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2773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堆高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高机,其包括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
背景技术
相关的堆高机配置为能够沿着纵横设置收纳物品的收纳部的物品收纳棚的前面侧行走,进行将物品置入物品收纳棚的收纳部、或将收纳于收纳部的物品取出的作业。而且,相关堆高机的第1个现有例构成为,下部框体将支撑行走轮的前后车轮支撑框联接到连结框,从下部框体设置的前后的支柱,设置为使其下端部被载置支撑于连结框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堆高机的第2个现有例构成为,下部框体将支撑行走轮的前后车轮支撑框连接到连结框,从下部框体设置的前后的支柱,设置为使其下端部被载置支撑于前后车轮支撑框的上面部的状态,在前后车轮支撑框的各个侧面部上,引导升降台的延长引导轨设置为相连于在前后支柱中的升降台的引导部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3-237909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6-767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第1个现有例的堆高机中,前后的支柱设置为使其下端部载置支撑于连结框,所以在连接支撑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连结框上,承受前后支柱、上部框体以及升降台的重量、升降台上放置的物品的重量。从而,因为连结框承受很大的重量,所以必须将连结框构成为具有充分的强度,而使得连结框所费不赀,而难以达成下部框体的低价化。第2个现有例的堆高机中,前后的支柱设置为使其下端部被载置支撑于前后车轮支撑框的上面部的状态,所以前后支柱、上部框体、升降台的重量和被放置在升降台上的物品的重量都压在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上。从而,与支撑行走轮的前后车轮支撑框连接的连结框上没有承受很大的重量,连结框的强度变弱也没关系,而能够达成连结框的低价化。不过,第2个现有例的堆高机中,在前后车轮支撑框的各个侧面部上,引导升降台的延长引导轨必须设置为相连于在前后支柱中的升降台的引导部的状态,像这样地,设置延长引导轨以引导升降台,而使得升降台的引导构成复杂化,所以该第2个现有例的堆高机也无法达成下部框体的低价化。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为提供能够达成下部框体低价化的堆高机。[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堆高机,其包括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其第1特征构成为该下部框体构成为,将支撑该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连接于连结框;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中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载该前后支柱中前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并且,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之中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接该前后支柱中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该前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接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该后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接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亦即,前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下,且后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下,因此,前后支柱、上部框体以及升降台的重量或放置于升降台上物品的重量,由前后的车轮支撑框承受,而能够控制不让巨大的重量施加在将支撑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连结起来的连结框上。而且,前方侧的支柱的侧面部连结支撑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后方侧的支柱的侧面部连结支撑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因此,能够确实维持前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以及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从而,即使将设置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的载置部、或设置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的载置部小型化,也能将前方侧或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适切地由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承载支撑。再者,承载前方侧的支柱下端面的载置部,形成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而且,承载后方侧的支柱下端面的载置部,形成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因此,能够使前方侧的支柱或后方侧的支柱位于跨越升降台的整个升降范围,因此,从而能够在该升降范围的整个范围内将升降台引导在前后的支柱上。因此,使得形成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承载前后支柱的下端面,由此,能够控制不让巨大的重量施加在连结支撑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连结框上,因此能够谋求连结框的低廉化,而且,即使形成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是小型的亦可,所以通过形成载置部,能够避免前后的车轮支撑框成本提高,而且,因为能够在整个升降范围中将升降台引导在前后的支柱上,所以能够避免升降台的引导构成复杂化。