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掀式连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471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掀式连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特别是ー种具有夹掣限位结构的可掀式连动机构。
背景技术
:具有显示器的手持式装置(例如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携帯型游戏机等)常会将其显示器与本体借由ー枢纽结构(hingestructure)相连接,该枢纽结构借由弹簧与凸轮的组合,使得显示器可相对本体旋转。随着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趋势,手持式装置中的电子元件及机械元件的体积都需大幅缩减,枢纽结构的体积势必也需缩减。然而,当枢纽结构的体积缩减时,枢纽结构中的凸轮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磨损,使得枢纽结构的可靠度降低。此外,凸轮的体积缩减将会使得凸轮制造不易,进而提高凸轮的制造成本。由上述可知,枢纽结构较不适合电子产品的薄型化。请參阅图11,除了上述缺失外,已知的枢纽结构20与手持式装置的电路板21结合时,枢纽结构20会占据电路板21大量的空间;被枢纽结构20占据的电路板21的空间将无法供其他电子元件设置,且有碍于电路板21体积的缩減。电路板21体积难以缩减时,手持装置也就难以薄型化。有鉴于此,提供一种适合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显示器与本体的连动机构(linkagemechanism),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可连接两物体,以利于其中一物体可相对另一物体掀起及盖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体积易于缩减,因此较适合于手持式装置的薄型化。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ー摆动板、一第一枢轴、一第二枢轴、及一第三枢轴;其中,第一板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及与第一上表面相对的ー第一下表面;第二板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与第二上表面相对的ー第ニ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第二下表面朝向第一板件的第一上表面,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二下表面,且具有相対的ニ夹掣面;第一枢轴枢接第二板件及第一板件;第二枢轴枢接摆动板及第一板件;第三枢轴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摆动板及第ニ板件,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被夹掣于ニ夹掣面间。借此,当第二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掀起吋,第二板件依据第一枢轴转动,摆动板依据第二枢轴转动,且第三枢轴的端部于夹掣限位结构内,自ー第一位置滑动至ー第二位置。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图I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夹掣限位结构及第三枢轴的端部的放大详图;图4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另一平面不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于盖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的俯视平面图;以及图11为已知的枢纽结构与电路板结合的俯视平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本发明』I、2可掀式连动机构11第一板件111第一上表面112第一下表面113缺ロ12第二板件121第二上表面122第二下表面123夹掣限位结构1231、1232夹掣面1233悬臂板1234凸块1235定位槽124导轨13摆动板131缺ロ14第一枢轴141第一轴线15第二枢轴151第二轴线16第三枢轴161端部162第三轴线17滑动板18电路板『已知』20枢纽结构21电路板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1及图2,其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tiltablelinkagemechanism)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该可掀式连动机构I包括一第一板件11、一第二板件12、一摆动板13、一第一枢轴14、一第二枢轴15、及一第三枢轴16;以下将依序说明可掀式装置I的各构件。第一板件11可用以连接可掀式连动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本体下半部,其通常会具有ー输入装置,例如实体的QWERTY键盘。第一板件11可为ー板状结构,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111、与第一上表面111相対的一第一下表面112及ー缺ロ113。缺ロ113从第一上表面111延伸至第一下表面112,其用以容置摆动板13。第二板件12可用以连接可掀式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本体上半部,其通常会具有ー显示器,用以显示相关信息给使用者,并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例如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第二板件12也可为ー板状结构,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121、与第二上表面121相対的一第二下表面122及ニ対称的夹掣限位结构123。第二下表面122朝向第一板件11的第一上表面111。请參阅图3,ニ夹掣限位结构123则是固定地设置于第二下表面122上,且各包含相分隔及相对(facetoface)的ニ夹掣面1231、1232,以定义出ー夹掣空间,于外观上形成一『倒U』字型。ニ夹挚面1231、1232的形成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是借由一悬臂板1233及ー凸块1234来形成的。详言之,夹挚限位结构123包括相分隔的悬臂板1233及凸块1234,悬臂板1233可从第二下表面122—体地延伸出,而凸块1234固定在第二下表面122;悬臂板1233形成夹掣面1231,而凸块1234形成夹掣面1232。