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导光透镜的安装方法

文档序号:804524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及导光透镜的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显示器的电子设备及将构成该显示器的导光透镜安装在设计面板上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有一种具备显示器的电子设备,该显示器将电子设备的状态(例如电源的0N/0FF等)通过光的点亮状况向用户显示。此种显示器大多具备将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的导光透镜。并且,该导光透镜通常插入、安装到设计面板上设置的插入孔中。在此,如此安装的导光透镜仅简单地插入到插入孔时,存在从插入孔脱出而脱落的情况。为了防止所述脱落,在专利文献1中,将导光透镜插入到插入孔中之后,将该导光透镜焊接在设计面板上。更具体来说,在专利文献1中,在导光透镜的角部分(未作为透镜起作用的部分)上形成有供从设计面板的背面突出的凸起插通的安装孔,通过烙铁使从该安装孔突出的凸起的前端熔化,而将该导光透镜安装在设计面板上。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将由软质透光体构成的导光透镜压入到设计面板的插入孔中,使导光透镜的周侧面与插入孔的内周壁面压接而固定。专利文献1 JP日本特开2008-152844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日本特开2004-111568号公报在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根据焊接导光透镜的技术,能可靠地防止导光透镜的脱落。然而,在所述技术的情况下,需要焊接设备,存在无法简单安装的问题。而且,由于无法拆卸已经焊接后的导光透镜,因此存在难以分解、再利用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使用由软质透光体构成的导光透镜,因此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安装和拆卸。然而,由于利用软质透光体这一特殊的材料,因此存在配件成本容易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简单且低成本地安装导光透镜的电子设备及安装方法。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是具备显示器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由树脂构成的设计面板;和导光透镜,将来自设于所述显示器的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在所述设计面板上形成与所述导光透镜相对应的形状的贯通孔即插入孔,将所述导光透镜压入所述插入孔时,通过使该插入孔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导光透镜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而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在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中的所述插入孔的周缘附近,沿所述插入孔的边形成促进所述弹性变形的槽或贯通孔。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插入孔的背面侧的开口宽度小于表面侧的开口宽度, 所述导光透镜具备与所述插入孔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部分,并从表面侧被压入所述插入孔。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导光透镜中、所述导光透镜被压入到该导光透镜的表面与所述设计面板的表面成为大致为同一平面时从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突出的部分,设置向外侧方向突出而与所述背面卡合的返回部。在另一优选的方式中,具备突起体,该突起体从所述插入孔的背面侧周缘突出,容许导光透镜从背面侧进入,并通过与从背面侧进入的导光透镜的背面接近并相对向而防止该导光透镜的脱落。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导光透镜具有透镜部和从该透镜部的背面周缘朝外侧方向延伸的薄壁的凸缘部,在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侧中的所述插入孔的周缘形成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凹部。另一本发明的透镜安装方法是在电子设备的设计面板上安装导光透镜的透镜安装方法,该导光透镜将来自设于显示器的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所述透镜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由树脂构成的设计面板上形成与所述导光透镜相对应的形状的插入孔,将所述导光透镜压入所述插入孔时,通过使该插入孔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导光透镜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而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插入孔的周缘弹性变形而将导光透镜安装到该插入孔中,因此能够更简单且低成本地安装导光透镜。


