁附近横向偏离。驱动轮la、 lb、 lc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的 旋转轴线平行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构件为它们 可以接受四个平行延伸的拉伸装置Z1、 Z2、 Z3的形式,并引导这些拉伸装 置Z1、 Z2、 Z3,或者在驱动轮la、 lb、 lc的情况下,也驱动这些拉伸装置 Zl、 Z2、 Z3。为了能够接受拉伸装置Z1、 Z2、 Z3,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4a、 4b、 4c和驱动轮la、 lb、 lc具有四个专门构造的接触表面, 所述接触表面在使用缆索的情况下设计为例如凹槽或者在使用带子的情 况下设计为例如凹面或齿(toothing),或者在平坦结构(flat construction)的接触表面的情况下设置有引导肩。这四个接触表面可以 或者形成在共用的轮的形状的基部体上或者分别形成在具有公共的旋转 轴线的四个单独的轮上。利用该形式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得到根据相应的目的 的很多变型。由此,这可以布置一个到四个或更多单独的轮(相对于彼此 具有或不具有间隔)在一个旋转轴线上。在此情况下,每一个轮基于相应 的设计,可以接受一个至四个或需要时甚至更多的拉伸装置Z1、 Z2、 Z3。在电梯的正常操作中,电梯轿厢7a、 7b、 7c与楼层齐平地放置在楼层 站,并且轿厢门8与竖井门9一起打开以允许乘客从该楼层进入电梯轿厢或从电梯轿厢进入该楼层。图3显示了具有中心悬挂的电梯轿厢7a、 7b、 7c的可选悬挂布置。在 此仅仅示出了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两个电梯单元的布置。然 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相似地,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另外的电梯单元对的布置也是可以的。在此情况下,拉伸装置Z1、 Z2、 Z3从在连接平面V两侧的转向轮和驱 动轮la、 lb、 lc引出。有利地,悬挂布置成相对于连接平面V对称。因为 在此情况下重力的悬挂中心大体上与电梯轿厢7a、 7b、 7c的中心S—致, 没有另外的力矩作用在轿厢导轨IO. 1、 10.2上。在电梯轿厢7a、 7b、 7c的中心悬挂中,相关的转向轮2a. 1、 2a. 2、 2b. 1、 2b. 2、 3a. 1、 3a. 2、 3b. 1、 3b. 2和驱动轮la. 1、 la. 2、 lb. 1、 lb. 2由布置 在连接平面V的左侧和右侧上的至少两个轮组成。配重12a、 12b、 12c的转 向轮4a、 4b、 4c相似地由布置在连接平面V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两个轮组成, 但是为清楚起见在图3中没有示出。在本示例中,与中间电梯轿厢7a相关 的转向轮2a. 1、 2a. 2、 3a. 1、 3a. 2和驱动轮la. 1、 la. 2位于距离连接平面 V的第一间隔x处,而与相邻的下电梯轿厢7b相关的转向轮2b. 1、 2b.2、 3b. 1、 3b.2和驱动轮lb. 1、 lb.2位于距离连接平面V的第二间隔X处,其中 第一间隔x小于第二间隔X。由此保证了在电梯轿厢7a、 7b、 7c中心悬挂的 情况下拉伸装置Z1、 Z2、 Z3的没有冲突的引导。在此,配重12a、 12b、 12c在轿厢导轨10. 1、 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 壁之间有利地在它们的重心S悬挂在拉伸装置Z1、 Z2、 Z3上。因为电梯轿 厢7a、 7b、 7c现在被中心悬挂,配重12a、 12b、 12c也位于第一和第二竖 井壁的中心区域内。由于配重12a、 12b、 12c的中心位置,在配重12a、 12b、 12c的横向端与第三和第四竖井壁之间的自由空间增加。由此获得了配重 12a、 12b、 12c的设计自由度。由此,可以使用例如更窄和更宽的配重12a、 12b、 12c以便更好地利用空间。对于给定的竖井横截面,电梯轿厢7a、 7b、 7c增加了宽度,或对于给定的轿厢大小,可以减小竖井横截面。图2和3中示出的中心和偏心悬挂变型需要时可以与图5和6中的示例妙A 5口 口 o如图4中所示,驱动装置A1具有发动机M1,优选为电动机;驱动轮la; 和任选地,设定轮13a,通过所述设定轮13a拉伸装置Zl围绕驱动轮la的包 角和拉伸装置Zl从驱动装置Al到电梯轿厢7a或配重12a的水平间隔可以得 到调整或设定。发动机Ml垂直位于驱动轮la上方。由于此布置,驱动装置可以位于配重12a在电梯轿厢7a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之间的光投影内。轿厢7a由此可 以移动通过驱动装置A1,且由此可以安装在竖井的否则不需要的空间内。 与不具有机房的普通电梯相比,在竖井顶部和/或竖井坑内获得了空间。根据图4,驱动装置A1固定在横向构件19上,所述横向构件19紧固到 轿厢导轨10.1和/或配重导轨lla. 1、 11a.2上。在图4中进一步看到在电梯 轿厢7a的后方的第三转向轮4a (配重12a悬挂在其上)。通过与图2中的布 置比较,在此示出的示例相对于连接平面V为镜像。驱动装置A1也可以任选地直接固定在竖井壁上,且在此情况下横向构 件19被省却。图5显示了用于具有分区划分的建筑物的电梯设备。