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叠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877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逆变器叠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逆变器叠堆包括: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风扇块通过间设在逆变器主体与风扇块之间的配合装置设置到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配合装置包括:螺栓构件(60),螺栓构件从前面穿过形成于逆变器主体(30)的上前表面中的长孔(331),长孔(331)的左右方向为纵向方向,其本体(60a)穿过长孔(331),在穿过直径比长孔(331)大的、形成于金属板(61)上的通孔(611)之后,长孔与固定于金属板(61)的螺母(612)配合,并且具有止挡螺母(62)以防止从固定到前端部(60b)脱开;以及配合孔(41),配合孔(41)形成于风扇块(40)的下前表面中,并形成为使得具有比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外径更大的直径的附连孔部(411)和具有比头部(60c)的外径更小的直径的夹紧孔部(412)连结在一起。
【专利说明】逆变器叠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逆变器叠堆,并且更具体来说涉及设置在配电盘中且构成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
【背景技术】
[0002]迄今已知的逆变器装置包括在其底部上具有脚轮的逆变器叠堆和通过从前面进入而容纳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例如,参看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特开平7-123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技术问题
[0007]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未清楚指出,但构成迄今已知的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包括:逆变器主体,该逆变器主体为内部容纳有逆变器电路的外壳;以及箱状风扇块,在风扇块内部容纳有多个风扇,用以将空气送至逆变器主体,其中风扇块通过用螺栓构件紧固而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
[0008]具有这类构型的逆变器叠堆使得可以通过释放螺栓构件的拧紧力和移除螺栓构件而使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脱开。
[0009]然而,由于有必要移除螺栓构件,存在当使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脱开以进行维护工作等时螺栓构件将落入逆变器主体的内部或配电盘的内部的担忧。
[0010]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逆变器叠堆,以使得可以当使风扇块从逆变器主体脱开时防止螺栓构件掉出。
[0011]问题的解决方案
[0012]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叠堆涉及包括逆变器主体和箱状风扇块的逆变器叠堆,逆变器主体为外壳,在其内部容纳有逆变器电路,箱状风扇块通过配合装置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在风扇块内部容纳有用于将空气送至逆变器主体的多个风扇。配合装置包括:螺栓构件,所述螺栓构件从前面穿过形成于逆变器主体的上部前表面中的狭槽,狭槽的左右方向为纵向方向,其中穿过狭槽的主体部分螺纹连接到固定到板构件的螺母,以穿过形成于板构件中的比狭槽大的通孔,并且止挡螺母固定到前端部;以及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形成为使得形成于风扇块的下部前表面中且具有比螺栓构件的头部的外径大的直径的附连孔部和具有比螺栓构件的头部的外径小的直径的夹紧孔部为连在一起。配合装置使得:当螺栓构件在螺栓构件的主体部分穿过配合孔的夹紧孔部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与逆变器主体配合,而当主体部分通过螺栓构件的拧紧力被释放以及螺栓构件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滑动而穿过配合孔的附连孔部时,允许风扇块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脱开。[001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叠堆使得权利要求1的配合装置包括在逆变器主体的上后侧上向前突出的突出片、以及形成于风扇块的后表面中且允许突出片相对地插入穿过的闭锁孔。
[0014]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叠堆使得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配合装置包括板簧构件,所述板簧构件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后侧上且利用板簧构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按压从风扇块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
[0015]发明的有利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配合装置包括:螺栓构件,所述螺栓构件从前面穿过形成于逆变器主体的上部前表面中的狭槽,狭槽的左右方向为纵向方向,其中穿过狭槽的主体部分螺纹连接到固定到板构件的螺母,以穿过形成于板构件中的比狭槽大的通孔,并且止挡螺母固定到前端部;以及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形成为使得形成于风扇块的下部前表面中且具有比螺栓构件的头部的外径大的直径的附连孔部和具有比螺栓构件的头部的外径小的直径的夹紧孔部为连在一起。此外,配合装置使得:当螺栓构件在螺栓构件的主体部分穿过配合孔的夹紧孔部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与逆变器主体配合,而当主体部分通过螺栓构件的拧紧力被释放以及螺栓构件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滑动而穿过配合孔的附连孔部时,风扇块被允许通过向前侧拉出而脱离逆变器主体,因此,即使安装有逆变器叠堆的外壳区域的宽度较小,也可以使风扇块脱离逆变器主体,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移除风扇块的工作。特别地,由于止挡螺母固定到螺栓构件的前端部,即使螺栓构件的拧紧力被释放,螺栓构件也不掉出。因此,实现了可以在风扇块脱离逆变器主体时防止螺栓构件掉出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将逆变器叠堆施加到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由运输小车运送的情况的立体图。
[0019]图3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从前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20]图4是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从后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21]图5是示出将运输小车引入到配电盘附近的情况的放大立体图。
[0022]图6是示出容纳有逆变器叠堆的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
[0023]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24]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时的情况的图示。
[0025]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的立体图。
[0026]图10是示出逆变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构型的图示。
[0027]图11是示出风扇块的构型的立体图。
[0028]图12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0029]图13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0030]图14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前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0031]图15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0032]图16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为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时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0033]图17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前视图。