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驱动器的PC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设计面板的背视图。图3(a)是图2中的B-B剖视图,(b)是图2中的C-C剖视图。图4(a)是导光透镜的背视图,(b)是导光透镜的短轴方向视图,(c)是导光透镜的长轴方向视图。图5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周边的简要横向剖视图。图6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周边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导光透镜的图,(a)是导光透镜的主视图,(b)是导光透镜的短轴方向视图,(c)是导光透镜的长轴方向视图。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设计面板的背视图。图9(a)是图8的E-E剖视图,(b)是图8的F-F剖视图。图10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周边的简要横向剖视图。图11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周边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设计面板的背视图。图13是透镜组装时的导光透镜周边的简要纵向剖视图。符号说明10 光盘驱动器12 设计面板14 操作按钮16 导光透镜20 插入孔22 辅助槽
24凹部
26定位凸起
28突起体
30收容部
32突出部
34返回部
36透镜部
38凸缘部
40定位孔
42贯通长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盘驱动器10的个人计算机(以下简称为“PC”) 100的简要立体图。在装入到PC100中的状态下,光盘驱动器10的大部分收容在PC100的内部,仅位于光盘驱动器10的正面的设计面板 12向外部露出。在该设计面板12上设有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支持的操作按钮14、作为显示器的构成要素的导光透镜16等。显示器是将光盘驱动器10的驱动状况通知给用户的设备,具备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的光源(未图示)和将来自该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的导光透镜16。并且,根据光盘驱动器10的驱动状况,使光源点亮/熄灭,从而将光盘驱动器10的驱动状况通知给用户。构成此种显示器的导光透镜16通常插入到设计面板12上形成的插入孔中,而安装在设计面板12上。然而,仅简单地将导光透镜16插入到插入孔中时,导光透镜16有可能从插入孔20脱出而脱落。为了防止上述脱落,以往将导光透镜16的一部分焊接在设计面板12上或通过软质材料(弹性材料)构成导光透镜16。然而,在此种现有技术中,存在安装工序复杂,无法分解、拆卸已经安装的导光透镜16,或部件成本增加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这些问题,而使导光透镜16的安装结构为特殊的结构。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首先,详细说明安装有导光透镜16的设计面板12。图2是设计面板12的背视图。 图3 (a)是图2中的B-B剖视图,图3(b)是图2中的C-C剖视图。设计面板12是电子设备中向外部露出的面上安装的面板,是设有各种操作按钮、 显示部件等的面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设计面板12上安装有作为显示器的构成要素的导光透镜16。设计面板12由树脂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该设计面板12中的导光透镜16的安装部位上形成有供该导光透镜16插入的插入孔20。该插入孔20成为与后面详细说明的导光透镜16相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插入孔20在主视下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 但是,为了防止导光透镜16的脱落,其截面形状成为背侧的开口宽度小于表侧的开口宽度的形状。S卩,如图3 (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孔20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T字状,长轴方向的开口宽度在从表侧朝向背侧的中途减小一级。换言之,在插入孔20的长轴方向侧面形成阶梯面。而且,如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孔20的纵截面形状为随着朝向表侧而宽度变宽的大致喇叭形状,短轴方向的开口宽度在从表侧朝向背侧的中途逐渐减小。换言之,在插入孔20的短轴方向侧面形成锥面。如此,通过使背面的开口宽度小于表面的开口宽度,来防止从表侧压入的导光透镜16从背侧脱落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短轴方向的开口宽度、长轴方向的开口宽度这双方,都是背侧小于表侧。然而,当然也可以是短轴方向的开口宽度、长轴方向的开口宽度中仅任一方的开口宽度的背侧小于表侧。而且,也可以在短轴方向侧面形成阶梯而在长轴方向侧面形成锥面,还可以在短轴方向侧面和长轴方向侧面这双方形成锥面。在设计面板12的背面中、插入孔20的长轴方向的边(长边)的附近,形成有沿该长边延伸的槽即辅助槽22。该辅助槽22具有设计面板12的壁厚的一半左右的深度,从表面无法看到。该辅助槽22为了促进将导光透镜16插入到插入孔20时的插入孔20的弹性变形而设置。即,导光透镜16从表侧被压入、插入到插入孔20中。此时,通过使插入孔20的周缘由于弹性变形稍微变宽,而将导光透镜16向插入孔20插入。为了更可靠地产生该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孔20的长边附近设置沿该长边延伸的辅助槽22。通过设置所述辅助槽22,长边周边成为薄壁,短轴方向的刚性大幅度下降。其结果是,插入孔20的长边周边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更简单且可靠地将导光透镜16压入到插入孔20中。 另外,辅助槽22未贯通设计面板12,因此能抑制设计面板表面的刚性下降。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导光透镜16。图4(a)是导光透镜16的背视图,图4(b)是导光透镜16的短轴方向视图,图4(c)是导光透镜16的长轴方向视图。导光透镜16是将来自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的部件,由具有透光性的硬质材料例如玻璃或透明塑料等构成。导光透镜16与插入孔20同样地在主视下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另一方面,导光透镜16的厚度大于插入孔20的深度(即设计面板12的厚度)。 因此,在插入孔20插入导光透镜16,使导光透镜16的前表面和设计面板12的前表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的组装结束时,导光透镜16的后端部分从设计面板12的背面突出。