建筑物区G1、 G2 由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几个楼层组成。在此情况下,建筑物区 Gl、 G2的这些楼层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谓的换乘层U1、 U2。通常通过仅仅停 留在换乘层的支线电梯(feeder lift)从一个建筑物区G1到达另一建筑 物区G2。在此,该支线电梯被设计为高速电梯。分配到建筑物区G1、 G2的 剩余楼层的数量由那些由接送电梯(take away lift) 14.1、 14. 2服务的 楼层限定。此接送电梯14. 1、 14.2承担将乘客从换乘层U1、 U2进一步分配到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在此建筑物被分为两个建筑物区G1、 G2。三厢电梯组(triple groups) 14.1、 14.2被分配到这些建筑物区G1、 G2中的每一个,所述三厢电梯组专 门服务分配的建筑物区G1、G2的楼层。电梯设备具有布置在两个竖井15. 1、 15.2内的两个电梯。两个三厢电梯组14. 1、 14.2设置在第一竖井15. l内, 且具有六个电梯单元和相关的六个轿厢区Kl. 1、 Kl. 2、 Kl. 3、 K2. 1、 K2. 2、 K2.3,所述两个三厢电梯组14. 1、 14.2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由 此,通过第二竖井15. 2的电梯必然可以从第一建筑物区G1改变到第二建筑 物区G2,并且仅从建筑物区Gl的换乘层Ul.l、 U1.2换乘到建筑物区G2的换 乘层U2. 1、 U2. 2。两个三厢电梯组14. 1、 14. 2负责将乘客从换乘层U2. 1、 U2.2运送到对应的建筑物区G1、 G2的楼层,和在建筑物区G1、 G2内的任何 两个楼层之间运送乘客。由此实现了在建筑物内的乘客的更加有效地通道 运输(channelled transport)。第一竖井15.1可以任选地再分成每一个都具有各自的电梯的两个分开的单独的竖井。这些单独竖井的竖井高度大体上适应对应的建筑物区Gl、 G2的高度。这些分开的单独竖井的优点是消除了抽吸效应,并且也消 除了例如在很高的竖井中会出现的不希望的强大的竖井通风。专门服务换乘层U1.2、 Ul. 1、 U2. 1、 U2.2的高速电梯在第二电梯竖井 15. 2内移动。此高速电梯在图示的示例中是双层电梯(double-decker lift),该双层电梯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并且一起在竖井15 内移动的两个固定连接的轿厢。这些双层轿厢服务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 个之上的两个换乘层U1.2、 Ul.l、 U2. 1、 U2. 2。在每一个建筑物区G1、 G2中的每一个轿厢区K1. 1、 Kl. 2、 Kl. 3、 K2. 1、 K2. 2、 K2. 3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U1, 2、 Ul. 1、 U2. 1、 U2.2。通过示例,下 面的布置导致上建筑物区G2:双层电梯的换乘层U2. 1、 U2.2位于建筑物区 G2的中心区域,下换乘层U2.2由双层轿厢的下轿厢和三厢电梯组14. l的中 间和下相邻电梯轿厢服务,而上换乘层U2. l对应地由双层轿厢的上轿厢和 三厢电梯组14.2的中间和上相邻电梯轿厢服务。由此,目的地楼层位于中 间轿厢区Kl. 2的乘客总是可以乘坐三厢电梯组14. 2的两个电梯轿厢以向 上行进。然而,相邻的轿厢区K2. 2和K3. 2优选地每一个包括建筑物区G2的多个 楼层的相应的一半,中间轿厢区Kl. 2优选地具有小于分配到建筑物区G2的 楼层的数量的两个楼层。因此,中间电梯轿厢可以服务除了两个边界楼层 之外的建筑物区G2的所有中间楼层。由于三厢电梯组14. 2的电梯轿厢的垂 直叠置,中间电梯轿厢不能行进通过每一个都在建筑物区G2的至少一个边界楼层被保持占用的上或下邻近轿厢。在中间轿厢区Kl. 2尺寸最小的情况下,这包括两个换乘层U2. 1、 U2. 2。 在此情况下,三厢电梯组14.2的中间电梯轿厢为建筑物区G2负责自动扶梯 16的功能,即它将乘客从上换乘层U2.1运送到下换乘层U2.2,以及将乘客 从下换乘层U2.2运送到上换乘层U2. 1。两个换乘层U2. 1、 U2.2也是建筑物 区G2的每一个都由三厢电梯组14.2的两个电梯轿厢服务的单独的楼层。相反,在中间轿厢区K1.2最大延伸的情况下,建筑物区G2的两个边界 层为仅由三厢电梯组14. 2的相邻的下或上电梯轿厢服务的单独的楼层。在 中间轿厢区K1.2的最大延伸范围内,所有的其他楼层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建筑物区Gl中的轿厢区Kl.l、 K2. 1、 K3. 1,相关的电梯单元和换乘层 Ul. 1、 U1.2的布置大体上与建筑物区G2中的轿厢区、相关电梯单元和换乘 层的布置一致。但是下建筑物区Gl的换乘层Ul.l、 U1.2涉及更重要的另外的方面。下建筑物区Gl的两个换乘层Ul.l、 U1.2通过自动扶梯16相连接。所述 自动扶梯经常用于建筑物大厅。所述建筑物大厅是乘客进入和离开建筑物 的所在楼层,并且是众多乘客由此频繁进出的地方。如果,例如,下换乘 层U1.2是建筑物大厅,在需要的情况下,由于滚轮自动扶梯(roller escalator)的好运输性能,流入的乘客迅速转到上换乘层Ul. 1 ,或当其 准备离幵时从此迅速返回到建筑物大厅。