[0034]图18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剖图。
[0035]图19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36]图20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0037]图21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前视图。
[0038]图22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0039]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0040]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41]图25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释放的立体图。
[0042]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0043]图27是示出构成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的立体图。
[0044]图28是示出构成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已被移除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5]图29是示出下框架的构型的图示。
[0046]图30是示出下框架的修改示例的构型的图示。
[0047]图31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0048]图32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0049]图33是从前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0050]图34是从后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0051]图35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0052]图36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0053]图37是从前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0054]图38是从后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0055]图39是示出安装了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0056]图40是示出安装了图35至图38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0057]图41是可施加到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前面看的立体图。
[0058]图42是可施加到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0059]图43是示出施加了图41和图42所示附连构件的状态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60]在下文中,参看附图,将提供根据本发明的逆变器叠堆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0061]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将逆变器叠堆施加到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逆变器装置被构造成包括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在其内部包括逆变器电路,由如图2所示的运输小车1运输,并且安装在目标配电盘50中。
[0062]图3和图4均示出施加到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1,其中图3是示出运输小车1从前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而图4是示出其中运输小车1从后面看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63]如图3和图4所示,运输小车1由设置在包括多个(例如,四个)小车脚轮la的基台2上的支承面3、导轨引导件(导向构件)4、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5和把持部6构成。
[0064]支承面3由在基台2的上表面上的钢板等构成,并且是设置在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上的脚轮10a能在其上进行滚动的表面。在逆变器叠堆10被安装的状态下,支承面3支承逆变器叠堆10。如图5所示,支承面3具有与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两个安装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即,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能在上面滚动的表面)。
[0065]在这类支承面3上设有突出部3a。突出部3a为板状部,其形成为从支承面3的后缘部向后突出。突出部3a的左右宽度的大小匹配于配电盘50中的两个安装表面51之间的距离,并且当使运输小车1从前面靠近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由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的突出部3a来进行,如图5所示。
[0066]导轨引导件4是沿纵向方向在支承面3的左右两端上延伸的细长板状体。导轨引导件4用螺钉等固定到支承面3。这种类型的导轨引导件4在由支承面3支承在安装状态的逆变器叠堆10朝配电盘50移动时引导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滚动,并且限制在逆变器叠堆10在水平方向上的偏差。
[0067]固定板5是在支承面3的前侧从基台2直立设置的板状体。多个(例如,两个)螺纹孔5a形成于固定板5中。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在安装状态时,螺纹孔5a设置成与形成于逆变器叠堆10的下部前表面中的螺纹孔10b —一对应。由于这个原因,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时,螺钉N1从前面插入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a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并且通过将螺钉N1绕其轴线旋转而拧紧螺钉N1,从而将固定板5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
[0068]也就是说,固定板5通过经由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10。
[0069]把持部6形成为用以在基台2上形成左右的一对。把持部6由作为细长杆状体的适当弯曲的管子构成,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每根管子的两端连接到基台2,并且由使用者(即,逆变器叠堆10的运送者)抓握。图3和图4中的附图标记7为止挡件,并且设置在把持部6上。
[0070]安装在这类运输小车1的支承面3上且由其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被运送到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的前面,如图2所示,并且随后通过使运输小车1接近于配电盘50来进行定位,并且突出部3a进入配电盘50的预定进入部52中。然后,移除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b和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的螺钉N1,从而释放固定板5和逆变器叠堆10的紧固,并且如图1所示,通过使逆变器叠堆10移动和从配电盘50的前面进入,可将逆变器叠堆10容纳在配电盘50中。
[0071]图6是示出其中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大样的立体图,并且图8是示出图6所示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从侧面看的情况的图示。如图6至图8所示,配电盘50包括输出继电器端子53。