以下,在组装结束时,将导光透镜16中的收容在插入孔20的内部的部分称为“收容部30”、从设计面板12的背面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32”。收容部30具有与插入孔20相对应的形状。即,收容部30具有大致T字状的横截面形状,长轴方向的宽度在从表侧朝向背侧的中途缩小一级。而且,收容部30具有大致喇叭状的纵截面形状,在从表侧朝向背侧的中途具有短轴方向的宽度逐渐缩小的锥部分。突出部32是从收容部30的后端延长的大致矩形的部位。在该突出部32的短轴方向的两侧面上设有返回部34,该返回部34在通过了插入孔20后与设计面板12的背面卡合而防止导光透镜16的脱落。该返回部34是在从突出部32的后端(导光透镜16的背侧端部)朝向突出部32的前端(突出部32与收容部30的边界部分)的过程中逐渐向短轴方向外侧突出的部位。由于所述返回部34的存在,突出部32的短轴方向的宽度随着从突出部32的后端接近突出部32的前端而逐渐增大。在此,突出部32的后端的短轴方向的宽度稍小于插入孔20的短轴方向宽度,突出部32的前端的短轴方向的宽度大于插入孔20的短轴方向宽度。其结果是,该突出部32 —旦通过插入孔20而从设计面板12的背面突出之后,即使导光透镜16要向表侧移动(脱落),返回部34也与插入孔20的周缘抵接。由此有效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表侧的脱落。接下来,参照图5、图6,说明将此种导光透镜16向设计面板12组装的流程。图5 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16周边的简要横向剖视图,图6是透镜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16 周边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导光透镜16从表侧插入到插入孔20中。在此,导光透镜16的后端的宽度充分小于插入孔20的前端的宽度。因此,能够容易将导光透镜16的后端向插入孔20插入。然后, 将导光透镜16向背侧按压时,导光透镜16的返回部34的侧面与插入孔20的内周面抵接。 在该抵接状态下,进一步压入导光透镜16时,在该压入力的作用下,插入孔20的周缘弯曲, 且插入孔20的周缘形状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容许返回部34的通过。此时,在插入孔20的长边附近,沿该长边形成有辅助槽22。由于该辅助槽22的存在,插入孔20的周缘周边的刚性下降,该周缘周边容易弯曲。其结果是,即使压入导光透镜16的力比较小,也能够使插入孔2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容易使返回部34通过。压入的结果是,返回部34通过插入孔20 时,该返回部;34与插入孔20的周缘周边相对向,从而限制导光透镜16向表侧的移动。由此,能有效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表侧的脱落。而且,插入孔20的锥面或阶梯面分别与导光透镜16的收容部30的对应的面相对向,从而限制该导光透镜向背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其结果是,还能有效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背侧的脱落。S卩,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有效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表侧、背侧任一侧的脱离。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插入孔20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导光透镜16向设计面板 12组装。其结果是,与使用焊接等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简化组装作业。而且,作为导光透镜16的材料,无需使用高价的软质透光体,因此能够减少配件成本。此外,由于使插入孔20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组装导光透镜16,因此在组装后, 若使插入孔20的周缘再次发生弹性变形,则能够拆卸已经安装的导光透镜16。S卩,例如在导光透镜16与插入孔20的周缘之间插入微细板材等并向扩开插入孔20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若压出导光透镜16,则能够取出已经组装的导光透镜16。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当产生导光透镜16的安装错误或在与导光透镜16无关的部分产生不良情况时,无需白白地废弃导光透镜16,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关于这种情况,举例说明以焊接那样的无法拆卸的方法安装导光透镜16的情况。通过焊接将导光透镜16安装在设计面板12上后,由于该导光透镜16的焊接错误或在与该导光透镜16无关的部位产生的不良情况的原因,而会发生需要废弃设计面板12 的情况。通过焊接安装时,由于无法从设计面板12拆卸导光透镜16,因此即使在导光透镜 16没有发生任何不良情况时,也不得不与设计面板12 —起废弃。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插入孔20周缘的弹性变形来安装导光透镜16时,不仅消除了该导光透镜16的焊接错误,而且即使在设计面板12的局部发生不良情况时,也能够从该设计面板12拆卸导光透镜16,而仅废弃设计面板12。然后,能够将拆卸的导光透镜16再次向另一设计面板12 组装。同样地,即使在导光透镜16发生不良情况时,也能够拆卸导光透镜16而仅废弃导光透镜16,从而能够再利用设计面板12。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导光透镜16及设计面板12的无端的废弃,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地,导光透镜16向插入孔20的插入不是从表侧而是从背侧进行。因此,导光透镜16及设计面板12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稍有差异。以该差异点为中心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导光透镜16。