总之,依据本案发明的第1特征构成,能够提供一堆高机,其能够确实支撑前后的支柱、上部框体、升降台以及在升降台上的物品的重量,并能在升降范围的全部范围中适切地引导升降台,而能谋求下部框体的低廉化。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2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第1特征构成上,该连结框上设置前方支柱用载置体,其承载该前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所承接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后方支柱用载置体,其承载该后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所承接的部分不同的部分。
亦即,前后的支柱的下端面由形成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承载,并且,前后支柱的下端面中由载置部所承载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由设置于连结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和后方支柱用载置体所承载。亦即,前方侧支柱的下端面或后方侧支柱的下端面,承载于形成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和设置于连结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以及后方支柱用载置体。从而,形成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和设置于连结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承载前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不同的部分,由此,能够承载前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以抑制前方侧支柱倾斜,而且,形成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和设置于连结框的后方支柱用载置体,承载后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不同的部分,由此,能够承载后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以抑制后方侧支柱倾斜,而能够容易地维持前后支柱的适当姿势。再者,例如,在前后支柱形成为角轴状的情况下,其下端面的一边由形成于车轮支撑框的载置部挡住,若由该载置部挡住的一边部分相邻的部分由前方支柱用载置体或后方支柱用载置体挡住,则能够容易适当抑制前后支柱的前后或左右的倾斜。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构成,在上述第1特征构成的作用效果之外,还提供一堆高机,其以难以倾斜的状态承载前方侧或后方侧的支柱。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3特征构成为,上述第1或者第2特征构成上,该连结框上设置前方支柱用支撑体,其连结于该前方侧支柱的侧面部中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连结支撑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后方支柱用支撑体,其承载该后方侧支柱的侧面部中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连结支撑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亦即,前后的支柱的侧面部连结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而且,前后支柱的侧面部中由前后车轮支撑框连结支撑的部分不同的部分连结于设置在连结框上的前方支柱用支撑体及后方支柱用支撑体。亦即,前方侧支柱的侧面部以及后方侧支柱的侧面部,连结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及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以及设置于连结框的前方支柱用支撑体及后方支柱用支撑体。因此,前方侧支柱的侧面部和后方侧支柱的侧面部,由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及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以及设置于连结框的前方支柱用支撑体及后方支柱用支撑体,支撑其不同部分,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前方侧支柱或后方侧支柱绕着沿长边方向的轴心回转,以及前方侧支柱或后方侧支柱倾斜,并能够将前后的支柱维持在适当的姿势。另外,例如,在前后支柱形成为角轴状的情况下,若其4个侧面部中有一面部分和前方侧或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连结,和其一面部分相邻的一面部分和前方支柱用支撑体或后方支柱用支撑体连结,则能够容易地适当抑制前后支柱在沿长边方向的轴心的回转,或者前后支柱的前后或左右的倾斜。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构成,提供一堆高机,其能够适当抑制前后支柱在沿长边方向的轴心的转动,或者前方侧支柱或后方侧支柱的倾斜。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4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第1-第3特征构成中任意一者中,该前方侧的支柱配置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后方侧处;该后方侧的支柱配置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前方侧处。亦即,前方侧的支柱位在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后方侧处,后方侧的支柱位在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前方侧处,所以前方侧的行走轮和前方侧支柱,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并列,后方侧的行走轮和后方侧的支柱,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并列的状态,所以通过前方侧支柱而施加在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荷重,由前方侧的车轮恰当地支撑,并且通过后方侧的支柱施加在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荷重,能够由后方侧的车轮恰当地支撑。