此外,两夹掣面1231、1232的其中ー个可形成多个定位槽1235,以供后述的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容置及限位。本实施例的定位槽1235形成于凸块1234的夹掣面1232上,且其数目为两个。而所述定位槽1235可提供使用者于操作上述可掀式连动机构吋,能感受到更清晰的段落感(clickfeeling)。请复參阅图I及图2。摆动板13也是ー板状结构,其形状可对应第一板件11的缺ロ113的轮廓。另,摆动板13可具有ニ対称的缺ロ131,分别凹设于摆动板13的左右两侧面上,并且延伸至摆动板13的前侧面。缺ロ131可用以容置夹掣限位结构123。上述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之间的连接则是借由下述的第一枢轴14、第二枢轴15及第三枢轴16来达成。详言之,第一枢轴14可枢接第二板件12及第一板件11,使得第二板件12可依据第一枢轴14而相对第一板件11转动。第二枢轴15可枢接摆动板13及第一板件11,使得摆动板13可依据第二枢轴15而相对第一板件11转动。而第三枢轴16可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123,以枢接摆动板13及第ニ板件12,使得摆动板13可依据第三枢轴16而相对第ニ板件12(及夹掣限位结构123)转动。请复參阅图3,第三枢轴16具有一端部161,其直径大于ニ夹掣面1231、1232之间的间距,并且伸入于ニ夹掣面1231、1232所形成的夹掣空间,被ニ夹掣面1231、1232夹掣住。此外,随着摆动板13相对夹掣限位结构123转动,端部161可在ニ夹掣面1231、1232间滑动。換言之,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为可滑动地被夹掣于该ニ夹掣面1231、1232间。值得ー提的是,第三枢轴16可由金属制成,而夹掣限位结构123的凸块1234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形成,例如塑胶制成;如此,当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在ニ夹掣面1231、1232间滑动时,端部161与夹掣面1232间的摩擦力可较少。另,该夹掣限位结构123的悬臂板1233可由金属制成,以增加悬臂板1233的可挠性及其结构强度。另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枢轴14与第一板件11的连接处、第一枢轴14与第二板件12的连接处、第二枢轴15与第一板件11的连接处、第二枢轴15与摆动板13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枢轴16与摆动板13的连接处,皆会影响到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两者的相互转动范围,因此需依据实际需求而设计。本实施例则为第一枢轴14与第一板件11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板件11之前侧面;第一枢轴14与第二板件12的连接处位于第二板件12之前侧面;第ニ枢轴15与第一板件11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板件11之后侧面;第ニ枢轴15与摆动板13的连接处位于摆动板13之后侧面;以及第三枢轴16与摆动板13的连接处位于摆动板13之前侧面。再值得ー提的是,第一枢轴14定义有一第一轴线141,第二枢轴15定义有一第二轴线151,第三枢轴16定义有一第三轴线162,第一轴线141、第二轴线151与第三轴线162较佳地为实质上平行,以使得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可较为顺畅地转动。接着说明可掀式连动机构I的运作方式。请參阅图4至图6,其分别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可掀式连动机构I可视为自由度为I的连杆机构。当第二板件12依据该第一枢轴14相对于第一板件11转动时,摆动板13会同时依据第二枢轴15相对第一板件11转动。此时,第二板件12与摆动板13也会相对转动,并造成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于夹掣限位结构123内滑动。随着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的转动角度不同,可掀式装置I可区分成至少ニ种状态盖合状态及掀起状态。于盖合状态时(如图4及图7所示),第二板件12会堆迭在第一板件11及摆动板13上,摆动板13容置于第一板件11的缺ロ113中,夹掣限位结构123及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则容置于摆动板13的缺ロ131中;此时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位于夹掣限位结构123内的一第一位置,恰为其中ー个定位槽1235中。当该第二板件12相对于该第一板件11被使用者施カ而掀起时,可掀式连动机构I即转换为掀起状态(如图5所示)。此时第二板件12相对于第一板件11为倾斜,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离开第一位置(定位槽1235);如果使用者停止施力后,由于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被夹挚限位结构123夹挚且定位,端部161不会任意在夹挚限位结构123内滑动,使得第二板件12可保持在掀起状态。第二板件12可继续被掀起,使得第二板件12相对于第一板件11更为倾斜(如图6所示);此时第三枢轴16的端部161滑动至夹掣限位结构123内的一第二位置,恰为另一个定位槽1235中。于实际应用时,可掀式连动机构I的第一板件11及第ニ板件12可分别连接可掀式连动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本体及显示器(图未示)。如此,第二板件12相对于第一板件11被掀起时,显示器也会同时相对手持式装置的本体而掀起。请參阅图8及图9,其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及盖合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可掀式连动机构2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掀式装置I不同之处在于更包含一滑动板17;其余之处皆类似,因此不赘述之,但具有此滑动板17的手持式装置不但具有掀起状态,更具有滑动状态。滑动板17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板件12的第二上表面121上,使得滑动板17可相对于第二板件12滑动。此外,滑动板17可与第二板件12—起相对于第一板件11被掀起。达成滑动板17与第二板件12相互滑动的方式有多种,本实施采用的方式为(但并不局限)第二板件12的第二上表面121另形成有ニ导轨124,滑动板17的左右两侧分别位于导轨124中。