根据建筑物各自的种类和位置, 建筑物大厅可以原则上位于建筑物的任何一层。在那种情况下,建筑物大 厅通常由第二竖井15. 2的至少一个高速电梯服务。图6显示了具有两个附加的建筑物区G3、 G4以及相关的三厢电梯组 14.3、 14.4,以及具有轿厢区Kl. 3、 K2. 3、 K3. 3、 Kl. 4、 K2. 4、 K3. 4和相 关的换乘层U3. 1、 U3.2、 U4. 1、 U4.2的建筑物。任何需要数量的三厢电梯 组14可以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垂直布置。本发明不仅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利用本发明的知识,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明显可以最优化用于建筑物的具体形式的不同的参数。代替双 层轿厢,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多于两个的轿厢的、几个或多个单独的单个轿 厢或多轿厢也可以在第二竖井15.2内移动。另外,可以自由选择分配到建 筑物区G的楼层数。建筑物区G也不需要具有相同数量的楼层,数量可以从 建筑物区到建筑物区不同。也不是总需要三厢电梯组14被分配到建筑物区 G。由此,四厢电梯组、五厢电梯组、或六厢电梯组等也可以分配到建筑 物区G。轿厢区不是必须对称地构造,例如在三厢电梯组中。基于驱动装 置的位置和换乘层,这些轿厢区K可自由适应具体的建筑物条件。最后, 换乘层U根据轿厢区K或多轿厢的轿厢数量,也可以在建筑物区G内在数量 和位置上自由布置。下面简单的计算显示了由于本发明,在运输性能上可以实现大幅增 加。对于例如具有10层的建筑物区G2,根据在先技术的状态,两个电梯轿厢每一个都服务9个楼层,即每一个电梯轿厢每层具有由要被服务的楼层数量加权的运输系数1/9,所述系数代表在具体楼层中电梯轿厢的运输性 能的测量值。对于每一个仅由一个电梯轿厢服务的两个边界楼层,运输系数为l/9;对于两个电梯轿厢区重叠的八个楼层的中心区域,运输系数为2/9。根据本发明,相邻的轿厢区K2.2和K3.2每一个服务5个上楼层和下楼 层,且中间轿厢区K1.2服务8个楼层。运输系数为1/5加1/8,或13/40,这 是由于重叠的轿厢区的区域以及边界楼层的运输系数l/5形成的。此简单的计算示例显示对于建筑物区G2的所有楼层运输性能得到显 著地增加。两个边界楼层的运输性能甚至超过比例地增加。另外,可以容 易看到,对于建筑物区内的10层以外的楼层数量,运输性能也会增加。
权利要求
1、一种在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其中该建筑物分成多个建筑物区(G1;G2;G3;G4),且每一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7a,7b,7c),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通过自身的驱动装置(A1,A2,A3)能够在相关的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内独立移动,且每一个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U1.1,U1.2,U2.1,U2.2),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垂直布置在竖井内,并且至少三个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被分配到建筑物区(G1,G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电梯中的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是多轿厢,所述多轿厢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 一个之上并且与相同的轿厢区相关的至少两个轿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轿厢服务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换乘层(U1. 1,U1.2, U2. 1, U2.2)。
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梯的所述至少三个轿厢区(7a, 7b, 7c)包括中间轿厢和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其中所述中间电梯轿厢(7a)能够在中间轿厢区(Kl)内 独立移动,且所述两个相邻电梯轿厢(7b, 7c)能够在两个相邻轿厢区(K2, K3)中独立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轿厢区(Kl)与相邻轿厢区(K2、 K3)重叠。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梯轿厢(7a, 7b, 7c)能够移动通过所述与电梯轿厢(7a, 7b, 7c) 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l, A2, A3)。