亦即,由前后的行走轮平衡地支撑前后支柱、上部框体以及升降台、升降台上放置的物品的重量,能够使下部框体难以向前后或左右倾斜,其结果为,能够达到前后的支柱的姿势的稳定化。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构成,除了第1 第3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供能够达成支柱的姿势的稳定化的堆高机。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5特征构成为,在上述第1-第4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中,其中该连结框配置于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一侧处。亦即,在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一侧处配置连结框,所以相较于在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两横侧处配置连结框之物,能够谋求下部框体的精简化。亦即,前后支柱、上部框体以及升降台的重量、升降台上放置的物品的重量是施加于前后车轮支撑框,而没有很大的荷重施加于连结框上,因此,采用在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一侧处配设连结框的构成,由此,能够进一步使下部框架低廉化。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构成,除了第1-第4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的作用效果之外,还提供能谋求下部框体的进一步低廉化的堆高机。本发明的堆高机的第6特征构成为,在第1-第5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中,设置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的该行走轮中之一为驱动车轮,另一为被动车轮;该被动车轮以上下位置自由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支撑该被动车轮的该车轮支撑框上。亦即,设置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的该行走轮中之一为驱动车轮,另一为被动车轮,相较于把前后的行走轮作为驱动车轮的情况,能够达到构成的精简化。而且,把没有和驱动用电动马达等的驱动装置有关连的被动车轮装置为可以相对于支撑它的车轮支撑框上下位置自由调整,通过该被动车轮的上下位置调整,能够调整下部框体在前后方向的倾斜。亦即,在将前后支柱和上部框体组装在下部框体的状态下,虽然有可能因为组装误差而造成前后支柱倾斜的状态,但是那样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被动车轮对车轮支撑框的上下位置,能够调整为前后的支柱不向前后倾斜的恰当的姿态。而且,因为被动车轮没有和驱动用电动马达等的驱动装置有关连,所以可以容易地将被动车轮装置为可以相对于车轮支撑框上下位置自由调整,因此,即使将被动车轮装设为可自由调节上下位置,也能够抑制下部框体的复杂化。亦即,要把没有和驱动用电动马达等的驱动装置有关连的被动车轮装置为可以相对于支撑它的车轮支撑框上下位置自由调整时,例如,在将驱动用电动马达等的驱动装置和驱动车轮一体设置的情况下,必须对于驱动装置进行特别的安排,如将控制电线配置为可以容许驱动车轮相对于驱动装置的上下位置的变化等,而使得构成变得复杂。总之,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构成,除了第1-第5特征构成的任意一者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提供一堆高机,其能够抑制下部框体的复杂化,同时能调整为前后的支柱不向前后倾斜的恰当的姿态的状态。[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能够持续精确且定量地监视焦炭炉内的炉壁状态的变化的优点。


图1为自动仓库的正面图;图2为同仓库的概略平面图;图3为堆高机的侧面图;图4为堆高机的横向平面图;图5为下部框体的斜视图;图6为同框体的斜视图;图7为同框体的斜视图;图8为同框体的分解斜视图;图9为下部框体中前侧支柱的安装部的斜视图;图10为下部框体中后侧支柱的安装部的斜视图;图11为下部框体的一部分省略侧面图;图12为被动车轮的安装部的一部分分解斜视图;图13为上部框体的斜视图;图14为上部框体的分解斜视图;图15为上部框体的纵断图;图16为升降台的被引导构成的斜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 行车轨;4 升降台;6 上部框体;9 行走轮(驱动车轮);23、M 车轮支撑框;24a 载置部;25F 前方支柱用支撑体;31F 前方支柱用载置体;E 作业通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依据

本发明实施的形态。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置左右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其包含纵横配置的用以收纳桶状容器等的物品P的多个收纳部1,并设置在该等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之间的作业通路E移动的堆高机A,在一对的物品收纳棚B的各个横侧部相邻接的位置分别设置从外部搬入欲收入收纳棚B的物品P的物品入库部Da ;以及将从物品收纳棚B取出的物品P搬出到外部的物品出库部Db,而且,由堆高机A构成自动仓库,其执行将收纳于收纳部1的物品P取出到物品出库部Db的出库作业,并执行将由物品入库部Da搬入的物品P收纳到收纳部1的入库作业。
3 下部框体;5F、5R 支柱;7 导轨;
11 行走轮(被动车轮);23a 载置部;25 连结框;25R 后方支柱用支撑体;31R 后方支柱用载置体;