于实际应用时,可掀式连动机构2的第一板件11及滑动板17可分别连接可掀式连动机构内的其它元件,例如手持式装置的电路板18及显示器(图未示)。如此,显示器可随着滑动板17—起相对第二板件12及电路板18滑动,并且显示器可随着第二板件12相对于第一板件11及电路板18掀起。请參阅图10,其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的俯视平面图。由图中可观察到,可掀式连动机构2与电路板18结合后,可掀式连动机构2的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摆动板13及夹制限位结构123会占据电路板18的部分空间,但与已知枢纽结构(如图11所示)相比,所占据电路板18的空间至少減少了40%。此举有益于电路板18体积的缩减,进而有益于整个手持式装置的薄型化。以上为各较佳实施例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说明。而上述可掀式连动机构仍有诸多变化,列举如下。I、第一板件11可不形成缺ロ113,摆动板13也可不形成缺ロ131。详言之,缺ロ113及缺ロ131用以分别于容置摆动板13及夹挚限位结构123,以使可掀式连动机构1、2于盖合状态下的厚度更为减少;当缺ロ113及缺ロ131省略时,可掀式连动机构1、2于盖合状态的厚度会些微增加,但依然可顺利运作。2、除了悬臂板1233及凸块1234タト,夹掣限位结构123的ニ夹挚面1231、1232可借由其它方式来实施。举例而言,凸块1234可省略,然后直接使用第二板件12的第二下表面122作为该夹掣面1232。3、夹掣限位结构123、第一枢轴14、第二枢轴15及第三枢轴16的数目皆不限制为两个,可为其他数目。举例而言,夹掣限位结构123、第一枢轴14、第二枢轴15及第三枢轴16皆可为ー个,并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及摆动板13的外缘的中间处。综合上述,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可具有特点如下I、可掀式连动机构可连接手持式装置的本体上下半部,使得其中一半部可相对另一半部掀起、盖合与滑动。2、可掀式连动机构的体积易于缩减,且可掀式连动机构缩减后也不会难以制造。3、夹掣限位结构与第三枢轴的端部间有较多的接触面,使得夹掣限位结构与端部间的磨耗情况不严重,可增加夹掣限位结构或端部的可靠度。4、比起传统的枢纽结构,可掀式连动机构所占据的电路板的空间可较少。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一第一板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及与该第一上表面相对的一第一下表面;一第二板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与该第二上表面相对的一第二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其中该第二下表面朝向该第一板件的第一上表面,该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该第二下表面,且具有相对的二夹掣面;一第一枢轴,枢接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一板件;一摆动板;一第二枢轴,枢接该摆动板及该第一板件;以及一第三枢轴,设置于该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该摆动板及该第二板件,其中,该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被夹掣于该二夹掣面间;借此,当该第二板件相对于该第一板件掀起,该第二板件依据该第一枢轴转动,该摆动板依据该第二枢轴转动,且该第三枢轴的端部于该夹掣限位结构内,自一第一位置滑动至一第二位置。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定义有一第一轴线,该第二枢轴定义有一第二轴线,该第三枢轴定义有一第三轴线,该第一轴线、该第二轴线与该第三轴线实质上平行。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掣限位结构包含相对的一悬臂板及一凸块,分别形成该二夹掣面以定义出一夹掣空间,于外观上形成一倒U字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枢轴由金属制成,该凸块由塑胶制成。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悬臂板由金属制成。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凸块的夹掣面上形成多个定位槽,该第三枢轴的端部可选择地滑动至该些定位槽的其中一个。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二夹掣面的至少其中一个上形成多个定位槽,该第三枢轴的端部可选择地滑动至该些定位槽的其中一个。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二夹掣面的其中一个为该第二下表面。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摆动板具有一缺口,当该第二板件相对该第一板件转动至一盖合状态时,该缺口用以容置该第三枢轴的端部及该夹掣限位结构。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具有一缺口,当该第二板件相对该第一板件转动至一盖合状态时,该缺口用以容置该摆动板。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滑动板,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板件的该第二上表面上。全文摘要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第一板件、第二板件、摆动板、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及第三枢轴;其中第一板件包含一上表面;第二板件包含朝向第一板件上表面的一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下表面,且具有相对的二夹掣面;第一枢轴枢接第二板件及第一板件;第二枢轴枢接摆动板及第一板件;第三枢轴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摆动板及第二板件,其中,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夹掣于二夹掣面间。借此,当第二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掀起时,第二板件依据第一枢轴转动,摆动板依据第二枢轴转动,且第三枢轴的端部于夹掣限位结构内滑动。文档编号H05K7/16GK102625632SQ20111005081公开日2012年8月1日申请日期2011年2月24日优先权日2011年1月27日发明者刘大维,黄哲宏申请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