[0072]提供了多个(例如,三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即,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中,以便横跨绝缘体54平行对准。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后表面端部531向下弯曲,并且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每个后表面端部531。另外,在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中形成有通孔532a,并且螺母532b固定并支承在对应于相关的通孔532a的下表面上。
[0073]输出继电器端子53定位成低于要容纳的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或者更具体而言,输出继电器端子53处于低于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高度水平的位置。
[0074]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10的立体图。逆变器叠堆10被构造成包括下框架20、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下框架20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并且具有上述的脚轮10a。虽然下文将给出详细描述,但下框架20由通过螺纹连接等连连接的多个框架构件21形成,以便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
[0075]逆变器主体30是在其内部包含诸如逆变器电路的各种电路的外壳。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中形成开口 31,如图10所示。在形成有这类开口 31的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的后缘部32上形成向前突出的两个突出片321。另外,板簧构件322通过用螺钉等紧固而固定到后缘部32。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具有向下弯曲的形式,并且前端部322a从上方进入形成于后缘部32内的矩形通孔323。
[0076]另外,逆变器主体30使得其左右方向为纵向的两个长孔331形成于连接到其内形成有开口 31的上表面的上前表面33内。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从前面穿过长孔331,其中将穿过长孔331的主体部分60a螺纹连接到固定到板构件61的螺母612内,以穿过形成于板构件61中的比长孔331大的通孔611,板构件61为细长板状体。另外,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 (参看图18和图19)。
[0077]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并且具有箱状形式,在箱的内部容纳有多个风扇F,用以将风送至逆变器主体30。风扇块40形成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式,如图11所示。
[0078]在这类风扇块40中形成有配合孔41、凸缘42和闭锁孔43。多个(例如,两个)配合孔41形成于风扇块40的下部前表面中,即,从延伸端部向下延伸的部分的前表面中,该延伸端部从风扇块4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向前延伸。配合孔41具有键孔的形状,其中直径大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附连孔部411和直径小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夹紧孔部412形成为连在一起。
[0079]凸缘42形成为在形成风扇块40的下表面开口 40a的左右下侧边缘部分的后侧处向下延伸。闭锁孔43形成于风扇块40的后表面内,并且具有诸如允许突出片321插入穿过的尺寸。
[0080]这类风扇块40以如下方式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且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风扇块40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从前向后滑动,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相对地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如图12所示。此时,风扇块40的凸缘42定位在逆变器主体30的其内形成有开口 31的上表面的上侧缘部34的内侧,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而防止滑动的风扇块40在水平方向上偏离超出所需。
[0081]然后,逆变器主体30的突出片321相对地插入穿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如图15所示,并且风扇块40的后侧通过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前端部322a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下压从风扇块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44,如图16所示。
[0082]随后,风扇块40的前侧通过螺栓构件6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如图17至图19所示,使螺栓构件60沿水平方向移位,以使得其头部60c从附连孔部411移动至夹紧孔部412,并且将螺栓构件60拧紧。通过这样做,可以将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
[0083]同时,这类风扇块40以下面的方式从逆变器主体30被移除。将附连到风扇块40的连接器CN移除,从而释放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如图20所示。随后,使螺栓构件60沿水平方向移位,从而使其头部60c从夹紧孔部412移动至附连孔部411,如图21所示。然后,通过将风扇块40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移除风扇块40,如图22所示。
[0084]也就是说,在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之间,螺栓构件60、配合孔41、突出片321、闭锁孔43和板簧构件322构成致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的配合装置。特别地,螺栓构件60和配合孔41设计成使得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以及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风扇块40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
[0085]具有这类构型的逆变器叠堆10以下面的方式容纳和安装在配电盘50中。
[0086]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而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逆变器叠堆10使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两个输入端子35各自通过输入继电器条70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端子56。
[0087]输入继电器条70为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通过其上端部和下端部连接如上所述的输入侧端子56和输入端子35,该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配电盘50的对应输入侧端子56,该下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的对应输入端子35。
[0088]此外,在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中,在孔部71中形成与相同侧部(右侧部或左侧部)连通的切口 72,作为紧固构件T的螺栓穿过孔部71。
[0089]由于切口 72以这种方式形成于输入继电器条70的孔部71中,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使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如图25所示。
[0090]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和图8中此前所描述的,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三个未示出的输出端子各自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连接到配电盘50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这里提供了三个输出继电器条73,其中一个连接U相输出端子与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与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并且一个连接W相输出端子与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