图7(a)是导光透镜16 的主视图,图7(b)是短轴方向视图,图7(c)是长轴方向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导光透镜16大体分为作为透镜起作用的透镜部36和从该透镜部36 的周围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8。透镜部36在主视下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在该透镜部36的四侧面上分别形成随着接近背侧而朝向外侧方向的锥,表面比背面的尺寸小。换作另一看法,透镜部36成为从背面朝向表面使长方形的尺寸逐渐减小的大致四棱锥台形状。凸缘部38分别从透镜部36的两个长边向外侧方向突出。该凸缘部38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部位,其前端面处于与透镜部36的前端面(表面)同一平面状。而且,该凸缘部38的厚度成为透镜部36的一半左右(小于设计面板12的厚度)。因此,透镜组装时,该凸缘部38不向外部露出而与形成在设计面板12上的凹部M抵接。在两个凸缘部38上分别形成有供从设计面板12的凹部M突出的定位凸起沈插入的定位孔40。两个定位孔40中的一个成为与定位凸起沈大致同径的圆孔,通过插入对应的定位凸起沈,而限定导光透镜16的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的位置。另一定位孔40为短轴方向的宽度与定位凸起26的直径大致相同的长孔,通过插入对应的定位凸起沈,而限定导光透镜16的长轴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能够进行短轴方向的位置的微调(定位凸起沈的形成位置的误差吸收)。所述两个定位孔40均是后端侧的直径(宽度)稍大,从而容易插入定位凸起26。接下来,参照图8、图9,说明设计面板12。图8是设计面板12的背视图,图9 (a) 是图8的E-E剖视图,图9(b)是图8的F-F剖视图。在设计面板12上形成有供导光透镜16插入的插入孔20。该插入孔20形成与导光透镜16的透镜部36对应的形状,在主视下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但是,与透镜部 36不同地,该插入孔20的开口宽度在厚度方向上恒定(也可以与透镜部36的形状相对应地使开口宽度变化)。另外,形成有从设计面板12的背面中的插入孔20的两个长边分别向外侧方向变宽的大致矩形的凹部24。这两个凹部M都是收容导光透镜16的凸缘部38的部位,具有与凸缘部38相对应的形状,其深度稍小于凸缘部38的厚度。从两个凹部M各自的中央附近设立有定位凸起26。通过将这两个定位凸起沈插通到凸缘部38上形成的定位孔40中,而实现导光透镜16的定位。从插入孔20的短边形成截面大致L字状的突起体28。该突起体28是容许导光透镜16从背侧进入插入孔20而限制已经进入的导光透镜16向背侧移动的部位。该突起体 28的前端朝向内部侧突出。该前端的底面28b成为与进入的导光透镜16的后端面相对向的平坦面。而且,在突起体观前端的上表面28a上形成有朝内部侧下降的锥形。另外,从该突起体观前端的底面28b到设计面板12的前表面的距离与导光透镜16的厚度大致相同。而且,两个突起体观的内侧端部之间的距离稍小于导光透镜16的长轴方向宽度。在设计面板12中的插入孔20的短边附近,换言之,在突起体观的根部附近,形成有沿该短边延伸的辅助槽22。该辅助槽22具有设计面板12的厚度的一半左右的深度,无法从表侧进行看到。并且,由于该辅助槽22的存在,突起体28周边的刚性大幅度下降,从而突起体观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接下来,参照图10、图11,说明将此种导光透镜16向设计面板12组装的流程。图 10是导光透镜16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16周边的横向剖视图,图11是导光透镜16组装前后的导光透镜16的纵向剖视图。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光透镜16向设计面板12组装时,将该导光透镜 16从背侧插入到插入孔20中。被从背侧朝向插入孔20按压的导光透镜16的表面首先与突起体观前端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锥面抵接。在与该锥面抵接的状态下,将导光透镜16向表侧压入时,该压入的力通过锥面变换成向横向外方的力而传递给突起体观。然后,突起体 28接受该横向外方的力而向外侧方向弯曲。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突起体观的根部附近形成有辅助槽22,因此突起体观周边的刚性大幅度下降。其结果是,仅受到比较小的力,突起体观就向横向外方弯曲。并且,通过该突起体观的弯曲(弹性变形),而容许导光透镜16的通过。通过了两个突起体28之间的导光透镜16进而向表侧移动。此时,以使定位凸起沈插通到定位孔40的方式对导光透镜16的位置进行微调。并且,通过将两个定位凸起沈插通到定位孔40中,而限定导光透镜16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然后,进一步压入导光透镜16时,最终凸缘部38的前端面与凹部M的底面抵接。 若成为该状态,则导光透镜16的组装结束。在此,在该组装结束的时刻,凸缘部38的前端面与凹部M的底面抵接。因此,导光透镜16向表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完全被阻止,从而可靠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表侧的脱落。而且,突起体观的前端的底面接近导光透镜16的后端面。因此,将导光透镜16向背侧按压时,导光透镜16的后端面与突起体观的前端底面抵接,从而限制导光透镜16向背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其结果是,也能可靠地防止导光透镜16 向背侧的脱落。S卩,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有效地防止导光透镜16向表侧、 背侧任一侧的脱离。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简化导光透镜16的组装,而且,能够减少配件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拆卸已经组装的导光透镜16。即,将导光透镜16组装到插入孔20后,在需要拆卸时,对突起体观施加外侧方向的力而使其向外侧方向弯曲,并通过将导光透镜16从表侧向背侧按压,而能够将导光透镜16从设计面板12拆卸。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导光透镜16及设计面板12的无端的废弃,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从背侧安装导光透镜16的结构,因此在安装作业时, 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损伤设计面板12的表面(向外部露出的面)的危险。