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2828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大型提升设备,具体涉及ー种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大型、异型建筑、地标建筑,推动了相关建筑施工装备的需求和发展。在这些特殊建筑中,有的需要运送及安装重量较大的玻璃幕墙,有些需运送专用的大型施工机具,这就要求设备具有运送大载重量物料的施工能力,有些场合还 需要设备自身安装专用的施工机具。在其他施工场合,双导柱大载重量的施工设备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例如对已有的大型异型建筑进行修护,需要将破碎机等施工机具运送到指定的施工点;在一些エ厂的专用生产线上,也需要将大载荷部件或物料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这些场合就需要采用大载重量的异型施工设备将较重的机器或物料安全地运送并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满足特殊建筑物需运送较重的物料或大型施工机具的需求、或是エ厂的专用生产线上需将大载荷部件或物料运送到指定的加工地点等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包括 天轮、双导轨架、对重钢丝绳、驱动装置、同步装置、对重、防坠装置、升降装置、附着装置、底部缓冲装置,所述双导轨架竖直固定,通过附着装置固定在建筑物上;天轮设置在双导轨架的顶部,对重钢丝绳一端固定在对重上,另一端绕过天轮固定在升降装置上;所述升降装置上设置驱动装置、同步装置和防坠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上的驱动齿轮和双导轨架上作为导轨的齿条相互啮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吋,由于使用了双导柱作为支撑和受カ的体系,相对于单导柱,每个附着点对所附着的建筑物的作用カ较小,可以将吊笼的尺寸做得更大,满足运送更多的人员和物料的特殊需求;两侧的导轨受力均衡,在升降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承担较大的载荷运输,并且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其安全防护装置依照单导柱齿轮齿条升降机设置,运行安全性高。另外,所述设备采用对重技术,对重可平衡掉升降装置的自重及一部分所载物料的自重,可降低驱动装置的功率实现大载荷物料的提升。此外,设备上安装了防坠装置和同步装置,可以保障两个导柱上的驱动装置同步平稳运行,其上的防坠装置能保证升降装置在坠落时安全可靠。本设备可以用于建筑施工、桥坝体的维护以及用于汽车、冶金等一些专用生产线上的物料的提升,也可以在本设备上増加锚杆钻机、小型破碎机、单导轨提升机等施工机具或部件实现设备的功能性。进ー步,所述同步装置包括与双导轨架上的两根齿条分别啮合的两个齿轮、齿轮连同齿轮副一起通过联轴器连接到传动轴。单个导柱上的驱动装置运行或制停不同步时,通过齿轮副、联轴器及传动轴的矫正,强制两侧驱动装置同步运行或制停。
进ー步,所述防坠装置安装在升降装置内,分为正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和反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当升降装置满载时,升降装置的自重及所载物料的重量大于对重的重量,如果驱动装置的制动器失灵,升降装置会超速下滑。此时,正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制动,通过同步装置将平台或吊笼制停在双导轨架上。升降装置空载时,对重的重量大于升降装置的重量,如果驱动装置的制动器失灵,平台或吊笼会向上超速运行,此时,反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制动,通过同步装置将平台或吊笼制停在双导轨架上。进ー步,所述底部缓冲装置包括升降装置的升降缓冲装置及对重的对重缓冲装置。当升降装置意外坠落时,升降装置的升降缓冲装置可减缓升降装置下落的冲击。当对重意外坠落时,对重的对重缓冲装置可减缓对重下落的冲击。进ー步,所述升降装置是升降平台或是升降吊笼。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
图I是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实施例I的主视结构示意 图2是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实施例I的侧视结构示意 图3是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实施例I的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4是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 图5是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实施例2的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 —天轮、2 —双导轨架、3 —对重钢丝绳、4 —驱动装置、5—同步装置、6 ー对重、7 —防坠装置、8 —升降装置、9 一附着装置、10 —底部缓冲装置、11 一齿条、12 —齿轮、13 —齿轮副、14 ー联轴器、15 —传动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如图I和图2所示,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包括天轮I、双导轨架2、对重钢丝绳3、驱动装置4、同步装置5、对重6、防坠装置7、升降装置8、附着装置9和底部缓冲装置10。所述的双导轨架2竖直固定在地面等坚固平面,通过附着装置9固定在建筑物上,保证双导轨架2的強度及稳定。