[0091]这类输出继电器端子条7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其上端部连接到对应的输出端子。
[009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7321和前端部7322,如图27所示。基部7321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且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区域,其中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的下端部。前端部7322是从基部73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也就是说,设置在配电盘50中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使得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后表面端部531,并且前表面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
[0093]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基部7321内的插入孔7321a和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前端部7322内的插入孔7322a形成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0094]由于这个原因,可以用基部7321的插入孔7321a吸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并且可以用前端部7322的插入孔7322a吸收水平方向和纵向方向上的尺寸公差。
[0095]同样,输出继电器条73使得通过从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两者移除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可以实现检查逆变器叠堆10的驱动的单个逆变器的设置,如图28所不。
[0096]由于输出继电器条73设置成穿过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下框架20使得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个侧面的框架构件21、即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而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形成,如图29所不。
[0097]通过以这种方式使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制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0098]在图29中,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作为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由非磁性体形成,但该实施例的下框架20使得由构成左右一对前纵向侧的纵向框架构件22形成的下框架20的前部23可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该对前纵向侧连接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如图30所示。
[0099]同样对于这种构型来说,通过使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0100]上述的逆变器装置使得输出继电器条73为输出继电器单元,其中示出了连接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接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但在该实施例中,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兀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兀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兀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
[0101]图31至图34中的每一个均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其中图31为前视图,图32为侧视图,图33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4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0102]此处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和固定板82。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是连接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接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接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
[0103]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可连接到对应的输出端子。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8121和前端部8122。基部812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的下端部。前端部8122是从基部8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基部8121内的插入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前端部8122内的插入孔8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内,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0104]固定板8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0a与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 —体地连接,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82用于在逆变器叠堆10中进行固定。图31至图34中的附图标记8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0105]由于这类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兀80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原样地输出至输出继电器端子53。
[0106]图35至图38中的每一个均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其中图35为前视图,图36为侧视图,图37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8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0107]此处所不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兀90包括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和固定板92。输出继电器条9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可连接到三个输出端子。