另外,物品入库部Da以及物品出库部Db由例如载置搬送物品P的搬送输送机所构成,而且,虽然没有例示,在物品入库部Da以及物品出库部Db中和堆高机A之间的物品授受的位置上,装设有使物品P升降的物品升降部,并构成为形成让后述的物品移载用的叉具装置F插入到物品P的下方的空间。如图3以及图4所示,堆高机A包括沿着顺着上述作业通路E在地面上设置的单一行车轨2行走的下部框体3 ;直立设置于该下部框体3的行走方向的前后端部位置,并引导升降台4自在升降的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 ;将该等支柱5F、5R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上部框体6。而且,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的各个上端侧部分分别装设左右一对的导轮8f、8r,其与设置于作业通路E的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横侧面抵接(参照图13)。因此,堆高机A构成为,能够在由行车轨2和导轨7引导的状态下在作业通路E上行走,并执行上述的入库作业和出库作业。亦如图5及图8所示,下部框体3够成为能够沿着行车轨2行走,其前后方向的一端侧具有载置于行车轨2上面作为行走轮的驱动车轮9、以及和行车轨2横侧面抵接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0,而且,在该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具有载置于行车轨2的上面作为行走轮的被动车轮11、以及和行车轨2横侧面抵接的左右一对导引轮1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驱动车轮9所在的一侧作为堆高机A的前方侧,被动车轮11所在的一侧为堆高机A的后方侧进行说明。因此,上述的前后一对的支柱5F、5R,其前方侧的支柱5F配置于驱动车轮9所在的一侧、而后方侧的支柱5R配置于被动车轮11所在的一侧。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将堆高机A的前后方简略记载为车身前后方向,而且,高机A的横幅方向简略记载为车身横幅方向。如图3、图4以及图16所示,作为升降用索体的升降用钢索13A、13B分别连结升降台4的前后两端部,以垂吊支撑之,2台叉具装置F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在升降台4上。如图2所示,上述2台的叉具装置F的设定间隔为与下述相同,物品收纳棚B中的收纳部1在相当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棚横幅方向的间隔,通过2个叉具装置F,能够同时对于在棚横幅方向并列的二个收纳部1进行移载工作。如图3以及图16所示,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一对升降用钢索13A、13B之中,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位置的升降用钢索13A,从升降台4向上方伸长之后,在安装于上部框体6的车身前方侧部分的第1引导体14以及安装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2引导体15上,被引导向下方,并被卷在配置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下端部分的前方侧处的卷筒16 (参照图5)上。另外,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i;3B之中,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后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B,从升降台4向上方伸长之后,首先,在安装于上部框体6的车身后方侧部分的第3引导体17之处,被引导向车身前方侧,继之,在安装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上端部的第4引导体18之处,被引导向下方,并被卷在上述卷筒16上。因此,卷筒16被升降用电动马达16A正逆驱动回转,以执行升降用钢索13A、i;3B从卷筒16拉出及卷回卷筒16,由此,构成为使得升降台4升降。如图3、图4以及图16所示,在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设置有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两横侧面的横位置限制用轮体19、以及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相当于车身后方侧的面的前后位置限制用轮体20。另外,在升降台4车身后方侧的端部设置有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两横侧面抵接的横位置限制用轮体21、以及抵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相当于车身前方侧的面的前后位置限制用轮体22。因此,升降台4构成为,在车身横幅方向和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而被前后的支柱5R、5B引导的状态下,能够使其沿着前后的支柱5R、5B升降。另外,如图4以及图14所示,前方侧或后方侧的支柱5F、5R形成为角轴状,具体言之为角筒状,而且,在侧面部,沿着支柱长边方向形成里侧部比入口部宽广的凹入沟U,使用该凹入沟U,如后所述,而够和他部材连接。亦即,形成了螺丝孔的连接板(分接头板)插入凹入沟U,通过螺合于该连接用板的螺栓,将支柱5F、5R和他其部材连接。如图5-图8所示,下部框体3构成为具有支撑驱动车轮9以及正反向驱动该驱动车轮9的车轮驱动马达9A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 ;支撑被动车轮11的被动车轮支撑框M ;架设为跨越该等驱动车轮支撑框23及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连结框25。此外,驱动车轮支撑框23上,支撑了该导引轮10,另外被动车轮支撑框M上支撑了上述导引轮12。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驱动车轮支撑框23被动车轮支撑框M,相当于前方侧和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如图8所示,驱动车轮支撑框23形成为平面视的二字状,在其车身前方侧的左右一对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转动方式支撑驱动车轮9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6。此外,驱动车轮9装设为,其车身后方侧部分嵌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左右的框部分之间的状态。如图9以及图11所示,在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车身后方侧的侧面部的下端部,形成锷状载置部23a,其载置前方侧的支柱5F下端,载置于载置部23a的前方侧的支柱5F,通过通过形成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 而安装的螺栓,而与驱动车轮支撑框23连接。