7、 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电梯轿厢(7a, 7b, 7c)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l, A2,A3)位于第一竖井壁上或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l)位于第一竖井壁上,且所述相邻电梯轿厢(7a, 7c)的两个驱动装置(A2, A3)位于相对的第二竖 井壁上。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l, A2, A3)交替位于相对的第一竖井壁或第二竖井壁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4和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l, A2, A3)位于不同的竖井高度。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电梯轿厢(7a, 7c)的驱动装置(A2, A3)布置在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l)的上面或下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中间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Al)与相邻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A2,A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至少为一个轿厢高度。
13、 根据权利要求4和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驱动装置(Al, A3)位于相同的竖井高度。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Al, A2, A3)具有至少一个发动机(Ml, M2, M3)和驱动轮(la, lb, lc)。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Ml, M2, M3)垂直布置在相关的驱动轮(la, lb, lc)上。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轮(la, lb, lc)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
1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重(12a, 12b, 12c)与每一个电梯轿厢(7a, 7b, 7c)相关。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配重(12a, 12b, 12c)由两个配重导轨(lla. 1, lla. 2, lib. 1, llb.2)引导。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电梯轿厢(7a, 7b, 7c)能够沿两个轿厢导轨(10.1, 10.2)移动。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12a, 12b, 12c)位于轿厢导轨(10.1, 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之间。
21、 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拉伸装置(Zl, Z2, Z3)与每一个电梯轿厢(7a, 7b, 7c)相关。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 7b, 7c)和相关的配重(12a, 12b, 12c)悬挂在共同的拉伸装置(Zl, Z2, Z3)上。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设置成与驱动轮(la, lb, lc)可操作接触。
24、 根据权利要求2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 7b, 7c)以滑轮组的形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l,Z2, Z3)上。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 7b, 7c)每一个都具有安装在电梯轿厢(7a, 7b,7c)的下部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由驱动轮(la, lb, lc)和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引导到第一固定点(5a, 5b, 5c)。
27、 根据权利要求21-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重(12a, 12b, 12c)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l, A2, A3)的下面以滑轮组的形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l, Z2, Z3)上。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12a, 12b, 12c)具有固定在配重(12a, 12b, 12c)的上 部区域内的第三转向轮(4a, 4b, 4c)。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由驱动轮(la, lb, lc)经由第三转向轮(4a, 4b, 4c)引导到第二固定点(6a, 6b, 6c)。