[0108]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9121和前端部9122。基部9121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的下端部。前端部9122是从基部9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任何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前表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基部9121内的插入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插入穿过的前端部9122内的插入孔9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0109]固定板9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90a与输出继电器条91 一体地连接,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92用于在逆变器叠堆10中进行固定。图35至图38中的附图标记9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0110]由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兀90具有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作为单个相输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该单个相为U相、V相和W相中的一个。
[0111]此外,通过将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经由固定板8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8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39所示,或者通过将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经由固定板9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9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的一个,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40所示。
[0112]如上所述,运输小车1使得在安装状态下支承逆变器叠堆10的支承面3具有与逆变器叠堆10将安装到的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安装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使设置成从支承面3向外突出的突出部3a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来进行,因此,不像迄今所用的升降机那样需要高的定位精度。此外,不像升降机那样需要使支承基台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等。因此,根据运输小车1,可以更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安装在配电盘50中,同时实现成本降低。
[0113]同样,根据运输小车1,在移动逆变器叠堆10时,在逆变器叠堆10可移动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承面3上的导轨引导件4相对于移动方向限制水平方向上的偏差,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逆变器叠堆10安装工作。
[0114]此外,根据运输小车1,逆变器叠堆10由从支承面3直立的固定板5固定和支承,固定板通过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因此,可以甚至在运输期间防止逆变器叠堆10跌落。
[0115]更进一步地,根据运输小车1,把持部6设置成在包括支承面3的基台2上形成左右的一对,因此,可以很好地运输逆变器叠堆10,甚至在狭窄的通道中等情况下。
[0116]逆变器叠堆10使得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紧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和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风扇块40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因此,即便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区域的宽度较小,也可以使风扇块40从逆变器主体30脱开,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移除风扇块40的工作。特别地,根据逆变器叠堆10,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因此,即便释放了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螺栓构件60也不掉出。因此,可以防止螺栓构件60在风扇块40脱离逆变器主体30时掉出。
[0117]同样,根据逆变器叠堆10,当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时,逆变器主体30的突出片321插入穿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而且此外,风扇块40的后延伸部44被附连到逆变器主体30的板簧构件322按压,因此,将风扇块40朝后推动足够简单,并且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风扇块40安装工作。
[0118]上述的逆变器装置使得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上在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底部内延伸,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连到后表面端部531,并且前表面端部532连接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简单地通过释放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输出继电器条73的紧固而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因此,根据逆变器装置,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0119]同样,根据逆变器装置,输入继电器条70使得当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T被插入穿过其内形成有与相同的侧部连通的切口 72的孔部71时,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使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并由此可以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因此,也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0120]此外,根据逆变器装置,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使得当构成供输出继电器条73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时,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因此,可以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另外,由于下框架20的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构成,与所有框架构件均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时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时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假设在下框架20中明显不会发生因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传输的电流量导致的过电流,由非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21可替换成由诸如金属片的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当通过这种方式显然不会发生过电流时,可通过使构成下框架20的所有框架构件21由磁性体构成而实现操作成本的降低。
[0121]更进一步地,根据逆变器装置,可以将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端子构型的改变。
[0122]在上文中,已提供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0123]在上述实施例中,择一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兀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兀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被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但本发明使得具有下面的类型的附连构件84的输出继电器单兀可被用作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兀80的修改不例。