天轮I的转轴固定在双导轨架2的顶部,对重钢丝绳3一端固定在对重6上,另一端绕过天轮I固定在升降装置8上。对重6可平衡掉升降装置8的自重及一部分所载物料的自重,可降低驱动装置4的功率,实现大载荷物料的提升。所述升降装置8由上倒下依次设置驱动装置4、同步装置5和防坠装置7,驱动装置4上的驱动齿轮和双导轨架2上作为导轨的齿条11相互啮合。驱动装置4为升降装置8提供动力,并通过固定在升降装置8上的驱动齿轮,使升降装置8沿双导轨架2垂直升降。位于双导轨架2下端的底部缓冲装置10包括升降装置8的升降缓冲装置及对重6的对重缓冲装置。当升降装置8意外坠落吋,升降装置8的升降缓冲装置可减缓升降装置8下落的冲击。当对重6意外坠落时,对重6的对重缓冲装置可减缓对重6下落的冲击。防坠部分,防坠装置7安装在升降装置8内,分为正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和反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当升降装置8满载吋,升降装置8及所载物料的重量大于对重6的重量,如果驱动装置4的制动器失灵,升降装置8会超速下滑,此时,正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制动,通过同步装置5将升降装置8制停在双导轨架2上。升降装置8空载时,对重6的重量大于升降装置8的重量,如果驱动装置4的制动器失灵,升降装置8会向上超速运行,此时,反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制动,通过同步装置5将升降装置8制停在双导轨架2上。如图3所示,所述同步装置5包括与双导轨架2上的两根齿条11分别啮合的两个齿轮12、齿轮12连同齿轮副13 —起通过联轴器14连接到传动轴15。当双导轨架2上的两个驱动装置4运行或制停不同步时,通过齿轮副13、联轴器14及传动轴15强制两侧驱动装置4同步运行或制停。工作过程,正常工作吋,将物料放入升降装置8,驱动装置4驱动升降装置8到指定的位置。将物料卸下,再驱动升降装置8回到初始位置;或者是将特定的设备固定在升降装置8内,驱动升降装置8到指定的工作位置,使用特定的设备完成指定的工作后,驱动
升降装置8回到初始位置,卸下设备。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I不同的是,升降装置8不是设置在双导轨架2的同侧,而是设置在双导轨架2的内側。相应的,驱动装置4、同步装置5和防坠装置7也都位于双导轨架2的内側。而对重6和附着装置9则位于双导轨架2的两外側。这样可以适用在ー些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并且不会影响整个机器的使用。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I不同的是,实施例I中的同步装置5是位于双导轨架2的同侧,因此,实施例I可以采用圆锥齿轮副。而该同步装置5是位于双导轨架2内测,则不能使用圆锥齿轮副,可以使用直齿轮副代替。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例如升降装置可以是升降平台和升降吊笼中的ー种,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
1.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包括天轮(I)、双导轨架(2)、对重钢丝绳(3)、驱动装置(4)、同步装置(5)、对重(6)、防坠装置(7)、升降装置(8)、附着装置(9)、底部缓冲装置(10),其特征是,所述双导轨架(2)竖直固定,通过附着装置(9)固定在建筑物上;天轮(I)设置在双导轨架(2)的顶部,对重钢丝绳(3) —端固定在对重(6)上,另一端绕过天轮(I)固定在升降装置(8 )上;所述升降装置(8 )上设置驱动装置(4 )、同步装置(5 )和防坠装置(7),所述驱动装置(4)上的驱动齿轮和双导轨架(2)上作为导轨的齿条(11)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同步装置(5)包括与双导轨架(2)上的两根齿条(11)分别啮合的两个齿轮(12),齿轮(12)连同齿轮副(13) 一起通过联轴器(14)连接到传动轴(15)。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防坠装置(7)安装在升降装置(8)内,分为正向防坠落安全装置和反向防坠落安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底部缓冲装置(10)包括升降装置(8)的升降缓冲装置及对重(6)的对重缓冲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或4所述的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升降装置(8)是升降平台或是升降吊笼。
全文摘要
本发明双导柱大载重量起重升降设备,使用了双导柱作为支撑,对所附着的建筑物的作用力较小;两侧的导轨受力均衡;在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承担较大的载荷运输;并且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其安全防护装置依照单导柱齿轮齿条升降机设置,运行安全性高。另外,所述设备采用对重技术,对重可平衡掉升降装置的自重及一部分所载物料的自重,可降低驱动装置的功率实现大载荷物料的提升。此外,设备上安装了防坠装置和同步装置,可以保障两个导柱上的驱动装置同步平稳运行,其上设置的防坠装置能保证升降装置在坠落时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B66B9/00GK102849573SQ20121029968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2日
发明者李志国, 王东红, 田学坤, 何劝云, 杨国栋, 李育平, 牛雅静, 鲍会丽, 孙红岩, 田国承, 卢宏伟, 吴臻, 何明, 陈浩, 肖洪涛, 高娟, 赵进昌, 高宏伟, 石有, 卢兰兰 申请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