而且,通常在设计面板12上除了导光透镜16之外还组装有操作按钮等。此种操作按钮等通常大多从背侧向设计面板12安装。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为从背侧安装导光透镜16的方式时,在此种操作按钮的组装作业与导光透镜16的组装作业的间歇中无需使设计面板12表背翻转的工作, 能够减少制造的工数。另外,在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都列举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导光透镜16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使插入孔20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导光透镜16安装到插入孔20内即可,也可以适当变更导光透镜16、插入孔20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导光透镜16及与其对应的插入孔20在主视线下为圆形或方形等。但是,为了有效地使插入孔20发生弹性变形,插入孔20 (以及导光透镜16)优选在主视下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例如椭圆形或长
方形等。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促进插入孔20的周缘的弹性变形而设置了辅助槽22,但也可以取代辅助槽22而设置贯通长孔。例如图12、图13所示,也可以在插入孔20 的长边附近设置沿该长边延伸的贯通长孔42。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从表侧看到该贯通长孔42的情况,而将导光透镜16形成表面具备覆盖该贯通长孔42的程度的尺寸的截面大致 T字形状,并将能够收容该表面部分的程度的凹部预先形成在设计面板12的表面。并且,优选通过从表侧插入的导光透镜16的表面来覆盖并隐藏贯通长孔42。若为上述结构,则插入孔20的周缘也能够有效地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组装导光透镜16。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盘驱动器作为电子设备,但只要是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且该显示器具备导光透镜即可,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电子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由树脂构成的设计面板;和导光透镜,将来自设于所述显示器的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在所述设计面板上形成与所述导光透镜相对应的形状的贯通孔即插入孔,将所述导光透镜压入所述插入孔时,通过使该插入孔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导光透镜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而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中的所述插入孔的周缘附近,沿所述插入孔的边形成促进所述弹性变形的槽或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孔的背面侧的开口宽度小于表面侧的开口宽度,所述导光透镜具备与所述插入孔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部分,并从表面侧被压入所述插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透镜中、所述导光透镜被压入到该导光透镜的表面与所述设计面板的表面成为大致为同一平面时从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突出的部分,设置向外侧方向突出而与所述背面卡合的返回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突起体,该突起体从所述插入孔的背面侧周缘突出,容许导光透镜从背面侧进入, 并通过与从背面侧进入的导光透镜的背面接近并相对向而防止该导光透镜的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透镜具有透镜部和从该透镜部的背面周缘朝外侧方向延伸的薄壁的凸缘部,在所述设计面板的背面侧中的所述插入孔的周缘形成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凹部。
7.—种透镜安装方法,在电子设备的设计面板上安装导光透镜,该导光透镜将来自设于显示器的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所述透镜安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由树脂构成的设计面板上形成与所述导光透镜相对应的形状的插入孔,将所述导光透镜压入所述插入孔时,通过使该插入孔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将所述导光透镜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而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更简单、低成本且能够安装导光透镜的电子设备及导光透镜的安装方法。电子设备具备由树脂构成的设计面板(12);和将来自光源的光向外部引导地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12)上的导光透镜(16)。设计面板(12)上形成与导光透镜(16)相对应的形状的贯通孔即插入孔(20),将导光透镜(16)压入所述插入孔(20)时,通过使该插入孔(20)的周缘发生弹性变形而插入到所述插入孔(20)中,从而安装在所述设计面板(12)上。在所述插入孔(20)的周缘附近形成有促进所述弹性变形的辅助槽(22)。
文档编号H05K5/02GK102573363SQ20111007725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藤村信彦 申请人: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