[0124]图41和图42中的每一个示出可应用于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附连构件84,其中图41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而图42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附连构件84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
[0125]这三个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形成为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基部8511、从第一基部8511的上端部向右延伸的右延伸部8512、以及从第一基部8511的下端部向左延伸的左延伸部8513,其中第一基部8511横跨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4a连接到附连固定板86。
[0126]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形成为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基部8521、从第二基部8521的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8522、以及从第二基部85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前延伸部8523,其中后延伸部8522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1的左延伸部8513。
[0127]通过将附连固定板86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和将每个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852的前延伸部8523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的前端部8122而使用这类附连构件84,如图43所示。
[0128]通过将包括这类附连构件84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可以对客户需求和规格变化灵活地做出响应。
[0129]附图标记列表
[0130]1 运输小车
[0131]la 小车脚轮
[0132]2 基台
[0133]3支承面
[0134]3a 突出部
[0135]4 导轨引导件(导向构件)
[0136]5 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0137]5a螺纹孔
[0138]6把持部
[0139]10逆变器叠堆
[0140]10a脚轮
[0141]20下框架
[0142]21框架构件
[0143]30逆变器主体
[0144]31开口
[0145]32后缘部
[0146]321突出片
[0147]322 板簧构件
[0148]322a 前端部
[0149]323 通孔
[0150]33 上部前表面
[0151]331 长孔
[0152]34 上侧缘部
[0153]35 输入端子
[0154]40 风扇块
[0155]40a 下表面开口
[0156]41配合孔
[0157]411 附连孔部
[0158]412 夹紧孔部
[0159]42 凸缘
[0160]43 闭锁孔
[0161]44 后延伸部
[0162]50 配电盘
[0163]51 安装表面
[0164]52进入部
[0165]53 输出继电器端子
[0166]531 后表面端部
[0167]532 前表面端部
[0168]532a 通孔
[0169]532b 螺母
[0170]54 绝缘体
[0171]55 输出线
[0172]56输入侧端子
[0173]60 螺栓构件
[0174]60a 主体部分
[0175]60b 前端部[0176]60c头部
[0177]61板构件
[0178]611通孔
[0179]612螺母
[0180]62止挡螺母
[0181]70输入继电器条
[0182]71孔部
[0183]72切口
[0184]73输出继电器条
[0185]73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0186]73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0187]7321基部
[0188]73 22前端部
[0189]7321a插入孔
[0190]7322a插入孔
[0191]80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兀
[0192]81输出继电器条
[0193]80a树脂
[0194]81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0195]81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0196]8121基部
[0197]8122前端部
[0198]8122a插入孔
[0199]82固定板
[0200]84附连构件
[0201]84a树脂
[0202]85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0203]851第一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0204]8511第一基部
[0205]8512右延伸部
[0206]8513 左延伸部
[0207]852第二输出继电器附连条
[0208]8521 第二基部
[0209]8522后延伸部
[0210]8523 前延伸部
[0211]86附连固定板
[0212]90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
[0213]90a树脂
[0214]91输出继电器条[0215]911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0216]912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0217]9121基部
[0218]9122前端部
[0219]9122a插入孔
[0220]92固定板
[0221]F风扇
[0222]T紧 固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逆变器叠堆,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主体,所述逆变器主体为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容纳有逆变器电路;以及箱状风扇块,所述箱状风扇块通过配合装置设置在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在所述风扇块内部容纳有多个风扇,用以将空气送至所述逆变器主体,所述配合装置,所述配合装置包括螺栓构件,所述螺栓构件从前面穿过形成于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上部前表面内的长孔,所述长孔的左右方向为纵向方向,其中穿过所述长孔的主体部分螺纹连接到固定于板构件的螺母内,以穿过形成于所述板构件内的比所述长孔大的通孔,且防脱落螺母固定到前端部,以及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形成为使得形成于所述风扇块的下部前表面内并且直径比所述螺栓构件的头部的外径大的附连孔部和直径比所述螺栓构件的所述头部的外径小的夹紧孔部连在一起,其中当在所述螺栓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穿过所述配合孔的所述夹紧孔部的状态下拧紧所述螺栓构件时,所述风扇块与所述逆变器主体配合,而当通过所述螺栓构件的所述拧紧力被释放以及所述螺栓构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于所述配合孔滑动而使所述主体部分穿过所述配合孔的所述附连孔部时,通过向所述前侧拉出而允许所述风扇块从所述逆变器主体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叠堆,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装置包括:突出片,所述突出片在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上部后侧向前突出;以及闭锁孔,所述闭锁孔形成于所述风扇块的所述后表面内,且允许所述突出片相对地插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叠堆,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装置包括:板簧构件,所述板簧构件设置在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上部后侧,且利用所述板簧构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按压从所述风扇块的所述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
【文档编号】H05K5/02GK103636114SQ20128003264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吉田敏弘 申请人: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