另外,将前方侧的支柱5F以螺栓连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时候,将上述连接板(分接头板)插入支柱5F的凹入沟U,将插入穿过螺栓插通孔2 的螺栓螺合于连接板(分接头板)。如图6以及图12所示,被动车轮支撑框M形成为平面视的二字状,在其车身後方侧的左右一对的端面上,用螺栓固定以自在转动方式支撑被动车轮11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7。此外,被动车轮11装设为,其车身前方侧部分嵌入于被动车轮支撑框对左右的框部分之间的状态。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车身前方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形成锷状载置部Ma,其载置后方侧的支柱5R下端,载置于载置部2 的后方侧的支柱5R,通过通过形成于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上端部的螺栓插通孔24b而安装的螺栓,而与被动车轮支撑框M连接。
另外,被动车轮支撑框M和后方侧的支柱5R的螺栓连结的方式,和驱动车轮支撑框23与前方侧的支柱5F的螺栓连结相同。如图12所示,为了让将被动车轮11的左右一对的轴承单位27分别固定在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螺栓洲插入穿过而形成于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插通孔四,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状,挡住被动车轮11的轴承单位27的相对于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上方移动的位置限制用螺栓30,社置于和被动车轮支撑框M螺合的状态。因此,通过位置限制用螺栓30的正逆的旋转调整,能够调整被动车轮11的轴承单元27对于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上下位置,通过该调整,能够调整下部框体3,亦即堆高机A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倾斜。如图5-图8所示,构成下部框体3的连结框25配置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及被动车轮支撑框M中车身横幅方向的单侧位置,亦即右侧位置。而且,连结框25,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框部25A的前后两端部,具有向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侧面部的安装部25a(参照图幻以及向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侧面部的安装部2 (参照图6)。亦即,在主体框部25A的前后两端,平面视形状为L字状的副框部25F、25R,通过焊接安装为从主体框部25A向上方立设的状态,形成该安装部25a、25b的L字状屈曲的舌片,焊接于副框部25F、25R。主体框部25A使用断面形状为C字状的型钢而构成,在其内部形成为可以收纳电线。此外,在例示图中,装有关闭主体框部25A的侧部的开口的盖体。另外,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以及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上,一体形成型架安装部Tf、Tr,用以安装以浮起状态支撑下部框体3的型架。亦即,堆高机A于分解为下部框体3、前后支柱5F、5R、上部框体6、及升降台4的状态下,从制造处搬运到在设置处,在并在设置处将其组合,但是从地面浮起状态支撑下部框体3的型架构成为能够安装在下部框体3。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中较主体框部25A还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的下端部,用于承接不同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下端面中由前方侧的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载置部23a承接的前侧的边部分的右横侧的边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F,设置为将载置体形成用的角轴材焊接形成于副框部25F的状态。另外,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在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中较主体框部25A还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的下端部,用于承接不同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下端面中由后方侧的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载置部2 承接的前侧的边部分的右横侧的边部分的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R,设置为将载置体形成用的角轴材焊接形成于副框部25R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的较主体框部25A更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冊,该部分由螺栓连结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侧面部中的车身内面侧的侧面部。亦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前方侧的副框部25F发挥前方支柱用支撑体的功能,其连结于不同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侧面部中由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3支撑连接的前侧面部的右侧面部分。如图10所示,在后方侧的副框部25R的较主体框部25A更靠近车身内部侧的部分,形成螺栓插通孔Rb,该部分由螺栓连结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侧面部中的车身内面侧的侧面部。亦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后方侧的副框部25R发挥后方支柱用支撑体的功能,其连结于不同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侧面部中由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M支撑连接的后侧面部的右侧面部分。