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1379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自动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上充泵是核电站一回路重要辅助系统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上充泵用于:当稳压器汽腔消除后,维持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当稳压器汽腔完全形成后,通过上充流量调节阀调节稳压器水位;供给反应堆冷却剂泵轴封水;提供安全注入流量;半管水位运行时,如果失去余热排出功能,提供自动补给的含硼水。因此对上充泵状态进行监测并准确发出报警,对设备保护和系统运行安全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上充泵的状态主要通过压力、温度、振动三个方面的参数进行监测。具体包括泵出口压力、泵轴承及电机定子和转子温度、泵轴承振动监测。以往的控制方法是当压力、温度、振动仪表监测到的参数值达到设定的整定值时立刻产生相应报警。根据报警操作规程,操作员应停运发生报警的上充泵、切换备用泵启动、现场检查泵的运行情况等。然而实际运行中,由于泵的状态在启动阶段或两台上充泵互相切换时并不稳定,在泵出口管线油压尚未建立或没有达到正常运行值时泵出口压力可能因瞬时测量值超标而产生报警,同时轴承振动报警也可能因振动位移超出正常运行的设定值而触发。但是该不稳定状态不会持续,对泵不会造成损害,所以这类信号在泵的启动阶段不应该产生报警。如果该报警发出不仅对操作员的工作带来干扰,且若根据操作规程,当停运产生报警的上充泵切换到另一台泵时可能会因短时失去反应堆冷却剂泵轴封水而造成冷却剂泵停运,影响电站运行的经济性。另外,由于上充泵所在厂房处于核电站的辐射橙区,属于辐射剂量较高的区域,误报警的发出增加了运行人员到场巡检的工作,这样也不利于核电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核电站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设计的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通过安装在泵体上的压力开关和振动传感器分别监测上充泵出口压力以及轴承振动,监测信号通过核电站控制系统采集,与设置在控制系统内的整定值进行比较,其中,当至少一个测量值达到整定值时核电站控制系统触发开关动作信号,与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做“与”逻辑触发报警,所述的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在上充泵启动后通过带电延迟模块延迟一段时间发出。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的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的延迟时间为10秒。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避免了由于采用单一仪表测量的整定值直接作为报警信号,导致在上充泵启动阶段触发误报警干扰操作员动作的情况发生,提高核电站上充泵报警的准确性;减少了操作员由于误报警切换上充泵运行可能导致的丧失冷却剂泵轴封水的情况,提高了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减少了操作员由于误报警对现场进行的巡检,避免了核辐射带来的人身健康影响。另外,本发明增加的延迟模块采用带电延迟模块,所以延迟发出报警只在上充泵刚开始启动运行的10s内出现,在10s后上充泵正常运行期间如果发生相关泵出口管线压力低或轴承振动大等情况,报警会即刻产生,不会影响核电站及上充泵的正常运行报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实现方式示意图。图中:1.上充泵润滑油压力低,达到低整定值所发出的信号2.上充泵轴承振动高,达到高整定值所发出的信号3.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4.延时模块,使信号上升沿延时10s后发出5.做“与”逻辑6.产生报警信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减少核电站上充泵误报警的控制方法,包括减少上充泵出口压力和轴承振动的误报警。控制方案是通过安装在泵体上的压力开关和振动传感器分别监测上充泵出口压力以及轴承振动,监测信号通过核电站控制系统采集,与设置在控制系统内的整定值进行比较,当测量值达到整定值时核电站控制系统触发开关动作信号,与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做“与”逻辑,所述的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在上充泵启动后通过带电延迟模块延迟一段时间发出。图1是以某核电站为例,采集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并在此信号处理回路上增加带电延迟模块,设置延迟时间为10s。即“上充泵已启动”的信号产生10s后,才会与表征上充泵状态异常的压力、振动信号做逻辑,从而产生报警。上充泵润滑油压力以及轴承振动分别由安装在泵体上的压力开关和振动传感器进行监测,当达到预设的整定值时,将产生开关量信号1、2,上充泵启动状态信号3通过延迟模块4延迟10s后,和开关量信号1、2做“与”逻辑5后,才发出报警6,这样在泵启动阶段的10s内,泵状态不稳定时的压力低或振动大将不会触发误报警。本发明可应用于上充泵的控制系统设计中,亦可应用于其他类似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同等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