30、 根据权利要求21-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由至少一根缆索或双缆索组成。
31、 根据权利要求21-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由至少一根带子组成。
32、 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的支撑结构由芳族聚酰胺纤维形成。
33、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子在一面结构化。
34、 根据权利要求31或3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子是楔形齿带或楔形肋带。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与权利要求25和28结合的电梯装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由驱动轮(la, lb, lc)、和至少第一转向轮(2a, 2b, 2c)、第二转向轮(3a, 3b, 3c)和第三转向轮(4a, 4b, 4c) 引导,仅仅带子的一侧设置成与驱动轮(la, lb, lc)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接触,且带子围绕其各自的纵向轴线在驱动轮(la, lb, lc)与第一转向轮(2a, 2b, 2c)之间转过180度。
36、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25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导轨(10.1, 10.2)形成连接平面(V),且相关的电梯轿厢 (7a, 7b, 7c)的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和驱动轮(la, lb, lc) 以及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布置在所述连接平面 (V)的一侧。
37、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25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7a, 7b, 7c)由两个轿厢导轨(10.1, 10.2)引导, 其中这些轿厢导轨(10.1, 10.2)形成连接平面(V),且相关的电梯轿厢(7a, 7b, 7c)的所述拉伸装置(Zl, Z2, Z3)和驱动轮(la, lb, lc) 以及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 2b, 2c, 3a, 3b, 3c)布置在所述连接平面(V)的两侧。
3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驱动装置(Al, A2, A3)固定在横向构件(19)上。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18和19的电梯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19)紧固到轿厢导轨(10. 1)禾B/或配重导轨(lla. 1, lla.2)上。
全文摘要
电梯装置布置在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内,其中该建筑物分成多个建筑物区(G1;G2;G3;G4),且每一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7a,7b,7c),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通过自身的驱动装置(A1,A2,A3)能够在相关的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内独立移动,且每一个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U1.1,U1.2,U2.1,U2.2)。在此情况下,第一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垂直布置在竖井(15.1)内。另外,至少三个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被分配到建筑物区(G1,G2;G3,G4)。
文档编号B66B11/00GK101219747SQ200710199348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2日
发明者斯蒂芬·杨斯, 汉斯·科赫尔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