如图9所示,由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左侧面部的L字状的连接片23A,被螺栓连接在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左端部。另外,如图10所示,由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左侧面部的L字状的连接片24A,被螺栓连接在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左端部。因此,如图11所示,前方侧的支柱5F,在其下端部由驱动车轮支撑框23的载置部23a及前方支柱用载置体31F承接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以螺栓连接于驱动车轮支撑框23、前方侧的副框部25F以及连接片23A,而被下部框体3支撑。另外,如图11所示,后方侧的支柱5R,在其下端部由被动车轮支撑框M的载置部2 及后方支柱用载置体31R承接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以螺栓连接于被动车轮支撑框M、后方侧的副框部25R以及连接片24A,而被下部框体3支撑。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前方侧的副框部25F的上端部分,安装具有卷筒16及升降用电动马达16A的升降台升降驱动用的升降驱动装置G的安装框32,设置为和副框部25F焊接的状态。此外,安装框32和副框部25F之间,设有上下的补强体32a。而且,升降驱动装置G安装为,在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3的上方处,与安装框32螺栓连接的状态。如图8所示,在升降驱动装置G的上方,在由支撑框33载置支撑的状态下设置控制箱H。在控制箱H的内部放置控制装置,其控制使驱动车轮9驱动的车轮驱动马达9A的动作、或者卷筒16的升降用电动马达16A的动作。控制箱H的支撑框33由下列构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下框部33a、以及从该下框部33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框部33b,控制箱H被支撑为,如图7所示,被载置于上框部33b的状态,并且如图3所示,其上端部被连接支撑于前方侧支柱5F的状态下。而且,下框部33a的下端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3的上端部,并且,下框部33a的上下中间部或上端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此外,下框部33a的车身横幅方向右侧的端缘部以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副框部25F。如图13-图15所示,在堆高机A中的上部框体6由分别和前后的支柱5F、5R连接的左右框部6L、6R所构成。左右框部6L、6R为同样构成之物,构成为将长尺状的补强部6b焊接连结在侧面视形状是逆U字状的主体部6a的内面,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形成为对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的螺栓连接部Fj、Rj。亦即,左右框部6L、6R,在将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的螺栓连接部Fj、Rj抵接于前方侧支柱5F或者后方侧支柱5R的横外侧面的状态下,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此外,将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的螺栓连接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时,将上述的连接板插入支柱5F、5R的凹入沟U,以将螺栓螺合于该连接板。如图15所示,左右框部6L、6R中的补强部6b形成为2段屈曲状,其包括在车身前后方向观之,抵接于主体部6a内面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板部分;从该板部分下端向内方测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板部分;及从该水平板部分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延长板部分。另外,如图14所示,补强部6b的前后两端部中的横幅方向内侧部分形成为切口。亦即,补强部6b中延长板部分的前后两端的端缘部K位于较补强部6b中的水平部分的前后两端更内方侧。而且,将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的螺栓连接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时,补强部6b的水平板部分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上端面,由此来限制左右框部6L、6R对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的上下位置。另外,将主体部6a的前后两端部的螺栓连接部Fj、Rj螺栓连接于前方侧支柱5F和后方侧支柱5R时,补强部6b的延长板部分的前后两端的端缘部K,抵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外周面,由此来限制左右框部6L、6R相对于前方侧的支柱5F或后方侧的支柱5R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引导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i;3B中的,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前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A的第1引导体14的第1支撑体34,在抵接于上部框体6中右侧框部分6R的前方侧的螺栓连接部Fj外面的状态下,被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另外,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引导垂吊支撑升降台4的1对的升降用钢索13A、13B中的,连接于升降台4的车身后方侧处的升降用钢索13B的第3引导体17的第2支撑体35,在抵接于上部框体6中左侧框部分6L的后方侧的螺栓连接部Rj外面的状态下,被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另外,将由第1引导体14引导的升降用钢索13A引导向下方的第2引导体15,以及,将由第3引导体17引导的升降用钢索13B向下方引导的第4引导体18,由共用的第3支撑体36所支撑,该第3支撑体36螺栓连接于前方侧的支柱5F的前面侧。此外,第3支撑体36支撑,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前后的导轮8f、8r之中的前方侧的左右导轮8f。另外,抵接于天花板侧的导轨7的前后的导轮8f、8r之中的后方侧的左右导轮8r,由螺栓连接于后方侧的支柱5R的第4支撑体37所支撑。〔其他实施形态〕继之,列举其他的实施形态。(1)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前后支柱的下端面承载于作为车轮支撑框的驱动车轮支撑框或被动车轮支撑框的锷部,以及设置于下部框体的支柱载置体上的情况,但也可以于省略该支柱载置体的形态下实施。(2)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具有驱动车轮和被动车轮作为行走轮的情况,但也可以于将驱动车轮安装于下部框体的形态下实施。(3)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连结框配置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面一侧处的情况,但也可以于将连结框配置于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左右两侧处的形态下实施。(4)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例示,前后支柱的长度为数十公尺等形成为前后支柱的长度长的堆高机,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形成为前后支柱的长度为数米等,形成为前后支柱的长度短的堆高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堆高机,其包括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的下部框体;分别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设置的前后支柱;连接该前后支柱的上端部之间的上部框体;以及被引导在该前后支柱上升降自在的升降台;其中该下部框体构成为,将支撑该行走轮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连接于连结框;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中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载该前后支柱中前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并且,在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之中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下端部形成载置部,其承接该前后支柱中后方侧的支柱的下端面;该前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该后方侧的支柱设置为,其下端面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承载的状态,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状态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高机,该连结框上设置前方支柱用载置体,其承载该前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所承载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后方支柱用载置体,其承载该后方侧支柱的下端面中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该载置部所承载的部分不同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堆高机,该连结框上设置前方支柱用支撑体,其连结于该前方侧支柱的侧面部中由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连结支撑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以及后方支柱用支撑体,其承载该后方侧支柱的侧面部中由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连结支撑的部分不同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堆高机,其中该前方侧的支柱配置于该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后方侧处;该后方侧的支柱配置于该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的前方侧处。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堆高机,其中该连结框配置于该前后的车轮支撑框的横一侧处。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堆高机,其中设置于该下部框体的前后两端部的该行走轮中之一为驱动车轮,另一为被动车轮;该被动车轮以上下位置自由调节的方式安装于支撑该被动车轮的该车轮支撑框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达成下部框体的低价化的堆高机。其在前后两端部具有沿着行车轨道自在行走的行走轮9、11的下部框体3,构成为将支撑该行走轮9、11的前后的车轮支撑框23、24连接于连结框25,前方侧的支柱5F设置为,其下端面由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3的下端部形成的载置部23a承载的状态,并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前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3的状态,而后方侧的支柱5R设置为,其下端面由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4的下端部形成的载置部24a承载的状态,并且其侧面部连结支撑于后方侧的车轮支撑框24的状态下。
文档编号B66F9/075GK102556899SQ2011104217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6日
发明者岩田昌重 申请人: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